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為什麼能稱霸?
春秋時期晉文公為什麼能稱霸
個人認為:首先,晉是大國,本身底子厚,有基礎;其次晉文公得到了國內大多貴族大臣的支持;再次晉文公身邊聚集了一大批人才;最後在城濮之戰中存在偶然因素,晉一舉打敗了強國楚。這些因素加起來,使晉文公上位後只短短几年時間就稱霸諸侯。
1.春秋時期晉文公為什麼能夠稱霸?標誌是? 2.春秋時期齊恆公為什麼能稱霸?標誌是?
①有成就宏圖霸業的雄心壯志;②重用人才;③重視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增強國力;④能運用正確的謀略,取得政治上、軍事上的優勢。 公元前632年,楚晉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大會諸侯於踐土(當時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內), 周襄王命令王室大臣尹氏、王子虎和內使叔興父策命晉文公為「侯伯」,還賞賜給晉文公許多東西,其中有「大輅」、「戎輅」兩種車輛及車輛上的服裝和配備、紅色的漆弓一件和一百個紅色箭鏃、一千個黑色箭鏃。此外,周襄王還賞賜稱為「虎賁」的勇士三百人給晉文公。周襄王給晉文公的命辭是「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意味讓晉文公恭敬地服從天子的命令,以安撫四方諸侯,並懲治不忠於王室的邪惡之人。對於周天子的恩寵,文公辭謝三次,然後才接受命令,並且說道:「重耳謹再拜叩頭,接受何宣揚天子的賜命!」晉文公三次之朝覲周襄王表示尊敬。城濮之役後,晉文公的這些措施,換得了周王室對他的支持,他的霸主地位由此而得已確立。
晉文公稱霸原因是什麼? 總結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齊釐公子,齊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
齊襄公是一個暴虐的君主,國內怨聲載道,人人憤恨。小白進宮勸諫,襄公不聽。他在鮑叔牙的勸說下,出奔到莒國。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以孫無知與大臣連稱、管至父串通發動政變,殺了襄公,篡奪了王位。一個多月後,雍廩、高傒諸大夫又殺了公孫無知等,準備迎接出奔在魯國的小白哥公子糾回國即位。而國內高氏、國氏等貴族支持小白繼位。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齊都臨淄,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他重用鮑叔牙,不計前嫌,任命曾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國,把國家大家事委託於管仲,讓其一展才華。
管仲確實是一個匡世濟時的良才。他認為君主要創建霸業,首先要能識賢、用賢,要防止小人的滲入。他建議齊桓公起用隰朋,甯越等五個人,同時懸榜國門,號召國人獻計獻策,招納四方誌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漁業,使齊國富強起來,為最後稱霸尊奠定了基礎。為了擴大影響,他興兵伐魯,大獲全勝,佔領了魯國的遂邑。後又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各國諸侯認為他是一個可信的賢德之君,願和他同盟,使他的聲譽鵲起。齊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剛繼位的周僖王,贏得了周天子的歡心。他召集各國諸侯到北杏開會,被推舉為盟主,後又在幽地與宋、魚、衛曹等八國歃血為盟,齊國稱霸的局面終於確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稱霸後,他進一步治理好齊國,還幫助救周圍弱小的諸倔敵國。他驅戎趕狄,平魯伐楚,救衛助邢等功績,極大地提高了威望。當時周王室想裁決一件大事,也要請齊桓公召集各會盟諸侯共同商議。
晉文公,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晉獻公二十一年(前656年),皇室之
爭迫使重耳棄蒲走狄,開始了長期的流亡生活。
重耳在戎狄居住了十二年,期間,他父親晉獻公死後,晉國大夫曾經派人請重耳歸國繼
位,被重耳拒絕。晉惠公當政後,又命人微行戎狄刺殺重耳,重耳雖倖免於難,卻感到
戎狄不足以為後援。此後,重耳先後流亡於齊國、楚國和秦國。晉秦韓戰之後,秦穆公
欣然派三千秦軍擁重耳入晉。晉惠公十四年(前637年),重耳命部下殺晉懷公於高粱
(臨汾),繼位於絳。
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使晉文公擴大了視野,瞭解了下情,因此他繼位後就進行了一系列改
革。首先,他號召國內大力改進生產工具,施惠百姓,獎勵墾殖,發展生產,繁榮社會
經濟。其次,他大批啟用沉淪的舊族,同時又十分注意任用和提拔出身微賤而才能俊異
的人,團結了新舊貴族,為他建立霸業做好了準備。“城濮之戰”,晉文公退避三舍,
大破楚軍。之後晉文公請周襄王到踐土大會諸侯,“踐土之盟”標誌著晉文公建立霸業
的完成。
兩個人是春秋五霸前兩位。他們都善於改革,善於用人,加上本來國力就較強,於是成就了霸業。這是歷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zhidao.baidu.com/question/2214933.html
“管仲相恆公,霸諸侯,一匡天下”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出自《論語》
城濮大戰
發生時間:西元前632年
就在晉文公即位的同一年,周襄王被其弟叔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抓住這個時機,約會諸侯用武力平定了叔帶的叛亂,恢復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接著又用全力南向與楚爭霸。
那時,一度附楚的......
晉文公稱霸的條件【3點:經濟、政治、外交】
晉文公在喪亂之後歸國,為了穩定社會秩序,恢復正常的生產,提高晉國的實力,他進行了全面的整頓和改革。
1、政治上,整頓吏治,棄怨任賢。“明賢良”、“賞功勞”、“舉善援能”是晉文公的用人宗旨,所任用的或是“諸姬之良”,或是“異姓之能”。其舅父
狐毛、狐偃因從文公流亡有功,被廬之蒐兄弟二人共掌上軍,分別為上軍將、佐,位列六卿第三、第四。尤其是狐偃,足智多謀,有納襄王示義、伐原示信(信,國
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退一舍而原降)、蒐於被廬示禮的三德,在文公的霸業中起過重要作用。《呂氏春秋·當染》曰:“文公染於舅犯,故
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還有欒枝,文公返晉時為內應,是文公的開國功臣之一,被廬之蒐被任為下軍將,城濮之戰誘敵又建新功。郤縠被任命為晉國的第一任執
政卿,是因其“說禮、樂而敦詩、書”。趙衰為原大夫,歷任新上軍將、上軍佐。魏犨列為大夫。還有先軫、胥臣等,他們之所以得到晉文公的重用,是因為他們有
功、有德或有才。
晉文公還能棄怨安眾,曾兩次奉命追殺過他的寺人披,得知呂甥、郤芮預謀焚燒公宮的消息,便去求見文公,文公說:“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後
餘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餘,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猶在。”文公拋棄舊怨,寬懷大度地接見了他,文公也方能倖免於難,寺
人披後來作了原邑之守。還有豎頭須也一樣能受到寬恕。晉文公頗有一點像齊桓公釋射鉤之恨而以管仲為相的政治家風度。
晉文公整頓吏治,賞罰分明。晉文公五年(前632),晉救宋伐曹,佔領了曹都之後,晉文公為報答當年流亡時曹大夫僖負羈“饋盤飧置璧”之恩,下令不
準侵擾僖負羈的宅第,有從亡之功的魏犫、顛頡不服其令,故意放火燒了僖負羈的宅第。文公拒絕說情,斷然處斬了顛頡,罷免了魏犫(距躍三百,曲踴三百,距
躍,直跳,向上跳,今之跳高;曲踴,橫跳,向前跳,今之跳遠)的戎右之職。
他還能知錯必改,如介子推割股薦食隱居綿山。(綿山地望有三說:一說在翼城西;一說在萬榮南的孤山;一說在介休)《史記·晉世家》:“介子推從者憐
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呂氏春秋·介立》《說苑·復恩》
《新序·節士》《韓詩外傳》都有記載。
經過整頓,晉國吏治清明,君臣團結,人盡其用。
2、經濟上,獎勵墾殖,發展生產。《史記·晉世家》記載:“文公修政,施惠百姓。”施惠的內容《國語·晉語四》記載:“棄債薄斂(免債輕賦),施捨
分寡(施德舍禁,分少財也),救乏振滯(救濟貧弱,振淹滯之士),匡困資無(正窮困之人,資無財者),輕關易道(輕其稅,除盜賊),通商寬農(利商旅,寬
其政,不奪其時),懋穡勸分(勉勵農事,勸有分無),省用足財(幾乎沒有大修宮殿),利器明德(利器用,明德政),以厚民性(生)。”晉文公對百姓實行了
一套比較寬鬆的經濟政策,輕賦薄稅,減免債務,救濟貧困,調動民眾的生產積極性;鼓勵通商,多種經營,繁榮社會經濟;同時提倡勤儉節約,積累財富,提高民
眾的生活水平。
3、軍事上,改革兵制,擴展編制。在繼續實行軍政合一制度的前提下,晉文公改變了國君自為全軍統帥的舊體制,改由中軍帥來擔任,並將軍事編制,由二
軍擴充到三軍、五軍。曲沃代翼後,周釐王命晉武公以一軍列為諸侯。晉獻公十六年擴建為二軍。晉文公四年(前633)始“作三軍”,在被廬之蒐把軍隊擴充為
中、上、下三軍。中、上、下遞相統屬,每軍皆設將、佐各一名,將為其軍之帥,佐為將的副手。三軍六名將佐,一律稱卿。中軍將又稱為中軍帥、正卿,......
晉文公稱霸的關鍵性戰役是什麼之戰?
樓上的2位仁兄把字都打錯了,不是城璞之戰,而是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我國春秋時期晉、楚爭霸中原的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居於劣勢的晉國,正確地分析了當時的客觀形勢,恰當地選擇了戰場,採取政治外交聯盟,造成對楚優勢,掌握主動權,處於有理、有利的戰略地位。然後,避楚鋒芒,退避三合,誘敵深入,合兵突擊,取得決戰勝利。此戰的“退避三舍”方針,是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重要發展。
城濮之戰,是我國春秋時代晉、楚爭奪中原霸主地位的一次帶有決定意義的大規模戰役。楚國通過侵略擴張,基本上征服了中原地區的各個弱小國家,中原除了晉、齊、秦三大國外,實際已成了楚國的勢力範圍。正在楚國分派重兵防守商密阻止秦國南下楚地,又派重兵駐守谷邑虎視齊國之時,宋國卻背叛了楚國,倒向晉國,既給欲圖霸業的楚國當頭一捧,又鼓勵了晉文公趕走楚國、圖霸中原的抱負。這樣,城濮之戰就成為牽動北方的晉、東方的齊、西方的秦對南方的楚和中原各國的一次多國大戰。
楚成王由於宋國背叛,便發兵攻打宋國,攻佔了緡邑,一直打到睢陽、四面用土築起長長的圍牆,想等宋軍疲乏飢餓不堪,被迫投降。忽然聽說衛國派來使臣告急求救。原來晉不出兵援宋,採取從衛國借道去攻打曹國的戰略,遭到衛國拒絕,晉軍於是改道渡黃河東進,襲佔了衛國重鎮五鹿(今河南濮陽市南)、留軍駐守、大軍繼續東進,集中於斂盂這個衛、齊、曹、魯四國邊界戰略要地,晉軍很快佔領此地,嚴重威脅著衛國首都楚邱(今河南滑縣)的安全。
晉派使臣到齊國修復與齊的友好關係。這時衛成公表示屈服,願意與晉議和,但被晉拒絕。衛國便派人向楚國告急求援,遭到本國人反對,把衛成公趕跑了,此時晉文公和齊昭王訂立友好同盟,更加壯大了晉軍的聲威。魯僖公見晉軍兵力強大、齊晉又在自己國境邊上聯盟,形勢很不利,他既想緩和與齊、晉的矛盾,又不敢得罪楚國,於是魯國先派兵殺了擔任戍守衛國的楚大夫公子賈以討好晉國,同時又通知楚成王說公子賈不能完成守護衛國的任務,擅自撤退,替楚國殺了他,以討好楚方,魯國看來是對晉不構成威脅的了。晉軍於是從斂盂進攻曹國都城陶丘(山東定陶縣西南),經過一個多月戰鬥,晉軍戰死很多,但曹軍也因勢孤力單,都城失陷,曹共公被俘。
楚成王聽說衛國被困,不能不去救援,就分派出申、息二鎮的軍隊,留下元帥成得臣和鬥越椒、鬥勃、宛春等一班將領,和各路諸侯繼續圍宋。親自統帥芳呂臣、鬥宜申等,率中軍前去救衛。四路諸侯也擔心本國遭到晉國進攻,各各都告辭回國,只留下他們的將領仍帶兵跟著。陳國將領是轅選,蔡國將領是公子印,鄭國將領是石癸,許國將領是百疇,都聽楚帥成得臣調遣。
晉軍進攻衛、曹,耿來是計劃引誘楚軍解宋圍,北上和晉決戰,然而楚繼續圍攻宋國。宋國再次告急,如果晉文公置之不救,不但不能報答宋襄公過去對自己的恩惠,而且失去宋國將對全局形勢不利。然而直接發兵救宋戰楚,又違背了引楚軍於曹魏之野決戰的戰略。而聯合齊秦還未成功,戰勝楚國的把握不大,元帥邵谷又在此時死於軍中,更使晉文公難下救宋戰楚的決心。這時,新任元帥先軫提出對楚戰略的良策:一是讓宋國重禮賂賄齊、秦,使他們干預宋楚戰爭,調解一下;二是將曹國、衛國的土地賜給宋國,彌補宋國的損失,激勵宋國軍民鬥志,繼續堅守待援。曹、衛是楚國的勢力範圍,楚國是決不會允許齊、秦插手的,這樣,會惹惱了齊、秦,再加上宋給齊、秦送了厚禮,必然會對宋國友好,從而促使齊、秦與晉結成反楚軍事聯盟,使楚國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事態的發展果然如先軫分析的那樣。
楚成王親率中軍行至半途,聽說晉軍已移兵攻曹,正商量著救曹國,不久,又有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