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11-07

如何在學校教育中發揚中國的傳統

(一)以活動為載體,搭建傳播傳統文化的平臺

通過實踐活動寓教於樂,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積澱。一是要求學生對有關的傳統文化進行調查摸底,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現狀,展望未來。這樣的調查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二是組織學生過各種傳統節日。如春節時,要求學生了解“年”的來由及各地過年的不同風俗習慣,記錄每戶人家有特色的春聯等;清明時,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端午時,組織學生包粽子;中秋節時,舉辦詩歌朗誦會,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重陽節時,去登高秋遊等。三是定期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如讀書會、辯論會、詩會、參觀走訪、聽國學講座等。四是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文化之旅,遊覽名勝古蹟,親身感受與體驗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最後撰寫考察報告。

(二)開設傳統文化大課堂,加強基本人文知識訓練

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利用學校的大課堂開設傳統文學講座,內容包括詩詞曲賦鑑賞、儒家經典賞析,中國古文化、中華傳統美德、中國民風民俗研究等。同時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訓練,如書法、國畫、作文、誦讀、文學鑑賞、人物評傳、文學常識等,將情感薰陶和審美情趣培養結合起來,將人格培養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三)把語文訓練和人文素質教育和諧統一起來,將傳統文化寓於語文教學中

漢語是最富有詩意的語言,簡單的幾個字不僅表達了豐富的內涵,還可以營造優美的意境。如國畫,在寥寥幾筆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它們可以創造出悠遠的意境。中國的語言文字也是如此,“小橋流水人家”由三個簡單的名詞組合成了江南的絕美景色:流水潺潺、青石板、白牆黑瓦、吳儂軟語、鶯飛燕舞。所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之美,並讓他們感悟其中的意境,是教師的職責。與學生交流是一種啟發學生想象的好方法,能使他們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把傳統文化融入生活中,如秋風起了,“無錫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星期五了,“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星期六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痛快時,“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憂愁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浪費時,勸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念物力維艱”;豪放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有了這些傳統文化的積澱,還怕作文不出彩嗎?

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並不是難事,教師要讓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學生就能糾正在閱讀寫作過程中背離傳統文化的傾向,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學校可以開展哪些有關弘揚傳統文化的活動

可以每個學期選擇一本傳統文化教材學習。比如弟子規,三字經,論語,道德經等等。推薦參考大安法師開示:兒童教育要注重八德 兒童是一個民族的未來。看一個民族的興衰,就看這個民族的小孩的素質怎麼樣,所以兒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是治國安定之根本,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兒童的教育更多的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體素質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為層面的一種規範。小孩子在懂事的時候,你教他什麼呢?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他一生受用無窮。首先要教孝,孝敬他的父母。你不能溺愛他,不能以小孩為中心。傳統社會到吃飯的時候,小孩要幫父母添飯的,幫父母端茶的,這在培養他的一種孝心,孝行。現在可是顛倒了,小孩坐在上面,他好像是小太陽,做父母為他服務,忙得團團轉。如果他是在三歲以前,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為他服務。當他到了七八歲,十來歲的時候,你就不要這樣做了,一定要讓他來為父母服務,來為他人服務,來盡到他的一份孝心。悌,處理兄弟之間的關係,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長,兄長當然也要關懷弟弟,這裡面兄弟之間要有悌的這樣的一個德性。忠,處理個人跟社會,跟國家的關係。你在社會供職,做公務員,一定要對國家盡忠,忠心耿耿。你如果有忠心的話,你就不會用自己的權力去謀私利,去貪汙腐化,去把國家的錢存到外國銀行,你做這些事情就是不忠。所以我們看到這麼多貪官汙吏,就是由於從小沒有教育;信,是朋友關係,要講信譽。這個信,一邊是個人字,一邊是個言字,人說的話就是可信的,如果說出的話不可信,你都不是人了。所以自古以來對人都是很尊嚴的,有的事情用人格擔保,那大家都無話可說。但現在人格瓦解了,你說用人格擔保誰也不相信。古人的信,那是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無論怎麼樣都得兌現諾言。信是植根於誠,真誠心才會表現出信。現在這個社會也是誠信極為低落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已經很難建立一種信任關係了。有時候看到這一點真是感慨不已。經濟領域的坑蒙拐騙,假冒偽劣,各種事情,甚至媒體當中摻水分的,虛假的報道,虛假的廣告,虛假的文憑學歷,那太多了。所以一個人一定要有信。孔子在教化當中,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治國之道,治國有三個要素:足食、足兵,再就是信譽,信。子貢又問:如果這三者要去掉一項,應該去掉什麼?孔子回答:可以去掉駐兵(就是國防力量)。如果三個要素非要去掉一個就把國防去掉,剩下兩個。足食就是吃飯的問題,那麼進一步問,足食和信這之間非得要選擇一個的話,那取什麼、舍什麼?對一個治國者來說,這是很嚴峻的。孔子回答:去掉足食。把這個民生吃飯問題都可以放下,剩下這個信。子貢一聽大吃一驚,怎麼會作這個選擇?孔子說:自古誰無死,民無信不立。你沒有食可能會死,自古以來誰沒有死啊,但是人沒有誠信的德性,他就站立不起來,他的人格整個瓦解。也就是說這種信的道德價值超過肉體的壽命,這是我們中國聖人擲地有聲的語言,我們對聖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能把一種道德精神價值高揚到這個程度。然而我們現在的不孝的子孫卻把這個信的道德價值淪落到這個程度,我們都愧對孔老先生(孔夫子),要進行信的教育。禮,禮貌、禮敬,禮的精神就是恭敬,恭敬表現得要有禮節,要有禮的形態來表達這種恭敬;義,正義,中國文化當中,關羽的形象就是義的一個典型,桃園三結義之後,他對於兄弟關係,對於劉備的忠心,是什麼都不能動搖的;廉,廉潔、節儉。一個人要減低自己的物質慾望,要廉潔,做官要做清官,兩袖清風。一個人能夠廉潔,他的道德人格就能上來,如果一個人,他很追求高消費,過那種奢侈的生活,他就容易走向墮落的道路,就會取那些不義之財;最後一個是......

如何讓中華傳統文化紮根校園?

學校是傳承、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如何更好地讓中小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傳承弘揚好中華傳統文化?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一中校長李一飛代表建議,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始終;推動學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在語文、歷史、政治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推進戲曲、書法、傳統體育等進校園,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在各學校建設傳統文化展館。

傳統文化如何走進學校

中華傳統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但近百年來,傳統經典已慢慢淡出了許多中國人的精神視野。如何讓傳統經典重新走進當代生活,走進人們的心中,成為滋養精神成長、涵化行為養成的豐美精神食糧,切實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當前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現實課題。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和美德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走進生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髮展進程中積澱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呢?第一,要深化教育改革,為傳統經典走進當代生活奠定教育基礎。二十世紀上半葉出現的那些學貫中西的大師們都有青少年時代熟讀、背誦傳統經典的經歷。只有讓廣大青少年從小就把構成文明源頭和文化支柱的傳統經典牢記心中,未來的文化創新才會根深葉茂、枝幹參天。第二,要正確引導“淺閱讀”,由“淺”入“深”,讓淺閱讀成為大眾與經典的橋樑。全媒體時代為創作多樣化的閱讀樣式提供了巨大空間,要在研究清楚中華經典所體現的深沉精神追求和突出優勢的基礎上,把經典的內容和精神轉化為適合淺閱讀的動漫、圖畫、影像、故事等形式,讓大眾通過這些形式一步步認識經典、親近經典、閱讀經典、瞭解經典,讓傳統經典以多彩繽紛的樣式走進當代生活。第三,要培育探討問題之風,引導大家把現實問題與傳統經典聯繫起來。傳統經典多是關於人生、社會根本問題的,其所以歷久不衰,就在於它所論述的問題為各個時代所共有,其觀點也常具有永恆的、核心的價值。要抓住社會轉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在形成這樣一個關鍵歷史階段,引導全社會理性思考、深入探討各種人生、社會根本問題。在此過程中,把現實問題與傳統經典聯繫起來,也與域外文化經典聯繫起來,激發大家到經典中獲取豐厚滋養,找到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在此基礎上建設不負於偉大傳統的、更加輝煌燦爛的當代文明。走進當代生活的傳統文化經典會成為活的經典,成為催生創新的偉大力量,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如何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和美德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走進生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髮展進程中積澱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   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養浩然正氣”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目標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修身立德”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天人和諧”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自強不息”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強不息是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不懈奮鬥,戰勝各種風險、經受各種考驗的制勝法寶。自強不息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實踐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性,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奮發圖強。這種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自古以來就受到廣大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倡導。自強不息表現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著獨立的人格;表現為堅韌不拔、奮發圖強,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悲觀、不喪氣,勇於開拓,積極進取;表現為志存高遠,為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執著追求等等。幾千年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影響了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它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高等學校的審美教育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這一優秀文化傳統,培養青年學生樹立自強不息的審美精神。

通過學校教育弘揚傳統文化1是什麼短語

動賓。

作為中學生,請你就學校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幾條建議

作為一個學生,穿著也應該想一個學生,與社會中人應該有一個區分,大度從每一個人來說,怎樣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得體,其實在學校裡面選著穿校服是比較好的,但是又有很多學生抱怨校服的設計很醜陋、製作不夠精細,讓人穿在身上感到不舒服,這的確是一個問題,但是校服畢竟是要考慮全體學生的家庭情況,當然這之間也會找到一個平衡點的。

如何弘揚學校優良傳統

中華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堪稱國粹。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孩子們的民族精神,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一年來,在教育局領導的關心支持和指導下,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悟仁愛之道,傳仁愛之神,興仁愛之舉,用仁愛美德引領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初步探索出仁愛育人的德育新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工作實踐使筆者有了如下幾點感悟:

一、悟仁愛之道——學習思辯,達成共識

道者,道理、真理也。仁愛思想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它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作為學校教育,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傳承文明美德。

開展仁愛教育之前,我們在認識上存在偏頗之處:一怕步入復古誤區;二怕影響教學質量;三怕師資難以跟上;四怕增加師生過重負擔。但後來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特別是面對當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勢,新問題,我們進行了綜合思辨,反覆研討,反覆論證,最後達成了下面的共識:

1、中華傳統美德具有不朽的歷史地位。中華美德集中體現在儒學倫理道德上。聯合國高度重視孔子思想在全世界的傳承與弘揚,據不完全統計,現有78個成員國建立了孔子學院,孔子的哲學思想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認同,特別是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尊“孔”傳“孔”走在了我們的前面。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對於弘揚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應該有一種緊迫感。

2、中華傳統美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美德思想發展到現在已2500多年,其間經歷了幾次摧毀性的衝擊,但結果是打而不倒,批而不臭,這足以說明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有著巨大的歷史價值,有著指導和推進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現實意義。儒學是經典,美德是國粹,拋棄它社會就動亂,弘揚它社會就穩定發展。因此,弘揚儒學文化,承傳中華美德,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我們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3、弘揚傳統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目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西方腐朽沒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正通過各種渠道侵入中國社會,廣大中小學生面臨種種不良誘惑,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面臨各種挑戰。我們清醒認識到,一部分人榮辱觀顛倒,是非感模糊,是因為人們對傳統優秀的倫理道德產生懷疑,失去對社會主義道德觀和榮辱觀的信仰。國家對此十分重視,相繼提出了“人文精神”、“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八榮八恥”等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理念,這一切表明,弘揚傳統美德,正本清源,尋找不該失去的精神家園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4、弘揚傳統美德是未來賦予教育的神聖使命。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學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引領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新的環境、新的要求,要有新的發展平臺,這樣“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自然成了切入點。我們要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向上的心理,使他們知愛懂禮行孝,形成這種好的品質,使之受益終身,從這一點上講,我們開展的仁愛教育,是對新課程以人為本理念的踐行,是為學生人生的寬度奠基的工程。

走出認識誤區,感悟仁愛之道,我們的思想明瞭,眼睛亮了。大家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仁愛教育的活動中來,從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工作活力。

二、廣仁愛之舉——強化措施,循序推進

我們把“仁義禮智信”的仁愛核心與現代文明要義結合起來,把仁愛教育與綠色教育、創造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以“仁愛教育行動”為主線,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播撒仁愛種子,有序開展教育活動,具體來講,我們堅持了“八抓”。

1、抓課題規劃

2005年秋,我們經過醞釀、論證、策劃,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課題方案,計劃用三年時間分三個階段有序展開研究,並且從組織上加以保證,從措施上加以......

如何發揚傳統文化,促進校園德育建設

近年來,社會、家庭對學校的升學率越來越重視,學校也不得不更加突出教學成績。作為一所學校,追求升學率無可厚非,但德育工作也不能束之高閣,使之邊緣化。

“德,為人之本;才,創業之根。”道德品質對於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而對一所學校而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道德的陶冶,非但不能提升學校的品位,反而會制約學校的長遠發展。道德與教學應該是相輔相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因此,學校必須積極做到德育為首,智育為先,“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

一、以地方資源為載體,構建德育新課題

嘉祥縣是宗聖曾子的故里,儒家文化源遠流長。為了發揮這一優勢,我校在積極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曾子孝道文化與中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課題。以此為陣地,課題組在全校師生中大力開展親情教育,併成為山東電視臺《天下父母》的親情教育基地。基於此,課題組設計了“關於‘孝道’的調查問卷”,積極動員高一全體學生廣泛收集“孝道”材料,並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反省自己,促使其良好道德和生活習慣的養成。針對調查問卷所反映的問題,課題組編印了校本課程《走進文明》、《孝道故事》等,並組織召開了“我們怎麼報答父母”親情教育主題班會。同時制定了詳細的學習內容和活動細則以及評價標準,採取綜合性、立體化的多種評價模式,並將學生道德習慣的養成作為評選“三好學生”的一個評價點,所有的活動情況一律記入中學生成長記錄,讓學生在約束中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二、以感化為前提,加強“三格”教育

今天的中學生思維活躍、個性張揚、可塑性強,老一套的說教勢必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不但不利於教育,反而會使教育走向反面。基於對中學生個性的正確認識,學校在注重約束教育、挫折教育的同時,更注重“感化”教育,不斷要求學生努力塑造“三格”,即學生的性格、人格、國格。

作為課題組研究的一個方面、“三格”教育不是獨立於外的,而是和課題研究相融合、相促進的。

學校想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就必須正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引導學生個性,是為學生健康發展的一個性創設和諧、寬鬆、民主的環境。我校積極做好四引導環節:引導學生自我設計,確定發展目標;引導學生自我實踐,實現知行統一;引導學生自我反省,開展自我評價;引導學生自我調節,幫助自我完善。同時,學校開展了一系列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的活動。“心靈的對話”打開了學生心靈的窗戶;“給班主任的一封信”拉近了師生的感情;“向校長的建議”為學校決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英語書法比賽”、“詩歌朗誦競賽”、“美術作品優秀成果展”等展現了新一代學生的特長風采,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優化了個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塑造完善人格,固然操之在我,但家庭、學校教育,社會教化,別人的幫助引導,榜樣的示範作用等外因對人格的自塑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此,針對學校教育的特殊作用,我們要求教師必須作好學生的榜樣,同升國旗、同出操,一同分工做班級值日,對待問題學生,我們在尊重其人格的基礎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促使其人格的健康發展。

愛國是一種深刻的情感定向。學校在德育中應以愛國為主線,不斷調整、豐富學生的性格、人格。因此,我們在德育工作中依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進行了“性格完善、人格完美、國格完備”教育,使學生養成勤奮、文明、尊師、守紀的觀念。

三、以活動為抓手,推進課題研究工作

德育工作不能只是一句口號或者流於形式,要想使德育深入人心,就需要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生活活潑、豐富多彩的各項活動,以此推進學生德育思想的成熟。我校課題組深入學校實際,研究學生心理特點,捕捉學生心理特點,捕捉學生智慧,充分發揮課題組優勢,積極開展有利於學生健康發展......

如何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是我們祖先留下的一份寶貴的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根。。。。。。

弘揚傳統文化要對傳統文化有正確的認識。中華民族歷經萬千年的對“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漸形成了“福祿壽喜財吉”的民俗傳統文化和儒、釋、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進而進化為今天的治世哲學。中國的文化、歷史發展歷程,就是中華民族追求幸福的發展過程。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一脈相承,文化和歷史是鑑證文明進步的軌跡,我們無法挽留逝去的歷史,但我們可以留住歷史給予我們的文化,歷史是路,社會是車,文化是車的動力。。。。。

鑑於此,傳統文化——我們祖先留給子孫的活寶,我們應該責無旁貸地傳承下去。。。。。。

歷史是死去的無法改變的昨天,傳統文化是生於人類之始並可進化永生的。傳統文化有永恆的的生命力和誘惑力,不用刻意去弘揚,只要不去專注的破壞她,她就會很好的傳承下去。比如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極大破壞,給歷史造成了無法癒合的創傷。這麼大浩劫,也只是損壞了文化的軀殼,增添了世人的幾聲惋惜而已,沒能把文化抹殺,同時“破四舊”本身又形成了一種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文化的一場流行感冒。而後那些抗體(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流感病毒做了殊死搏鬥,最終傳統文化迎來的依舊是生機勃勃的春天。。。。。。

傳承就是弘揚。文化是以人的思想意識的變化而變化的,除了永恆的“福”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它的階段性,失去潮流價值的文化逐漸走向歷史的暗角。唐詩、宋詞應該說經久不衰的文化,但還是衰退了許多,原因是時代變遷,使其逐漸失去社會潮流性:唐、宋時期,文化娛樂比較匱乏,幾千年的文字成了當時文化推崇的主題,唐代作詩,到宋已發展到作辭,吟唱詩詞幾百年,把漢字研究到了極致,以至後世子孫都無法逾越,那是的詩、辭,相當於今天的流行音樂,李白、李清照相當於今天的周杰倫,隨便找個學生都能唱幾首周杰倫的歌,唐詩宋詞就要老師家長逼著背了。繼承發揚和遺棄是文化發展的正常規律。。。。。。

傳承即為弘揚。祖宗留下的東西,絕不能遺棄,也不可能都擺在明面上。事實周杰倫的流行歌曲和李白的詩是血脈相連的祖孫關係,只不過是幾經繼承與發揚的唐詩罷了,為了能讓後人知道這是怎麼來的,就要把這幾經發揚的過程原原本本的傳承下來,這就是把傳統文化的各個階段性文化傳承下來,再讓子孫傳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永遠的傳承下去,留給全人類一個最輝煌的傳統文化——中華文化。

如今已經不僅中國在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那神奇的誘惑力使全世界都在關注她,國內的國學熱,國際的孔子學堂,漢語熱,都是傳統文化的發展軌跡。。。。。。

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立了保護機制,文化遺產正在得到搶救性保護。。。。。。

奧運福娃,百家講壇,創意文化產業的興起等等都為傳承傳統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由以上內容得出結論: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血液,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就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過程,只要保護好失去流行意義的文化遺存,中國傳統文化將會完整的,永遠的以中華文明的身份高高屹立於世界巔峰

。。。。。。

不要擔心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問題,中國傳統文化以獨特的魅力,受到全人類的推崇,已經成為世界共有的精神財富,她將一統天下思維,以原始共產主義,追求共有“幸福”而始,以世界大同(世界共產主義),擁有“幸福”而終。。。。。。

相關問題答案
學校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如何弘揚傳統美德論文?
我們如何繼承傳統文化?
我們如何發揚中華文化?
怎麼發揚傳統文化?
學校如何扼殺創造力?
如何評價日本傳統文化?
學校如何正確使用手機?
大學生在學校如何賺錢?
學校如何預防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