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一詞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檔案”一詞最早出現於什麼時間?有什麼含義

中國古代對文書和檔案的概念基本上是不分的,其稱謂在殷商為“冊”、“典”,西周為“中”,春秋、秦漢以後為“簡”、“牘”、“簡策”、“簡牘”、“簡書”、“帛書”、“簿書”、“案卷”、“文牘”、“案牘”等等。至於“檔案”一詞,最初可能使用於明末清初,而見於文字材料則始於清代。

“檔案”作為一個詞語而出現,始見於《清太宗皇帝實錄》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甲午日記載中。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居注冊》記載:該年十月,在批閱秋審眾犯冊時,“上問:‘馬哈喇之父與叔皆沒於陣,本身亦有功牌,其罪如何?’大學士明珠奏日:‘馬哈喇之父、叔陣沒,皆系松山等處事,部中無檔案,故控告時部議不準。'”這段記事不僅說明當時已經在書面上使用檔案一詞,而且還可以看出,當時王朝斷案是重視以檔案為根據的。

對於“檔案”一詞的最早解釋,其文字記載是約成書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楊賓的《柳邊紀略》。該書說:“邊外文字,多書於木,往來傳遞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儲年久者曰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掛壁若檔故也。然今文字之書於紙者,亦呼為牌子、檔子矣。”這是迄今所見最早對“檔案”一詞的說明。

從語義學意義上來看,“檔案”一詞具有形象的和內在的意義。“檔”,《康熙字典》解釋為“橫木框檔”,即木架框格的意思;“案”,《說文解字》解釋為“幾屬”,即小桌一類的東西。由此引申,又把處理一樁事件的有關文件叫做一案,並通稱收存的官方文件為“案”、“卷案”、“案卷”。“檔”字和“案”字連用,就是存人檔架收貯起來的案卷,而把放置檔案的架子稱作檔架,把一格稱為一檔。這些叫法有的一直沿用下來,但是其含義已經得到了深化和發展。

中國這一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中國這一概念最初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中國”一詞自古有之,最早指居於“天下”(古人對世界的稱謂)中心的中原地帶,在近代以來,特別是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中國”一詞始成為民族國家意義上的法律和政治概念。

“國”

古代漢語中的“國”不等同於現代的“國家”。

“國”最初的意思是天子、諸侯所居住的築城的地方(及周邊近郊),更遠統治的地方稱“野”,“國”對天子可指京畿(jī),如:“國人暴動”。當然諸侯方面也可以使用“國”。如:(衛)懿公好養鶴,鶴有祿位,狄人入侵,“國人不出戰”,招致滅國。(參考來源)因此,就是要加“中”來修飾“國”才能明確地表示“京畿”的含義。

隨著歷史的發展,各政權的直接統治範圍不斷擴大,至春秋“國野”已逐漸不分,原先稱“野”的地方也能稱“國”了,“國”指代的範圍就這樣逐漸擴大。隨著兼併更加劇烈,進而秦統一各國,“國”的概念開始趨向於“地方”、“地帶”,如“北國”、“南國”、“水鄉澤國”、“雪國”。

“國”也被用來抽象地指代某一地理區域的政權和人民,如:“治世不一道,便國(有利於國)不必法古。”(《商君書》),這種用法接近於今天所說的“國家”一詞。

“中國”

“中”的意思即為“內部”、“中央”;“中”之一字要查部首“—”,上下相通的意思,很顯然,“中”代表的是定位的標準點,任何人都是以自己為立足點,然後分出上下與四方;古代中國人和其他很多民族一樣,相信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漢朝以及漢朝以前,可考證的“中國”一詞的用法有如下幾種:

指京師,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區,如《三國志》:“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又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又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由上可見,“中國”一詞在古代,首先是一地域概念。

但是,當中國強大時,中國因無挑戰者,所看到的只是高高在上威風凜凜的天子(或皇帝),因此,中國一詞,作為地域概念,並不明顯,反而隱晦。

然而,當中國衰弱時,尤其是遭到外力挑戰侵擾之時,因為涉及到內外之分,中外之別,中國一詞,反而凸顯出來,疆界也隨著顯露出來,天子(或皇帝)的代表性,也呈現出來。

春秋時期的“中國”(等於“中土”、“中原”)只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他地區不算“中國”。由於“中國”(中原)地區的王朝建立之時間最早,經濟與技術的水準遠較“四夷”為高,華夏文化也一直居於“四夷”之上,是所謂禮儀之邦;戰國策(趙二)將“中國”的實際內容說得極為詳盡:“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楚之所義行也。”所以隨著華夏文明的擴展,也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的不斷侵入,“中國”一詞逐漸擁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義。

戰國時期的中國漢朝以後,少數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以中國自居。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 ,將南朝叫作島夷;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如:《晉書》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 “中國”一詞的政治意義在遼宋和金宋對峙時期更顯突出: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曾自稱中國,且一度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這裡的中國一詞,是和王朝的正統性緊密相連的。

由於“中國”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關係甚小,古代中國人也沒有近代西方式的民族概念。歷史上夏商周三代無不出......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何處?原意是什麼?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之例,畢竟還算不得是真正指稱國家的"中國"的出現.作為指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之所謂"中國"者,即指後世之"中原"也.但又有不同於"中原"的地方,即地域不及後世中原之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的佐證,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裡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

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範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到清代,處於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在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民國,當時合漢,滿,蒙,回,藏五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其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1949年lO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

"中國"一詞已......

最早的尿性一詞是什麼意思

早上的尿性就是早上第一次尿裡面的各種化學成分和各種物質的濃度都很高,對化驗的準確性起到很高的對比。

最早出現‘會計’一詞是什麼時候?它是什麼意思?

會計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籍記載,早在西周時代就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採取了“月計歲會”(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的方法。在西漢還出現了名為“計簿”或“簿書”的賬冊,用以登記會計事項。以後各朝代都設有官吏管理錢糧、賦稅和財物的收支。宋代官廳中,辦理錢糧報銷或移交,要編造“四柱清冊”,通過“舊管(期初結存)+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實在(期末結存)”的平衡公式進行結賬,結算本期財產物資增減變化及其結果。這是中國會計學科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成就。明末清初,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出現了雞四柱為基礎的“龍門脈”,它把全部賬目劃分為“進”(各項收入)、“繳”(各項支出)、“存”(各項資產)、“該”(各項負債)中大類,運用“進-繳=存-該”的平衡公式進行核算,設總賬進行“分類記錄”,並編制“進繳表”(即利潤表)和“存該表”(即資產負債表),實行雙軌計算盈虧,在兩表上計算得出的盈虧數應當相等,稱為“合龍門”,以此核對全部賬目的正誤。之後,又產生了“四腳賬”(也稱“天地合賬”),這種方法是:對每一筆賬項既登記“來賬”,又登記“去賬”,以反映同一賬項的來龍去脈。“四柱清冊”、“龍門賬”和“四腳賬”顯示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傳統中式簿民的特色.

中國一詞的由來,從哪個朝代開始叫中國的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或漢居住的地位和建立的國家.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或漢居住的地位和建立的國家.

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相關問題答案
最早一詞的意思?
古樸典雅一詞的意思?
颶風行動一詞的意思?
眾口一詞的意思?
一瞬間歌詞的意思?
這一刻鄭源歌詞的意思?
好一致的意思?
溫存一回的意思是什麼?
月懷一雞的意思?
確乎近義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