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端午節吃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17

南京人怎麼過端午節的?

南京過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名稱由來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節日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南京端午習俗:

掛“艾虎” 晒太陽燒大蒜

上午掛“艾虎”,正午晒太陽燒大蒜

南大歷史系教授徐藝乙友情提醒,老南京端午從早到晚都有活動,不可搞錯!

端午節光吃粽子就可以了嗎?錯,老南京一定要再吃粽子鍋裡煮出來的雞蛋,據說這個吃法叫“壓頂”,可以整個夏天都不生瘡;老規矩講究給嬰兒戴上“老虎肚兜”,可不受各種禽獸和毒蟲的傷害;正午時,還要“晒端午”……,有趣的是,端午習俗貫穿老南京日常生活的一整天,分時段進行,不可搞錯。

天亮插艾驅邪,掛“蒲劍”斬妖

端午節天一亮,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要插兩棵艾草和兩棵草蒲。艾草能避各種邪氣,“蒲劍”是“斬妖劍”。傳說唐代的魏徵夢中斬蛟龍,用的就是草蒲劍。從此以後,各種瘟神惡鬼妖魔邪怪,見了草蒲就害怕。另外,家家要在堂屋當門的屋頂上(一般在第二路桁條)懸掛一張鍾馗畫像,用以攆鬼辟邪。

上午掛“艾虎”畫符

房門上掛“艾虎” 老南京們要在房門特別是新生兒的房門上掛“艾虎”。就是用兩個空雞蛋殼粘在一起,蛋殼上粘些毛髮,畫成虎形,用線系起,下邊再系一串用彩紙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徵五毒踩在虎的腳下;或用一個獨頭蒜系以彩色線,下掛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剛收割的新麥秸編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縷彩穗,叫“麥秸艾虎”。這些艾虎掛在房門上,既是節日點綴,又能辟邪。

畫符貼門上 要用紅筆黃紙畫些闢鬼符咒貼在門上。闢鬼符多種多樣,諸如:用紅筆在黃紙上畫一個“”(音吉)字。傳說人死變為鬼,鬼死變,人怕死鬼亦怕死,把這種符貼在門楣的上方,鬼就不敢進家傷人。也有的畫“五雷鎮宅”符貼在門楣的正上方,妖魔鬼怪見到這種符,就立遭五雷擊頂之災。

給嬰兒戴上“老虎肚兜” 傳說真的五毒,見了彩印的花老虎腳下踩著五毒,就會嚇跑了,故孩子戴上老虎花肚兜,夏天可不受各種禽獸和毒蟲的傷害。

給孩子掛個香荷包 這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各種彩色布做成大椒、茄子、葫蘆、菱角、柿子及小逗娘(小布人)等各種造型,內裝香草,用彩色線穿成串系在荷包下,統稱“香荷包”。端午節把香荷包掛在孩子胸前,能辟邪驅瘴氣。也有用彩色繩網袋裝一個大蒜和鹹鴨蛋,縫在孩子的上肩衣上一可避邪,二可避穢。

正午晒端午燒大蒜

正午時晒端午 體弱多病的人要在太陽下晒一會,據說能把身上的邪氣晒跑,病晒好。

鴨蛋、鵝蛋在陽光下晒 單吃粽子可不行,還得吃“粽子煮雞蛋”。煮粽子的鍋裡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

南京市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南京盛行端午送鰣魚和粽子。普遍流行的傳統端午習俗包括八個方面。第一是使用菖蒲、艾蒿的各種習俗。人們一直相信菖蒲、艾蒿具有巫術和藥用的雙重價值,因而出現許多利用菖蒲、艾蒿辟邪保健的習俗。如採各種草藥(包括菖蒲、艾蒿)、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蒿,等等。第二是纏掛五色線以驅邪辟凶。第三是用艾虎、或道教符圖驅邪。第四是飲用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也是為了驅邪保健。第五是吃粽子,這是象徵季節變化(詳見後文),實際也是趨吉避凶的。第六是出門遊玩,這在上古時代也是為了迴避邪氣。第七是划龍舟或賽龍舟。雖然有傳說稱划龍舟或者龍舟競渡是紀念屈原,但是在很多民眾心目中龍舟競渡的真正目的是“送瘟神”。第八是親友互耽贈送禮物。因為端午日不祥,所以親友之間在危難之時互贈禮物,互相關心。

端午節的來歷,在南京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名稱由來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節日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 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汙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禮節 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南京端午習俗:掛“艾虎” 晒太陽燒大蒜 上午掛“艾虎”,正午晒太陽燒大蒜 南大歷史系教授徐藝乙友情提醒,老南京端午從早到晚都有活動,不可搞錯 端午節光吃粽子就可以了嗎?錯,老南京一定要再吃粽子鍋裡煮出來的雞蛋,據說這個吃法叫“壓頂”,可以整個夏天都不生瘡;老規矩講究給嬰兒戴上“老虎肚兜”,可不受各種禽獸和毒蟲的傷害;正午時,還要“晒端午”……昨天,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徐藝乙饒有興致地給記者細數了老南京端午民俗,有趣的是,端午習俗貫穿老南京日常生活的一整天,分時段進行,不可搞錯。 天亮插艾驅邪,掛“蒲劍”斬妖 端午節天一亮,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要插兩棵艾草和兩棵草蒲。艾草能避各種邪氣,“蒲劍”是“斬妖劍”。傳說唐代的魏徵夢中斬蛟龍,用的就是草蒲劍。從此以後,各種瘟神惡鬼妖魔邪怪,見了草蒲就害怕。另外,家家要在堂屋當門的屋頂上(一般在第二路桁條)懸掛一張鍾馗畫像,用以攆鬼辟邪。 上午掛“艾虎”畫符等 房門上掛“艾虎” 老南京們要在房門特別是新生兒的房門上掛“艾虎”。就是用兩個空雞蛋殼粘在一起,蛋殼上粘些毛髮,畫成虎形,用線系起,下邊再系一串用彩紙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徵五毒踩......

江寧端午節習俗

南京民俗節慶活動: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在夫子廟舉行的“金陵燈會”始於六朝,盛於明清,經久不衰。每年2月28日-3月18日,正值梅花盛開之時,“南京國際梅花節”的舉辦地——東郊梅花山是中國四大賞梅勝地之一。

此外,南京地區小有特色的民俗活動還有正月十六的“爬城頭”、三月初三“上巳節”、四月初八“郊區廟會”、還有立夏、立秋、重陽、冬至及除夕都別有特色。能有幸在這裡過上一個節日也是不錯的享受!

金陵燈會

燈節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或上元節。南京燈節前後歷時10天,初八上燈,十八落燈。明代燈節最盛,從笪橋至評事街,魚龍紛沓,五光十色。屆時老少看燈,萬人空巷。後來集中掛燈區移到了夫子廟一帶,至今每到燈節這一帶仍很熱鬧。舊時講究“上燈元宵落燈面”,是說南京人燈節期間的食俗。

梅花節

在南京的民間節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二月下旬舉辦的梅花節,是南京最熱鬧的節日之一。每年此時,梅花盛開之際可謂是南京人最高興的日子,屆時東郊的梅花山上幾千棵梅花競相開放,有成千上萬的南京人湧向梅花山賞花、觀景,鐘山腳下萬里人海花香,蔚為壯觀。

爬城頭

爬城頭在正月十六。每年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覽勝,俗話叫“走百病”、“踏太平”。過去遊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寶(中華)、通濟四城門。現在只有聚寶門(中華門)可以爬上。正月的南京,天氣回陽,外出走走,換換新鮮空氣,煥發精神,對身體不無好處。

上巳節

上巳節是農曆三月初三。南京有民謠道:“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戴無錢用,女人一戴糧滿倉。”這天人們採薺菜花煮雞蛋,傳說可治頭痛。上巳節始於六朝東晉,人們把薺菜花掛在門頭、鍋灶上或床上,婦女則把薺菜花戴在頭上,藉以消災滅難。

南京過年習俗

圖吉利、討頭彩、盼來年

王湧堅(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中心顧問):老南京過春節可以概括為三句話、九個字:圖吉利、討頭彩、盼來年。除夕那天,老南京人要祭祖、守歲、吃年夜飯等等。守歲時,要吃一種甜羹,又叫福壽湯。這湯由紅棗、蓮子、荸薺等熬製而成,取“增福添壽”的意思。初一吃餃子不是南京人的傳統,而是吃“元寶蛋”(就是茶葉蛋),客人來了,一定要吃一個。另外,要給客人端一碗糖水,裡面放上一個“歡喜團”(把糯米粉蒸熟以後晒乾,搓成一團),寓意甜甜蜜蜜、歡歡喜喜。

臘月二十四就開始忙年

周愛玲(江心洲旅遊商會會長):我們江心洲從臘月二十四就開始忙年了。炸蘿蔔圓子、豆腐圓子,做年糕、蒸饅頭、準備各種菜餚,一直忙到年三十。在江心洲過年,魚是每家必備的。三十晚上要燒兩條鯽魚兩條鰱子魚。燒好的魚放到家裡的箱几上,等到過了小年(元宵節)才能吃。此外,每家至少還要買8條活鯽魚養起來,以此寓意年年有魚(餘)。年三十中午開始,家家清掃門窗,貼春聯、窗花。然後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飯、包餃子、守歲。

每鄉每鎮都有跑龍燈

芮經貴(溧水縣洪藍鎮何林坊村龍燈會成員):在我們溧水,過年時,每鄉每鎮都有跑龍燈的習俗。我們有一條龍燈,長40米,共18節,需要60個人一起舞。這60人,村上每家都有,都是從上一代傳下來的。

王湧堅:溧水是南京的龍燈之鄉,有幾十條龍燈,其中最大的龍燈有數百米,是江南第一大龍。這條龍燈要等石臼湖水乾了,在湖床上才舞得起來,場面非常壯觀。按照習俗,初七不出(龍)燈,初八才上燈,十八下燈

傳統節俗

自古“天下財富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南京又是十代都會,“衣冠文物盛於東南和都市大氣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透露出幾分儒雅之氣,豪傑之風,斯文秀美,亢朗衝融。

春節

以前稱元旦,俗稱過年。......

端午節吃什麼東西?

樓主,你是不是錢多啊,還是耍我們啊,這種問題隨便一個知道都知道!我是抄來的,你要是不想給就算了,200分也太高了!

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說。

吃麵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麵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廠、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嚐到多種味道

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者,初也,五為陽數,故又稱“端陽節”。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說。

吃麵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麵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

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嚐到多種味道。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

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

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

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

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

東山的端午節有什麼特殊的習俗

各地節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省]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擡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子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浙江省]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晒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

各省的端午節習俗有什麼不同?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擡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晒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臺灣省) 臺灣地處亞熱帶,早期來自大陸的移民多無法適應這裡的氣候,死於瘴癘時疫......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食俗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者,初也,五為陽數,故又稱“端陽節”。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說。

吃麵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麵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嚐到多種味道。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

南京的風俗和南京人的性格

南京民俗節慶活動: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在夫子廟舉行的“金陵燈會”始於六朝,盛於明清,經久不衰。每年2月28日-3月18日,正值梅花盛開之時,“南京國際梅花節”的舉辦地——東郊梅花山是中國四大賞梅勝地之一。 此外,南京地區小有特色的民俗活動還有正月十六的“爬城頭”、三月初三“上巳節”、四月初八“郊區廟會”、還有立夏、立秋、重陽、冬至及除夕都別有特色。能有幸在這裡過上一個節日也是不錯的享受! 金陵燈會 燈節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或上元節。南京燈節前後歷時10天,初八上燈,十八落燈。明代燈節最盛,從笪橋至評事街,魚龍紛沓,五光十色。屆時老少看燈,萬人空巷。後來集中掛燈區移到了夫子廟一帶,至今每到燈節這一帶仍很熱鬧。舊時講究“上燈元宵落燈面”,是說南京人燈節期間的食俗。 梅花節 在南京的民間節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二月下旬舉辦的梅花節,是南京最熱鬧的節日之一。每年此時,梅花盛開之際可謂是南京人最高興的日子,屆時東郊的梅花山上幾千棵梅花競相開放,有成千上萬的南京人湧向梅花山賞花、觀景,鐘山腳下萬里人海花香,蔚為壯觀。 爬城頭 爬城頭在正月十六。每年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覽勝,俗話叫“走百病”、“踏太平”。過去遊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寶(中華)、通濟四城門。現在只有聚寶門(中華門)可以爬上。正月的南京,天氣回陽,外出走走,換換新鮮空氣,煥發精神,對身體不無好處。 上巳節 上巳節是農曆三月初三。南京有民謠道:“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戴無錢用,女人一戴糧滿倉。”這天人們採薺菜花煮雞蛋,傳說可治頭痛。上巳節始於六朝東晉,人們把薺菜花掛在門頭、鍋灶上或床上,婦女則把薺菜花戴在頭上,藉以消災滅難。 南京過年習俗 圖吉利、討頭彩、盼來年 王湧堅(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中心顧問):老南京過春節可以概括為三句話、九個字:圖吉利、討頭彩、盼來年。除夕那天,老南京人要祭祖、守歲、吃年夜飯等等。守歲時,要吃一種甜羹,又叫福壽湯。這湯由紅棗、蓮子、荸薺等熬製而成,取“增福添壽”的意思。初一吃餃子不是南京人的傳統,而是吃“元寶蛋”(就是茶葉蛋),客人來了,一定要吃一個。另外,要給客人端一碗糖水,裡面放上一個“歡喜團”(把糯米粉蒸熟以後晒乾,搓成一團),寓意甜甜蜜蜜、歡歡喜喜。 臘月二十四就開始忙年 周愛玲(江心洲旅遊商會會長):我們江心洲從臘月二十四就開始忙年了。炸蘿蔔圓子、豆腐圓子,做年糕、蒸饅頭、準備各種菜餚,一直忙到年三十。在江心洲過年,魚是每家必備的。三十晚上要燒兩條鯽魚兩條鰱子魚。燒好的魚放到家裡的箱几上,等到過了小年(元宵節)才能吃。此外,每家至少還要買8條活鯽魚養起來,以此寓意年年有魚(餘)。年三十中午開始,家家清掃門窗,貼春聯、窗花。然後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飯、包餃子、守歲。 每鄉每鎮都有跑龍燈 芮經貴(溧水縣洪藍鎮何林坊村龍燈會成員):在我們溧水,過年時,每鄉每鎮都有跑龍燈的習俗。我們有一條龍燈,長40米,共18節,需要60個人一起舞。這60人,村上每家都有,都是從上一代傳下來的。 王湧堅:溧水是南京的龍燈之鄉,有幾十條龍燈,其中最大的龍燈有數百米,是江南第一大龍。這條龍燈要等石臼湖水乾了,在湖床上才舞得起來,場面非常壯觀。按照習俗,初七不出(龍)燈,初八才上燈,十八下燈 傳統節俗 自古“天下財富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南京又是十代都會,“衣冠文物盛於東南和都市大氣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透露出幾分儒雅之氣,豪傑之風,斯文秀美,亢朗衝融。 春節 以前稱元旦,俗稱過年。南京人過年要灑掃庭除,張燈結綵,穿新衣,戴新帽,貼春聯,放鞭炮。 ......

相關問題答案
南京人端午節吃什麼?
河南許昌端午節吃什麼?
南方端午節吃什麼?
端午節吃什麼?
安徽安慶端午節吃什麼?
商丘端午節吃什麼?
上海端午節吃什麼粽子?
端午節吃什麼食物好?
端午節為什麼吃餃子?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雞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