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做父親?

General 更新 2024-09-16

我們怎樣做父親的作品原文

我作這一篇文的本意,其實是想研究怎樣改革家庭;又因為中國親權重,父權更重,所以尤想對於從來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父子問題,發表一點意見。總而言之:只是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罷了。但何以大模大樣,用了這九個字的題目呢?這有兩個理由:第一,中國的“聖人之徒”⑵,最恨人動搖他的兩樣東西。一樣不必說,也與我輩決不相干;一樣便是他的倫常,我輩卻不免偶然發幾句議論,所以株連牽扯,很得了許多“鏟倫常⑶”“禽獸行”之類的惡名。他們以為父對於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但祖父子孫,本來各各都只是生命的橋樑的一級,決不是固定不易的。現在的子,便是將來的父,也便是將來的祖。我知道我輩和讀者,若不是現任之父,也一定是候補之父,而且也都有做祖宗的希望,所差只在一個時間。為想省卻許多麻煩起見,我們便該無須客氣,儘可先行佔住了上風,擺出父親的尊嚴,談談我們和我們子女的事;不但將來著手實行,可以減少困難,在中國也順理成章,免得“聖人之徒”聽了害怕,總算是一舉兩得之至的事了。所以說,“我們怎樣做父親。”第二,對於家庭問題,我在《新青年》的《隨感錄》⑷(二五,四十,四九)中,曾經略略說及,總括大意,便只是從我們起,解放了後來的人。論到解放子女,本是極平常的事,當然不必有什麼討論。但中國的老年,中了舊習慣舊思想的毒太深了,決定悟不過來。譬如早晨聽到烏鴉叫,少年毫不介意,迷信的老人,卻總須頹唐半天。雖然很可憐,然而也無法可救。沒有法,便只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揹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還有,我曾經說,自己並非創作者,便在上海報紙的《新教訓》裡,捱了一頓罵⑸。但我輩評論事情,總須先評論了自己,不要冒充,才能像一篇說話,對得起自己和別人。我自己知道,不特並非創作者,並且也不是真理的發見者。凡有所說所寫,只是就平日見聞的事理裡面,取了一點心以為然的道理;至於終極究竟的事,卻不能知。便是對於數年以後的學說的進步和變遷,也說不出會到如何地步,單相信比現在總該還有進步還有變遷罷了。所以說,“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道理,極其簡單。便是依據生物界的現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續這生命;三,要發展這生命(就是進化)。生物都這樣做,父親也就是這樣做。生命的價值和生命價值的高下,現在可以不論。單照常識判斷,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緊的自然是生命。因為生物之所以為生物,全在有這生命,否則失了生物的意義。生物為保存生命起見,具有種種本能,最顯著的是食慾。因有食慾才攝取食物,因有食物才發生溫熱,保存了生命。但生物的個體,總免不了老衰和死亡,為繼續生命起見,又有一種本能,便是性慾。因性慾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發生苗裔,繼續了生命。所以食慾是保存自己,保存現在生命的事;性慾是保存後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飲食並非罪惡,並非不淨;性交也就並非罪惡,並非不淨。飲食的結果,養活了自己,對於自己沒有恩;性交的結果,生出子女,對於子女當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後後,都向生命的長途走去,僅有先後的不同,分不出誰受誰的恩典。可惜的是中國的舊見解,竟與這道理完全相反。夫婦是“人倫之中”,卻說是“人倫之始⑹”;性交是常事,卻以為不淨;生育也是常事,卻以為天大的大功。人人對於婚姻,大抵先夾帶著不淨的思想。親戚朋友有許多戲謔,自己也有許多羞澀,直到生了孩子,還是躲躲閃閃,怕敢聲明;獨有對於孩子,卻威嚴十足,這種行徑,簡直可以說是和偷了錢發跡的財主,不相上下了。我並不是說,--如他們攻擊者所意想的,......

我們怎樣做父親的基本信息

【題目】我們怎樣做父親【年代】1919年10月,最初發表於一九一九年十一月《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號,署名唐俟。

魯迅的《我們怎樣做父親》好在哪裡

魯迅在1919年寫過一篇《我們怎樣做父親》,裡面有一個父親的形象:“自己揹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那種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決絕,透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悲壯。相比之下,霍爾頓少了“父親”與黑暗同歸於盡的英雄情懷,只能無奈的苟活,情懷已屬末路。這除去時代的差異外,還有著民族精神氣質的不同。中國人是一個最不擅躲避的族群,從來就不缺乏同歸於盡的氣概,古來就有“與汝偕亡”的傳統。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簡介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魯迅

魯迅的《我們怎樣做父親》好在哪裡

父權的在今天的中國仍然存在,而工他對兒女的生活和個體的健康發展的影響不亞於從前。

不管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引導也好,還是孩子對父母的孝敬,都是出於一種天性的愛,而不是一種有償還性質的感恩

一個出色的師者和伯樂,都應該在傾其全力教於學生知識和給他機會的同時,應該讓他放開手去做,去創新。

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

一、關注孩子心靈成長

很多知識很重要,但家長卻沒有能力什麼都教。家長的重要職責在於:教孩子課本上沒有的而生命中又很重要的東西。

(一)心理素質與知識技能

1.情感重要還是記憶重要?

一個費盡苦心將孩子送出國的家長,除了要錢的信息,收不到任何孩子離家在外的信息反饋,這說明為什麼?

2.行為習慣重要還是知識技能重要?

孩子而言,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比什麼都重要,因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學習習慣從生活習慣中來。一個吃飯需要人追著喂的孩子不會養成對於學習負責的習慣的。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也難以成為自學能力強的人

3. 人際交往重要還是知識學習重要?

人的一生,什麼決定成功?是能力,還是交際?當前孩子的一個問題是沒有了兄弟姐妹,導致其人際交往差

(二)今天的孩子怎樣成長

1. 經歷單純→缺乏意志力→過於自我

2. 交往簡單→不理解人→人際衝突多

3. 壓力增加→學習挫敗(不成功)

(三)今天的孩子有何特點

頭腦聰明,心靈脆弱

人際不良,極端自我

二、做好自我角色定位

(一)家長要承認教育的艱難

家庭教育並非簡單的事,非自發產生。當家長,首先要承認自己的無能

(二)要做孩子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一個人心理和人格形成過程中,起過巨大影響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的人物。

人生階段四人物:家長→教師→朋友→戀人→„„

家長定位:從專制到權威,從權威到朋友

專制型家長:對孩子限制。代替孩子選擇他們自己的願望,以“為你好”行“殘害孩子”之實,“通往地獄之路常常由善意多鋪設”

權威型家長:與孩子商量。與孩子溝通多,對孩子有具體要求,可以和孩子討論,要求可以修正。

要想教育措施得法,必須做他的朋友→他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去了解他。這是家長教育措施得法的重要前提。

三、營建有效教育環境

(一)理解尊重:請站在孩子的視角

1.充分理解:你們的孩子,從你們而來,但不是為你們而來。

2.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長成今天的樣子有他的道理,有你的責任怎樣才能尊重?→說得容易,做起難?是不是每天都問學習成績怎麼樣?

(二)懂得欣賞: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每個人都對自己有良好期待,如果當自己的行為影響到良好的自我形象時,人們會感到認知失調。許多問題兒童的原因在於自我認識過低,破罐子破摔,我不好,做蠢事很正常。

教育對策:通過讚美等手段讓孩子提高自我認知,然後讓其感覺做了蠢事。

重點在於培養其自尊心與自信心。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孩子做壞事也壞不倒哪裡去。

家長挖掘出孩子的特長,並鼓勵其自信、自尊→找到學校中的位置→更多發展。

(三)學做表率:讓孩子有個好榜樣

家長是孩子行為的天然榜樣,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怎麼估價都不過分。

“一個懦弱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能幹的家長”

孩子的考試焦慮哪裡來?→家長焦慮是重要原因

(四)善於溝通: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圍

1.父母彼此要有良好的溝通

2.要和孩子有朋友般的溝通

3.與學校有良好的溝通

總結:如果一個孩子身邊,有尊重他的人,欣賞他的人,有值得學習的人,有可以溝通的人,那麼他會怎樣?

四、掌握心理影響策略

(一)情緒感染:充分利用生理喚醒

人並非時刻理性,更多時候用心生活而不是用腦生活。情緒過程分兩階段:一是生理喚醒的體驗;二是對生理表現的歸因。

青少年情緒特點:易激惹,兩級化

現在的孩子,只講道理不足夠,讓孩子心跳加速的時候,也是實施教育的最好時機。

多和孩子一起活動,在活動中適時教育,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與他共享成敗,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性。

(二)行為塑造: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行為受到強化(肯定)就......

如何做爸爸?

、笑臉的爸爸: 你笑,孩子跟著你笑。板著、臭著或愁著一張臉進家門,一定會嚇走孩子。 爸爸整天在外工作,賺錢養家,不管是吃苦或受氣,都得懷著「歡喜做,甘願受」的樂活精神。因此進入家門前,應先做三件事: ● 變換心情:先深呼吸幾次,把肚子內的怨氣、怒氣吐光,也把工作上的疲累、煩惱拋在門外。 ● 調整表情:開心地笑幾回,或擠眉、弄眼、噘嘴兒幾下,放鬆臉部肌肉,你就會因笑而快樂起來。 ● 懷著愉悅神情:以歡喜心回到家的城堡,進門笑著喊:「爸爸回家嘍。」孩子們看見笑容滿面的爸爸,一定會衝過來投懷送抱。 二、講理的爸爸: 遇到任何管教兒女的難題,爸爸必須注意三點: ● 先不生氣:一生氣就會情緒失控,導致感情用事,甚至胡亂責罵孩子,傷害彼此感情,更無法處理事情。 ● 先聽他說:平心靜氣地聽他說出事情始末,再明察或詢問事實真相,才能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 要講道理:如果孩子說得有理,要肯定他;若是孩子有錯,你得耐心給與分析事情的因果、利害或得失。你能理直氣和,溫柔而堅定地講理,孩子不僅口服、心服,還會更加佩服你。 三、分享的爸爸: 開朗、熱情又樂於分享的爸爸,最受兒女們歡迎。把辦公室發生的、書報上看的、網路上流傳的幽默笑話、趣聞糗事等,回家轉述給孩子聽,博君一笑,獨樂樂不如全家樂。 有時跟孩子說說自己的心事,孩子就是你紓壓的窗口,說不定還能給你妙點子。 四、活力的爸爸: 「變換工作」就是休息,有的爸爸在外一條龍,回家變條蟲,不是一直喊累,就是蒙頭大睡。 何不反其道而行,帶孩子到公園去追趕跑跳碰一番,讓兒女的嬉笑聲滋潤你的心田,讓親情交融增溫,爸爸也會成為魅力加分的孩子王。

採納哦

成年後我們如何做子女

我曾在網絡上看到過這樣一段有趣的文字: 有一謎語,打一類人群,謎面是“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親,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 謎底是:啃老族。 啃老現象曾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思考,對產生此種現象的社會原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關的專家學者談得已經夠多夠深了,我不想再贅言。這個謎語卻引發了我對“”和“孩子成人後我們如何做父母”等問題的思考。 我還是先來談談“”問題吧。 呢?在此,我提出以下幾點意見,和無論什麼原因還在啃老的青年朋友們商榷。 一、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但究其實質是完全屬於自己的,我們一定要對自己負責。對於父母,我們只能倚賴一時,但決不能倚賴一世,這是誰都知道的道理。因此,一定要早早擯棄倚賴思想,做一個真正獨立的人。 生活有時的確是殘酷的,在生活的道路上,剛開始時每走一步都很艱難,但古往今來哪一位生活的強者不是這樣走過來的?又有哪一個事業成功的人是完全靠著父母才有出息有作為有成就的?我們都知道“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名句,也明白其中蘊涵的道理,那就應該積極地面對、勇敢地承擔生活中的一切,在風霜雨雪的考驗中健康成長。 二、人一般而言,都曾是兒女,也都會成為父母。現在的父母也曾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兒女,你們有朝一日也許也會成為你們兒女的父母。所以凡事要多做換位思考,特別是做兒女的時候,要多想想父母的不易。他們在幾十年艱難的人生中,為照顧老人,為養育孩子,為了工作和事業,已經付出了許多許多。他們能把自己雙方的老人養老送終,說明他們已經不欠老人的;他們能把自己的兒女健康養大並培養成材,說明他們已經不欠你們的;他們能帶著問心無愧的心順利退休,說明他們已經不欠國家和社會的。現在他們老了,如一臺曾經高度負荷和運轉過的機器,雖看起來還是好好的,但實際上許多“零部件”已經出現了問題。雖現在還沒有影響到機器的正常運轉,但已經迫切地需要保養了。這在他們不僅是身體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他們渴望得到兒女親情的理解和撫慰,即使你們不能在物質上有所表示,但起碼應該在精神上給予關愛和體貼,盡己所能地表達自己的孝心。做兒女的,說到自己的父母,都承認是有愛心和孝心的,但愛心和孝心的最低體現是:遇事能多替父母考慮一下,多為他們著想一些,儘量多關懷,少打擾,多添喜,少添煩,多援手幫,少伸手要。因為你們已經不是過去那個牽著父母的衣角行路的孩子,而是該承擔責任和義務的成人了。在樣板戲《紅燈記》中鐵梅有這樣一段唱詞:“年齡十七不算小,也該為爹爹操點心。”十七歲的鐵梅都明白這一點,我們這些27歲,甚至37歲的人難道就不明白這一點嗎? 三、該和父母分清楚的一定要分清楚,不但在經濟上,而且在關係和責任、權利和義務上。父母的再多,那是屬於父母所有的。比如屬於父母的房子和養老金,別總惦記著,更不可以種種理由貪得妄取。要知道,那是他們一生辛苦付出後僅有的,也是他們晚年生活賴以生存的物質保障。雖然金錢和房子對於他們來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將來有可能還是留給兒女,但他們生前享有支配的權利和享受的自由。如果他們過去對未成年子女的養育是義不容辭責任的話,那麼將來子女要得到他們的這筆遺產,在法律上來講也不是無償的,它需要子女在他們健在時付出充分的孝心和孝行來贏得。否則,沒有付出孝心和孝行,即使將來得到了,做子女的也會問心有愧的。如果子女在他們生前採取欺騙和搶奪的手段獲取,讓年邁的父母淪落到無依無靠難以生存的境地,那是要遭雷劈的。真正有孝心有志氣的好兒女是根本不屑為之的! 有的人有了自己的兒女後,由於自己工作繁忙......

怎樣當好一名好父親

今天我們怎樣做父親

馬國川

文章的題目是從魯迅先生那裡借來的,但是並非筆者無病呻吟,因為雖然八十多年過去了,但是“我們怎樣做父親”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前不久發生的兩則新聞,更引起筆者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一件是在大連某小學門口出現的這樣一幕場景:一名小學生在同學面前誇耀自家寶馬車的豪華和舒適,恰在此時,其父親開著一輛普通的小車來接他回家。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的兒子執意不肯上這輛破車,定要父親回家將寶馬車開來。

另外一件是某小學三年級的一名學生,僅僅因期中測試三門學科考了班級第一名,其父特獎勵他一輛價值107萬元的寶馬車。

據說,選定6月過父親節是因為6月的陽光是一年之中最熾熱的,象徵了父親給予子女的火熱的愛,反映了西方的文化傳統,它與我們的文化迥然不同。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就是建立在宗法、人倫的基礎之上的,父親形象成為了一種意志和權力的象徵。魯迅當年呼籲做父母的“覺醒”,就是針對父母凌駕於子女之上的傳統舊觀念。當然現在有這種思想的人還是大有人在,但是另一方面,許多家庭是獨生子女,孩子往往成了“小皇帝”,父母對孩子是千依百順,有求必應,不求也應,唯恐照顧不周。“毀滅”了“父親說的一切孩子必須做”的傳統,變成了“孩子說的一切父親必須做”。

“父兮生我”,並不是生出了永遠而絕對的義務。如果一個做父親的認為自己應該做兒子的奴僕,那他真的是一個可悲的奴僕。誠然,“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但我們首先須弄清楚,什麼是“覺醒的父母”?“覺醒的人,應該洗淨了東方古傳的謬誤思想,對於子女,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利思想卻可切實核減”。可見,義務思想加多,並不是擔起永遠而絕對的義務,權利思想核減,也不是完全放棄權利。父親與兒子,誰也不應做誰的奴僕。

重慶的一對夫婦隱瞞大款身份,為培養孩子吃苦耐勞、勤奮節儉的自立意識,裝窮十七載。高考前夕,他們向女兒許下重金承諾,無意中曝光了這場持續17年的愛心“騙局”。大款父母的另類教育,既有父母的一片苦心,也多少有些無奈,這種無奈來自於他們對當前社會風氣的憂慮和不信任,它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現在社會上孩子在父母面前是多麼的“權威”!

現做父親的,首先要有博大之愛,愛己亦愛人。這愛是無私的、利他的,但不能是溺愛,過度的物質溺愛,同樣是孩子不堪承當之重,成了當前不少年輕父母為孩子製造的新囚籠。孩子嫩弱的肩膀實在無法承受百萬寶馬之重,溺愛對幼者的成長是毫無益處的,超過正常需要的物質關懷與物質賜予,容易使孩子墮入物質的囚籠而萎靡其精神,看似愛之,實則害之。小小年紀虛榮驕奢,溺愛孩子的父母又能對自己的孩子作何期待?

魯迅先生說,做父親的應該首先“解放幼者”。如今“解放幼者”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從過度的物質溺愛中解放他們,從小就鼓勵孩子勤勞節儉,著重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與自強精神,讓孩子們“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我們怎樣做父親的介紹

《我們怎樣做父親》,最初發表於一九一九年十一月《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號,署名唐俟。

相關問題答案
我們怎樣做父親?
今天我們怎樣做老師?
我們怎樣做到與時俱進?
今天我們怎樣做班主任?
我們怎樣學語文?
我們怎樣對待外來文化?
怎樣做母親節的禮物?
王羲之是怎樣的父親?
我們怎樣保護海洋?
我們怎樣愛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