宋史中的張順是抗擊?
《宋史》中的張順抗擊的是什麼人
張順(?—1272),南宋抗擊蒙古的將領。農民出身,綽號“竹園張”,與張貴(號“矮張”)同為民兵領袖。元兵圍襄陽五年,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督師進援,他與張貴應募為都統,率3000人赴援,於淳熙八年(1272)五月,發舟百艘,直奔襄陽,各舟置火槍、火炮、熾炭、巨斧、勁弩。當時元軍舟師滿布江面,他突破封鎖,斬斷鐵索木樁數百處,轉戰百餘里,黎明抵城下。身中四槍六箭,戰死。
求《宋史·忠義傳 張順》原文及翻譯
張順,民兵部將也。襄陽受圍五年,宋闖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於均、房,即其地造輕舟百艘,以三舟聯為一舫,中一舟裝載,左右舟則虛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賞募死士,得三千。求將,得順與張貴,俗呼順曰“矮張”,貴曰“竹園張”,俱智勇,素為諸將所服,俾為都統。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輩或非本心,宜亟去,毋敗吾事。”人人感奮。漢水方生,發舟百艘,稍進團山下。越二日,進高頭港口,結方陳,各船置火槍、火炮、熾炭、巨斧、勁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紅燈為識。貴先登,順殿之,乘風破浪,徑犯重圍。至磨洪灘以上,北軍舟師佈滿江面,無隙可入。眾乘銳凡斷鐵絙攢杙數百,轉戰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絕援,聞救至,踴躍氣百倍。及收軍,獨失順。越數日,有浮屍溯流而上,被介冑,執弓矢,直抵浮樑,視之順也,身中四槍六箭,怒氣勃勃如生。諸軍驚以為神,結冢斂葬,立廟祀之。張貴既抵襄,襄帥呂文煥力留共守。貴恃其驍勇,欲還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數日不食,使持蠟書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連鎖數十里,列撒星樁,雖魚蝦不得度。二人遇樁即鋸斷之,竟達郢,還報,許發兵五千駐龍尾洲以助夾擊。刻日既定,乃別文煥東下,點視所部軍,洎登舟,帳前一人亡去,乃有過被撻者。貴驚曰:“吾事洩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復不能銜枚隱跡,乃舉炮鼓譟發舟,乘夜順流斷絙破圍冒進,眾皆辟易。既出險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擊,以死拒戰。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燭天如白晝。至勾林灘,漸近龍尾洲,遙望軍船旗幟紛披,貴軍喜躍,舉流星火示之。軍船見火即前迎,及勢近欲合,則來舟皆北兵也。蓋郢兵前二日以風水驚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報,據龍尾洲以逸待勞。貴戰已困,出於不意,殺傷殆盡,身被數十槍,力不支見執,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屍至襄,令於城下曰:“識矮張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喪氣。文煥斬四卒,以貴祔葬順冢,立雙廟祀之 譯文張順是民兵的一員部將。襄陽城被圍困了五年,宋朝將領知道它的西北面有一條叫做“清泥河”的河流,發源於均州、房州,就在這個地方造了輕快小船上百艘,將三條小船連在一起成為一艘舫,用中間一艘小船裝載兵士,左右兩艘則將其底鑿空並蓋上蓋子來作為掩飾。宋將給出重賞來招募死士,招得三千名。想要招募將領,招得了張順和張貴。人們稱張順為“矮張”,張貴則叫做“竹園張”,他們都智勇雙全,一直受到將士們的信服,被封為都統。他們下令道:“這次行動不過一死罷了,如果你們有誰不是出於本心跟隨,最好快點離開,不要妨礙我們的大事。”將士們人人都感到振奮。 在漢水漲水時,派出百艘戰船,緩緩進入團山下。過了兩天,進入高頭港口,工事佈置好後,在各船中裝備了火槍、火炮、燒紅的木炭、巨大的戰斧、強勁的弓弩。在入夜過了三刻後(“漏”是古代計時之器,指報時漏斗裡的滴水。“下三刻”是指古代一個時辰分為上、中、下三刻),啟航出江,用紅燈作為信號。張貴做先鋒,張順殿後,他們乘風破浪,迅速突破重圍。到了磨洪灘以上,元軍的兵船佈滿江面,沒有突圍的縫隙。眾軍士趁著銳利的士氣斬斷敵人用鐵索連起的杙船幾百艘,轉戰二十里,到黎明時分抵達了襄陽城下。襄陽城中已經很久沒有救援了,聽聞援軍到了,士氣頓時高漲百倍。到收軍的時候,唯獨沒有看到張順。過了幾天,有一具浮屍逆流而上,身穿戰甲,手拿弓箭,一直漂到浮橋下,人們一看原來是張順,之間他身中四槍六箭,臉上滿是憤怒的表情,彷彿活著一般。眾將士都認為他是神,於是為他立碑安葬,並且為他立了一座廟來祭拜他。 張貴抵達襄陽後,襄陽守將呂文煥竭力留下與他們共同守衛襄陽。張貴憑藉自己的勇猛,想要返回郢,於是招募了兩名能......
宋史中的張順是
張順,南宋民兵將領,農民出身,綽號“竹園張”,與張貴(號“矮張”)同為民兵領袖。
於淳熙八年(1272)五月,發舟百艘,直奔襄陽,各舟置火槍、火炮、熾炭、巨斧、勁弩。當時元軍舟師滿布江面,他突破封鎖,斬斷鐵索木樁數百處,轉戰百餘里,黎明抵城下。身中四槍六箭,戰死。
水滸裡張順的原型?
張順:
《宋史·忠義傳》中有一個張順,受命宋闖於襄陽西北的清泥河上製造戰船,後被金兵亂箭射死。據《鹹淳臨安縣誌》記載,杭州湧金門外的金華將軍廟,祭祀的將軍是唐代的曹杲。可見“浪裡白條”的故事是糅合這兩段記載而成,原型也就是融合張順和曹杲兩個人的小說形象。
關勝:
關勝位列“五虎將”之首的關勝,其原型是劉豫的部下關勝。容與堂本一百回《水滸傳》中關勝的結局是:“後來劉豫欲降兀朮,關勝執義不從,竟為所害。”可見此關勝即彼關勝。
呼延灼:
《宋史·忠義傳》中多位武將的混合體。無確切原型。
燕青:
燕青的原型是太行山抗金英雄樑青。宋代熊克《中興小記》記載了樑青的事蹟,並指出樑青人稱“樑小哥”。在宋代“小哥”與“小乙”的用法是相同的,如李師師就曾直呼燕青為“小哥”。
史進:
原型是歷史上的史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中說:“建炎元年七月,賊史斌據興州,僭號稱帝。斌本宋江之黨……”
浪裡白條張順的主要事件
《水滸傳》裡的浪裡白條張順,在歷史上是實有其人的。他的身世與《水滸傳》裡完全不同:既不是江州的魚牙販子,也沒有能在水底伏七天七夜的本事;即不是死在杭州湧金門下,更不是水泊梁山上的一員頭領。如果尋求其共同點的話,唯一相同的就是都死在戰場。 歷史上的張順,是一位農民出身的南宋愛國將領及民族英雄。他的英雄事蹟,在南宋確實轟動一時,像《宋會要輯稿》、《齊東野語》及《西湖二集》等書中都有記載,而且有些神化,就連《宋史》第四百五十卷還單獨有《忠義張順傳》。綜合過這些史料,張順的史蹟概是這樣的:南宋鹹淳三年﹙公元一二六七年﹚,元軍圍困襄樊,一圍五年,使襄樊城軍民彈盡糧絕、危在旦夕。為解襄樊被破之急,朝廷出重金徵募得敢死將士三千人,張順及張貴自告奮勇率隊,乘輕舟百艘,漏夜三刻出發,徑犯元軍重圍。行至磨洪灘,遇敵船數百艘攔住江面,而且敵船船船鐵索相連,水中又載木桶無數。欲救襄樊,首先必破此封鎖線。張順見狀,一舟當先,斬鐵索、拔木樁,轉戰百二十里,抵達襄樊城下。城中軍民聞援軍到達,人人振奮,內外夾攻,苦戰多日,打破重圍,擊退元軍。戰鬥結束清理戰場時,獨獨不見了援軍主將張順。幾日後,江中浮屍朔江而上,披著甲冑,手執弓矢。大家才發現是張順,打撈上岸,只見他身中四槍六箭,怒氣勃勃如生。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葬在襄陽城外,立廟記之。這些記述雖有神化之處,但大體如實。 有趣的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卻以歷史上的張順故事為原始素材,移花接木地處理為梁山上的水軍頭領,又添加了許多本事、故事。比如全身肌膚雪白、水性最好、戰功卓著,活捉過挑撥是非、陷害宋江的閒判官黃文炳,生俘過圍剿梁山泊的死對頭高俅。打方臘攻杭州時,他從水中摸過西湖,欲從水底潛入城去。不料卻中了方臘軍隊的埋伏,“只聽得上面一聲梆子響,眾軍一齊起。張順從半城上跳下水池裡去,待要趁水沒時,城上踏弩、硬弓、苦竹箭、鵝卵石,一齊都射打下來。可憐張順英雄,就湧金門外水池中身死。”後來作者也將張順神化,被西湖震澤龍君收做金華太保,留在龍宮為神。這點又與歷史上的張順有雷同之處。歷史上的張順殉國於公元一二七二年,而按照小說時間的推算,《水滸傳》中的張順犧牲的時間則是在公元一一二三年,整整讓他早出世了五十一年。
《宋史-忠義傳張順》部分翻譯!求專家!高手!文言愛好者!史學家!幫忙一下!!!!!!
中一舟裝載意思是中間的一條小船用於裝載,並非專指裝了什麼,從前後文分析,應該裝了士兵還有火炮等,應該還有部分給養
《宋史》矮張到底是張順還是張貴?
你說的沒錯,的確前後矛盾,也許是張順死了之後,張貴繼承了“矮張”的綽號。
簡要慨括《浪裡白條張順》故事情節
1 張順,梁山英雄排第三十位,水寨八員頭領第三位。有一身好水功,人稱“浪裡白條”。宋江發配江州,李逵為找下酒魚大鬧漁牙,放跑了漁戶的魚,沒料到漁牙的主人張順趕來,和李逵打了起來,陸地上張順打不過黑旋風,就到水裡打。李逵不知張順是水中英雄,被浪裡白條用水灌了個飽。幸虧戴宗制止,才救了李逵一條性命。梁山英雄劫法場時,張順和混江龍李俊在江中捉住宋江的仇人黃文炳。高俅攻打梁山,水軍頭領劉夢龍、牛邦喜分別被李俊、張順所捉,最後連高俅也被張順捉拿。頓時張順名聲大振。張順和胞兄張橫分別駐守梁山西南水寨。跟隨宋江攻打方臘時,兵馬殺到杭州城下,張順想孤身一人作內應,就潛水向水門游去,不料碰響水簾上掛著的銅鈴,驚動南軍,從城上把滾石和擂木一齊往下砸,可憐一世水中豪傑,竟被砸死在湖底
回答者:智慧信仰
真正的宋史與水滸傳有何聯繫??????
水滸傳是我國現實主義文藝的偉大傑作;它的歷史真實性,久已成為學者們所注意的問題。這個問題,原可以從兩方面加以研究:第一方面是以宋代歷史來研究水滸,即以宋史證水滸;第二方面是以水滸來研究宋代歷史,即以浮滸證宋史。這兩方面都有研究的必要。本文是第一方面的研究,即以宋史證水滸;至於第二方面的研究,因為目前尚有若干問題未曾獲得解決,姑俟諸異日。
歷史上有郭靖這個大人物嗎
有
[宋史列傳卷449,忠義傳4之《楊震仲傳》附《郭靖傳》] 有郭靖者,高橋土豪巡檢也。吳曦叛,四州之民不願臣金者,棄田宅,推老稚,順嘉陵江而下,。。。。。。曦盡驅驚移之民使還,皆不肯行。靖時亦在遣中,至白厓關,告其弟端曰:吾家世為王民,自金人犯邊,吾兄弟不能以死報國,避居入關,今為曦所逐,吾不忍棄漢衣冠,願死於此,為趙氏鬼。遂赴江而死。這與宋史中一個重要的事件有關。宋寧宗開禧間,權臣韓侂冑執政,欲伐金以固權柄。時宋名將吳麟之孫吳曦為四川宣撫副使、兼知興州,為宋川陝前線重鎮。開禧二年(1206年),吳曦叛宋降金,引起川陝邊境大亂。郭靖之事就發生於此期間,後宋平亂誅吳曦。[可參看宋史之吳曦傳。]
zhidao.baidu.com/question/20566206.html?si=8
郭靖歷史原型考略
查氏之《射鵰英雄傳》主人公郭靖於襄陽保衛戰中殉國[參看兄弟之“大宋義士郭靖小傳”一文]。小說中之郭靖當然為虛構人物,不過,歷史上確有其人否?以前曾聽某君言道:宋確有郭靖其人。當時一笑。前幾日偶翻宋史,不想竟然果有郭靖其人。現錄於下。 [宋史列傳卷449,忠義傳4之《楊震仲傳》附《郭靖傳》] 有郭靖者,高橋土豪巡檢也。吳曦叛,四州之民不願臣金者,棄田宅,推老稚,順嘉陵江而下,。。。。。。曦盡驅驚移之民使還,皆不肯行。靖時亦在遣中,至白厓關,告其弟端曰:吾家世為王民,自金人犯邊,吾兄弟不能以死報國,避居入關,今為曦所逐,吾不忍棄漢衣冠,願死於此,為趙氏鬼。遂赴江而死。這與宋史中一個重要的事件有關。宋寧宗開禧間,權臣韓侂冑執政,欲伐金以固權柄。時宋名將吳麟之孫吳曦為四川宣撫副使、兼知興州,為宋川陝前線重鎮。開禧二年(1206年),吳曦叛宋降金,引起川陝邊境大亂。郭靖之事就發生於此期間,後宋平亂誅吳曦。[可參看宋史之吳曦傳。]
歷史上的郭靖比起小說中的同名英雄,實在很平凡(巡檢為宋時設於沿邊或關隘要地之武官,受州縣官節制)。非大漠射鵰,縱橫天下,負天下之望的大俠。然郭靖負民族氣節,寧一死而不為異國之民——吾不忍棄漢衣冠!壯哉斯言,錚錚鐵骨!近千載後讀之,兄弟感佩不已。較四百年後之洪承疇、孔有德之流,不異金玉之於糞土也!一史中真實之郭靖,一小說家虛構之郭靖,雖事蹟有異,聲名有別,然皆吾國忠貞之士。不知這是不是僅僅是巧合。亦或上天獎忠貞之士而作此安排?
如果說,史上之郭靖與小說中的郭靖相同之處,只是同名且皆為忠貞之士,一生行止差異極大。那麼襄陽保衛戰之時,績強大的蒙元軍為無物,孤軍敢犯敵鋒,最後為國捐軀的宋平民義士張順、張貴無疑與射鵰中與襄陽共存亡的郭靖更多相似之處。請看宋史的記載——
張順,民兵部將也。襄陽受困五年,。。。。。求將,得順與張貴。。。。俗呼順曰“矮張”,張貴曰“竹圓張”。俱智勇,素為諸將所服。,。。。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輩或非本心,。。。宜亟去,毋敗吾事。”眾皆感奮。
漢水方生,發舟百艘,稍進團山下。。。。貴先登,順殿之,乘風破浪,徑犯重圍至磨洪灘以上,北軍舟師佈滿江面,無隙可入,。。。轉戰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絕援,聞救之,踴躍氣百倍。及收軍,獨失順,越數日,有浮屍溯流而上,。。。視之順也。身中四槍六箭,怒氣勃勃如生。諸軍驚以為神,結冢斂之,立廟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