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迪後昆是什麼意思?
“前賢啟迪後昆”的“昆”本字開頭的成語怎麼寫
崑山片玉: 崑崙山上的一塊玉。原是一種謙虛的說法,意思是隻是許多美好者當中的一個,後比喻許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昆弟之好: 昆:哥哥。像兄弟一樣要好。
崑山之玉: 崑山:崑崙山。崑崙山的美玉。比喻傑出的人才。
崑崙山的昆開頭的成語
昆開頭的成語 :崑山片玉、昆弟之好
崑山片玉 [kūn shān piàn yù]
生詞本基本釋義崑崙山上的一塊玉。原是一種謙虛的說法,意思是隻是許多美好者當中的一個,後比喻許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出 處《晉書·郤詵傳》:“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近義詞奇珍異寶\
昆弟之好 [kūn dì zhī hǎo] 生詞本基本釋義昆:哥哥。像兄弟一樣要好。
出 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二回:“今秦楚嫁女娶婦,結昆弟之好,三晉莫不悚懼,爭獻地以事秦。”
成語接龍好奇尚異 異端邪說 說長道短 短褐穿結 結舌鉗口 口齒生香 香輪寶騎
起霧山黑池龍王的由來及傳說
黑池殿村龍王廟多有興廢,歷經三次建設,時或雄偉壯觀,香火鼎盛,法務興隆;時或廢墟殘洹,滿目蒼痍。明清時期,茶市興隆,西域物品遠銷中原,龍王廟亦馳名中外,海內外信眾眾所仰慕。共和國建國之初,黑爺廟共計有三重巍峨大殿,其東西各有彩繪廂房。廊柱排列,規模宏大,莊嚴無比;十年文革之亂,毀之蕩然無存。 至今殿門上有東風小學字樣,而門前的古柏基本告罄。殿內有後移栽古柏多株。到了21世紀,政通人和,物阜民豐,內改外開。乘時代之勁風,揚家國之優良傳統,觀古今,看世界,光大先賢美德,教育啟迪後昆,在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信眾的強烈要求下,重建了黑池龍王大殿,再現歷史輝煌。這樣一則讓先賢勇擊叛逆、捍衛國家安全的壯烈氣節彪炳千秋,永激後人;一則讓佛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精神得以一弘揚的場所;讓四眾弟子能在學習工作之餘安心健康地過好宗教生活,從而為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和世界和平作出貢獻。黑池殿村,唐代張巡郎將雷萬春在戍守睢陽城時面射六箭而不倒和劉伯溫斬龍脈傳說幾乎家喻戶曉。近日灘歌中學陳慈得先生寫黑池殿村村史,筆者有幸對其史料進行整理研究。居然發現關於雷萬春父子受命遠伐邊地叛軍的記載諸多。戲劇《刀劈三關》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大唐,奸相郭章私通遼主羌洪。羌入犯,郭薦雷萬春率三子出守邊關。餞行時,郭於酒中置毒,雷中毒不能成行,乃命三子代往。長子次子陣亡,三子被羌女萬花擒去,逼招駙馬,三關失守。雷漸愈,聞信大憤:郭又矯旨賜雷死,雷欲自盡,忽悟郭奸,於郭府前捕得遼下書人,勘問得實,乃親捕郭,馳往三關,力斬遼將,擒獲羌洪,與郭對質,郭服罪。萬花公主又綁三子一鳴求和。”根據西北師範大學漆子揚教授研究,在唐宋年間正好有吐蕃族遊牧灘歌的歷史記載。我寧願相信灘歌的後代與吐蕃族及羌族人有關,這也大概是古代灘歌人奉皇帝諭旨將雷萬春供為土地神的最好解釋。
每年古歷端午節及元宵佳節,是灘歌鎮黑池殿村最熱鬧的日子。每到雙節這一天,圍圓四五十里,無論男女老少都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帶上祭品,吹著嗩吶,敲著鑼鼓,去趕“黑爺廟會”。黑池殿村自然是熱鬧得了不得,兩邊街頭以及附近的河灘裡、溝坎上、田塍邊、樹腳下,到處都是人,唱戲的、雜耍的、應有盡有。
“黑爺廟會”倒底是怎麼回事呢? 傳說唐朝年間,一個叫中湖的地方出了個大能人,名叫雷萬春。他身長一丈二尺,力大無比,聲如洪鐘,站在山崗上吼一聲,遠近十里八里都聽得真真切切。由於他生成一臉黑肉,熟人都叫他“黑大”。 雷萬春很小的時候,阿爹就不幸去世了,他隨母下堂到陳家。繼父是個習武之人,便教了他一身過硬的好武藝,碗口大的樹,他能夠連根拔起,兩頭水牯打架,他能拉得開。
雷萬春為人正直,善的不欺,惡的不怕,路見不平,最喜歡拔刀相助。周圍團轉的老百姓,沒有哪個不誇他。 一天,他到琵琶溪撿柴,突然有人大呼:“救命啦!救命啦!”雷萬春循聲望去,只見一隻“銅錢花”大老豹正在向一個割牛草的中年婦女撲去。雷萬春見狀,幾步趕過去,大吼一聲,一手抓住了老豹的前爪,照準老豹的腦門心狠命一柴刀,將老豹砍死了。事情傳開後,四鄉八里的老百姓都誇讚他,
雷萬春長到二十歲頭上,衰老的繼父取出二十兩銀子,對他說:“萬春呀萬春,你年歲不小了,該是為國出力的時候了。你的武藝不錯,你投軍去吧!”雷萬春別了繼父和母親,隻身來到睢陽城裡,在張巡部裡當了個小兵。後因武藝高強,打仗勇猛,張巡將他連連提升,沒幾年居然當上了將軍。沒多久,安祿山造反,發兵攻睢陽城。雷萬春帶兵奮力血戰,不幸身中六支火箭,身子被燒得炭黑,人卻至死不倒。死後,唐皇感其忠烈,欽封:榮祿都督大夫”......
寺廟裡和尚們議事的機構叫什麼?
叢林中除設方丈和尚作為僧團的首領之外,還設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後堂和堂主。他們是方丈的助手,輔佐方丈的工作。班首一般都由戒臘較長、威望較高的僧人擔任,與方丈共同組成掌管叢林大事的最高五人核心班子。他們平時住在禪堂兩側的班首寮內,有事則入方丈共議。
首座
地位僅次於方丈和尚,常由叢林中德業兼修者充任。他的責任是表率叢林,輔佐方丈,人天眼目,啟迪後昆。他在禪堂帶領僧眾參禪打坐,在廚房監督執事們搞好齋飯;他模範遵守叢林清規,對違犯戒律者依規示罰。有的叢林,首座之上還有座元,為眾執事的上首。座元必須由德高望重的佛門耆宿擔任,否則,此執事之位可空缺。
西堂 地位乃次於首座,才德不愧為班首。他負有教化僧眾、宣講開示的責任。雖然高居班首之位,但處處以身作則,如同普通參學之人。
後堂
首座位居前班之首,稱前堂;他位居後班之首,故稱後堂。他的責任是扶贊宗風,為僧眾的楷模。平時不過問叢林的日常事務,但受方丈的委託,可專管某項或某些事情。
堂主
主要指禪堂堂主,一般由才德兼備、修行有素的僧人充任。他負有對寺院僧眾進行開導教化之責,地位十分重要。有的寺院,各大堂口都設有堂主,掌管本堂之事,但這不屬於班首的範圍。
屬於叢林領導核心的人員,除了方丈和尚與“四大班首”之外,還有“五大堂口”的主要執事:監院、知客、維那、典座、寮元、衣鉢、書記、僧值等八位,稱為“八大執事”。各叢林根據自身的特點,所設的“八大執事”不盡相同。例如,當代有的叢林,接待雲水僧人很少,雲水寮形同虛設,工作多由客堂管理。但是,寺廟經濟發展,庫房工作日顯重要,因此,在“八大執事”中,取掉了寮元,增加了庫頭,仍是八位。方丈和尚與“四大班首”、“八大執事”一起,組成掌管叢林大事的十本人領導集團。當代的叢林,儘管另設有“寺廟管理委員會”,但其成員,基本上和這十三人中的大多數是相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職和序職:
佛教叢林僧人眾多,機構龐大,其繁雜的日常事務,全靠所設的執事來辦理。這些執事,有列職與序職之分。列職相似於職務,側重按辦事能力和工作需列其職別;序職相似於職稱,側重按出家資歷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
列職和序職,又各分為東序和西序。其本來意圖可能是:東為主位,西為賓位,故將直接為住持工作的叢林執事待以主禮,列在東序;將輔助住持工作的執事待以賓禮,列在西序。實際上,這並沒有達到其想象的意圖,東序和西序的區別很不明顯,僅僅成為一種形式。有人說這是為仿照宮廷中文武兩班朝見聖上的那種威儀而設,看來也是有道理的。
叢林的執事,細分起來共有一百零八單。但這些執事不一定全部設置,而是隨寺院的大小、僧人的多少或某種特殊情況靈活掌握。其名稱也各有差異。在近現代南方寺院中,比較典型的是設四十八單執事。有詩為證:
都院寺庫收莊臨,磨寮殿主鐘鼓巡;
錠案飯菜茶水火,行門園圍照客人。
維悅祖香記衣鉢,湯侍請眾請行燈;
元首西后堂書記,藏僧藏客參水清。
解析這首詩,可知四十八單執事名稱:
列職
東序:都監 監院 副寺 庫頭 監收 莊主
磨頭 寮元 殿主 鐘頭 鼓頭 夜巡
西序:典座 貼案 飯頭 菜頭 水頭 火頭
茶頭 行堂 門頭 園頭 圊頭 照客
序職
東序:維那 悅眾 祖侍 燒香 記錄 衣鉢
湯藥 侍者 清眾 請客 行者 香燈
西序:座元 首座 西堂.後堂 堂主 書記
藏主 僧值 知藏 知客 參頭 司水
以上列職和序職,經過數百年的施行,也有不少職能發生了重......
蘆浦鎮的名勝古蹟
蘆浦古鎮歷史上可溯源至唐、五代。舊為吳越王屯兵處。(錢庫是吳越王道場)。蘆浦又稱蘆江、南監。解放前是“江南”三條半街之一,現在是臨港產業基地啟動區塊。文化積澱深厚,人文古蹟頗多,主要有:年糕橋、國相牌坊、蘆江寺、報恩寺、淨慧庵、海雲寺等。所以蘆浦可以打旅遊牌,爭取列入縣旅遊線路,發展農家樂,為建設旅遊強鎮而努力。年糕橋:(抗日紀念亭)年糕橋,蒼南縣誌載為蒼南境內第一古橋。橋沿上題刻為:時嘉祐七年歲次壬寅十一月甲辰朔二十一日甲子樹特記矣,勾當僧加遂首座僧如及住持沙門良辰石匠楊小。現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5月公佈),該橋系單孔石樑橋,南北走向,長6.6米,寬1.6米,歷史悠久,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價值。原來的年糕橋(本地人叫糢餈橋)是小橋流水;近年填河斷流,垃圾成堆,如不保護,將成廢橋。這次文物普查引起縣文物館等部門重視,撥款維修;清淤、砌石、建護欄,三面青石欄杆24檔,裡花外字,邀請書法家分別用隸、楷、行草等字體題寫蘆浦當地先賢詩詞,頗具特色。年糕橋畔現又新建一座蘆浦抗日紀念亭。是紀念抗日陣亡將士吳振武的,解放前建有一座《抗日陣亡將士吳振武紀念碑》,惜毀於文革,今其族人復建紀念亭(碑),以不忘先烈,啟迪後昆。國相牌坊(應氏古宅)蘆浦還有一處文物保護點是:國相牌坊,位於蘆浦應家底,建於明代,牌坊為白石仿木結構,面南而立,正面橫題《忠勤良佐》,背書《相國》二字,均楷書陰刻,額兩側對稱雕刻如意紋,樑柱粗壯,結構堅實,造形樸繁大方,是蘆浦應氏十一世祖應晚恩(1506-1571)立,為的是紀念其二世祖應節嚴。國相牌坊裡面是“應家古宅”,坐東面西,由臺門、前廳、廂房、後廳等構成三進合院,木結構建築,佔地2000多平方,俗稱“三退九明堂”瓦當、木雕、磚雕隨處可見門前原有旗杆和匾額《存耕堂》。應氏古宅約建於乾隆年間,歷經歲月淪桑,現風雨飄搖,破舊不堪,保護工作迫在眉睫。蘆江寺(報恩寺、淨慧庵)蘆江寺有江南第一寺之稱。始建於公元1024年前後,第一任住持周思鐸,法名寶英,俗稱:聖僧和尚。傳說神通廣大,佛法無邊;至今民間尚流傳“水井運木”、“符伏泥鰍精”、“鋤劈石獅鼻”、“鐵鍋鎮狐妖”、“糢餈變橋”等神話。鄉俗“過八寺”就是從蘆江寺開始的。明·桑瑜《戊戌春盤鹽南監寓蘆江寺》詩曰:脫卻輪蹄到上方,回頭塵海轉茫茫,隔簾啼烏東風軟,滿地落花春雨香,催課一心關鐵冶,計程何日到金鄉。老僧獨坐清如許,卻笑官家有底忙。民國時鮑銘書主持的縣農桑局曾設在蘆江寺辦公。到解放初,蘆江寺已斷牆殘壁,面目全非。1993年聖僧“託夢”盼望修復蘆江寺的事傳得飛飛揚揚。短短半月,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蜂擁而至;聖僧墓前香菸繚亂,人頭攢動,人們慷慨解囊,沒幾天集資130萬元,轟動江南垟。於是重建了蘆江寺大雄寶殿,化三萬元請趙撲初題寫蘆江寺名。翻修聖僧墓時出土“磚刻文物”,上書:塔·皇宋天聖中元甲子年,勾當僧寶英並周思鐸字樣。四年前蘆江寺木結構大雄寶殿又毀於火魔。現在的蘆江寺是劫後重輝,尚未裝修好,但幾副楹聯頗有特色。正門:十里平疇恍見蘆花映雪;千年古剎猶聞僧眾誦經。殿內二副:1、形勝甲東甌秋來最壯蘆江漲;聖僧留古剎劫後重輝佛法揚。2、塵劫歷經世利已看穿萬里浮雲歸化境;法lun常轉惡緣皆摧破一泓秋水沁禪心。蘆江寺旁還有一座報恩寺,說的是柘園三世祖陳琪為紀念其母竇氏難產在母子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堅持提出“寧我亡求子存!”的偉大母愛,捐田八十四畝在蘆江建造報恩院(後稱報恩寺)晨鐘暮鼓,侍奉香燈以報其母捨身保子之恩。陳琪唐大中二年(848)登進士第,官拜朝議大夫,其墓在蘆江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