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的價值主張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20

我想知道羊骨湯的營養與功效越詳細越好

功效

補腎,強筋骨治虛勞羸瘦,腰膝無力,筋骨攣痛,白濁,淋痛,久瀉,久痢。

禁忌人群

發燒者忌食;素體火盛者慎服。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中醫常說“腎主骨,生髓”,即人身的骨骼都與腎功能相關,並主張以形補形。這說明,某些動物的骨頭有助於我們補腎,其中,羊骨便是我們補腎的佳品。關於羊骨補腎的記載,早在古代就出現了,後經現代醫學證實,羊骨中含有磷酸鈣、碳酸鈣、骨膠原等成分,這些元素都具有補腎壯骨、溫中止瀉的功效。

羊骨的營養價值

羊骨也是補鈣佳品,富含磷酸鈣、碳酸鈣、骨膠原的等成分。據測定,羊骨的骨質中含有大量的無機物,其中一半以上是磷酸鈣。此外,又含少量的碳酸鈣、磷酸鎂和微量的氟、氯、鈉、鉀、鐵、鋁等。

鈣、磷的含量更是遠遠高於其他食物。特別可貴的是,骨頭湯的營養成分比植物性食物更易為人體所消化吸收。尤其是當體內缺少類粘朊和骨膠原時,將會促使人體加快衰老。

羊骨中有骨膠原、骨類黏蛋白、彈性硬蛋白,還有中性脂肪(量比較多)、磷脂和少量的糖元等。

總而言之羊骨頭湯的營養價值就體現在補腎,強筋骨,治虛勞羸瘦,腰膝無力,筋骨攣痛,白濁,淋痛,久瀉,久痢等等。羊骨頭湯一直以來就被認為是大補之物,冬天真是虛寒入體之時,需要羊骨頭湯來驅寒保暖。

魯迅的簡介

baike.baidu.com/view/2004.htm

魯迅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餘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四書五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

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薰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滿懷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餘“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選擇了文學藝術,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誌《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執教,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後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校長)。他一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 一方面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 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 支持創辦《越鐸日報》。 1912年初, 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同時先後受聘于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徵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

魯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 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 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 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 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 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 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 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 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 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 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 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 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 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 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閒集》、 《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 《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 《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 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 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骸《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 《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 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 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 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 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 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蘇軾的簡介

baike.baidu.com/view/2517.html

蘇軾

(1036~1101)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湄山人。東坡自幼博貫內外群典,屬文日數千言,一○五七年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間,時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東坡站在保守派的立場,上書力陳新法之害。書曰:「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薄厚,不在乎窮與貧。人主知此,則知所輕重矣。」要求神宗權衡輕重,務崇道德而厚風俗,不要急於有功而貪富強。神宗閱書後,特單獨召見東坡,傾心而談。東坡對曰:「臣以為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其言隱指安石,要神宗提防。神宗悚然有省地說:「朕當詳思之。」但蘇軾的直諫也因此得罪了安石,遂被請出朝廷。在外期間,因心懷不平,常以詩論諷,又引起小人的訕謗,被捕入獄。安石欲置以死地。神宗念其忠心,又憐其才華,不忍深罪,遂以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執掌地方軍事的助理官)安置。安石死後,司馬光任宰相,蘇軾復入朝,升為翰林學士(皇帝身邊的顧問兼祕書官),但終以才高言直,為權臣所忌恨,歷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瓊州(今海南島)、杭州等地,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年)死於常州,享年六十六。《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本傳」評述其一生說:「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讜論,挺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但為小人忌惡排擠,不得安於朝廷之上。」寥寥數語,概括出了蘇軾的仕官生涯和高尚人格。

東坡家世奉佛。他自敘說父親蘇洵與母親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敘》)受家庭影響,東坡自小就接觸了佛教,在《子由生日》的詩中,他說「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聃釋迦文」。說明了早在與其弟子由同學的少年時代,就開始讀佛教書籍了。父母死後,東坡曾施捨家中的字畫和母親的首飾用作佛事,為父母超度。並撰寫讚頌文說:「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願我先父母,與一切眾生,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人人無量壽,無往亦無來。」(《居士傳》)傳二十六)

居官期間,每至一處,東坡都要與高僧共遊,從其參禪學佛。東坡一生結識的禪僧很多,其中以東林常總、大覺懷璉、玉泉承皓和佛印了元禪師最為密切。蘇軾學佛名句「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便是他與常總「論無情話」,有省而作的詩偈,(《五燈會元》卷十七,《內翰蘇軾居士》)以此表明對禪學的見解。大覺懷璉是東坡在杭州期間結識的禪僧,後來兩人成了方外之友。在荊南(今湖北江陵)時,聽說玉泉承皓禪師有機鋒,一般人難以相接,從來自負的東坡便想親自去較量一下。一次他微服出府,進寺拜見。承皓見問:「尊官高姓?」東坡答:「姓秤,乃秤天下長老的秤。」皓禪師大喝一聲說:「請問這一聲喝叫重多少?」東坡啞口無對,遂謝罪禮敬,從之參學。(同上)貶謫黃州期間,東坡又與佛印了元建立起親密關係,並留下了很多趣聞佳話。有次東坡作了首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自以為體現了較深的禪學功夫,便派人把偈子呈給住在江對岸的佛印禪師。禪師看後在上面批丁「放屁」兩個字,就讓人把偈子帶回去。東坡看到批話,一時無名火起,遂乘船渡江親自來找禪師,當即責問禪師何以穢語相加。禪師聽說呵呵大笑,說道:「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東坡一時省悟,方感自愧不如,嘆......

魯迅個人簡介

魯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 作品有小說集《吶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藥》、《故鄉》、《社戲》、《一件小事》、《風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傷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編》(1936年),包括《補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供,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詩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過客》等24篇作品。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且介亭雜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等。

相關問題答案
羊肉的價值主張是什麼?
莊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商品的價值尺度是什麼?
時間的價值意義是什麼?
二小的主張是什麼?
剩餘的價值來源於什麼?
微博的賬號主體是什麼?
老子政治主張是什麼?
價值保費是什麼意思?
自作主張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