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什麼是學術研究

我國人將“學”與“術”合為一詞,由此可理解為,學術是從累代所積之經驗、知識中,求出通向未來的途徑。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學術研究更趨向於科學、規範、系統和學科的組合交叉研究了,其技術更為先進,其手段更為多樣,其成果更是豐盛浩繁,顯示出人類社會及其科學文明的不斷進步與發展。

學術是什麼

學術,系統專門的學問,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這個詞對應的英文Academia更常見的意義是指進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學與文化群體,在作這個意義用時對應於中文的學術界或學府。Academia這個詞來自於地名(Akademeia)。這個地方位於古代雅典的外圍。那裡的體育館曾由於被柏拉圖改為學習中心而聞名。

延伸開來,Academia這個詞也可以用來指“知識的累積”,在這個意義上通常譯為學術。學術的發展和傳播跨越了好幾個時代。在17世紀,英國及法國的宗教學者常用學院(或學園)來表示高等教育機構。英語稱呼為academy而法語稱呼為academe及academie。

學者,指在大學或高等學府中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員,常常也是教師。學者通常都擁有高等學位。在美國,學者跟教授幾乎是同義詞。在英國,根據不同的學術級別分為院士、講師、高級講師或助理教授及教授。學者一詞在英文中可對應於academic或scholar,這兩者在英文中的意義稍有不同。後者也指在大學大量出現以前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學者一般不包括管理人員。

某些社會學家把學府劃分成四種基本的歷史類別:古代學府、早期學府、學術學會及現代大學。學府的模式最少有兩種:自古代發展而成的歐洲模式,以及由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十八世紀中期、湯瑪斯·傑弗遜在十九世紀早期開創的美國模式。

一、結構

學術常以學科和領域來劃分。這是源自於中世紀歐洲的第一所大學內的學者思想模型所定下來的三學四科。

隨著時日變遷,人類不斷修訂及開創學科和領域。自啟蒙時代,學術領域變得越來越專門,研究的範圍劃分得越來越小。因此跨領域的研究常常得到今天學術界的獎項。這也使實際行政及資助上製造困難。事實上,過往很多跨領域的研究後來變成了今天的專門領域,譬如認知科學。簡而言之,這就是學術內部分化的歷史進程。

很多學術機構在行政結構上反映了學科的劃分,例如不同領域的課程或閥部或學院。縱然有些重疊的部分(學院成員、研究及行政人員),通常每一個學院都擁有各自的的行政及財政撥款。再者,學術機構一般都有整體的行政結構,沒有單一學院、學科及領域所能夠控制。學術自主是學術事業及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保證學術界相對地免受政治和財政壓力。

1、資格和學位

學位是授予那些完成主要學術課程及資格。按典型的順序,學生完成了學士學位,接著完成碩士學位,最後才完成博士學位。這最近才在歐洲被規範為波隆納過程的一部分。雖然在某些專業及創意領域中只有一個碩士學位的老師及學者是十分常見,但在很多其他的領域中擁有博士學位及其他終極的學位的研究員及教授才是比較常見的。

2、學術會議

在跟學術出版有密切關係的學術會議及講座中,領域中的一些知識分子常常被邀請向更廣大觀眾闡述他們在著作或論文中的想法。這些文章的作者籍著這些機會來進一步解釋著作中不夠清晰的地方。在學術會議中,學者能夠得到更快的迴應及評論。由於事前已經派發有關論文,出席會議的能夠有足夠時間閱讀論文並準備一些尖銳的問題。

3、衝突目標

在學術界之內,不同的小組都有不同甚至互相沖突的目標。在當代學院,這些衝突都是十分普遍。

①實用與理論

學術界常常被“實踐”所誣衊,譬如在日常生活中,就業中和商業上。學術界的評論家卻說,學術理論被絕緣從現實世界,因而不必須考慮到行動真正的作用、結果和風險。這個絕緣的情況被稱呼為“象牙塔”。這經常常導致學院派和實用派之間在許多知識領域內產生緊張,特別是在學院派對實用者的行動有很重要的影響時候。 有時候,實用派對學院派的批評也被看作反智主義。從平衡的角度來看,即使學術界跟現......

什麼是學術造詣

某行業有一定成就,運用學問、文武、藝術等所達到的程度、境界、水平。技藝高超的人。

它指運用學問、文武、藝術等所達到的程度、境界、水平,只有道行而無修為者談不上造詣。(用於在某行業有一定成就的人,也就是一般用在有名氣的人身上。)互 詞意探源

(1)學業、學問等修煉的成果,只有道行而無修為者談不上造詣。

(2)拜訪。《晉書·陶潛傳》:“酣醉便反,未嘗有所造詣。”

(3)泛指足跡所至。《新唐書·崔鹹傳》:“鹹素有高世志,造詣嶄遠,閒遊終南山,乘月吟嘯,至感慨泣下。”

基本解釋

1. 學業、專門技術等達到的水平、境地。

酣醉便反,未嘗有所造詣。——《晉書·陶潛傳》

鹹素有高士志,造詣漸遠,閒遊終南山,乘月吟嘯,至感慨泣下。——《新唐書·崔鹹傳》

造詣極深

2. [pay a visit to]∶前往拜訪

未嘗有所造詣[

什麼是高質量的學術研究

瑞典學者Mats Alvesson與Kaj Sköldberge於2010年合作出版了《Reflexive Methodology: New Vista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臺灣譯本將書名譯為《反身性方法論:質性研究的新視野》, 內地出版社譯為《質性研究的理論視角:一種反身性的方法論》)。 第一位作者,Alvesson,是瑞典德隆大學(University of Lund)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屬於在管理學研究方法,特別是質性研究方法,和方法論哲學方面國際知名的領軍人物, 也是領導力方面的著名學者。Alvesson在過去20幾年裡辛勤耕耘, 著述甚豐,除了在頂級期刊上不斷有文獻發表之外,還撰寫或者編著十幾本學術著作。他對後現代理論、話語分析、女權主義、批判性方法、詮釋學等等都有深刻研究並出版過專門的文獻對其進行探討。 Alvesson是目前為數不多同時在方法論哲學理論的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都極具極造詣的大師級學者。

關注這部《反身性方法論》源於彭長桂同學在年初來港時的大力推薦。真難為小彭費心,得知我對此書有興趣,他特地跑到位於中環的商務書店給我買來一本。小彭和我都熱衷於質性研究。 在今天量化分析方法獨攬學術研究霸權、眾人飛蛾撲火般投入科學主義新宗教懷抱的時代,小彭仍然堅持走質性研究道路,試圖通過案例分析折射社會實際,其精神實在可嘉。小彭頭腦靈活,閱讀面十分寬廣,屬於那種任何書都讀下去, 而且對新思想極為敏感,靈感恆生的橫向思維學子。這兩年,在他的推薦下,我倒是讀了不少書。如果不是小彭推薦的話,我有可能與這部《反身性方法論》擦肩而過,失之交臂。

後生可畏。

不過,書雖然有了,但是卻一直放在我的案頭,沒有心思讀。幾次打開,不是因為分心的事情太多, 無法專心, 就是因為看到翻譯的文字太艱辛,難以深入。總之, 就是讀不進去。

《反身性方法論》是一本方法論的理論著作,書中涉及大量帶有濃重的哲學色彩的詞語和概念,可以用“艱深隱晦”四個字形容。讀這種理論著作,需要有心情。所謂心情,一是要淨化頭腦中世俗紛紛的各種念頭,靜心;二是需要大塊的時間,要有連貫地閱讀, 避免零碎化;三是,對某些要點要反覆閱讀,做筆記,才能真正弄懂作者的意思。

趁著上月赴澳洲訪學的機會,我特地挑上這本書帶著,在旅行期間和空暇時,用心讀了幾遍,整本書都貼滿標籤, 讀後自感收穫頗豐。

“反身”,就是反思。反身性方法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是過去20多年才逐步成型。到目前為止, 不同的學者對這個詞和相關的方法定義也有不同理解。總體上說,反身,或者反思,就是不斷以批評的態度評價“知識”和生產以及處理知識方法之間關係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要求研究者在處理研究資料時,嚴肅地關注不同類型的語言、社會、政治和理論元素以及這些元素彼此糾結以及對研究結果詮釋的影響, 從而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建立理論的框架,而不是去尋找所謂的“真理”。

兩位作者在本書一開始,就指出,當下如果仍然將“定量”與“質性”研究方法的討論侷限在哪一種更科學或者哪一個更有利於理論構建的爭論範圍實在沒有什麼價值,或者說,類似的話題已無可探究的深度。 社會研究領域的學術界人士心知肚明,即便是最嚴格的定量分析也難保得出“科學”的結論。那麼,我們到底是繼續鑽牛角尖尋找更加科學的質性研究方法,還是乾脆換個角度接受質性研究方法的侷限性另闢蹊徑解決問題呢?

質性研究方法一向被人批評“不科學”。究其原因, 主要在於這種研究方法依靠觀察、訪談和對材料的詮釋從新構建事件, 而這些活動均有可能對反映真實客觀事實的“可信度”以及由此......

什麼是學術知識

指科研成果的權極作用,其最基本的要求和特點是創新,知提出了新問題,開拓了新的領域,或提出了新觀點,構建了新理論,或發掘了新誰料,作出了新論證文獻來源2、學術知識是指對客觀事物認識研究的深入程度,即揭示其所反映的客觀規律性.社會價值是指滿足現實社會的需要.辭書學研究既有學術價值,更有重大的社會價值文獻來源3、學術知識是指史學自身發展中的價值而言,是從學術這一角度來衡量和評判歷史研究成果的標準,史學研究一旦在史學領域的理論、史實與方法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那麼它就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文獻來源4、所謂學術知識,就是指某項成果對本學科領域,本專業現有的科學理論的創造、深化和發展.主要表現在研究者經過周密的邏輯推理和論證,對學科建設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建議文獻來源5、所謂學術知識是指“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實驗和調查”等.學生通過化學課程裡STS內容的學習,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與方法文獻來源6、文科學術論文學術價值的體現所謂學術知識,是指“有系統的、較為專門的學問.”[1](P3193)《說文解字》雲:“‘學’覺悟也文獻來

“本人所研究的方向及學術情況簡介”什麼意思

給你個例子你看一下就知道了。

李楊帆 男 1978年生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 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講師、博士

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

電 話:025-83592242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主要研究方向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景觀生態學、水環境綜合整治。

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0901081): 連雲港海岸帶城市蔓延過程中景觀安全閾值研究. 2010-2012. (主持)

2. 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2008ZX07101-004): 複合汙染型入湖河流(武進港)及小流域汙染控制技術與工程示範. 2008-2010. (主要參加)

3.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項目計劃(2009-R2-40): 蘇錫常城市群戰略環境風險評估與生態優化技術研究. 2009-2010. (主持)

教學經歷

1. 環境地學(本科課程)

2. 城市生態學(本科985 II期研究性課程) tres.nju.edu.cn/...001713

3. 快速城市化vs. 快速城市惡化(新生研討課)

4. 城市發展與環境危機(全校本科公選課)

5. 環境規劃與管理進展(碩士課程)

6. 城市生態研究進展(碩士課程)

7. 生態城市理論與實踐(博士課程)

8. 指導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①“限塑令”實施後對居民生活及環境影響的調查報告(2008年,李甘露等):國家級優秀結題;②基於城市生態學的環境優美校園建設研究(2009年,蔡傑等):結題;③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惡化生態系統的診治技術研究(2010年,侯東林等):立項。

代表著作

1. 李楊帆, 劉青松(編著). 2003. 溼地與溼地保護.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 朱曉東, 李楊帆, 吳小根, 鄒欣慶, 王愛軍(編著). 2005. 海洋資源概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請採納,謝謝

學術上的修養是什麼意思

學術上的修養就是“學術素養”,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在學術方面的基本素質和修養。學術素養是研究者在學術研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 ,主要由學術意識、學術知識、學術能力以及學術倫理道德組成。它體現的是研究者的創新精神和執行能力,是獲得重大研究成果的保證。 作為研究生的我們,更需要提前理解學術素養在研究中的深刻內涵,提早做起,從和自我做起。研究生不同於一般的學生,因為“學生”是學習知識的人,其主要任務是掌握已有的專業理論和知識,而研究生是為了進一步培養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能力而繼續接受教育的群體,其主要任務是學術研究和創造新知識。因此,學術素養便成為研究生最應具備的素養之一。

但是隨著近幾年研究生的擴招,在校研究生的規模逐年擴大,針對高校研究生的批評聲時有發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學術造假,違背學術研究目的,急功近利,粗製濫造,熱衷炒作,更有甚者喪失學術道德,以抄襲剽竊為手段換取一時之名利。這些問題的出現和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生學術素養和學術道德方面的欠缺。 如何提高研究生學術素養呢?

什麼是搞科研,做學術

搞科研、做學術,看起來很輕鬆的字眼,實際是科研工作者的生存手段和過人之處

簡簡單單的等比數列,是銀行貸款還款常用方法“等額本息”運作的數學基礎

枯燥乏味的數學和物理學公式,看起來遙不可及,實際上是現代經濟社會的根本

搞科研,就是利用所有能夠運用的技術和設備,發現客觀事物運作的規律而進行的研究、實驗、試驗過程

搞科研的目的很“簡單”:探索、認識未知。很簡單卻又很難下手,就像讓你定義什麼是直線、什麼是點一樣困難。

百度百科:美國資源委員會對科學研究的定義是:“科學研究工作是科學領域中的檢索和應用,包括對已有知識的整理、統計以及對數據的蒐集、編輯和分析研究工作。”

可見,搞科研、做學術是何等龐大複雜的工程量,它需要科學工作者具有非凡的個人能力和素質,更需要一個龐大的團隊進行默契地合作

什麼叫學術目標

學術,是指系統專門的學問,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學術,是指對於方法的學習。它區別於對於學習知識。

當代人學家張榮寰將學術的概念界定為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論證。這個詞對應的英文Academia更常見的意義是指進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學與文化群體,在作這個意義用時對應於中文的學術界或學府。Academia這個詞來自於地名(Akademeia)。這個地方位於古代雅典的外圍。那裡的體育館曾由於被柏拉圖改為學習中心而聞名。學術以學科和領域來劃分。這是源自於中世紀歐洲的第一所大學內的學者思想模型所定下來的三學四科。隨著社會發展,學術內容逐漸細化,各類專門的學術領域逐漸出現,研究內容也越來越有針對性。

概況

延伸開來,Academia這個詞也可以用來指“知識的累積”,在這個意義上通常譯為學術。學術的發展和傳播跨越了好幾個時代。在17世紀,英國及法國的宗教學者常用學院(或學園)來表示高等教育機構。英語稱呼為Academy而法語稱呼為Academe及Academie。

學者

學者,指在大學或高等學府中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員,常常也是教師。學者通常都擁有高等學位。在美國,學者跟教授幾乎是同義詞。在英國,根據不同的學術級別分為院士、講師、高級講師或助理教授及教授。學者一詞在英文中可對應於Academic或Scholar,這兩者在英文中的意義稍有不同。後者也指在大學大量出現以前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學者一般不包括管理人員。

某些社會學家把學府劃分成四種基本的歷史類別:古代學府、早期學府、學術學會及現代大學。學府的模式最少有兩種:自古代發展而成的歐洲模式,以及由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十八世紀中期、湯瑪斯·傑弗遜在十九世紀早期開創的美國模式

什麼是學術性

學術性問題往往是某一學科中的理論問題。研究者圍繞學科中理論問題展開的討論而發表的觀點,一般都有學術性。

相關問題答案
學術研究是什麼?
學術團體是什麼意思?
學術交流是什麼工作?
深入研究是什麼?
應用研究是什麼?
魔獸神器研究是什麼?
案例研究是什麼?
地域研究是什麼意思?
策略研究是什麼意思?
學術管理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