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本跡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5-01-21

佛學(教)中開跡顯本是什麼意思

開:開除;跡:行跡;顯:顯露;本:本來。

特指《法華經》之殊勝義理,開除對於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方便教法之執著,顯露三乘終究歸於唯一真實之本來。

求解 本地垂跡說是什麼意思

..

樓主

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簡稱神道。從日本原始宗教發展而來,最初以自然精靈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要內容。5~6世紀之際,吸收了中國儒家的倫理道德和佛教、道教的某些教義或思想,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宗教體系。大體分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三大系統。信仰多神,號稱有八十萬神、八百萬神或一千五百萬神,特別崇拜作為太陽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稱日本民族是“天孫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並且是其在人間的代表,皇統就是神統。祭祀的地方稱神社或神宮,神職人員稱為祀官、祀掌等。明治維新(1868)以前,佛教盛行,神道教處於依附地位,二者結合形成兩部神道、天台神道等神道學說。德川幕府時期(1603~1867),一部分神道學者把崇拜天照大神的神道教義與中國宋代朱熹理學相結合,強調尊皇忠君,主張神道獨立;從而出現吉川惟足的吉川神道、山崎暗齋的垂加神道等學派。德川后期,由荷田春滿倡導,中經賀茂真淵、本居宣長,至平田篤胤,逐漸形成復古神道;依據《古事記》、《日本書紀》等日本古代典籍闡述神道教義,反對神道教衣服儒、佛,並利用部分儒佛學說和某些西方神學思想來解釋神道教義,鼓吹以日本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為統治思想的世界秩序。同時,在民間以傳統的神道信仰為基礎,吸收復古神道等神學理論,陸續形成若干神道信仰團體,後稱為教派神道。明治維新後,為了鞏固皇權,實行神佛分離,以神社神道作為國家神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據日本新的宗教法令規定其為民間宗教。

神社神道

神道教的主體。因以神社為主要祭祀場所和宗教活動中心而得名。又因重視對天地神祗和祖先神的祭祀,亦稱祭祀神道。崇信皇祖神天照大神,主張神皇一體、政祭一致。明治維新以後居於國教地位,被稱為國家神道。在行政和教育上與國家密切結合,進行敬神愛國、崇祖尊皇教育。全國有大小神社八萬多個,其中重要的有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祭祀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供奉明治維新以後一百多年來在內戰和侵略戰爭中死亡的官兵名冊,其中包括被遠東軍事法庭處以絞刑的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等。

主要經典

《古事記》三卷。

元明天皇時太朝臣安萬侶著於和銅五年(712)。上卷為“神代”(神世列代),記載開天闢地至神武天皇誕生(一說神武天皇即齊人徐福的),其中包括天地初開、國土生成、天照大神、天巖戶屋、大國主命獻讓國土及天孫降臨等神話;中卷記載神武天皇到應神天皇;下卷記載仁德天皇到推古天皇的種種傳說。

2.《日本書紀》

也稱《日本紀》,三十卷。元正天皇養老四年(720)命舍人親王太安麻呂等撰。第一、二卷是神代,第三~三十卷記載從神武天皇到持統天皇的歷史傳說和史實。

主要神祗

造化三神。

《古事記》中記載天地形成後最早出現的天御中主神、高皇產靈神、神皇產靈神,此三神創造萬物,並謂天御中主神是天地初分時天上最高的元始神,與皇祖神天照大神受到特別尊崇。

2.伊奘諾尊(亦作伊邪那歧命)。

日本神道教所說神世七代中最後一對配偶神中之男神,與女神伊奘冊尊(亦作伊邪那美命)一起成稱為日本國土的生成神。謂此二神受天神之命造成八大洲(日本國土)、山川草木以及主宰萬物的各種神靈,其中包括天照大神、月讀命、素盞鳴尊等神。

3.國常立尊。

天地開闢後最初出現的神,即神世七代的第一代神。《日本書紀第一卷載稱:“天地開闢生成之初,於時天地之中生成一物,狀如葦芽,便化為神,號國常立尊。”

4.大國主命。

也作大國主神、國造大神,又名葦原醜男、八千戈神、大己貴命。為國土營造神。據《古事記》載,大國主神奉天神之命,與出雲國的少彥命共同經營國土,開墾田畝,興修水利......

開顯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開:即開除執著,顯:即顯示真義。關於法華開顯思想,在“大智度論”“法華經”等,印度論師述作中,未具明顯詮述,我國早於東晉竺法曠大師即倡法華“會三歸一”之旨,繼之有羅什三藏、吉藏、僧肇、法雲等大師續倡此義。智者大師基於上述諸師思想更倡“方便”即“真實”,而完成整然之法華開顯思想體系。臺宗主張佛陀講“法華經”前所說之一切經,均非真實教法(未開顯),至“法華經”時始顯示真實教法。臺宗針對“法華經”以教法與佛身,分立開權顯實、開三顯一、開跡顯本、開近顯遠等而論述。

另依“法華經玄義”之說,“法華經”有:本、跡二門之開顯:

1。 跡門開顯:乃以教法,即法華前十四品為開權顯實、開三顯一。因人不知法華以前之權教,僅為導入真實方便,而執著於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教,為開除此執著,故明示三乘乃方便化導,以顯示唯一真實之一乘,明說方便即真實,故三乘歸於一乘理。

2。 本門開顯:即法華後十四品為開跡顯本、開近顯遠。乃以釋迦牟尼佛之佛身為了開除執著,於佛陀伽耶菩提樹下成道之佛為近成佛,而明示其乃為現形垂跡為顯示其由久遠實成之佛而來。

佛教和道教有什麼區別,各信仰什麼?

佛教和道教有什麼區別

道佛兩教,一個是中土文化,一個是外來文化,但兩者在中國哲學、宗教發展史上,卻有著大致相同的興衰經歷。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道教亦在此時發生,二者又都經魏晉南北朝的蘊釀發育,到隋唐而繁榮並盛。此種情形,歷來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尤其是兩教之間的相互抗爭、互不相讓的關係備受研究者的關注和探究。然而,在互不相讓的另一面,是相互融攝,這是二者得以並存,進而繁榮共昌的主要原因,亦是道佛二教關係的一個極重要的方面。

一、道教攝取了佛教的名相術語

道教在建構自己的辨思哲學時,大量地吸收了佛教的方法和範疇,然而這些範疇卻是根據道教自身的需要進行改造的。隋唐的道教學者一方面發揮道教的兼容特性,深入納佛;另一面他們的道教主體意識也很強,他們要因循其本,再博採他說。他們的主旨是,借佛教的名相術語闡揚老莊的思想,進而使老莊思想根據宗教發展的實際需要得以提升,達到安身立命的目的。

(一)佛性說。道教有“道性說”,佛教有“佛性說”。把宇宙本體作為某種抽象的本質來看,並非佛教的獨創,早期道家把道確定為萬物的最高規定性,已經具備了這種抽象力。然而,“道法自然”,道“出於自然”,當“自然而然”被理解為道的最基本特性並與人性論聯繫起來時,“道性”便應運而生,道性即指人性之“自然”。這在東漢時產生的《老子想爾注》中就明確地表述出來了:

“道性不為惡事,故能神,無所不作,道人當法之。”(“道常無為而不為”注) “道性於俗間都無所欲,王者亦當法之。”(“無名之樸,亦將不欲”注)“不為惡事”,“與俗間都無所欲”,就是要順其自然而然道性,“道常無慾,樂清靜,故令天下常正”(“無慾以靜,天地自正”注)。道教發明了“道部”,卻沒有很好的發揮,被六朝時期蓬勃興起的佛性說取而代之。佛教自竺道生倡“一闡提人皆有佛性”說以來,加上《大乘涅盤經》被翻譯過來,佛性說逐漸成為佛學主流思想。其謂“佛性”,乃指“真如法性”,即抽象的宇宙本體。作為一種本體論學說,它是將印度諸法實相說結合魏晉玄學本體論而產生的。作為一種修道論,它關心終極的抽象宇宙本性與有生滅的具體的人物有何關係,真諦翻譯的《佛性論》說:

“問曰:佛何因緣說於佛性?答曰:如來為除五種過失,生五功德,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六朝到隋唐,道教大講道性說,確實接受了佛性說影響。但道教並不在本體論意義上,而是在修養論方面接受了佛性說。魏晉六朝,道教奉行外丹學說,其中雖有修煉身心的內容,其主要目的只在於以清靜不動之心神迎受永恆不朽的道,並沒有明確地認定客觀的道與主觀的精神有著某種直接同一性,而佛性說卻完成了這方面的論證。道教本來講道體論,但為了說明道體與人性之間的關係,也提倡道性說。《常清靜經》強調“真常得性”,《升玄經》主張“思維分別,得其真性”,《雲笈七籤·仙籍理論要語》主張“道性常一不異”。孟安排《道教義樞·道性義》更明白地表明瞭道性說與佛性說之間的內在聯繫:

“道性以清虛自然為體,一切含說,乃到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究竟諸法正性,不有不無,不因不果,不色不心,無得無失,能了此性,即成正道。自然真空即是道性。”

這不僅說是一切物類都具道性,也明確提出,人如能反躬自修,了卻本性,就能通道成仙。王玄覽《玄珠錄》既講“道體”,又講“道性”

“諸法若起者,無一物而不起,無一物而不忘。忘自眾生忘,道體何曾忘?道之真實性,非起亦非忘。”

道體是道之本然體,道性是道體潛在於人與物中的具體屬性,故人能修性,就能體道。不過,道教的道性說不僅僅吸收了佛性說,也吸收了儒家的心性說。儒家講盡心知性知天,基本立意是主張從一念之初的......

雪花本無痕,人過跡重生.是什麼意思

這是富含哲理的一句話,意思是:

雪花落在地上本來說了無痕跡,但是因為有人經過,用腳踩了雪花,所以在人走後雪花有飄灑下來,把前面的痕跡掩蓋了。

大概意思應該是這樣,請你參考!

道教和佛教推算有什麼區別佛教是靠什麼方法推算的

這個問題啊 不好回答哦 道教和佛教在洪荒時期都成為玄門 後來佛教叛教了

佛\師尊正遍知明行足世間解…是什麼意思?

如來十號,佛有十種名號,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本來佛有一萬種名號,後來人們記不住,就慢慢簡略為上述十種名號。此說出自佛說十號經。

釋迦牟尼佛或諸佛通號之十大名號。又稱如來十號、十種通號。如同老師、教師、先生是通稱一樣,這十種名號也是通稱。譬如,『釋迦牟尼佛』也可以稱作『釋迦牟尼如來』、『釋迦牟尼世尊』;『阿彌陀佛』也可以稱作『阿彌陀如來』。每一位佛都有此十號。此十號為一切佛之通稱。

佛無量劫修行、證無上覺,所得的十種「稱號」、「名稱」、或「頭銜」,概括地代表佛的十種功德威力。也許有人會問:佛為何有這麼多稱號?答:因為佛的法身功德無量,故其號實亦無量,這十號亦是檢其要者,略而稱之而己。佛的十號是

「如來、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來

「如來」的梵文是「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其義為:乘「真如」之道而「來」。

《成實論》雲:「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佛與眾生皆具足真如之性。然唯有佛是實證此真如之性者。因己親證此真如之性,所以方可乘此真如之性而來此世間。然而,因是乘真如之性而來,故實「無來」;雖「無來」而現「有來」,這一點很容易使一般人困惑,故我再進一步解說:因為佛是乘真如之道而來,然而真如之性是無來無去的;故如來乘真如之道而來,即實無來;「性」上雖無來,而「相」上仍現有來。「如來」乃代表佛之大智大悲:如來以依真如之性而「實無來無去」,這是佛自證境界的「大智」,而佛「現有來」則是佛的「大悲」― 以大悲而現於世,度化眾生。是故如來之來去,實如鏡中花、如水中月,雖無來而亦現有來相(猶如鏡中雖實無花,而現有花相;水中雖實無月,而現有月相。鏡中花、水中月之體,了不可得,不得謂有,亦不得謂無,離於有無,絕一切名言思議,是即如來法身); 以為成就一切眾生故,起於大悲,而現有來去之相。是故為佛弟子,應生如是信解,謂如來已證入真如不生不滅、實無來去之本性,而能依於無盡大悲本願,為諸眾生現於來去,故得號為「如來」,此即一切佛果功德之總體(或總號),亦是佛之究竟大乘密語密義之所在。無量佛之本、跡,悲、 智,盡攝其中。若了佛之本懷,即通佛心宗,即真佛子,從佛口出,從法化生,決定大乘,無復魔事。

應供

「應供」之梵文為「阿羅訶」Arhat,其義為一切天與人皆應供養;因為佛成就了無量功德,為一切眾生之良福田,所以一切世問皆應供養。然而眾生供養佛,實在不是因為佛需要眾生的供養,而是佛為了成就眾生,且令眾生得以修「舍」。「舍」即是佈施,可成就擅波羅蜜,此乃修行菩薩道中最主要的一門,故檀波羅蜜居六波羅蜜之首。舉要言之,菩薩從初發心開始,乃至於成等正覺,甚至在成等正覺之後,於無量劫中,都還是在修行檀波羅蜜,以檀波羅蜜為首要,一切諸佛菩薩皆同此行。因此,佛如來為了接引眾生入菩薩道、行菩薩行,乃至究竟成等正覺,與佛如來一般無二,是故教示眾生供養如來。是故,為了成就眾生「能捨、不貪、不吝」之心,終而能成就「廣利一切眾生」之心,才是如來「應」眾生「供」養的真義。又,佛雖然明白地教敕佛弟子應該供養如來,乃至應供養三乘賢聖,但佛弟子於供養時莫作是念,莫以為佛真的需要我這一飯一食、一花一果之供,這些供養品,佛實不需,因為佛已證金剛不壞法性之身,早己不用此欲界粗陋的段食,不但佛不用,連三乘聖人也都不用;不但三乘聖人不用,即連色界天的天人亦都不用欲界段食,而色界、無色界天人仍在凡夫位,更何況聖人?是故當知,佛世尊勸世人應供養如來,純然是......

察於刀筆之跡者,即不知理亂之本;習於行陣之事者,即不知廟勝之權,什麼意思

鑽研律法條文的人,不一定懂得治理亂象的根本;

熟悉行軍佈陣的人,不一定掌握預先謀劃的權術。

刀筆,是指過去的負責刑法的官員。廟勝,指朝廷預先制定的克敵制勝的謀略。

相關問題答案
佛教的本跡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法門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歸一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開示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悟道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究竟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娑婆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靜修是什麼意思?
佛教裡超度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受戒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