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進口竹子做什麼?
外國人是怎麼砍竹子的
萬能的左右手。
為什麼翡翠很少外國人喜歡?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我在這裡簡單的闡述了一下我們愛玉的觀點,同時也羅列了一些大家的觀點,給大家參考.一、我們愛玉的觀點:我們認為,這個主要還是文化差異造成的。比如:國外的彩寶,後期人工優化的比較多,很多彩寶都進行過一些優化手段,比如:用熱處理技術進行的“改色”和“注油”等。這些優化的手段,國外的消費者都是能接受的。但是國內,消費者們是很少有人能接受的這樣的優化處理的。你看大家對有紋有裂都這麼糾結,就知道國人對材質的天然性是多們的重視了。另外,國外喜歡標準清晰的東西。比如:鑽石。翡翠沒標準,所以國外的消費者很難弄的懂,就沒辦法喜歡起來了。總結來說:“東方人不接受優化,西方人不接受沒標準。”這個就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造成的了。二、大家一些觀點也很不錯,試總結如下:1)中國人寵愛翡翠 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結晶因為在歷史就有皇宮 藏寶 翡翠就是其一 能做獎賞 封官 還有皇上,皇宮貴妃頭戴 服飾佩戴物, 傳統文化對翡翠認識。2)中國玉文化的參天大樹上有兩個分支,一個是和田軟玉,一個是翡翠硬玉。和田玉和翡翠的特性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氣質,這在世界各國中是絕無僅有的。3)老外愛叫真,翡翠沒有四四方方的標準能夠一套就知道,老外沒辦法按完全機械的模式衡量價值所以也就不能成為主流,而且翡翠產地亞洲,他們不具備壟斷性,精明的老外希望多賺亞洲人的錢但不希望亞洲人賺自己的錢,所以也不愛推廣普及翡翠首飾這就說到其次了。其次,就拿鑽石 和 玉石來比較吧。西方人雖然對鑽石也有4C 的說法,但首先就是切工,切工的好壞直接影響鑽石的品質。大家注意到沒,鑽石原料再大,西方人也不會弄個花件出來,並賦予一定的意義。永遠是按照圓形、公主方、梨形和馬眼形狀進行打磨,哪怕那個成品出來快趕上巴掌大了,鑲嵌在手杖上,也沒做花件,擺件或手把件的。為什麼?中國人對於石頭已經賦予了比較人性化的詩意,我這裡用了詩意,骨子了中華民族是個浪漫的民族,看到竹子就能想到竹未出土先有節;虛懷若谷;節節高等既有吉祥的含義,更有士大夫的精神。中國人欣賞的玉器,更願意結合石頭本身的優缺點,加上精美的做工來表達自己的意願,人石合一。最後,不考量金錢因素,我真覺得鑽石沒石頭好。5)翡翠產地在明代以前屬中國雲南永昌府管轄,直至清代才歸緬甸。翡翠早就進入中國,只是王公貴族一直將和田玉視為唯一“真玉”,把翡翠等都視為“假玉”。直至乾隆皇帝這位真正的愛玉人,才將翡翠視為“傳世之寶”。紀曉嵐在撫閱微草堂筆記】中寫到:自己小時候人們並不把翡翠當玉,只是“強名以玉耳”;直至年長時翡翠已“價遠出真玉上矣”。6)我一個朋友,也是做翡翠的,他有段話講的好,不知對否。他說,外國人也喜歡翡翠,但是他們更多的是喜歡顏色,寧可買一個花青幹青,或者B的綠豔豔,紫彤彤的戴著,也不能接受種水,而且他們多數人覺得翡翠很貴,好的甚至比鑽石還貴,所以他們不能接受我們的A他們多數認為美麗,就是色彩斑斕。。。他們考慮更多的是戴著要搶眼,無所謂內涵的。7)提問的同學提的問題太複雜了,一句話:你要是能讓老外跟咱們過春節,翡翠一定讓他們喜歡。還有提問的同學說:“到底是什麼因素制約了翡翠的國際化呢?”潛意識裡不自主擡高了一些東西,降低了一些東西。國際化是正軌,中國的標準要和國際化接軌,主次很鮮明。能反過來嗎?這跟一個國家的經濟、文化、制度、軍事、教育等等國家綜合實力有關。我們能夠接觸到關於西方的任何信息都是價值觀的外在體現,欣賞喜歡加受用,趨利避害,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作用了。同樣,老外也能接觸到我們的主流價值觀,還是趨利避害......
歐洲人學習中國的例子
.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后”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裡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製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5.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6.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採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採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中,見有中國人用十進制記述了“547天”的實例。
漆――世界第一種塑料: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發掘出的“婦好”墓(葬於公元13世紀),她的上過漆的棺木就是證明。李約瑟說:“漆可能是人類所認識的最古老的工業塑料。”在古代中國,油漆業的組織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國家的製作中心。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存有一隻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銘文除說明該杯製作於公元四年外,還刻有參加製作的七名工匠和製作中心的五位官員的名字。這個木酒杯表現了中國人兩千年前就有對製造工藝的看法;另一方面,這個杯子還表明當時的生產很可能已使用現代的工業生產的流水線那樣的工藝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已發現了漆的重要化學性質,發現了通過漆的蒸發過程使其變質的方法,發現了通過在漆中放幾隻螃蟹殼,漆就會保持液狀,不會變幹。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書和公元12世紀的李氏都提到螃蟹殼能使漆保持液態的特殊功能。現代科學家化驗證實,甲殼體組織內確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動的化學成份,其中一種酶就是漆變硬的酶。漆可以通過化學作用保持長久的液態,這使中國的這項生物化學工藝具有不衰的工業雛形模式。
7.銅鏡:
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中國人於公元5世紀還發明瞭魔鏡;英國結晶學家威廉·布萊格到1932年,系統地闡明瞭魔鏡的理論,......
網上都說莫代爾和竹纖維面料比棉花面料好 為什麼外國人不穿莫代爾和竹纖維內褲呢
沒辦法啊!社會就是這個樣。外來的和尚會念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