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明了電子計算機?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什麼時候被誰發明出來的?
世界上第一臺數字式電子計算機是由美國賓夕法功亞大學的物理學家約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和工程師普雷斯伯·埃克特(J – Presper Eckert)領導研製的取名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的計算機。
1942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的莫克利提出了用電子管組成計算機的設想,這一方案得到了美國陸軍彈道研究所高爾斯特丹(Goldstine)的關注。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新武器研製中的彈道問題涉及許多複雜的計算,單靠手工計算已遠遠滿足不了要求,急需自動計算的機器。於是在美國陸軍部的資助下,1943年開始了ENIAC的研製,並於1946年完成。當時它的功能確實出類拔萃,例如它可以在一秒鐘內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3毫秒便可進行一次乘法運算,與手工計算相比速度要大大加快,60秒鐘射程的彈道計算時間由原來的20分鐘縮短到30秒。但它也明顯存在著缺點。它體積龐大,機器中約有18800只電子管,1500個繼電器,70000只電阻及其他各類電氣元件。【這樣ENIAC就有了8英尺高(約2.44米)、3英尺寬、100英尺長的身軀,重達30噸,耗電140千瓦。】另外,它的存儲容量很小,只能存20個字長為10位的十進位數,而且是用線路連接的方法來編排程序,因此每次解題都要靠人工改接連線,準備時間大大超過實際計算時間。
儘管如此,ENIAC的研製成功還是為以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而每克服它的一個缺點,都對計算機的發展帶來很大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要算是“程序存儲”方式的採用。將程序存儲方式的設想確立為體系的是美國數學家馮·諾依曼(Von Neumann),其思想是:計算機中設置存儲器,將符號化的計算步驟存放在存儲器中,然後依次取出存儲的內容進行譯碼,並按照譯碼結果進行計算,從而實現計算機工作的自動化。
第一部計算機是誰發明的?
馮 諾依曼
第一臺計算機的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為了解決計算大量軍用數據的難題,成立了由賓夕法尼亞大學莫奇利和埃克特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始研製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經過三年緊張的工作,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 月14日問世了。它由17468個電子管、6萬個電阻器、1萬個電容器和6千個開關組成,重達30噸,佔地160平方米,耗電174千 瓦,耗資45萬美元。這臺計算機每秒只能運行5千次加法運算,僅相當於一個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即"埃尼阿克")。
第一臺計算機誕生至今已過去50多年了,在這期間,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首先是晶體管取代了電子管,繼而是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處理器和存貯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數量越來越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貯容量迅速增加。1994年12月,美國Intel公司宣佈研製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它每秒可進行3280億次加法運算(是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6600萬倍)。如果讓人完成它一秒鐘進行的運算量的話,需要一個人晝夜不停地計算一萬多年。
當年的"埃尼阿克"和現在的計算機相比,還不如一些高級袖珍計算器,但它的誕生為人類開闢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 代,使得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6年2月14日,在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50週年之際,美國副總統戈爾再次啟動了這臺計算機,以紀念信息時代的到來。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誰發明的? 20分
你好,第一臺計算機是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穿制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這裡有一習資料:
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臺程序控制的電子計算機ENIAC。
1996年,美國《電腦雜誌》提到康柏於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28磅(約合14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筆記本電腦雛形。但IBM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臺名為PC Convertible的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國人爭吵不休,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這款於1985年推出的產品採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盤,可以運行MS-DOS操作系統。
實際上,之所以會發生“誰製造了第一臺筆記本電腦”的爭執,關鍵在於日本人和美國人對筆記本電腦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IBM開發出個人PC後,人們夢想著開發出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PC產品。1983年,《國家電子》雜誌首度提出了“手提電腦”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又演變為“膝上型電腦”,當時包括蘋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這種產品。在美國人看來,正是“膝上型電腦”的發展催促了筆記本電腦的誕生。
而在同時期的日本,東芝、松下和索尼等廠商則熱衷於開發一種被稱為“移動PC”的產品,“移動PC”基於IBM PS/2系統,使用外接電源。嚴格來講,當時日本人所開發的“移動PC”更接近於今天的筆記本電腦。尤其是日本廠商在開發“移動PC”的過程中強調便攜性,這與美國人設計那種笨重得需要扛起來才能移動的“膝上型電腦”形成鮮明對比。更為關鍵的是,正是在東芝T1000推出之後,筆記本電腦相關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才紛紛出現,市場開始全面快速的發展。
2001年,《美國計算機協會學報》在紀念PC誕生20週年的一篇報道中寫了“1985年,東芝推出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
計算機的發明人是誰
電腦是誰發明的?
上計算機課,很可能老師會這樣說: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名叫“埃尼亞克”(原文為Eniac ,早先也有人漢譯為“伊利阿克”),是美國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發明的。如果你參加計算機常識考試,這樣回答並不算錯;但如果你給別人講計算機歷史,這樣說可就錯了。因為事實並非如此。
早在1947年,也就是“埃尼亞克”出現以後的第二年,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就向美國專利局提出了專利申請,但是專利卻遲遲於1964年方才公佈,原因就是專利局對他們“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提法還有懷疑。而且在專利公佈以後,美國漢尼韋公司仍不向專利人購買專利就進行生產,為此公司遭到了違犯專利法的控告。
但是漢尼韋公司不服,他們認為電子計算機的真正發明人不是摩徹利和埃卡特基,而是阿坦納索夫。於是官司打到了法院。法院經過125 次開庭審理,最後於1973年10月19日正式宣佈:“摩徹利和埃卡特基沒有發明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而是利用了阿坦納索夫發明中的構思……”阿坦諾索夫是在美國依阿華大學工作的一位物理學家。研究中繁重的計算過程使他備嘗艱苦,於是決心從事電子計算機的研究。1937年冬天的一個夜晚,他因為研究中的一個難題縈繞心頭,始終得不到解決而感到心情沮喪,就開車到伊裡諾斯州一家路邊小酒店裡去喝酒解悶兒。他一連喝了兩杯酒之後,腦子裡忽然閃現出用電容器作記憶元件再生記憶的方法,並由此得出了最原始的現在稱之為“邏輯電路”的概念。從這個獨創性的思路出發,又經過兩年時間的刻苦研究和實驗,終於在1939年12月製成了以二進制邏輯運算為核心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可是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依阿華大學沒有申請專利,後來也沒有公佈資料,至於這臺“已經制成”了的電腦都幹過什麼活兒,更沒人知道。
由於侵犯專利權而引起的官司,又引發了“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究竟是誰發明的爭執。經過法庭多次調查核實,終於證明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權應該屬於阿坦納索夫。為此,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決定授予他最高榮譽:HOLLEY獎章。
儘管許多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小說、電影和“野史”中經常提起美軍曾經使用剛剛發明的電子計算機破譯過德軍和日軍的密電碼,但是第一,是不是真有這樣一件事情,還沒有由國家正式公佈的文件檔案可資依據;第二,即便二戰中果然使用了電子計算機,用的是不是就是阿坦納索夫所發明的電子計算機,也沒有文獻資料可作依據。因此阿坦納索夫所發明的“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不是真正建造起來並正式使用過,建在什麼地方,外觀究竟是什麼樣子,很少有人知道。
另一種說法,認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不是美國人,而是英國人,時間則也是在20世紀30年代末尾。
1940年,戰爭狂人希特勒命令他的空軍元帥戈林實施“海獅”行動,限期於9 月17日前務必摧毀英國空軍。從此,歷史上最為激烈、最為殘酷的不列顛空戰開始了。英國空軍在道丁元帥的指揮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極小的代價,戰勝了兩倍於自己的敵人,終於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粉碎了希特勒侵略全世界的野心。
道丁元帥憑什麼能夠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呢?多少年來,一直是個無法解釋的怪謎:因為在不列顛空戰取得空前大勝利的幾天之後,頭號功臣道丁元帥竟被不明不白地撤去了空軍元帥的職務,一年之後,又被強令退休。直到1975年,英國當局方才透露了真情:原來,當時英國已經發明瞭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道丁就是依靠這宗“法寶”,方才成功地破譯了希特勒引以為驕傲的由密碼機發出的絕密密碼,掌握了德軍司令部的重大軍事計劃,從而取得不列顛空戰的偉大勝......
計算機是誰發明的
真正的發明人是美國人約翰·阿塔那索夫(Atanasoff)教授。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誰發明的它有多大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美國在1946年2月14日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由莫奇來(Mauchly)和其學生愛克特(Ecket)等人設計製造出來的,耗資45萬美元,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共用真空電子管17468只,電阻6萬隻,電容1萬隻,開關6千隻,每秒可進行5000次的加法計算,全機耗電174千瓦,運行時費城西區的民居照明燈都大面積變暗下來。
計算機是誰發明的
電腦是誰發明的,嚴格說起來很難界定。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複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臺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佔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還有點難界定。
世界上第一臺電腦是誰發明的?
界上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誰發明的?中國的教科書、絕大多數學術著作和科學普及著作所說的電子計算機發明人都不是真正的發明人。真正的發明人是美國人約翰·阿塔那索夫(Atanasoff)教授。
大多數書上說,美國籍匈牙利裔科學家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是電子計算機的發明人,他歷來被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但是,馮·諾依曼本人卻不認為自己是“電子計算機之父”。美國物理學家、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擔任過馮·諾依曼助手的弗蘭克爾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許多人都推舉馮·諾依曼為‘計算機之父’,然而我確信他本人從來不會促成這個錯誤。或許,他可以被恰當地稱為助產士。但是他曾向我,並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別人堅決強調:如果不考慮巴貝奇、阿達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關概念,計算機的基本概念屬於圖靈。按照我的看法,馮·諾依曼的基本作用是使世界認識了由圖林引入的基本概念。”正是馮·諾依曼本人,親手把“計算機之父”的桂冠轉戴在英國科學家阿蘭·圖靈(Alan M. Turing ,1912-1954)頭上。但是,真正的“計算機之父”既不是馮·諾依曼,也不是阿蘭·圖靈。
在1973年以前,大多數美國計算機界人士認為,電子計算機發明人是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氣工程學院的莫奇利(J. Mauchiy)和埃科特(P.Eckert),因為他們是第一臺具有很大實用價值的電子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的研製者。
現在國際計算機界公認的事實是: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真正的發明人是美國的約翰·文森特·阿塔那索夫(John V. Atanasoff ,1903-1995)。他在國際計算機界被稱為“電子計算機之父”。遺憾的是,中國計算機界的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個事實。
關於電子計算機的真正發明人是誰,美國的有關人阿塔那索夫、莫奇利和埃科特曾經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法院開庭審訊135次。最後由美國的一個地方法院作出判決。1973年10月19日,法院當眾宣佈判決書:“莫奇利和埃科特沒有發明第一臺計算機,只是利用了阿塔那索夫發明中的構思。”理由是阿塔那索夫早在1941年,就把他對電子計算機的思想告訴過ENIAC的發明人莫奇利。
阿塔那索夫(J. Atanasoft)是愛阿華大學物理學教授。阿塔那索夫是在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的幫助下發明電子計算機的。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試驗樣機於1939年10月開始運轉。這臺計算機幫助愛阿華大學的教授和研究生們解算了若干複雜的數學方程。阿塔那索夫把這臺機器命名為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其中,A、B分別取倆人姓氏的第一個字母,C即“計算機”的首字母。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以後,阿塔那索夫和貝瑞卻沒有獲得發明者的花環。
在阿塔那索夫和貝瑞離開之前,已有兩臺改進後的ABC計算機能夠運行。這兩臺ABC計算機被存放在愛阿華大學物理樓的儲存室裡,逐漸被人遺忘。1946年,由於物質短缺,兩臺機器都被拆散,零件移作它用,只留下了存儲器部件。愛阿華大學沒有為ABC計算機申請專利,這就給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權問題帶來了曠日持久的法律糾紛。美國地方法院的裁定是正確的,因為ENIAC的發明者莫契利確實到衣阿華大學參觀過ABC計算機,並聽了阿塔那索夫的介紹,由此得到啟發。
阿塔那索夫於1903年10月4日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哈密爾敦出生。他在佛羅里達州渡過了童年。他的父親是保加利亞僑民,在保加利亞得過最高級別的科學獎,到......
計算機是誰發明的?
1931年,Vannever Bush 發明了一部可以解決差分程序的計數機,這機器可以解決一些令數學家,科學家頭痛的複雜差分程序。 1935年,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引入 "IBM 601”,它是一部有算術部件及可在1秒鐘內計算乘數的穿孔咭機器。 它對科學及商業的計算起很大的作用。總共製造了1500 部。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個 "通用機器(Universal Machine)” 的概念,可以執行任何的算法,形成了一個"可計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 的概念比其它同類型的發明為好,因為他用了符號處理(symbol processing) 的概念。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與 John Berry 製造了一部16位加數器。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計算的機器。 1939年,Zuse 與 Schreyer 開鈶製造了"V2”〔後來叫Z2〕,這機器沿用 Z1的機械貯存器,加上一個用斷電器邏輯(Relay Logic)的新算術部件。但當 Zuse完成草稿後,這計劃被中斷一年。 1939-40年,Schreyer 完成了用真空管的10位加數器,以及用氖氣燈(霓虹燈)的存貯器。 1940年1月,在 Bell Labs, Samuel Williams 及Stibitz 完成了一部可以計算複雜數字的機器, 叫“複雜數字計數機(Complex Number Calculator)”,後來改稱為“斷電器計數機型號I (Model I Relay Calculator)” 。它用電話開關部份做邏輯部件:145個斷電器,10個橫槓開關。數字用“Plus 3BCD”代表。在同年9月,電傳打字 etype 安裝在一個數學會議裡,由New Hampshire 連接去紐約。 1940年, Zuse 終於完成Z2,它比運作得更好,但不是太可靠。 1941年夏季,Atanasoff及Berry完成了一部專為解決聯立線性方程系統(system of simultaneous linear equations) 的計算器,後來叫做"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它有60個50位的存貯器,以電容器(capacitories)的形式安裝在2個旋轉的鼓上,時鐘速度是60Hz。 1941年2月,Zuse 完成"V3”(後來叫Z3),是第一部操作中可編寫程序的計數機。它亦是用浮點操作,有7個位的指數,14位的尾數,以及一個正負號。存貯器可以貯存64個字,所以需要1400個斷電器。它有多於1200個的算術及控制部件,而程序編寫,輸入,輸出的與 Z1 相同。 1943年1月 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動按序控制計算器 Mark I ,Automatic 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稱“Haward Mark I”。這部機器有51尺長,重5頓,由 750,000部份合併而成。它有72個累加器,每一個有自己的算術部件,及23位數的寄存器。 1943年12月, Tommy Flowers與他的隊伍,完成第一部“Colossus”,它有2400個真空管用作邏輯部件,5 個紙帶圈讀取器(reader),每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