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性闡述是什麼意思?
舉例闡述藝術的審美性
審美是藝術最核心的功能 :
(1) 藝術的本質特徵決定了藝術的首要功能是審美。
藝術品以意象世界作為核心。藝術家創造藝術品,首先是創造意象,意象的生成,伴隨著藝術創造的全過程。藝術意象的最根本的特徵是它來自實在的世界卻追求虛擬的審美效應。接受主體在對待藝術品這一精神產品時,在作品中意象的導引、暗示下,主體不斷重構意象、趨向虛擬境界。這是一個超功利的、審美的過程,藝術在其中實現的也主要是其審美功能。同時,藝術意象的營構主要也是為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
(2) 藝術的多元功能須通過審美功能間接實現。
因為藝術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藝術的種種非審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單獨存在,只能體現在意象體系中。藝術的多元功能正是在藝術欣賞過程中間接實現的。在鑑賞藝術意象過程中,審美經驗的傳達始終是最主要的,但也不排斥消遣娛樂、認識效應、道德教育、思想啟迪等功能同時發生。賀拉斯所說的"寓教於樂",是指寓教育功能於審美功能中,通過審美功能的實現間接地實現教育功能。
(3)應當恢復審美在藝術諸功能中的首要地位。
藝術的首要功能是審美,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審美功能卻往往被人們忽略、遺忘、甚至有意貶低。如"文革"與"文革"前十七年,由於極"左"路線的干擾,藝術的審美功能遭到了曲解。雖然人們一般把藝術功能歸結為認知、教育、審美三個方面,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只重視教育、認識功能,而忽略審美功能;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把藝術的政治宣傳、教化功能提高到無以復加的高度,而審美的功能卻被打入冷宮,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我們反對藝術的"唯美主義"或"藝術至上主義"。但在我國的藝術和審美實踐中,忽視審美這種不良傾向根深蒂固,影響更大。因此我們應重視審美在藝術諸功能中的首要作用。
簡述藝術的審美性特徵有哪些方面
一 實用型與審美性:任何實用藝術都應具有實用性,我們要廣泛的理解實應性,實應性應與審美性相結合,並有機的統一.
二 表現性與形式美:表現性是實應性藝術的重要美學特徵,這也是他與戲劇、小說、電影等再現藝術的根本區別,表現性使實應藝術更注重形式美.
簡述審美關係的特徵
所謂“意境”,就是作者在詩歌與散文中,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同時也包括作者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意境,是中國獨有的一個詩學和美學術語,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西方國家文學理論中沒有“意境”之說。但是西方國家的小說散文中有意境的創造。比如《簡愛》中對桑菲爾德莊園的環境氛圍的營造,就是一種意境。在中國,意境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學,如老子的“大象無形”說實際上就是指意境。“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領悟佛法所能達到的境地,語出佛經,為南朝詩學借用。如劉勰《文心雕龍·隱秀》評詩,有“境玄思澹”之語,可見意境說初見端倪。王昌齡的《詩格》首創了“意境”一詞。到了唐代,皎然在《詩式》中提出“取境說”,即由境而來,由思而來。權德輿提出“思與境諧”的理論。司空圖《詩品》提出“境生於象外”之說。劉禹錫發展了“境生於象外”之說。宋人嚴羽《滄浪詩話》中提出“言有盡而意無窮”之說,對意境理論的形成多有探討。到了清末,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集其大成。王國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當代文藝理論家宗白華說: “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概括起來,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種藝術境界。意境與意象的關係,根據童慶炳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實在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通過形象表達或誘發,是要體悟的、抽象的,是一種氛圍。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正確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維。這就是說,在文學創作中,總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後。是先有一個個意象在作者的腦子裡,然後組合融合化為一種意境。"意象"與"意境"是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它們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屬於兩個不同的美學範疇,有著各自獨特的內涵和審美特徵。同時,意境和意象有著包容和被包容的關係,意象無窮的張力形成了意境整體上無窮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許多客觀存在的物象。它們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賴的關係。就是說,沒有意象,難以組合融合成一種意境;而如果沒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盤散沙,沒有靈魂。它們的區別在於: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藝術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髮出來的藝術氛圍。可以舉例說明:如白樸的《秋思》:“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鷗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綠葉黃花。”共並列了十二個意象,雖也鮮明生動地呈現出絢麗的秋色圖,但並無飽滿深摯的情感,缺乏“情與景”“情與理趣”的自然融合,就無法構成“誘發”人想象的“審美空間”,缺乏意境,當然就難以感人了。再看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一首通過一組意象有機組合而成為優美意境的傑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散曲營造了一個遊子思歸而不得、觸景生情的淒涼悲清的意境;為了完成此意境的營造,作者構築了“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天涯”等意象,把這些名詞意象直接連綴,產生的悲涼氣氛就是意境。通過這兩首詩我們可以感受到意象與意境的鮮明區別。第二,意象是實有的存在,意境是虛化了的韻致和意味。比如海子的《日記》,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寫的一首詩。如果單個地挑出來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
簡述審美感知有哪些特點
1、在審美心理學中把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合在一起,統稱為審美感知。這是審美感受的基本心理形式。感覺,按心理學的分析,是對事物個別特性的反映,如對事物的色彩、線條、聲音、質地的感官印象。它是通過感官與對象的直接接觸而獲得的。人的耳、眼、鼻、舌、身和大腦神經系統專門組成了聽、視、嗅、味、觸的感官分析器官,接受和傳達外界各種信息。當我們感到的某種色彩、聲音、線條、質地而產生愉快時,這種愉快就起於感覺。這些愉快的感覺雖然是生理上的,但卻是美感經驗的基礎和出發點。一切較高級複雜的心理現象,如知覺、想象、情感、理解等,都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王朝聞曾指出“只有訴諸感覺的東西,才能引起強烈的感動”。外界的客觀對象,只有經過感覺,才有可能引起美感。
2、一般感知是如黑暗中的物體,我們可以憑藉手和身體去感知它們的存在;有些東西是我們無法用手和身體能夠觸摸到的,如遠處的物體或者是風景,我們可以用眼睛來感知它們的存在;有些東西我們無法用眼睛看到,也不能用手和身體去觸摸,如歌聲、音樂、話語等,我們卻可以用耳朵來感知它們的存在;還有一些東西,是我們的感官無法直接來感覺的,如:紫外線、紅外線、細胞、粒子與電磁波等等,我們可以製造各種儀器和藉助工具來感知它們的存在。
簡述審美想象 5分
審美想象是審美主體所具有的能使審美活動順利展開的一項重要的能力,又叫審美想象力。審美想象力是主體在長期的審美實踐活動中生成的一種審美能力。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主體的審美需要是審美活動能否產生的關鍵,而主體的審美能力,尤其是審美想象力,是使審美活動順利展開並實現主體審美理想的必要條件。
用美學的角度闡述審美接受的特點
審美與人的生存關係論是關涉美學哲學基礎的問題,人的生存表現為生物生命。精神性,社會性的生存個性.對於人的特殊生存而言,審美不但有助於人的生存質量的提高,而且還實現了人對外物的詩意佔有,不但使人以特殊方式實踐了自由、解放。在更高的意義上給予人的本質力量以全面豐富的確證。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否意味著文化必然全球化?這個問題與人們對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的看法相關,馬克思論述了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的現代性、主體性、超越性,為觀照並解決時代提出的重大美學問題提供了科學的鑰匙。 在新世紀到來的時候,全球化浪潮洶湧而來。不管是對其贊同、順應,還是對其制衡、否定,人們普遍將全球化視為世紀之交發生的各種事件(包括文化秩序劇烈動盪)的世界歷史背景和話語空間。在全球化的背景和語境中,有一個問題凸現來,那就是,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否意味著文學藝術、文化必然全球化?從深層來看,這個問題依然與人們對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的看法相關。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就是人類自己在欣賞肯定人類自己的社會行為。
簡述為什麼說審美髮生是多元決定的
100個人會有100個看法
其實最重要的
審美的關鍵:在於內心
內心健康美麗
外在你喜歡就好
審美意象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文學概論
審美意象的基本特徵是哲理性、象徵性、荒誕性以及理性。
1、哲理性
審美意象是一種“表意之象”,這種表意之象所表達的意義,本質上是人們對世界、人生的一種哲理性的思考。這構成了審美意象的第一個基本特徵——哲理性。進入20世紀,西方文學與哲學的聯繫更為密切,有的文學流派本身就是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存在主義者直接認為“小說是哲學的藝術證明”。法國存在主義文學家薩特的作品明顯受到他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極大的影響。薩特的哲學觀認為,人的存在先於本質。所謂存在先於本質指人不受理智和社會的約束,沒有固定的人性。薩特的文學是他存在主義哲學的形象圖解,他的短篇小說《牆》就具有鮮明的哲理性。這部作品充分說明,作家創造審美意象的目的是為了更生動、形象的詮釋抽象理念,幫助讀者透過意象觸及人類的深層心靈,進而對世界人生存在的終極真理進行哲學的思辨。吐過抽去了審美意象深邃的哲理意蘊,那些曾經深深打動讀者的文學形象也就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2、象徵性
審美意象除了要表達抽象的觀念具有哲理性之外,還具有象徵性。象徵最早指記憶的片段。美國表現主義戲劇大師奧尼爾的作品《毛猿》中的審美意象就極富有象徵性。這部作品探討的就是機器時代人的歸屬與人生價值問題。其中,許多意象都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作家認為在現代社會,無論是上等人還是下等人,他們都失去了完整的人格,淪為物質文明機器上的木偶。可見《毛猿》的審美意象更關注現象背後“深度模式”的傳達,這得益於象徵這種表現手段的成功運用。因此,對於劇中許多含義豐富的意象我們不能強求它們符合生活外在的真實,而應從象徵的高度來審視和把握內在本質的真實。
3、荒誕性
審美意象在表達哲理觀念的同時,除了具有象徵性,還具有荒誕性。這是審美意象的第三個基本特徵。荒誕本義指不和諧。不合乎理性或不恰當;現代用法中指明顯的悖於清理,因而可笑、愚蠢。從產生的原因來看,“荒誕是由於缺乏意義....當人同宗教的、形而上學的、先驗論的根源隔絕後,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為就變得沒有意義,荒誕而無用。”審美意象的荒誕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個方面指形象的荒誕;另一個方面指生活情理的荒誕。形象的荒誕指在意象的創造中,為了使難以言傳的抽象哲理更易於表達,實現哲學意義上的真實,文學形象甚至可以犧牲形象的真實性和合理性。運用誇張、變形、拼接和臆造等方式,去創造荒誕離奇的形象。
4、理性特徵
審美意象由於要表現深奧的象徵意味和抽象的哲理內涵,因此需要抽象思維的介入和冷靜的理性思考,這是審美意象的第四個特徵。西方現代派文學審美意象創造的這一思維特點,早在20世紀初興起的後期象徵主義詩潮中已經形成。法國詩人瓦萊裡曾明確指出:”每一個真正的詩人,其正確辨理與抽象思維的能力,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強得多。”後期象徵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艾略特的長詩《荒原》充分體現了象徵主義是個運用智力創作的思維特色。《荒原》的主題是通過一個神話故事暗示出來的。
綜上所述,審美意象具有哲理性、象徵性、荒誕性,同時還離不開抽象思維的直接參與。這四個基本特徵,彼此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相關的。
首次對〝審美情感〞概念作出闡釋的是誰?
審 美觀包含在價值觀中,價值觀是:你認為世界上任何一個事,或物所具有的價值,比如你認為買股票風險大,不如存銀行,這就是價值觀的一種。。
而審美則是價值觀中對事物外部是對你美感的衝擊
簡述為什麼審美髮生是多元決定的
因為感知信號的渠道是多元的,接受評價的角度是多元的,社會參與的結構是多元的……還有很多,只要涉及對審美髮生影響的方面都不是單一角度的。當然審美髮生是"多元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