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貫徹五大發展理念?
如何踐行五大發展理念
1、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精髓要義,自覺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 2、要牢牢抓住重點任務不動搖,配置工作力量、制定工作目標都要緊緊圍繞建設任務來進行。 3、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形成有本地區本部門特色的工作舉措和工作思路。
如何在工作中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1、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精髓要義,自覺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
2、要牢牢抓住重點任務不動搖,配置工作力量、制定工作目標都要緊緊圍繞建設任務來進行。
3、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形成有本地區本部門特色的工作舉措和工作思路。
如何踐行五大發展理念
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五大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是我們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了今後五年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舉措,在發展理念、發展政策、發展體制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關係我國長遠發展的許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昇華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勝利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全會的成功召開,必將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座標中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這次全會取得的成果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鮮明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是貫穿全會精神的靈魂和主線,“十三五”規劃建議就是按照這條主線來謀篇佈局的。學習貫徹全會精神,重要的是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切實落實到各方面實踐之中。
一、深刻認識五大發展理念的重大意義
發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是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東西,直接關乎發展成效乃至成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理解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應當緊密聯繫大勢和大局來把握。
從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來看,五大發展理念是順應時代潮流、把握髮展機遇、厚植髮展優勢的戰略抉擇。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儘管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但加快自身發展、提高綜合實力依然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特別是圍繞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影響、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許多國家都積極創新發展理念、完善發展戰略,力爭以新的理念、新的戰略贏得發展主動。可以說,發展問題歸根到底是理念問題,發展戰略競爭透射的也是發展理念之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汲取了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是借鑑更是超越,有共性更有自己的特色。樹立和貫徹好五大發展理念,就能使我國發展佔據時代制高點,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大的發展優勢。
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來看,五大發展理念創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勢下我們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這是事關長遠的頂層設計,是我們黨在新的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處於中心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是戰略舉措,全面從嚴治黨是戰略保證。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始終是硬道理,是必須抓好的第一要務,同時發展也應當根據新的實踐而有新的理念、新的要求。還應看到,“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是必須把握好的大邏輯。新常態要有新作為,新作為要有新理念。我們黨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把握了發展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特點,順應了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新要求,點明瞭破解發展難題的新路徑。發揮好五大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才能更好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從黨的理論創新的發展歷程看,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黨關於發展理論的一次重大昇華。我們黨高度重視理論指導和理論創新,正是有了正確理論的指導,有了理論上的不斷與......
如何貫徹落實好五大發展理念,提
落實好五大發展理念,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取決於領導幹部的素養和能力。中央總書記強調,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提高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為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家裡手。從實際情況看,現在在一些領導幹部中,既有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也有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無所適從、不會為不善為的問題,存在素養和能力不適應的問題。這就需要各級領導幹部認真貫徹黨中央要求,帶頭樹立和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努力鍛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硬素養和能力。
第一,增強運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素養和能力。理論優勢是我們黨的根本優勢,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貫徹好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增強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能力,首先要解決好理論武裝問題,真正從思想上把推動發展的目標、要求和方法搞對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中央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深化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中,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其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發展思想、發展觀點。要把學習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同學習貫徹中央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密聯繫起來,不斷加深理解、深化認識。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把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轉化為謀劃發展的具體思路,轉化為落實發展任務的工作舉措,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實際成效。
第二,增強把握形勢變化、把握髮展趨勢的素養和能力。定大局、謀大事,前提是觀大勢、明大勢。貫徹好五大發展理念,應當認清發展形勢、找準發展定位,把握好我國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徵。要深刻認識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蘊含的機遇和挑戰,既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隨著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動力持續轉化,良好發展態勢可以保持;又看到不發展有不發展的問題,發展起來有發展起來的問題,甚至更復雜,我們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從而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為實現新的發展藍圖而頑強奮鬥。同時,還要清醒把握我們立足的世情國情,既看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國仍處於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變;又看到這“四個沒有變”中也出現許多新情況,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發展著力點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從而認清我們所處的“時”與“勢”,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奮發有為,做到胸中有大勢、謀事有大局,增強對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解力和執行力。
第三,增強駕馭現代經濟發展、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的素養和能力。堅持五大發展理念,重要的是熟悉現代經濟運行的特點,以符合經濟規律的方式推動經濟發展。應當肯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發展完善,各級領導幹部推動經濟發展的能力不斷提升。但也要看到,現在我國發展領域不斷拓寬、分工日趨複雜、形態更加高級、國際國內聯動更加緊密,對做好經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以開闊的視野、創新的知識去研究、去應對。如果總是沿用老的思路和法,就難以勝任現在的工作。領導幹部要有本領恐慌的意識,加強學習調研,加強實踐歷練,努力掌握現代經濟知識,努力具備較強的專業思維、專業素養、專業方法,力爭有“幾把刷子”。
第四,增強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推動發展的素養和能力。現代經濟是法治經濟,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社會治理水平,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使各方面工作納入法治化、規範化軌道。落實好五大發展理念,需要各級領導幹部認真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更好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化解矛......
如何更好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一、堅持創新發展
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全會公報中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對加快發展動力轉換,實現規模速度型發展向質量效率型發展轉換,從而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實現創新發展,就要引導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圍繞創新發展優化配置,引導創新資源向創新活動集聚。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通過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等創造新供給,釋放新的市場需求,從而形成發展新動力。
實現創新發展,就要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形成若干在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區,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實施《中國製造二〇二五》,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動以提高生產率為核心的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和經濟增長點。
實現創新發展,就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努力取得一批原創性科研成果,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使創新深度融入經濟發展之中。
實現創新發展,根本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建立有利於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創新潛能充分釋放的體制環境。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矯正生產要素和資源性產品價格扭曲,增強企業創新發展動力。更加註重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執法力度。
二、堅持協調發展
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協調發展”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們要採取的重大戰略舉措。
協調發展的核心是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各個時期一些重大關係的研究。公報明確提出了需要處理的一些重大關係,重點是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及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等。其實協調發展的內涵還有很多,如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關係,經濟結構中一、二、三產業的關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關鍵也在農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相比於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又是中國當下薄弱的一環。這次公報中提出了“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因此,必須著力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未來的公共財政應向農村、向貧困地區更多傾斜,公共資源的配置要更多向基層傾斜。
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今後將更注重大區域的協調發展,這也是公報中所說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通過跨區域的協調發展,可以在更大範圍內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和質量。當前實施的“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都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資源要素在更寬的範圍內優化配置的舉措。
三、堅持綠色發展
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如何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深入
要牢固樹立並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進一步回答了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的關鍵問題,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也是關於發展的重大理論創新,反映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對於審計而言,集中體現了指導審計未來發展的思路、方向和著力點。 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改革開放30多年的一條重要發展經驗,就是解放思想、勇於創新。眼下,我們的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發生了深刻變化,要贏得更大的戰略主動,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加快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有效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更多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引領發展,讓創新貫穿審計工作、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創新發展在頂層設計和具體部署上指明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途徑,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第一動力。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建設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增強國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創新審計體制機制。對於國家審計的現代化來說,創新至關重要。審計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強的工作,審計從“邊組建,邊工作”,“抓重點,打基礎”、“積極發展、逐步提高”、“全面審計、突出重點”到“免疫系統”,從《國務院關於審計工作的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頒佈實施,再到《關於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的通知》的下發,現在審計署又制定並指明未來五年審計工作前進方向的綱領性文件。這些歷史的軌跡,不僅凝聚著幾代審計人的辛勞,而且也映射出幾代審計人的智慧,這不正是審計事業與時俱進的生動體現嗎?圍繞國家治理創新審計工作,是現實對審計提出的最高要求。 二、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體現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我國發展不協調問題的突出表現,是在區域、城鄉、經濟與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係上。防止出現“木桶效應”,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十三五”時期就必須在優化結構、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著力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審計工作在規範資金程序、整頓經濟秩序、懲治腐敗問題、加強廉政建設、服務改革發展、推動政策落實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作用,這些作用是特定的歷史時期決定的;堅持依法審計的最高原則,是審計工作的基本經驗。堅持“全面審計、突出重點”的基本方針,以提高審計工作質量為中心,堅持狠抓人、法、技基礎建設,使審計工作越做越好;發揮效益審計的關鍵作用,是審計工作的核心問題。審計工作如何更好地為改革開放和宏觀調控服務的問題,如何全面協調推進發展的的問題,如何實現審計工作科學化的問題等等,這一系列新的問題,要求審計工作者必須以實事實是的思想方法,以統籌協調的方法,提高審計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質量,才能更好地履行憲法賦予審計的神聖職責,才能不辜負人民對審計的希望和重託。 三、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出綠色發展理念,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以及這些問題對人民生產生活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心頭之患。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事關全面小康和發展全局,刻不容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六個方面作出部署,為實現綠色發展指明瞭方向。審計工作要以此為引領,切實把綠色理念及其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為中華......
如何深刻領會"五大發展"理念精神
如何理解“五大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並以這“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對建議稿進行謀篇佈局,充分體現了“五大發展理念”的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因此,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五大發展理念”,對於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首先,要深刻認識“五大發展理念”提出的重大意義,增強貫徹落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五大發展理念”創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勢下我們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是順應時代潮流、厚植髮展優勢的戰略抉擇,是我們黨關於發展理論的重大升 華。為此,要做到“三個緊密聯繫”,即“要緊密聯繫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聯繫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聯繫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其次,要深刻把握“五大發展理念”的精神實質、實踐要求及其相互之間的辯證關係。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機遇和新矛盾新挑戰, 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確立新的發展理念,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 。“五大發展理念” 的提出, 體現著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貫穿著鮮明的問題導向和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實踐要求是“三個堅持”和“一個樹立”。“三個堅持”即“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樹立與時代和實踐發展相適應的思維方式,注重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更好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的發展實踐;堅持以問題為牽引,著力解決發展動力、發展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內外聯動、社會公平正義等問題,全力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在破解發展難題中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好推動共享發展的政策措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一個樹立”即“要樹立全面系統、科學統籌的方法。”
“五大發展理念”相互之間的辯證關係是:“五大發展理念” 的主題主旨相通、目標指向一致,是具有內在聯繫的集合體。
最後,如何落實好這“五大發展理念”,關鍵是抓好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
要深入學習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頭腦,增強把握大勢大局大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素養和能力;認真貫徹“三嚴三實”要求,以嚴的精神改進作風,以實的幹勁落實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要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強化守紀律講規矩意識,強化敢於擔當的要求,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健全追責問責機制,推動幹部能上能下,既解決幹部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又解決面對新形勢不適應不會為不善為的問題,更好激發幹部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努力鍛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硬能力,切實肩負起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
如何貫徹五大發展理念
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充分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對關於發展的目的、方式、路徑、著力點、衡量和共享等方面的問題作出了全面迴應,具體體現了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的統一。從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來看,五大發展理念是順應時代潮流、把握髮展機遇、厚植髮展優勢的戰略抉擇。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儘管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但加快自身發展、提高綜合實力依然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特別是圍繞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影響、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許多國家都積極創新發展理念、完善發展戰略,力爭以新的理念、新的戰略贏得發展主動。可以說,發展問題歸根到底是理念問題,發展戰略競爭透射的也是發展理念之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汲取了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是借鑑更是超越,有共性更有自己的特色。樹立和貫徹好五大發展理念,就能使我國發展佔據時代制高點,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大的發展優勢。青年大學生樹立和創新發展五大理念,要在以下幾點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知識是樹立創新發展五大理念的重要基礎。古希臘哲學家說,知識即美德。我國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大學的青春時光,人生只有一次,應該好好珍惜。為學之要貴在勤奮、貴在鑽研、貴在有恆。魯迅先生說過:“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學階段,“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有老師指點,有同學切磋,有浩瀚的書籍引路,可以心無旁騖求知問學。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要勤於學習、敏於求知,注重把所學知識內化於心,形成自己的見解,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 二是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道德之於個人、之於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這就是我們的用人標準為什麼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因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們付出的辛勞才能結出果實。面對世界的深刻複雜變化,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盪,面對紛繁多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社會現象,面對學業、情感、職業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時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於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了這把總鑰匙,再來看看社會萬象、人生歷程,一切是非、正誤、主次,一切真假、善惡、美醜,自然就洞若觀火、清澈明瞭,自然就能作出正確判斷、作出正確選擇。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篤實,紮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創新發展五大理念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人說:“聖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
如何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1、深刻領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精髓要義,自覺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
2、要牢牢抓住重點任務不動搖,配置工作力量、制定工作目標都要緊緊圍繞建設任務來進行。
3、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形成有本地區本部門特色的工作舉措和工作思路。
如何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十三五”及中長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可持續發展的主攻方向,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一脈相承。
一是從創新理念來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源於創新創造基礎之上的效率的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發動機”,無論是制度變革,還是結構優化以及要素升級,其核心是創新。創新著眼於解決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靈魂。其中,制度創新主要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及社會的關係,通過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確保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的有效作用,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科技創新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要素效率提高的根本途徑,對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新供給具有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從工業化規模化思維轉向創新基礎之上的精細化智能化思維,把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要素效率提高上來。
二是從協調理念來看。供給與需求不平衡,是我國經濟現階段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供給側,主要表現為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的變化而及時作出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協調好財稅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改革、戶籍改革等各項改革的關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要簡政放權為經濟減負,市場要增強活力且規則公平,發揮優勝劣汰的正常功能,清理殭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形成新的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統籌兼顧,處理好穩增長與調結構協調推進的關係,將適度需求管理與倚重供給側改革協調推進,協調好擴大總需求與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的關係,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以形成先發優勢,形成持續發展動力。簡而言之,就是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這五大政策支柱協調推進。
三是從綠色理念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其實質是通過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就是要以最小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取得最大的產出效益,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有效實現方式。遵循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強化對低端供給側發展的約束;建立供給側生態、環境、資源管理機制,加大綠色環保信息披露力度,讓資源過度使用、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的責任人承擔相應成本,更多運用市場手段推動綠色生產。因而,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行低碳循環和減量化的經濟發展方式,形成綠色、低碳、環保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尋求滿足人類需求無限性與資源、環境、生態供給可持續性的最佳結合點,有利於矯正生態環境資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資本、勞動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消化過剩產能,形成供給與需求的良性循環。
四是從開放理念來看。以開放理念為引領,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遵循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生態,構建改革發展新格局;健全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互利共贏的供給制度體系,促進高水平的雙向開放;按照“一帶一路”戰略部署,逐步構築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網絡,提高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供給能力;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拓展戰略發展空間,優化提升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全面提升我國產品、技術、標準、服務的供給水平,形成先發優勢和競爭優勢;通過以外推內,以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將開放區域、開放領域率先探索的可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