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遊戲是什麼?
幼兒遊戲是以什麼為手段,以什麼為核心,以什麼為目的的一種活動
幼兒遊戲是以遊戲為手段,以教育為核心
遊戲的過程即孩子自我發展的過程,其中隱藏著重要的教育動因,內含著教育方法的契機,因而有著不可忽視的教育價值。鑑此,鼓勵幼兒遊戲、提倡教師在教學中運用遊戲,本應是無可非議的事實。然而沒有料到的是,當遊戲的地位一旦被提高到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時,當教師認真地把遊戲作為頭等大事來對待時,實踐中的矛盾和問題、認識上的疑問和困惑便接踵而來。
首先是理論對實踐的指問:“這是幼兒在遊戲,還是教師在遊戲幼兒?”“這不是教師導演的一臺戲嗎?”“分明是教學,何必非說成遊戲?”“說是在遊戲,幼兒的遊戲體驗在哪裡?”“老師在為遊戲而遊戲,幼兒在為老師而遊戲”等等。
然後是實踐對理論的反問:“什麼是遊戲?”“遊戲要不要追求教學目標的達成?那樣的話還是遊戲嗎?”“同一活動能既是遊戲又是教學嗎?”“遊戲在教育過程中是內容還是形式?”“遊戲是目的還是手段?”“怎樣才算是做到了‘以遊戲為基礎活動’?”
正因為有這樣一些問與反問,正因為實踐需要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論指導,所以僅僅以一種抽象思辨的方法來闡述“是怎樣的”就不夠了。因為某些抽象的理論並不直接對實踐中的具體問題負責,所以我們還必須從事實出發,對“事實上應當是怎樣的”作出分析,並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抽象出一種能有效指導實踐的理論假設。
一、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謀求遊戲與教育的結合
(一)遊戲與教育既是獨立的又是統一的
就活動的本質來說,遊戲和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活動。遊戲是一種不受外力約束的、是遊戲者自發自選的活動,而教育則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由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活動。因此遊戲是由內在動機控制下的遊戲者之間平等的自主活動,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與學的雙邊互動活動;遊戲側重於從遊戲者的需要、興趣和能力出發來開展活動,而教育則立足於由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內容為核心組織的活動;遊戲是在遊戲者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自我表現活動,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個未知領域裡接受新知識的活動。
就其活動的方向來說,遊戲和教育有著內在的聯繫。首先,從遊戲與教育的目的來看,遊戲的價值在於實現兒童認識能力、運動能力、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其每一方面的發展又含有眾多的內容,可以說囊括了兒童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將兒童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納入一個有計劃的影響過程,通過體、智、德、美各育促進兒童身心全面發展。只不過遊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教育是一個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過程,兩者在終點上達到一致,即遊戲和教育的結果都是兒童的發展。
其次,從活動的內容來看,在遊戲的自發探索過程中所涉及的關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領域的各種知識經驗,創造表現過程中所涉及的想象、構思操作,運動過程中所涉及的動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協調力,遊戲規則的內化過程中所涉及的對規則的理解、遵守和用規則進行的同伴協作交往等等,正是體、智、德、美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正因為如此,才出現了對應於教育領域的遊戲形式:更多體現造型想象的結構遊戲(與美育有關),更多體現大肌肉動作技能的運動性遊戲(與體育有關),更多體現人際交往能力的社會性裝扮遊戲(與德育有關),更多體現手腦並用和解題能力的智力遊戲(與智育有關)。也許正是遊戲內容與教育內容的這種一致性,才有遊戲服務於教育的可能性,才有根據遊戲的特點設計的教案。
總之,兒童的發展是遊戲與教育內在聯繫的紐帶,遊戲對幼兒具有自然發展的價值,教育對幼兒具有引導發展的價值。
遊戲的特徵和遊戲的發展價值告訴我們,遊戲這種活動形式,雖不是以獲得系統而特定的知識和能力為目的的,但對前......
兒童為什麼要遊戲
兒童遊戲是作為兒童獲得和表達社會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幫助兒童擺脫自我中心傾向,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是解決衝突、合作及其他社會能力發展的基礎。兒童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通過各種遊戲活動,兒童不但練習各種基本動作,使運動器官得到很好的發展,而且認知和社會交往能力,能夠更快、更好地發展起來。遊戲還幫助兒童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學會處理焦慮和內心衝突,對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 19世紀發展出了許多有影響的兒童遊戲理論。霍爾提出了“復演說”,他認為兒童的遊戲是在重複著人類遠古時代祖先們的生活,不同年齡的兒童以不同的形式重複著人類祖先的本能特徵。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他認為兒童通過遊戲引起快感的大小,往往和遺傳的時代遠近及力量強弱成正比,我們對某一種遊戲感興趣是因為它能接觸、復活人類深切的、根本的情緒〔4〕。席勒-斯賓塞則把遊戲看作是兒童藉以發洩體內過剩精力的一種方式,以使身心達到平衡。彪勒則強調是兒童通過遊戲獲得機體的滿足。格羅斯認為兒童的遊戲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本能的準備,即“預演說”。博伊千介克則正好與格羅斯相反,認為遊戲則是獲得自由、發展個體主動性、適應環境三種慾望所引發的。拉扎魯斯-帕特端克認為兒童遊戲是源於機體的放鬆需要。 現代遊戲理論不僅僅解釋遊戲為什麼而存在,而且也嘗試定義遊戲在兒童發展中的角色,以及在某些情況下,指出遊戲行為的前導條件。 1、精神分析論 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建設和發展的主要貢獻在於他重視無意識的研究和進行心理治療兩個方面。弗洛伊德的兒童心理學思想也與這兩個方面有著直接的聯繫。弗洛伊德認為,在兒童遊戲中也有潛意識的成分,並且兒童在遊戲中是本著唯樂原則,即一切以得到機體的快感為主。兒童在遊戲中是把遊戲的愉快考慮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遊戲是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願望和克服創傷性事件的手段。遊戲使兒童能夠逃脫現實的強制和約束,發洩現實中不被接受的危險衝動,緩和心理緊張、發展自我力量以應付現實的環境。兒童遊戲目的是為了在遊戲中取利一個主動地位。弗洛伊德認為“這是由於某種要求控制他人的某種本能引起的,而這種本能不以記憶本身是否愉快為轉移的”同時,所有的遊戲都受到一種願望的影響,這種願望始終支配著他們,那就是快快長成大人,以使能做大人所做的事情。作為弗洛伊德的弟子,艾裡克森則與弗洛伊德有所不同,他認為兒童遊戲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種健康的發洩方式。在遊戲的過程中,兒童可以修復他們的精神創傷。“復活”他們的快樂經驗。但是其本身未能脫離唯樂原則。 2、認知論 皮亞傑作為其代表人物。他認為遊戲是兒童認識新的複雜的客體和事件的方法,鞏固和擴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維和行動結合起來的方法。皮亞傑對格羅斯的理論提出了異議,認為他的解釋只從機能上加以簡單描述,更不能解釋象徵性遊戲和想象性遊戲這種高級的遊戲。他指出“遊戲乃是把現實同化於活動本身”。兒童在遊戲時並不發展新的認知結構,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經驗適合先前存在的結構,即同化。他還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兒童特定時期的遊戲方式。在感知運動階段,兒童通過身體動作和擺弄、操作具體物體來進行遊戲,稱為練習遊戲。在前運算階段,兒童發展了象徵性功能就可以進行象徵性遊戲,他能把眼前不存在的東西假想為存在的。以後可以進行簡單的有規則的遊戲,真正的有規則遊戲出現在具體運算階段。在他的理論中始終有一個思想,他認為“認知活動發動了遊戲,而遊戲反過來加強認知活動”。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1976)則表明,遊戲可直......
幼兒遊戲中教師是什麼的角色?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顯著的特色之一。而遊戲正是一種集自由、興趣、需要、快樂、滿足於一體,以幼兒為主體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遊戲是佔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動,是幼兒園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兒獲得快樂的原動力。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說過:“遊戲從教育方面說是兒童的優良教師,他從遊戲中認識環境,瞭解物性,他從遊戲中強健身體,活潑動作,他從遊戲中鍛鍊思想,學習做人。遊戲實是兒童的良師。”遊戲符合幼兒的天性,遊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徵,遊戲是兒童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的生命。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遊戲是佔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動,是幼兒園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在創新智慧遊戲中,教師應扮演怎樣的角色去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幼兒遊戲過程中,教師仔細觀察與幼兒交往中應扮演“導師”角色,促進幼兒更好的遊戲,發揮幼兒的創造能力。
只有出自自己內在的需要和興趣而選擇的遊戲才是真正的快樂的遊戲。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遊戲前,可以觀察孩子們日常活動的情況,如孩子喜歡玩什麼樣的遊戲主題,內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來感興趣的是什麼,孩子通常和誰一起玩等。教師根據自己的細心觀察和了解,鼓勵孩子們自由的去選擇自己需要和感興趣的遊戲,從而獲得自由選擇的快樂。
在幼兒的遊戲活動中,教師作為一個觀察者,應注意觀察幼兒的遊戲活動,瞭解幼兒遊戲的意圖,能力及行為表現。對觀察的遊戲行為加以分析,才能決定指導的對象和方式,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指導,促進遊戲的開展。如小班幼兒自我調節活動的能力較差,往往長時間的做一種活動,當“運輸工”的幼兒反覆裝運玩具,累得滿頭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師觀察遊戲發現這種情況,應及時幫助幼兒調配活動,建議他去當“交通警察”,坐在崗亭裡開紅綠燈,從而獲得休息。
幼兒園遊戲的類型有哪些?它們的概念和特點是分別什麼
一、 幼兒園遊戲分類的幾種形式
(一) 創造性遊戲和有規則遊戲
此類遊戲的分類受蘇聯的影響較大,它便於教師瞭解遊戲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據需要選用。這是目前我國廣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認的分類方法。但容易給幼兒園遊戲的開展帶來誤區。
(二) 主動性遊戲和被動性遊戲朱鄧麗娟等:《幼兒遊戲》(上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頁。
1 主動性遊戲兒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動外,更需要運用肢體、肌肉的活動去進行遊戲,兒童可以自由控制遊戲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決定遊戲的形式,如繪畫、手工、玩積木、玩玩具、角色遊戲、玩沙、玩水、唱歌。根據不同的遊戲方式,主動性遊戲可以再分為以下四種:
(1) 操作性遊戲:運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動來進行的遊戲。大肌肉活動,如需手腳協調的攀、爬、拋、捉等動作;小肌肉活動,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圖等,需運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進行。
(2) 建造性遊戲:兒童利用大小積木或拼插玩具來製作房屋、橋樑或其他物品。
(3) 創作性遊戲:需要兒童用心去創作、運用簡單的材料製作物品,以表達其創作力。一切美工活動、玩沙、玩水遊戲均屬於此類。
(4) 想象性遊戲:利用現有的物件或玩具,憑自己的想像力來進行想象性的扮演角色的遊戲。
2 被動性遊戲屬於較靜態的活動,兒童只需觀看、聆聽或欣賞,而不需進行體力活動,如看圖書、聽故事、看錄像、聽音樂等都屬於靜態接受信息的活動。
(三) 手段性遊戲和目的性遊戲宮再英:《幼兒園自選遊戲成果發佈會》,《學前教育》,1996年第3期。
手段性遊戲是指以遊戲的方式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即教學遊戲化。
目的性遊戲是指為兒童提供為玩而玩、獲得遊戲性體驗的條件。
此兩類遊戲的分類各有其獨特的意義。手段性遊戲把遊戲作為教育教學的手段,教師的控制程度較大,而兒童卻不能完全依自己的願望自主地遊戲。而目的性遊戲則注重遊戲活動本身,幼兒可以主動支配自由的行為,自由參加遊戲。使兒童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快樂並使個性、情緒及社會性方面得到發展,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兒童遊戲在實踐中由於教師缺乏操作性的指導,致使遊戲流於形式。
(四) 遊戲的三維度分類法
方展畫(1990)方展畫:《幼兒遊戲的類型》,《幼兒教育》,1990年第12期。提出應從三個維度來對遊戲進行分類,這三個維度包括:個體--社會維度、生理--心理維度、認知--情緒維度;其中又分為五類:滿足型遊戲、適應型遊戲、運動型遊戲、認知型遊戲、情感型遊戲。
幼兒遊戲活動有什麼
一、火車嗚-嗚-嗚
準備:呼拉圈1個
玩法:(1)兩人一組,套上呼拉圏後,一人唱“火車快飛”,一人發出嗚的聲音,然後起動。
(2)家裡各個房間,就是上下車的站點,全家一起玩,全家更快樂更開心!
二、抓尾巴
準備:報紙數張
玩法:(1)將報紙捲成條狀,塞入背後褲頭處,當成尾巴。
(2)親子面對面,假裝是有尾巴的動物,職:小狗、小貓等,誰能捉住對方的尾巴誰獲勝。
三、抓星星
準備:手電筒、黑色紙、橡皮筋
玩法:(1)在黑色紙上戳些小洞,然後再用橡皮筋固定在手電筒上(2)將房間弄暗,將手電筒的光線投射在牆壁上,即呈現星星狀的光影。(3)大人慢慢地移動光線,讓幼兒“抓星星”。
四、挖寶
準備:空盒一個、綠豆、任何可當寶物的小物件。
玩法:(1)將綠豆鋪滿空盒。
(2)將糖果、鈕釦等小物件藏在綠豆中,藏好後,就可請幼兒來挖寶了。
五、腦筋動一動
準備:無
玩法:(1)先由大人設定主題,如:什麼東西尖尖的,然後親子輪流說一項符合條件的答案,一直到對方說不出來為止。
(2)此活動可隨時隨地進行。
六、戳洞比賽
準備:茶杯、衛生紙、橡皮筋、牙籤、5角硬幣。
玩法:(1)用衛生紙封住杯口,並用橡皮筋固定住。
(2)將5角硬幣放在衛生紙中央。
(3)玩猜拳遊戲,輸的人必須拿牙籤在衛生紙上戳一個洞。
(4)以此類推,最後衛生紙因破洞太多而使硬幣掉進杯里,最先讓硬幣掉下去的人就算輸了。
七、臂力大挑戰
準備:衛生紙捲筒1個、小膠帶圈4個、塑膠繩2條。
玩法:(1)將2條塑膠繩的一端分別綁在小膠帶圈上,套入衛生紙捲筒後,再將另一端也綁在小膠帶圈上。
(2)兩人一組,各持一端的小膠帶圈,互相拉來拉去,看看誰的臂力更強。
八、記憶大考驗
準備:各類小玩意兒不限
玩法:(1)大人把隨手可得的物品,如糖果、小瓶蓋、積木等三四種物品,排列在桌上,讓幼兒觀看20秒。
(2)請幼兒背對大人,大人從中抽出一樣物品,請孩子轉身並說出少了哪樣物品。
九、跳跳報紙棒
準備:報紙數張、膠帶
玩法:(1)將報紙捲成長棒狀,用膠帶固定。
(2)大人蹲在地上,將紙棒左右擺動(離地約20釐米左右)。
(3)可視情況交換角色。
十、怪獸恰恰
準備:購物袋數個。(大小能套在頭上就可以了)
玩法:(1)先用紙袋比照臉部,大約量出眼睛、鼻子的位置後,在這些位置挖洞。
(2)利用彩色筆、彩色紙等材料,一起和幼兒在紙袋上裝飾圖案,扮成怪獸。(3)播一段輕快的樂曲,親子一起扮成怪獸跳跳唱唱吧!
幼兒遊戲的本質是什麼
個人覺得幼兒遊戲的本質應該是讓孩子放鬆心情開心快樂,給孩子營造一個快快樂樂的氛圍
幼兒接受性遊戲指的是什麼
指的是幼兒能玩的遊戲,是對他們不影響健康,還提高智力和發育的遊戲
幼兒遊戲的本質是什麼
是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是對人社會活動的一種初級的模擬活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