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怎麼看待人生?

General 更新 2025-01-19

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說到佛法,通常有句話說:“佛法無邊”,這句話並不是說佛有甚麼法術,好像變魔術一般,千變萬化,令人捉摸不到。卻是說佛的道理,浩如煙海,我們即使盡一生的精力,也難窮究到徹底。那麼,這樣多的佛法,當然不是在一兩個鐘頭的時間,可以說完的。所以,我今天只想從佛法與人生的關係這一方面,提出幾點來和諸位互相研究。 佛法,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歷史,各位大多數都知道,我想毋須多說了。釋迦牟尼佛是降生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和說法在人間的,所以他的教法,跟我們人生是有很密切的關係的。 佛法是闡明人生宇宙的真理的,釋迦牟尼佛自己覺悟了人生宇宙的真理以後,為了要使世界上還沒有覺悟的人覺悟,便到處去演說佛法。當時佛所說的許多教法,經過後來弟子們編集,就成為三藏十二部經典。在那麼多的教典裡面,它所詮說的道理,當然是很多很多,其間有四種道理,是極為重要的,不管是南傳的小乘佛教也好,北傳的大乘佛教也好,都認為它是最根本的。那麼,這四種根本而重要的道理是什麼呢?它是: 一、無常——世界上的一切東西,沒有一樣不是時時刻刻在遷流變易的,沒有一樣不是剎那剎那在演化不息的。惟其變化無常,所以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不過一般人心粗,沒有覺察到這種剎那的變化罷了!中國有句話說:“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這就是說明世間是無常的。 一般人心裡,總有一種虛妄的執見,認為世間是常住不變的。因此貪求無厭,一切要佔為己有。由是起惑造業,輪轉生死,不能解脫。所以佛法揭示無常,目的就是要破除人生的妄執。學佛的人,如果明白了這種無常的道理,便可悟到人生的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雲,水上的泡影,鏡裡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一般,虛幻不實!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二、苦——我們的心理上,有貪、嗔、痴、煩惱擾亂的痛苦;我們的身體上,有老、病、死相繼而來的痛苦;我們在家庭裡,有愁衣、愁食、生離、死別的痛苦;我們在社會上,有是非鬥爭,怨憎相會的痛苦;除此以外,我們內心有所求不得的痛苦;外界有風災、水災、兵災、瘟疫等痛苦;人生在世,實在苦難多了!苦,時時控制我們,威脅我們;苦,緊緊跟著我們,綁著我們,使我們動彈不得,解脫不能,所以人生就一直在苦中討生活了。 我平常最不喜歡談苦,因為一談到苦,不但眉頭會皺,好像心裡都苦起來。但是,現實的世間確實是苦的,使我不能不談。學佛的目的,便是要離苦得樂,所以我們應該要先認識苦。知道了苦,才能痛下決心,修習佛法,追求快樂,所以知苦是入道之門。 三、空——空是甚麼?空是緣起。世界上一切形形色色、事事物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因,是生起事物的主要條件,緣、是生起事物的輔助條件;因緣湊合,事物就生起存在;因緣離散,事物便易告消滅,消滅即是空。所以佛法說空,乃是緣起性空,並不是空無的空。說得明白一點,就是一切事物既是仗因託緣而生,離開了因緣便沒有固定的自性,沒有自性,所以說是空的。我們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的;四大離散,身體就不能存在,這就是空。其實,這四大離散的空,還是從淺顯的意義說的;若深一層說,我們四大組成的身體,即是現前存在的時候,也就是空;毋須等待四大離散時才空,因為四大的本身,當體即空。 許多不明佛法的人,往往誤解了這“四大皆空”的意義。比方好像信佛的人如果與不信佛的人為了某些事爭執時,不信佛的人便理直氣壯地說:“你們學佛拜佛的人,四大皆空,還跟我們爭甚麼?”其實,四大皆空,不是專指學佛或拜佛的人,凡是有身體的,不管拜不拜佛,都是四大皆空。所以拜佛也好,不拜佛也好,要是大家對這四大......

佛家如何理解人生與痛苦

解為因果,人生為因之業力所報之身,痛苦為惡業力之所果報。無論是令之痛苦還是快樂,都無非是過往之業報,受盡歸空。

佛教怎麼看待人的身體和生命過程

在覺悟者的眼中看來,生,是死延續;死,是生的轉換。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憂喜?

一般人看到百齡以上的古稀老翁,總會祝賀地說:“恭喜您啊!活到一百二十歲!”每年九九重陽節的時候,各縣市政府還會特別表揚當地的人瑞,為他們的長命百歲祝嘏。但是我們如果細加思考的話,一個人活到一百二十歲果真就是可喜的事嗎?譬如一個人真的活到一百二十歲時,他一百歲的兒子染病死了,甚至於八十歲的孫子也相繼去世了,更可悲傷的是連六十歲的曾孫也不幸撒手塵寰,這時一個白髮皤皤的老人,不但享受不到含飴弄孫的快樂,反而要求老來孤獨無依目送自己的兒孫一個一個離他永逝,人生最難堪者,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了!長命百歲有時也不一定是可喜的事;況且長壽而孤苦、衰老、痼疾纏身,更是人間苦事。

長壽固然不足欣喜,死亡也不值得憂懼。一般人提到死亡,總會產生種種恐怖、可怕的想像,擔心自己會上刀山下油鍋,受種種的苦刑。其實如果我們瞭解死亡的真相之後,死亡對我們而言,就像領了一張出國觀光的護照,到處可以海闊天空、悠遊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豁免的,對於這必然經過的大限之期,吾人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才能胸有成竹、不驚不恐呢?下面我分成四點來說明:

一、從死亡的一刻說到死亡的狀況

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經歷過死亡,不知道面臨死亡的一剎那究竟是什麼情況。根據經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聽到醫生宣佈他死亡的平靜聲音、親人們悲傷的哭泣聲音,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腳亂地翻動他那呼吸停止、心臟不再跳動的軀體,他心中焦急,還有許多事情沒有辦完,來回穿梭於圍繞在他身邊的親戚朋友之間,想交代他們要如何如何做,但是大家只顧悲傷哭泣,沒有一個人理會他。“讀者文摘”上也曾專題報導一位從死亡關頭中復活過來的人,他談及臨死的感受及死後的情形說:他駕車不慎出了車禍,人和車子被撞得粉碎,救護車、醫生、警察和他的家人都趕到現場來處理,這個人的神識已經離開了身體,飄浮在半空中,在嘈雜的人聲裡,他看到一大堆人爭論不休,卻仍然搞不清楚車禍是怎麼發生的;他於是走過去對警察說:“我親眼看見車禍是這樣發生的……”但是警察卻充耳不聞、視若無睹,旁人好像也無視他的存在,更沒有人聽到他的言語。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實質的身體,只是精神的存在,他發覺站在自己的形軀之外,成為身體的另一個旁觀者。感覺到自己的精神在空中浮蕩,並且以極快的速度穿過一條漫長、幽暗、窒悶的隧道。

一個因為頭部受傷從死亡邊緣獲得重生的人,回憶那一次的死亡經驗時說:“我最初感到頭部“轟”地一聲,渾然無知,接著就有一種溫暖、舒適、安祥的感受。”因為離開了身體,神識、靈魂再也沒有任何的障礙、負擔,便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適感。還有人說:“死亡的剎那,我有一種非常美好、偉大、和平而又寧靜的感覺。”另外有一個人則說:“我可以看到自己輕如鴻毛,自由自在地飛向面前光明的世界。”因此死亡也不完全如我們所想像的那般鬼魅陰森、不寒而慄。

佛經上說我們每個人活在世上,好比烏龜揹著軀殼,轉化了有形的身命。有些人臨死的時候,苦苦戀棧世間的七情六慾,放不下子孫家產,不想死、不肯死,好比烏龜脫殼之被撕裂、被銼刮一樣痛苦。佛教不是這樣,在佛教裡,人死亡之後,脫離了千鈞萬擔的軀殼,感到無比的輕鬆,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飄然無,悠遊逍遙。

無論智愚賢不肖,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只是遲速有別,種類各異。顯貴如秦始皇,雖然可以擁有世間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無法獲得長生;高齡如彭祖,縱有八百歲的壽命,從宇宙大化來看,也不過如......

佛教認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佛教認為,人生皆苦。

所以,講求一切隨緣,與人無爭,與人方便,但求此生立德,身後西歸~~

佛教的人生哲理?

佛教的人生哲理

一、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二、 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三、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五、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八、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九、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十、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十二、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十三、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十四、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十五、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十六、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十七、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十八、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二一、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汙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二四、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二五、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二六、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 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麼?

三一、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後,你要看什麼都很順。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三五、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三六、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三八、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四二、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四三、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淒涼啊!

四五、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捨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四六、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創造機會的人是勇......

佛教對人生有什麼啟示

啟示一:佛陀的毅力給了我們無窮的動力。貴為太子,家庭幸福,但終究沒有阻礙佛陀探究人生真諦的信心。啟示二、佛陀的慈悲給了我們極大的鞭策。眾生平等,皆有佛性,皮囊之貴賤怎比心性的純潔。博愛在佛陀的行動中得到完美詮釋。啟示三:佛陀的覺悟給了我們永遠的鼓勵。佛陀是人,更是人中聖者,他能覺悟,啟迪我們也能覺悟,他既是榜樣,更是我們覺悟的的不竭源泉。

學佛應該怎樣看待自己的人生

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也是一個研究不盡的問題;但不是研究人生哲理的人,似乎很少注意到這問題。其實站在人道的本位,多研究人生問題,增加自己對人生真理的理解與認識,是有意義的。 對於人生的觀察或看法,各人有其不同的觀點,約略可以分成四種:第一種是渾渾噩噩的人生,他們是不注意人生,不理解人生,只是糊糊塗塗的生,懵懵懂懂的死,例如愚夫愚婦之類;第二種是模稜兩可的人生,對人生的道理認識不清,自己沒有主見,這樣不差,那樣亦好,例如“五教同源,九流合一”之類;第三種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人生,對人生的道理,各持己見,如盲人摸象,不得其真,例如哲學家的唯心唯物,宗教家的崇梵崇帝等等;第四種是洞達實相的人生,由於修養而徹悟人生的本體,了知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例如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自從菩提樹下,夜觀明星,朗然大覺,徹知宇宙原理是緣起無盡,人生真相是業力輪迴的順生與還滅而已。 現在再來說明佛教對於人生現象的分析與原理的觀察,大約可以分成四項: 一、短促的人生 人生是短促的、有限的,這句話是誰都知道。一般讀書的普通學者,對人生短促的見解,也有見之於文字的。如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就是說明人生不是長命永生,而是短促的有限公司。李太白有一首詩中說:“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這也是形容人生的短促,早上是一個妙齡少女,晚上就變成白髮皤皤的老太婆了。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白駒是代表日影,人生一世,如在壁隙中看日影似奔馬地閃過,比李太白的朝絲暮雪更跑得快了。但比起佛家修道者對於人生體驗的速度,則尚覺不如。怎樣見得呢?在《四十二章經》中,佛問諸沙門曰:“人命幾何”?沙門答曰:“數日之間”。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門答曰:“飲食之間”。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門答曰:“呼吸之間”。佛曰:“善哉!子知道矣!”修道者能夠體察到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間,所謂“一口氣不來,便是來生”,他為爭取時間用功,向道之心才會慰切而勇猛精進,迅速地獲得道業上的成就。 佛教對人生基本的觀察,如上座部佛教的三法印,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前三法印是說明世間法的生滅無常,苦空無我,也是顯出人生短促的真理;了知人生短促,爭取時間,勤求為道,斷惑證真,就可以達到“涅槃寂靜”的出世的解脫境界。因此佛教體察人生無常、無我、苦空的短促,它的正義是要人提醒警覺,趕快修善,不把時間虛棄,空過一生,並非因說時間短促,而叫你於此世界不感興趣,生起消極厭離的短見,走上逃避現實的行徑。 二、多苦的人生 人類共同的心理,都是貪生怕死,愛樂厭苦的;但事實上,人類偏多痛苦,雖然亦有快樂,而那些快樂都是暫時性的,或樂極生悲的。人生到底有什麼痛苦呢?照佛陀的體驗,有三苦和八苦、無量諸苦。三苦之一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二是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三是行苦,行是生滅遷流之義,由世間諸法的遷流無常,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惱。八苦,一是生苦,人生來就是受苦的,如小孩落地便哭,因風觸身,猶如刀割。二是老苦,年齡漸老,雞皮鶴髮,行步龍鍾,對於人生已無樂趣。三是病苦,病魔侵襲,輾轉床第,痛楚呻吟。四是死苦,死神光臨,世間萬般,皆帶不去,一身業障,隨之受報。五是愛別離苦,自己所愛的人物和財物,生離死別,終歸於空。六是怨憎會苦,可怨恨、可憎厭的人,不欲見到,偏偏會遇。七是求不得苦,物質的欠缺,精神的需要,都不如意,痛苦橫生。八是五蘊熾盛苦,是肉體與精神都有毛病,使身心熾然,熱惱煎逼。這八苦是從果報上說的,人生不論是誰,過去造了業因,今世是誰都難免要受此八苦的煎熬與......

佛教的人生哲理?

佛教的人生哲理一、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二、 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三、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五、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八、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九、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十、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十二、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十三、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十四、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十五、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十六、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十七、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十八、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二一、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汙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二四、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二五、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二六、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 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麼?   三一、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後,你要看什麼都很順。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三五、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三六、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三八、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四二、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四三、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淒涼啊! 四五、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捨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四六、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麼說,不要急......

如何從佛學的角度來看待人生中遇到的挫折

人生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許多的困難都等待我們去戰勝。人生起起伏伏、高高低低,或者碰到瓶頸與危機,又或是常常要面臨抉擇,生活中的很多樂趣不經受苦難是無法體驗的。人時時刻刻需要和內心的膽怯、自身的惰性、疾病等作鬥爭。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經過奮力拼搏,勝利了,你就是生活的強者;失敗了,不要灰心,繼續拼搏,你仍然是強者。

人生是短暫的,生命是脆弱的。生活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並非易事,我們必須要有堅忍不拔的拼搏精神,才能活得明白,活得精彩,活得安心自在。我們可以把生命每時每刻的不斷變遷看得清清楚楚,突破自我的侷限,做個簡單的人,有顆隨意的心。在情感、得益、事業面前,幸福是衡量財富的尺子。一個人在物質生活上如果能淡泊知足,才能不為形役,精神才會得到昇華。在心性上對於功名、富貴、人情不要太熱衷,把身心住在淡泊中,不為金錢所貪,不為名利所累,不為遭遇的困難挫折而灰心喪氣,才是一個大徹不悟的人,才能邁進偉大而又平淡者的崇高境界。人生也許就是這樣,總值得我們認認真真地走一趟! 幸福來自健康的身心,幸福來自仁慈的心念、純淨的信仰、豁達的胸襟、內在的寧靜;來自對物質的知足、無條件的關懷和不斷的自我教育,來自高尚願望的實現、與周圍的人與物的和諧。 佛說,讓我們成熟的,是經歷,是磨難;讓我們幸福的,是寬容,是仁愛;讓我們心安的,是理解,是信任。 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 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遇,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讓我們擁有最大化的快樂!讓我們擁有最大化的幸福!

人生,只要適合自己就好。 眾生萬物,自有定數,凡事不可強求。很多東要,註定該是你的,你推也推不掉;註定不該是你的,你怎麼爭都爭不來。 世間的俗世要看的開,但不要看透。每個人都要有勇氣去面對一些事,這就是拿得起;每個人都要有肚量去容納一些事,這就是放得下。在得失之間,才能感悟出人生的要 凡是都要有度,一切都要適可而止,切莫無度無止。沒有人可以把什麼事情做得完美無憾,沒有人什麼都能得到,世間萬事萬物都遵循物極必反的道理,如果不知回頭,便是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只有知足才能長樂,只有知足心靈才能進入超然的境界。

人世間有太多的誘惑,不知滿足,就會陷入慾望中不能自拔,就會被心魔所控制,心靈就永遠無法得到安寧。 幸運之神不會平白無故地找上門來。即使看似機緣巧合,也是平日修得而來的福祉。不要抱怨好運的姍姍來遲,也不要幻想好運會突然降臨,好運氣不是靠撞來的,而是靠努力贏來的。 雖然有很多個明天,但今天卻只有一個。充實的度過今天,生命在某種意義上就會延長一天;虛度一天,生命就會實實在在地縮短一天。如果不好好把握今天,有再多的明天也是枉然。 我們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是活在別人的眼睛裡。

無論身處何處,我們都要記住:我就是我,是一個獨一無二、絕不雷同的我。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怎麼看,只要守住自我,守住本性,就能夠活的精彩,活得自在。 當你跌倒時,不要等著別人來拉你,要自己爬起來。不要為目前的處境尋找失敗的藉口,應該立刻行動起來。很多時候,我們都能夠依靠自己站起來,只是沒有去站而已。 努力改變你能改變的,坦然接受你不能改變的。很多人不甘於平庸,在不斷的改變著自己的心態、性格等。但是有些東西是無法改變的,嘗試著去改變是徒勞的,倒不如坦然接受。

佛教對人生的理解

◆一個人,不能瞭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擁有財富的人,不如擁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諒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蒼的原諒。

◆常常責備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諒解。

◆人很奇怪,不瞭解自己,卻又每天想去幹涉別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會難過,因為是——人嘛!

◆犯錯是平凡的,原諒才能超凡。

◆任憑你有多大的快樂,無常總是來到。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傷人之語,如水覆地,難以挽回。

◆大家都知道,生氣是一種無知,又無濟於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錢化妝你的外表,佛法啟悟你的內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內在安詳’,才是下手之處。

◆自尊太強,優越感太重的人,將不堪一擊,少許逆境,足以使他徹夜難眠。

◆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於把生命交給別人。

◆誹謗他人就像含血噴人,先汙染了自己的嘴巴。

◆輕信道聽途說,就像一隻傻狗,別人隨便扔了一塊石頭就急忙跑去撿。

◆不能把握現在,就無法獲得永恆。

◆人心不好,環保、治安自然不好。

◆遇到困難時不害怕,心中無事,是名真修。

◆時間總會過去的。

◆算命不如認命。

◆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律己要嚴,待人要寬。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會後悔的地方。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忘記別人的缺點吧!

◆征服世界,並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則甘於平凡,卻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嗔之人,時時地獄。

◆與其說你賺錢,不如說你被錢所賺,因為錢賺走了你的青春、時間、體力和生命。

◆有志氣的人發一次願,終身堅持。沒志氣的人天天發願,浮而不實。

◆稻穗成熟,頭自然低下。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有德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徹底的認識你自己,你就會認識佛。

◆因小果大,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真正的佈施,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著,通通放下。

◆若無‘是非’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透視一切變化的結果都是‘空’,就不會掛礙任何事物。

◆悟性是每個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各有因緣莫羨人。

◆肯低頭的人,永遠不會撞到矮門。

◆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生命是妄想的產物。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不要相信權威,權威有時也會錯誤。

◆為而不有,善而不居。

◆煩惱比歲月更易催人顏老。

◆常常使別人過快樂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樂。

◆誹謗他人就像含血噴人,先汙染了自己的嘴巴。

◆想編織未來的美夢,現在正是時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向人低頭,不曾矮小過。

◆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量大福大。

◆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風平浪靜,訓練不出良好的水手。

◆填得飽你的肚子,卻填不滿人心貪念。

◆面對現實,逆境也會變為順境,總有機會轉機。逃避現實,雖暫時偷安,但沒有翻身餘地。

◆甩掉你的假面......

相關問題答案
佛教怎麼看待人生?
佛教怎麼看待外星人?
佛教怎麼看待婚姻?
佛教怎麼看待婚姻不順?
怎麼看待學生追星?
佛教怎樣看待離婚?
佛教怎樣看待愛情?
大學生怎麼看待微商?
高中生怎麼看待早戀?
日本人怎麼看待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