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包括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9-17

五經包括什麼?

無量壽經

首先,佛宣講無量壽經,說出阿彌陀佛最初的因地:棄國王位,出家修行,發四十八大願普度眾生。經過長時間的依願修行,終於福慧圓滿,得證佛果。所感得的極樂世界,莊嚴無量,妙莫能名,十方諸佛鹹共讚歎。十方世界的菩薩、回小向大的聲聞緣覺、以及具足惑業的凡夫,只要肯往生,鹹得往生。

觀無量壽佛經

其次,佛宣講觀無量壽佛經,重點有三:

淨業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聲聞緣覺之福,第三大乘菩薩之福,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想要修行成佛者,所須具備的條件

十六妙觀:使一切修行者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的正遍知海,是從心想生。若「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則眾生的煩惱業海,也是從心想生。果然深明此義,誰肯枉受輪迴?當然是拼命想佛唸佛,以期作佛

九品因果:說明西方極樂世界各個品位的正因,以期人人皆求上品往生

阿彌陀經

最後,佛宣講阿彌陀經,描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妙果,令聞者生信、發願、執持佛名,求生淨土。信、願、行(執持名號),是淨土法門的綱領宗旨。具此三資糧,不論是畢生執持而現生就得「一心不亂」(非常深的禪定境界,已達生死自在,能自行決定何時往生),或臨終方聞而只稱十念,皆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彌陀經攝受力甚廣,因此連佛教其他七宗派(天台、華嚴、法相、三論、禪、密、律),也奉為日課。以上三經,專門講述淨土。

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

其他大乘經,有帶說淨土的,不勝枚舉。《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實在是念佛法門的最妙開示:果然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是故此章列於三經之後,為第四經。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導歸極樂,乃一切佛法之最終歸宿,故殿後為第五經。(以上取材自印光法師文鈔之淨土五經重刊序)

往生論

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佛滅後九百年頃,生於北印度健陀羅國之富婁沙富羅城,婆羅門種族之家)修學淨土法門的心得著述。對於淨宗不可思議的事理、因果、性相,與佛境界的狀態,和盤托出。從此論,可以窺見古印度純正的淨土教理。

五經是哪些?

春秋左傳是對春秋的註釋

五經作者分別是

詩 西周至春秋的詩歌集

書 無名氏,孔子編訂

禮 無名氏,周朝禮官

易 周公、

春秋 無名氏,孔子編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出自易經

春秋左傳你是說《左氏春秋》吧?

《春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

《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名為《春秋左氏傳》,簡稱《春秋》。

五經指的是《易》、《書》、《詩》、《禮》、《春秋》這五部典籍。

他們的作者分別是孔子、筮官、史官礎戴德和左丘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 意謂: 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 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五經有哪幾個?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經典的合稱,是“六經”、“七經”、“九經”、“十二經”、“十三經”的一部分。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將“四書、五經”合稱“四書五經” 。儒家的五種經典,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簡稱《詩》《書》《禮》《易》和《春秋》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設立五經博士,奠定了儒家經典的尊貴,包括經、傳兩部分。經的部分共六十四部,每部六爻。卦辭和爻辭共約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編定的。它不僅對於瞭解殷周時代的哲學思想、社會生活有極重要的意義,而且保存了一些相當罕見的商周史事材料。

一、《易》的傳,包括繫辭、說卦等十個部分,舊時稱“十翼”,是孔子對《易經》的解讀。

二、 《書》:又稱《尚書》,是我國上古時代王室誥命、誓辭和追述古代史蹟的著作彙編。最初只泛稱為夏、商、周書,以後才稱為《尚書》。秦漢之際,《尚書》不顯於世,獨秦博士濟南伏生壁藏之書。漢初,伏生求得其書,存28篇,教授於齊魯之間。這部《尚書》以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此外,漢代還有《古文尚書》,據說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

三 、《詩》:又稱《詩經》、《詩三百》。漢初傳授《詩》的有齊、魯、韓三家,都立於學官。毛公亦傳,未得立。後來,三家詩亡缺,毛詩獨傳,因此《詩》又稱存305篇,各篇時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陝西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西南,東至山東,南及江漢流域。《詩》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是瞭解先秦社會風貌的珍貴材料。四書五經

四 、《禮》:漢時指《儀禮》,後世指《禮記》。《儀禮》是春秋戰國時代一部禮儀制度的彙編。漢世所傳有戴德本、戴聖本和劉向《別錄》本。

《禮記》是西漢時人所編定的春秋時期儒家關於禮的闡釋,分為《小戴禮》和《大戴禮》兩種,戴聖所編4《小戴禮》,戴德所編85篇稱為《大戴禮》。還有一部《周官》記錄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禮”的範疇。“三禮”之中,後世以《禮記》流傳最廣,故一般以之作為《五經》

五、 《春秋》:又名《麟經》,是魯史。它按年、時、月、日記載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時,故名《春秋》。現存《春秋》從魯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記242年間史事。雖然文句簡短,但對當時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見為其作註解,流傳下來的有《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合成“春秋三傳”,其中以《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流傳最廣,是我國從古至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四書五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部。 ......

五經裡有什麼內容

春秋左傳是對春秋的註釋

五經作者分別是

詩 西周至春秋的詩歌集

書 無名氏,孔子編訂

禮 無名氏,周朝禮官

易 周公、

春秋 無名氏,孔子編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出自易經

春秋左傳你是說《左氏春秋》吧?

《春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

《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名為《春秋左氏傳》,簡稱《春秋》。

五經指的是《易》、《書》、《詩》、《禮》、《春秋》這五部典籍。

他們的作者分別是孔子、筮官、史官、戴德和左丘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 意謂: 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 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四書五經包括什麼,各有什麼內容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大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講的是“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的基本道理。

《中庸》是孔子闡述“中庸之道”的書。“中庸之道”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於執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並且隨時以處中,因時制宜,與時俱進。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分成風、雅、頌類。“風”主要黃河流域的民歌,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共105篇。“頌”是宮廷用於祭祀的歌詞,共40篇。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作品的彙編。包括虞、夏、商、周書。大多為後人編寫。

《周禮》是蒐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彙編。是中國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記錄,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記錄。全書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為上下卷,共12卷。

《周易》是周文王以伏羲八卦為基,闡述宇宙一切物質事物運轉消亡規律, 總結預測規律理論的書。

《春秋》是孔子修訂的魯國編年史。反映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人文。

四書,五經是哪些

“四書五經”到現在還是我們口頭上一句熟語。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前二者又簡稱《學》、《庸》,後二者又簡稱《論》、《孟》;有了簡稱,可見這些書是用得很熟的。本來呢,從前私熟裡,學生入學,是從四書讀起的。這是那些時代的小學教科書,而且是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因為沒有不用的。那時先生不講解,只讓學生背誦,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小注。只要囫圇吞棗的念,囫圇吞棗的背;不懂不要緊,將來用得著,自然會懂的。怎麼說將來用得著?那些時候行科舉制度。科舉是一種競爭的考試製度,考試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題目都出在“四書”裡,而且是朱注的“四書”裡。科舉分幾級,考中的得著種種出身或資格,憑著這種資格可以建功立業,也可以升官發財;作好作歹,都得先弄個資格到手。科舉幾乎是當時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每個學生都先讀“四書”,而且讀的是朱注,便是這個緣故。

將朱注“四書”定為科舉用書,是從元仁宗皇慶二年(西元1313年)起的。規定這四種書,自然因為這些書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讀的價值;規定朱注,也因為朱注發明書義比舊注好些,切用些。這四種書原來並不在一起,《學》、《庸》都在《禮記》裡,《論》、《孟》是單行的。這些書原來只算是諸子書,朱子原來也只稱為“四子”,但《禮記》、《論》、《孟》在漢代都立過博士,已經都升到經裡去了。後來唐代的“九經”裡雖然只有《禮記》,宋代的“十三經”卻又將《論》、《孟》收了進去①。《中庸》很早就被人單獨注意,漢代已有關中《中庸》的著作,六朝時也有,可惜都不傳了②。關於《大學》的著作,卻直到司馬光的,《大學通義》才開始,這部書也不傳了,這些著作並不曾教《學》、《庸》普及,教《學》、《庸》和《論》、《孟》同樣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書也是他編在一起的,四書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最初用力提倡這幾種書的是程顥、程頤兄弟。他們說:“《大學》是孔門的遺書,是初學者入德的門徑。只有從這部書裡,還可以知道古人做學問的程序。從《論》、《孟》裡雖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這部書的分明易曉。學者必須從這部書入手,才不會走錯了路。”③這裡沒提到中庸。可是他們是很推尊《中庸》的。他們在另一處說:“‘不偏’叫作‘中’,‘不易’罰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會讀書的細加玩賞,自然能心領神悟終身受用不盡。”④這四種書到了朱子手裡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見解,加以系統的說明,四種書便貫串起來了。

他說,古來有小學大學。小學裡教灑掃進退的規矩,和禮、樂、射、御、書、數,所謂“六藝”的。大學裡教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於民生日用,都是實學。《大學》這部書便是古來大學裡教學生的方法,規模大,節目詳;而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的。程子說是“初學者入德的門徑”,就是為此。這部書裡的道理,並不是為一時一事說的,是為天下後世說的。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⑤,所以程子舉為初學者的第一部書。《論》、《孟》雖然也切實,卻是“應機接物的微言”⑥,問的不是一個人,記的也不是一個人。淺深先後,次序既不分明,抑揚可否,用意也不一樣,初學者領會較難。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於《中庸》,是孔門的心法,初學者領會更難,程子所以另論。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學》的提綱挈領,便能領會《論》《孟》裡精微的分別去處:融貫了《論》、《孟》旨趣,也便能領會《中......

五經是什麼 ?

“五經”,指埂家的五聖經,即《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溫柔寬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詞比事,《春秋》教也。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四書五經中的五經包括什麼?具體介紹以及作者~!

原為六經。《莊子》一書首先稱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春秋為六經。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稱之為“六藝”。

其中《樂經》散失,只留存下來《樂記》一篇,併入《禮經》中,因此在漢朝,以此五本著作作為經典,稱為《五經》。

儒家的五種經典,指《易》、《尚書》、《詩》、《禮》、《春秋》。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設立五經博士,奠定了儒家經典的尊貴地位。

《易》又稱《周易》,《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包括經、傳兩部分。經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辭和爻辭共約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編定的。它不僅對於瞭解殷周時代的哲學思想、社會生活有極重要的意義,而且保存了一些相當罕見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傳,包括繫辭、說卦等十個部分,舊稱“十翼”,是東周時人所寫的對於《易》經部分的解釋。

《尚書》是我國上古時代王室誥命、誓辭和追述古代史蹟的著作彙編。。《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最初只泛稱為《書》,其後分為夏、商、周書,以後才稱為《尚書》,義謂上古之書。秦漢之際,《尚書》多亡,獨秦博士濟南伏生壁藏之書。漢初,伏生求得其書,存28篇,教授於齊魯之間。這部《尚書》以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此外,漢代還有《古文尚書》,據說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

《詩》,又稱《詩經》。漢初傳授《詩》的有齊、魯、韓三家,都立於學官。毛公亦傳,未得立。後來,三家詩亡缺,毛詩獨傳,因此《詩》又稱《毛詩》。《詩》今存305篇,各篇時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詩》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是瞭解先秦社會風貌的珍貴材料。《詩經》的作者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蒐集歌謠,以瞭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蒐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蒐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彙集到朝廷裡了。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禮》,漢時指《儀禮》,後世指《禮記》。《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儀禮》是春秋戰國時代一部禮儀制度的彙編。漢世所傳有戴德本、戴聖本和劉向《別錄》本。《禮記》是西漢時人所編定的儒家關於禮的闡釋,分為《小戴禮》和《大戴禮》兩種,戴聖所編49篇並由鄭玄作注的為《小戴禮》,戴德所編85篇稱為《大戴禮》。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它按年、時、月、日記載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時,故名《春秋》。現存《春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記242年間史事。雖然文句簡短,但對當時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價。後人為其作註解,流傳下來的有《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

五經別名: 唐韓愈《進學解》:"《詩》正而葩。"後因稱《詩經》為"葩經"。 《書經》者......

相關問題答案
五經包括什麼?
財經包括什麼?
土建工程五項包括什麼?
體檢常規五項包括什麼?
結婚五金包括什麼?
經濟學大類包括什麼?
五金一鑽都包括什麼?
宏觀經濟包括什麼?
經濟類包括什麼專業?
央企五險三金包括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