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莫如此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6

請問“概莫如是”是什麼意思

概莫如是:

一概不是如此,就是一概如此。

在漢語中,人們有時用否定來表示肯定,是一種語言形式。

如:我不是說過……,意思就是我說過。

概莫如此,倒底什麼意思,是一概如此還是一概不是這樣呢!

一概如此的意思

道家所為收拾入門之說是什麼意思

“收拾入門”之說,講的是道家修身養性煉氣的道理,即除雜念,心中無物,以靜待動,蓄勢待發.人要生存,首先要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要,然後才有進一步的發展,所以,道家和佛家的理念是有區別的.道家承認慾念的存在,既反對縱慾,又反對禁慾,而是主張少私寡慾,不求滿,但求本身夠用就好,最終目的是修煉一種心態:不走極端的平常心,這種心態可不是說說就有的,小時候,聽老師講毛主席穿打補丁的睡衣那可是明證.但當我看到有本書上說幾千年前漢文帝也穿打補丁的衣服時,說實話,我是相當震撼的,不知這個說法是真是假,如是真的,那可應了一句話:真理是千古不變啊.(生活中隨處可見偏激之人的可笑和悽慘就是反面案例)道家養生的另一個要訣是:靜.有兩層鏡界:一為心意的虛靜,去除雜念就是求靜,靜才能人定,定方可生慧,有慧方可悟玄機大道.二為以靜制動,是一種生生不已之動,永遠招式不老的動,比如說兩軍對峙,雙方未動前都找不到破綻,好了,一方先動了,先下手為強嘛,先動雖搶了先機,但破綻也暴露在後動者前,這可是要命的弱處,後動如扛住先擊(這是關鍵),騰出手後先奔的就是先動的弱處,你來我往,直到勝負,搏擊之術,概莫如此.

以上是百度後給你的,不是我自己手打。個人覺得認同,所以就順手搬來了。莫怪莫怪!

忠誠盛於內,賁於外,形於四海!這話什麼意思?

忠誠在心內涵蓄盛大,向外顯露,在四方表現出來。

《街頭》這首詩的意思

詩的新向度——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

在這一新時期的文學發展中,最值得

我們研究的就是新詩的未來。

——聞一多:《文學的發展歷史》

現今,我們寫詩不是為了個人的快樂,

而是為了給一個完整的傳統奠基。

——吳新華:《今日新詩》

廢名(1901-67)在《街頭》一詩中抓住了中國現代詩的根本:

行到街頭,乃有汽車馳過,

乃有郵筒寂寞。

郵筒PO,

乃記不起汽車的號碼X,

乃有阿拉伯數字寂寞,

汽車寂寞,

大街寂寞,

人類寂寞。(1)

我相信,誰也不會錯把它認作一首傳統詩;有幾點顯著的跡象表明了其現代源起。首先,就詩在紙面上的有形呈現而言,我們看到了直接的斷行。中國古典詩歌不直接斷行。這是從二十世紀早期的西方引進的。標點也借自西方。在形式方面,逐行的字數有所變化,多可如第一行的10個字,少可如第三、七、八行的4個字(在原文中)。確實,《詩經》以降的某些古典詩歌形式,例如詞和曲,行行的字數也有所變化,但通常都有固定的格式,而這首詩卻沒有。其次,雖然guo(“汽車馳過”的“過”)和mo(“寂寞”的“寞”)押韻,卻沒有讀法上通盤的押韻設計。類似地,在這首八行的中文詩中,“寂寞”一詞引人注目地重複出現了5次。儘管在古典詩歌中為了強調或其它效果會有意識地運用重複(例如羅隱[833-909]的著名聯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傷悲明日悲”(2)),但這首詩的使用頻率及其所居有的結構性地位卻排除了將其歸入傳統的可能性。最後是一些相關的意象。汽車和郵筒、阿拉伯數字和羅馬字母都是現代技術、商業和多種文化際會之世界的一部分。

但是比前述形式和主題因素更重要的是感受性,這種感受性顯然使詩變得現代。詩起手得漫不經意。詩人廢名在街上散步,街頭有一隻郵筒,這時,由於看見一輛汽車從身邊疾馳而過,他的心頭突然襲上一種寂寞感。這首詩有一個自發的觸機,幾乎是即興的——一種被簡捷的句法和陳述的直接了當所強調的印象。詩人看來不是從一個先定的主題——諸如現代人的異化之類——,而是從寂寞感的形成(由三處“乃”所標誌)出發,以此貫穿快節奏的感知過程:由汽車到它的疾速消逝,到寂然佇立的郵筒,到詩人的無力回憶汽車牌號,再到汽車和郵筒、街道和汽車、以及街道和詩人之間實質性聯繫的缺失。這種瞬間感知過程的展開賦予了詩以生命。詩所傳達的不是一種主題的蓄意呈現,而是直接而自發的感受。

考慮到這首詩寫於1937年,它可以被視為對其時令人迷惑的、迅速變化的中國——在那裡,諸如小汽車這樣的西方發明相對說來還是新奇和罕見的——的一種應答。詩中的寂寞可以被闡釋為一種衍生的感覺,它來自詩人對現代科技(汽車是一種其速度令他感到難以理解的怪物)那種難以言表的疏離;來自汽車消逝的速度和街頭郵筒(詩人?)無助的靜止之間的對比;最後,來自突然意識到的現代生活的內在悖謬——人類進步(就便利和物質的舒適而言)和喪失(就關聯和相通而言)的同時共存。廢名的寂寞和中國古典詩歌中通常覺察到的寂寞迥然不同,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寂寞來自個人交流的匱乏,以及詩人對他是如何有別於他周圍人群的強烈意識。這種分離常常被歸結為精神癖好和道德信條;因此,寂寞在傳統意義上是詩人尋求精神同類(詩意的說法是“知音”(3))而不得的結果。然而,就廢名而言,寂寞源自他在現代物質條件下深陷某種悖謬所感到的困惑,這種悖謬在於,外部世界的擠迫和喧囂灌注於他的,只是深深的孤獨和無助的感覺而已。自我剋制和通常構成傳統詩人之寂寞的寧靜,在現代詩中是異常欠缺的。

把這首詩與唐代詩人李商隱(813?-858)的著名......

無論何種關係,相處不累最重要,友情如此,愛情如是,概莫能外

講的非常到位!!!!

生存是什麼意思?

活下去。 2.指在世的人。 3.存在。 4.生活。

【特徵】:生長、適應和繁殖。比如,一個人、一棵樹、一片森林就是生命系統,它們通過新陳代謝實現生長,通過遺傳繁殖實現繁衍,通過適應環境實現進化。

【泛指】:社會系統像生命系統一樣,也都生存在環境中。社會系統是由社會人與他們之間的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和文化關係構成的系統,比如一個家庭、一個公司、一個社團、一個政黨都是一個個的社會系統。社會系統也象生命系統一樣,具有生長、適應和進化的功能,一個組織機構由組建到發展、壯大、擴張、危機、衰亡、倒閉、重建的過程,就是一個生長和進化的過程。與生活 我想我一直都不知道這兩者的區別是什麼,也許(甚至)今後也不會知道答案。在每天的忙碌與瑣碎裡談論生存與生活是件很奢侈的事,哪怕它如此的貼近你我,又或者你我在不經意裡已經揮霍瞭如此多的生命。

曾將生活理解為有意義地在這塵世裡活著。何為有意義?不外乎有精神追求,而精神大概也包括了情感。每當想到這裡,便會加倍的惘然。人生在世,說長也長,天天的晨曦晚露金烏追兔,可說短也短,短得讓人來不及回首來不及悔悟便已白駒過隙。

物質可以帶來的好處是多多的,洋樓別墅,香車錦服,甚至為你帶來額外的精神便利〔或者叫做精神刺激?〕。可“人生七十古來希”,物質富足又如何?幾十年後難道不是塵歸塵,土歸土,一掊黃土掩風流?正如《紅樓夢》裡所說的“人人終需一個土饅頭”――除非你相信佛教的輪迴說。縱然你高尚也好,墮落也好,誰都只是日食三餐夜眠七尺,概莫能外。如此說來,物質都不過是塵世裡虛幻的過客,還是《紅樓夢》裡所說的“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聽我如此一說,曹操才發出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慨嘆。可人終歸是離不了物質――只要你生命體徵還在,這個應該算不得人世的悲哀。君不見多少英雄為之氣短,多少潔士為其折腰?多少達官顯貴為之鋃鐺入獄?更休要說我輩尋常百姓了――說穿了,這世上社會意義上的“人”佔多數,聖賢畢竟在金字塔尖,你完全不必穿上虛偽的盛裝。

然而也有說服不了自己的。若是為了那些的東西,人生便變得簡單起來。忙忙碌碌,莫非是為稻樑謀,又或者說為高級形式的稻樑謀,譬如金錢,譬如美色,甚至是單純的人生目的,譬如生存。這樣看來,身為高級靈長的人,和那螻蟻,那禽畜本質上有何異呢?同樣為那副皮囊,無非內容有別,方式有差,本質無異了。我理解,這便是生存吧――或者可以說――是生命意義上的生活。

可是,我常想人是斷斷離不了精神的。遠的如陶淵,近的如朱自清,他們都不為“稻糧”折腰,那斷乎是一種“精神”在支持他們生存,所以他們死了還有“精神”。

我想,生存與生活的區別,就是對於物質與精神的追求孰為重了――這是我,一個凡人的理解。

物質是精神的載體――對我輩凡人來說,只有那些偉大的人死了以後,他還有“精神”。而現代社會裡物質的取得已經不再是那麼可望不可及。大體上有了生命延續所必須的物質足矣。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豐富便更多的歸結在如何讓自己的精神富足,這便是生活麼?有了這樣的理解,而現實裡又往往讓自己惶惑不已。

小的時候大人們給我們講寓言和神話故事使我們從小知道好人有好報,長大了知道佛經的核心是勸善,“勿因善小而不行,豈為惡小而為之”,只要自己一切向著善的思想去做,凡事寬厚仁慈的對待,總會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收穫豐厚。然而,每每憶及走過的路觸及現時的事,便讓人氣餒。知道世事無盡善盡美,凡事看開些終歸會有好的結果,於是仍舊在每天穿起那和善的盛裝,戴上並不美......

什麼是最寒冷 10分

良言一句三春暖,

惡語傷人六月寒.

相關問題答案
概莫如此的意思?
確乎如此的意思?
一寒如此的意思?
最美不過如此的意思?
諱莫如深的意思是什麼?
如此的意思是什麼?
一貧如此的意思是什麼?
但願如此的意思是什麼?
碧空如洗的意思是什麼?
歲月如歌的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