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代表什麼意思?
什麼是禪??佛教中的禪,是什麼意思?
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說來是有問題的,因為禪是不能講的。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禪學,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份子和社會人士的重視。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禪合乎真善美的條件;雖然不容易談,可是要知道什麼是禪,那我們就不能不盡力弄清楚。現在我分成三個亥分來敘述,這三部分是禪的歷史、禪的內容與禪的修法。
一.禪的歷史 A
佛陀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瀚無涯,可是,這些無數的文字般若,與禪宗的起源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禪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禪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篤信佛法,曾經三次捨身同泰寺,佈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我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勞,怎麼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並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面來說,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在禪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卻不得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禪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用心,只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禪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裡,是與開悟的道無關。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後入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不准許,神光遂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並問他:『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惠能,根性甚利,雖處南蠻猶獦獠之地,求法熱忱,並不落人之後。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後來,五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依據,若是見性,即得衣鉢,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眾都以為衣鉢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鉢沒有傳給他。
惠能在柴房裡得悉此事,心想我也來呈一偈如......
禪是什麼意思
[禪] 佛教“禪那”的簡稱,梵語的音譯。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bing)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禪”。
有人問大龍智洪禪師:“什麼是微妙的禪?”
智洪禪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問趙州禪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禪師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投子大同禪師與嵇山章禪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禪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說:“森羅萬象,都在裡邊。”
章禪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羅萬象,在什麼地方?”
大同禪師說:“可惜了一杯茶。”
這就是禪,禪者的態度,禪者的智慧。
一位禪僧向趙州請教:“怎樣參禪才能開悟?”
百歲高齡的老趙州像是有什麼急事,匆匆忙忙站立起來,邊向外邊走去邊說:“對不起,我現在不能告訴你,因為我內急。”
剛走到門口,趙州忽然又停止了腳步,扭頭對禪僧說:“你看,老僧一把年紀了,又被人稱為古佛,可是,撒尿這麼一點小事,還必須親自去,無法找到任何人代替。”
禪僧恍然大悟:禪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的感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須自己親口嘗一嘗。
什麼是禪?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說來是有問題的,因為禪是不能講的。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禪學,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份子和社會人士的重視。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禪合乎真善美的條件;雖然不容易談,可是要知道什麼是禪,那我們就不能不盡力弄清楚。現在分成三個部分來敘述,這三部分是禪的歷史、禪的內容與禪的修法。
禪是什麼意思
在禪宗中,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稱開悟,禪家一概斥之為“野狐禪”。
取自一個著名的禪宗公案:
百丈禪師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並隨眾散去。有一日卻站著不去。師乃問:“立者何人?”老人云:“我於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結果墮在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
師雲:“汝但問。”
老人便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師雲:“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告辭師雲:“我巳免脫野狐身。住在山後。乞師依亡僧禮燒送。”
次日百丈禪師令眾僧到後山找亡僧,眾人不解,師帶眾人在山後大盤石上找到一隻已的黑毛大狐狸。齋後按送亡僧禮火化。
原來,佛教的修因證果,正是因果律的體現。老人以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見,屬於“大妄語”,結果受了“野狐身”之報。又有個瑞巖和尚,整日價自喚“主人公”,復自應諾。宋 無門慧開禪師批評他誤把“識神”認為“真心”,是“野狐見解”。(《無門關》)
補充:
引申義:後來以“野狐禪”泛指各種歪門邪道。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麼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
“野狐禪”常被作為邪門歪道的代名詞,其含義經常遭人曲解。這個說法有一個來歷:
有個老人曾因為“大修行人不落因果”一句話,而陷入了妄念,以為不斷修行就能擺脫因果的法則了,結果做了五百年野狐身,等到百丈懷海禪師一句“不昧因果”的轉語,他才轉世為人。後來,人們就用“ 野狐禪”來形容有如這個老人一般見識的人,妄以為修道可以“不落因果”而去修道,是何等的大妄念!然而野狐老人其志可敬,百丈一言出,他便大悟,其後人們揀到一隻野狐的屍首,百丈知道他已經開悟了,就以亡僧之禮焚化它的屍首。其後這個詞被用得太泛,在禪門之外,經常被指稱那種沒有師承自學一通的人。在禪門中,也常用“ 野狐外道”來形容那些沒有入門的學法者。
說起野狐禪,還有一則比較經典的公案。慧能的一個弟子南陽慧忠是當時的國師,後來有個有神通的“大耳三藏”到京城來,被傳得很神異,慧忠便被請去試試這大耳三藏的真偽。他問大耳三藏:“我的心在哪裡?”大耳三藏說:“你是一國國師,為什麼在天津橋上看猴戲?”慧忠說:“對。”然後入定了一回,問:“現在我的心在哪裡?”大耳三藏說:“現在在江邊看賽舟。”慧忠說:“是。”然後深入禪定,又問:“我的心在哪裡?”大耳三藏回答不上來。慧忠說:“你這野狐精!”便讓人把他驅逐出長安了。據說此時慧忠的心在三摩地,就是那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之處,野狐的道行到不了那裡。這個故事不知道是怎樣傳下來的,但足夠進入玄幻小說的情節了。
禪是什麼意思?
禪是梵語“禪那”的略稱,義譯為靜慮,是制心一處、思維觀修之義。禪,也是“禪定”的略稱。“禪定”一語是梵語“禪那”的略稱“禪”和梵語“三摩地”意譯(略譯“三昧”)的“定”的梵漢結合而成。“禪”是漢語中的外來語。禪那和三摩地都是印度各宗教所通用的術語。禪定還有瑜珈、止觀等異稱。
由禪引申出來相關聯的禪語是很多的,諸如:禪觀、禪定、禪心、禪意、禪味、禪風、禪機、禪悟,以至禪詩、禪畫,等等。
在印度,禪定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一種修行的方法,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為基本三學,是每個佛教徒必須修持的根本法門。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祖師和各個宗派,無不以禪定或禪觀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
關於禪,歷代禪師和古今研究禪的學者有關論述很多。很多論述對現今修習者的心理建設,有直接或間接的感染力。
臺灣耕雲先生講禪是“無念、無相、無住”。無念是心離好惡、取捨、憎愛,遠離一切來自“前塵緣影”的分別想念,而非捨棄正念、正思維、無相,並不是否定外在一切事相,而是心不被外在的事物牽制。無住,是不讓心停留在任何一個地方而產生執著,念起即覺,覺之即忘,活潑無染。
“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為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恭,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禪宗六祖如是說。
從現代意義上來理解,禪是一種“冥想”,並用冥想的方法達到入定的境界。禪的內容,則是很難用言語文字表達的,必須親身去體證。
對於沒有修過禪的人,很難理解禪的內容,就像一個從未看過、吃過椰子的人,無論你如何形容椰子的顏色、形狀、味道,他都無法領會,除非他親自去品嚐。
對於尚未進入禪門的人,禪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的東西,也無法依靠語言文字的說明來了解它。但語言文字卻能引導或指示初學者如何去親自體驗它。因為禪的經驗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品味。
禪什麼意思禪心是什麼意思
1.禪 chán
釋義:佛教語。梵語「禪那」之略。原指靜坐默唸。引申為禪理、禪法、禪學。
2.禪心 chán xīn
釋義:佛教用語。指清靜寂定的心境。
佛教說的上禪是什麼意思
就是能達到不會在被任何慾望(一切人事物)所互惑,而自己心中沒有念頭,卻能把一切外在的事物看得清清楚楚,更能把隨緣去幫助一切有緣眾生作為事業。
阿彌陀佛
什麼是禪?
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說來是有問題的,因為禪是不能講的。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禪學,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份子和社會人士的重視。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禪合乎真善美的條件;雖然不容易談,可是要知道什麼是禪,那我們就不能不盡力弄清楚。現在我分成三個部分來敘述,這三部分是禪的歷史、禪的內容與禪的修法。
一.禪的歷史 A
佛陀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瀚無涯,可是,這些無數的文字般若,與禪宗的起源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禪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禪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篤信佛法,曾經三次捨身同泰寺,佈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我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勞,怎麼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並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面來說,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在禪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卻不得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禪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用心,只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禪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裡,是與開悟的道無關。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後入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不准許,神光遂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並問他:『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觸,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惠能,根性甚利,雖處南蠻猶獦獠之地,求法熱忱,並不落人之後。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後來,五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依據,若是見性,即得衣鉢,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眾都以為衣鉢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鉢沒有傳......
禪的含義是什麼
外不著相即為禪,內部動心即為定。“禪定”就是“外不著想,內不動心”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說:‘什麼叫禪?什麼叫定?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他的話是從《金剛經》上來的。《金剛經》上,世尊教導須菩提尊者,教化眾生要守住一個原則,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所講的禪定,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話。
禪定這個名詞,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講的很清楚、很明白,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禪?什麼叫做定?禪的意思就是不著相,用現代話來說,不受外境的誘惑這個叫禪;定是不動心,心裡面常常保持清淨,不起分別、不起煩惱、不起執著,這就是定。實在惠能大師他是聽《金剛經》開悟,所以他解釋這個禪定,還是依《金剛經》來的。佛在《金剛經》裡頭有兩句話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由此可知,修禪定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面壁打坐那是裡面的一種,其實行住坐臥所有一切活動,只要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就是禪定。 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些菩薩們,他們禪定在那裡修?在市場;經上講「肆纏」,用我們現在話講,是最熱鬧的商場。他去逛商場,逛商場他是修禪定。這個意思諸位懂得,你就明瞭,他逛商場的時候,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樣樣清楚、樣樣瞭解,但是所有這些琳琅滿目的,不能誘惑他,他不受誘惑,這就是禪;他心裡如如不動就是定。所以人家逛商場是修什麼?修定、修慧!不像凡夫一看到這個就被吸住,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這動了心,禪定就沒有了。所以諸位要曉得,禪定那是真正的享受,揣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參考資料:bbs.cctv.com/book/78360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