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威做出什麼貢獻?
作文瞻仰蔡威紀念館500字
今天早上通過大街,看見一群學生擎著個大花圈,前面吹著號子,後面跟著老師,猛然間想起,今天是清明節。無疑,這些學生是跟嘉康傑烈士掃墓的,而且每年都有部分學校組織學生為英雄的先輩們掃墓。我們小的時候,學校常常組織的是為司馬光和在解放運城犧牲的兩個烈士掃墓,那個時候的司馬光墓,荒蕪,淒涼,遠沒有現在的氣派和吵鬧,更沒有遠道而來的人為他時時祭掃,這大概就是他的不朽罷。
今天我是來重新寫掃墓的。那個時候,老師在大家掃墓歸來,都會佈置這麼一篇《掃墓》的作文,作文裡的話也幾乎千篇一律:我們的紅旗是用烈士的鮮血染成的,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新時代,一定要發揚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把無產階級革命進行到底。我覺得那時候每當我寫到這裡,都會激動地暗暗發誓:一定要做一個將來有用的人。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掃墓歸來寫什麼,而每當問的時候,往往會說我吃了蘋果,我喝了飲料,雞蛋麵包給扔了,心裡往往不是滋味。我認為,我們現在仍然要看重這種形式,而且絕對不能丟掉這種形式,每當新的生命茁壯成長的時候,我們要讓他們記住我們的歷史,不能忘記我們民族的自豪感和恥辱感,一個不知道自己歷史的民族後代是一個無比羞恥的後代,一個不能擔負起自己歷史責任的民族後代是愚昧的後代,掃墓是挖掘,掃墓是追憶,掃墓是心和心的交流,掃墓是靈魂與靈魂的碰撞,掃墓這種形式必須進行到底。也許某個時期這種形式是深刻的,也許某個時期這種形式是膚淺的,當日本人的靖國神社再一次直刺中國人的靈魂的時候,我們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傳統不得不遭到質疑:掃墓難道僅僅是形式嗎?不,它是一個民族的血痛。光輝的思想是不朽的,英雄的鮮血是不能白流的,歷史的長河裡,閃耀著無比燦爛的精神光芒,繼承、發揚、廣大,是我們中華民族永不丟棄的遺產。
9月9日下午,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參觀了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從珍貴的革命文物到感人的歷史圖片,再到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無一不使我們再一次感受了我黨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緬懷了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也使我們對黨的先進性內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心靈得到進一步淨化。
通過這次參觀學習,使我們充分認識並堅信,我們的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的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並在實踐中加以豐富和發展,使我們的黨不斷壯大起來,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成就。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我們的黨帶領全國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一定可以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勝利。
前輩的精神激勵我們奮進。通過這次教育活動,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的理想信念。革命前輩在艱苦中奪取了革命的勝利,我們也沒有理由面對工作中的困難和矛盾而退縮。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優良品質和革命傳統,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本職,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為實現人民富裕安康的宏偉目標,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將是對革命先烈的最好紀念。
寧德的名人有哪些,我要寫成作文,最好是現代的或者直接作文
寧德自公元933年(即後唐長興四年)建縣,1988年改市,千餘年來,寧德可以說是“人才輩出 英烈蓋世”。
早在隋唐時期,霍童石橋就出了一位隋諫議大夫,名叫黃鞠。其時因隋煬帝暴政無道,進諫不納,他便避居石橋過農耕生活。他在霍童搞的水利工程,與閩南洛陽橋相蓖美,堪稱當時福建的三大工程之一,至今仍有效益。那時還有一位名叫彭仲修的城關人,也官至唐武毅大夫。
到了宋元時期,有虎貝的陳普(即“石堂”先生),是宋元初的教育家、理學家、天文學家,又是科學家。他精於天文、地理、聲律、算數等。他所設計製造的計時器――“刻漏”,一天時差僅20秒,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器之一。其名今已列入《中國名人大辭典》。有漳灣人阮大成,剛直敢諫,匡扶正義,積極與國子監太學生陳東等為朝廷良臣、抗金名將李綱被誣陷罷職一事,一起上書皇帝,懇求複用,終被納,由此深得抗金名將韓世忠讚揚和敬重。韓世忠入閩時還專程看望過阮大成。還有飛鸞梅溪林鐸(誥贈諫議大夫)和其子林仲虎、林仲麟、林仲彪父子四人亦為其家庭增添了不少光彩。林仲虎宋慶元二年以武魁漕選參廷試,舉為第一(即寧德流傳的兩個武狀元之一,另一個是洋中姚溪尾人姚望之)。後因抗金勇敢善戰被舉為右騎衛中郎將,隨後又充通尉副使。“開禧間副李璧使金,以風節著。”林仲彪官至提舉洞霄宮。老大林仲麟,史稱“宋慶元六君子”之一,《宋史》對其評價很高。至南宋,中狀元的有兩人:一是城關的餘復,舊街“狀元裡”即因此而得名;另一是漳灣人阮登柄,官至吏部侍郎。到宋元間中進士的達71人。其中鄭罕(二十二都人)官至大理寺判;阮睿(漳灣人)官大理寺評事;鄭昌齡(城關人)登進士,秦檜聞其才名,欲餌以美官,不赴,終承議郎;張翮(城關人)官直州知州,歷至少傅;鄭士懿(城關人)歷官武岡軍(民間流傳和縣誌載稱“鄭駙馬”);黃輿善(六都人)官工部侍郎,後臺為東宮洗馬,以親老不就;黃裳(六都金垂人)官至武節大夫。黃石孫,宋淳熙14年中武舉,丞相趙汝愚見其姿貌魁偉,議論英發,以“一世人物”評之。他與林仲虎同日被命官知高軍郵軍。宋神宗時南埕還出了個賢妃林貞(民間誤傳為皇后娘娘,實系賢妃)。據1995年版《寧德市志》記載:林貞的高祖林揆為首任順昌縣令;曾祖林延安官朝議大夫;祖父林特歷任三司使、刑部尚書,列後贈尚書左僕射(副宰相級);父親林沫,字植德,官司農卿,壽州知府。林貞幼選入宮,長大之後深得神宗皇帝趙頊寵愛,封永嘉郡君,升美人,進婕妤,生趙俁(燕王),趙偲(趙王)和邢國公主。宋元佑五年(1090年)林貞逝世,時年39歲,神宗下詔用一品大禮安葬,封贈賢妃。其時,寧德城關還有一位名賢叫陳成父,學識淵博,安貧守道,被愛國詞人辛棄疾選為二女婿。
至明清時期,有洋中人周斌,是明朝建文帝的老師(建文帝即洪武帝長子朱棣的兒子朱允文)。寧德閩劇團在六十年代曾公演過黃如樞編的《建文帝哭師》即指此。周斌曾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至便殿,詢以治國之計,他侃侃直言,無所避忌,以忠貞剛直聞於時,被授中都國子司業,死時賜其居為“國子先生裡”。有七都人林聰,即民間傳頌的“林尚書”。關於他的傳說和史記甚多。他出身於教諭之家,少年聰穎好學,七步能詩,對答如流,“日記數千言,下筆立就。”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舉已未科二甲第19名進士,授刑科給事中,他“誓心以右直諫臣”自任,以“精忠報國者”自勉,官至刑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聰在40年的居言路,事檢察和司法的政治生涯中曾屢屢與貪髒枉法宦官作堅決的鬥爭,有過三起三落的遭遇,但他是“正色敢言,法不私恩”的名臣,在法學、哲學、政治和文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樹。1449年他在《 ......
1947年黃垂明阮英平資料
如下,請採納
阮英平(1913-1948),乳名蘭茹,又名阮玉齋,福建省福安縣(現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鄉頂頭村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閩東抗日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參謀長。1948年2月3日在前往福州的途中,因歹徒範起洪等三人謀財害命而遭受偷襲,在寧德大寓村壯烈犧牲。
乳名蘭茹,又名阮玉齋,福建省福安縣(現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鄉頂頭村人。早年當過學徒和木匠。
1931年在賽岐“旭記”茶行結識了隱蔽在那裡當木匠的共產黨員陳洪妹。
1932年隨陳洪妹回到家鄉,在下白石、甘棠等地發動群眾、組織祕密農會,開展“五抗”鬥爭。
1933年10月23日參加了曾志、任鐵鋒等領導的“甘棠暴動”。年底,福安中心縣委決定在福安、寧德毗鄰地區建立安德縣委,阮英平任縣委書記。
1934年初任中共寧德縣委書記兼縣獨立營政治委員。6月兼任中共閩東特委委員。
1934年10月中共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下堅持鬥爭。
1935年5月,閩東特委恢復,葉飛任書記,阮英平任組織部長,閩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年底,特委決定成立閩東軍分區(獨立師),阮英平任司令員,葉飛任政委,組織和領導了閩東蘇區三年游擊戰爭。
1938年2月14日,閩東紅軍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離開閩東奔赴抗日前線,任六團副團長,馳騁大江南北,屢建戰功。抗戰後期積勞成疾,不顧病痛折磨,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工作。
解放戰爭開始後,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一師政委,參加了蘇中戰役。
1947年5月奉命回到福建,擔任閩浙贛區黨委常委兼軍事部長,閩東地委書記。同年7月到任後,組織和領導閩東地區的革命鬥爭,在很短的時間內異軍突起,聲威大振,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極大恐慌。同年11月,國民黨調集重兵“圍剿”閩東革命根據地。為了粉碎敵人的“駐剿”,阮英平決定把隊伍化整為零突出重圍。
1948年初,阮英平和警衛員陳書琴前往福州轉赴閩北向省委彙報工作,途中遇敵與警衛員失去聯繫後隱蔽在寧德縣洋中北洋大窩村範起洪家。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作者:寧德蕉城… 文章來源:寧德蕉城在線 更新時間:2009-9-23 15:56:45
建國之前,我國人民還是處於內憂外患,水深火熱的苦難中,那時社會黑暗,民不聊生。多少人受飢寒交迫的煎熬,多少人受流離失所的折磨。
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經過27年英勇奮戰,流血犧牲才取得共和國的建立,才有寧德的解放和今天繁榮興旺的景象,才有我們今天的和平與幸福生活。
飲水思源。我們要緬懷先烈,要繼承他們的遺志。今天,應該好好回顧寧德人民在為人民解放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與犧牲。
自蔡威烈士於1924年入黨開始至寧德縣解放時止25個年頭的漫長歲月中,我們寧德縣(市)一直堅持“紅旗不倒”,是個老區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教育下,我們的先烈們就在這土地上,組建了黨的縣、區、鄉、村組織:有1926年鄭長璋、蔡澤鏛(即蔡威)回寧德播下革命火種:有1931年顏何蘭領導的中共霍童“五人黨小組”;有1932年謝大大領導的城關黨支部;還有明倫小學黨支部;有1933年組建的中共寧德縣委,以後一任接著一任至全縣解放,共12位,其中8位犧牲,1位錯殺,1個叛變,倖存的兩位是城工部縣工委正副書記。(當時擔任過縣委書記的有郭秋山、範鐵民、吳嫩弟、池陳旺、張應騰、葉覺登(叛變)、丁進朝、吳南啟、林吉安等)。還有1933年12月在福安和寧德交界處組建中共安德縣委,書記阮英平。1947年4月省委常委、軍事部長阮英平回到寧德成立中共閩東地委,書記阮英平、副書記江作宇、阮伯棋,委員有黃垂明、陳邦興、李繼藩等。......
寧德有哪些名人?
寧德自公元933年(即後唐長興四年)建縣,1988年改市,千餘年來,寧德可以說是“人才輩出 英烈蓋世”。
早在隋唐時期,霍童石橋就出了一位隋諫議大夫,名叫黃鞠。其時因隋煬帝暴政無道,進諫不納,他便避居石橋過農耕生活。他在霍童搞的水利工程,與閩南洛陽橋相蓖美,堪稱當時福建的三大工程之一,至今仍有效益。那時還有一位名叫彭仲修的城關人,也官至唐武毅大夫。
到了宋元時期,有虎貝的陳普(即“石堂”先生),是宋元初的教育家、理學家、天文學家,又是科學家。他精於天文、地理、聲律、算數等。他所設計製造的計時器――“刻漏”,一天時差僅20秒,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器之一。其名今已列入《中國名人大辭典》。有漳灣人阮大成,剛直敢諫,匡扶正義,積極與國子監太學生陳東等為朝廷良臣、抗金名將李綱被誣陷罷職一事,一起上書皇帝,懇求複用,終被納,由此深得抗金名將韓世忠讚揚和敬重。韓世忠入閩時還專程看望過阮大成。還有飛鸞梅溪林鐸(誥贈諫議大夫)和其子林仲虎、林仲麟、林仲彪父子四人亦為其家庭增添了不少光彩。林仲虎宋慶元二年以武魁漕選參廷試,舉為第一(即寧德流傳的兩個武狀元之一,另一個是洋中姚溪尾人姚望之)。後因抗金勇敢善戰被舉為右騎衛中郎將,隨後又充通尉副使。“開禧間副李璧使金,以風節著。”林仲彪官至提舉洞霄宮。老大林仲麟,史稱“宋慶元六君子”之一,《宋史》對其評價很高。至南宋,中狀元的有兩人:一是城關的餘復,舊街“狀元裡”即因此而得名;另一是漳灣人阮登柄,官至吏部侍郎。到宋元間中進士的達71人。其中鄭罕(二十二都人)官至大理寺判;阮睿(漳灣人)官大理寺評事;鄭昌齡(城關人)登進士,秦檜聞其才名,欲餌以美官,不赴,終承議郎;張翮(城關人)官直州知州,歷至少傅;鄭士懿(城關人)歷官武岡軍(民間流傳和縣誌載稱“鄭駙馬”);黃輿善(六都人)官工部侍郎,後臺為東宮洗馬,以親老不就;黃裳(六都金垂人)官至武節大夫。黃石孫,宋淳熙14年中武舉,丞相趙汝愚見其姿貌魁偉,議論英發,以“一世人物”評之。他與林仲虎同日被命官知高軍郵軍。宋神宗時南埕還出了個賢妃林貞(民間誤傳為皇后娘娘,實系賢妃)。據1995年版《寧德市志》記載:林貞的高祖林揆為首任順昌縣令;曾祖林延安官朝議大夫;祖父林特歷任三司使、刑部尚書,列後贈尚書左僕射(副宰相級);父親林沫,字植德,官司農卿,壽州知府。林貞幼選入宮,長大之後深得神宗皇帝趙頊寵愛,封永嘉郡君,升美人,進婕妤,生趙俁(燕王),趙偲(趙王)和邢國公主。宋元佑五年(1090年)林貞逝世,時年39歲,神宗下詔用一品大禮安葬,封贈賢妃。其時,寧德城關還有一位名賢叫陳成父,學識淵博,安貧守道,被愛國詞人辛棄疾選為二女婿。
至明清時期,有洋中人周斌,是明朝建文帝的老師(建文帝即洪武帝長子朱棣的兒子朱允文)。寧德閩劇團在六十年代曾公演過黃如樞編的《建文帝哭師》即指此。周斌曾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至便殿,詢以治國之計,他侃侃直言,無所避忌,以忠貞剛直聞於時,被授中都國子司業,死時賜其居為“國子先生裡”。有七都人林聰,即民間傳頌的“林尚書”。關於他的傳說和史記甚多。他出身於教諭之家,少年聰穎好學,七步能詩,對答如流,“日記數千言,下筆立就。”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舉已未科二甲第19名進士,授刑科給事中,他“誓心以右直諫臣”自任,以“精忠報國者”自勉,官至刑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聰在40年的居言路,事檢察和司法的政治生涯中曾屢屢與貪髒枉法宦官作堅決的鬥爭,有過三起三落的遭遇,但他是“正色敢言,法不私恩”的名臣,在法學、哲學、政治和文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樹。1449年他在《......
寧德現代名人 10分
寧得周寧縣鋼材領軍人物周華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