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是什麼意思?
五明佛學院的五明是什麼意思
梵文Pancavidya的意譯,亦稱“五明處”。“明”謂學問、學科,為古印度的五門學科,概括了當時所有的知識體系。此所謂五明為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
五明指的是什麼
一、聲明 聲即是聲教,明即是明瞭。就是菩薩要精通世間文章、語言文字、算數建立之法,皆悉明瞭通達 二、因明 因即是萬法生起之因,就是菩薩要精通世間種種言論、思想學術、心理學、哲學,乃至圖書印璽、地水火風萬法之因, 皆悉明瞭通達. 三、醫方明 醫方即是醫治之力法也。就是菩薩要精通醫學常識,世間種種病患、或癲襉蠱毒、四大不調、鬼神咒詛、寒熱諸病,皆悉曉了其因,通達對治. 四、工巧明 工即是工業,巧即是巧妙。就是菩薩要精通世間文詞贊詠,乃至營造城邑、工程建築法,農田商買、種種音樂卜算、天文地理,—切工業巧妙,皆悉明瞭通達. 五、內明 內即是佛法內教, 內典也。就是菩薩要精通三藏十二部經教, 內心無惑無動,廣學一切法門,終無懈怠。 菩薩能以佈施對治慳貪,以持戒對治毀犯,以忍辱對治嗔恚,以精進對治懈怠,以禪定對治散亂,以智慧對治愚痴,乃至種種染淨邪正,生死涅槃之法, 皆悉明瞭通達. 菩薩道的行者要成就佛道,下化無量眾生,必須勤修廣學五明之法。五明之法總攝世間出世間—切諸法故。菩薩內心能正見五明之法,是菩薩所尋求之法,必修之法,何以故?因為菩薩究竟為成就佛道故。 摘自《心地法門》
五明是什麼含義
梵文Pancavidya的意譯,亦稱“五明處”。“明”謂學問、學科,為古印度的五門學科,概括了當時所有的知識體系。此所謂五明為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
佛教五明是什麼意思啊
古印度的五種學術,即語文學的聲明、工藝學的工巧明、醫藥學的醫方明、論理學的因明、宗教學的內明。
另:
[出華嚴經疏鈔]
〔一、聲明〕,聲,即聲教;明,即明瞭。謂世間文章算數建立之法,皆悉明瞭通達,故曰聲明。
〔二、因明〕,因,即萬法生起之因。謂世間種種言論,及圖書印璽,地水火風萬法之因,皆悉明瞭通達,故曰因明。
〔三、醫方明〕,醫方,即醫治之方法也。謂世間種種病患或癲癇蠱毒,四大不調,鬼神咒詛,寒熱諸病,皆悉曉了其因,通達對治,故曰醫方明。(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四、工巧明〕,工,即工業;巧,即巧妙。謂世間文詞贊詠,乃至營造城邑,農田商賈,種種音樂,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業巧妙,皆悉明瞭通達,故曰工巧明。
〔五、內明〕,內,即佛法內教也。謂以持戒治破戒,以禪定治散亂,以智慧治愚痴,乃至種種染淨邪正、生死涅盤對治之法,皆悉明瞭通達,故曰內明。(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講的五明是指哪五明啊 ?
五明就是佛教的三學之中的“慧”學的主要內容了。
慧有三種,其一是,聞所成慧,聞聽佛法,學習五明。
而五明包括了:
1、聲明,即一切語言文字、聲韻學(比如音樂等等)等。
2、工巧明,即工藝、技術、歷算等。
3、醫方明,即醫藥學,包括了中醫、西醫等等。
4、因明,即邏輯學、認識論。
5、內明,即佛學,也就是《大藏經》中的種種理論。
另外兩種慧是:其二,思所成慧,依自己以前所聞經過深思熟慮,條理貫通,得到的智慧。其三,修所成慧,依由聞和思得到的智慧,修習禪定,由定生明,得於證悟的智慧。
而我們通過修習慧學可以使人正確地認識世界,正確地認識人生,破除迷信,增長智慧。也稱熄滅“痴”毒。
南無阿彌陀佛
五明三房事什麼意思
東方的女性一向以害羞內斂著稱,所以在性愛這件事情上就有著”欲迎還拒“的表現。可是聰明的男人們往往能夠從小細節入手,探察到女人是不是想要親熱親熱。
第一,擺動屁股的樣子。女人的臀部是男人聚焦之處,所以女人高喊減肥卻不會在這上面努力。雖然《新娘不是我》的主角不是卡梅隆·迪亞茲,但她卻出盡風頭,就因為她的屁股。
第二,只穿絲質吊帶裙在屋裡走來走去。那種感覺就象一個亮麗的小貝殼在陽光下的沙灘上晃來晃去。格維尼絲在《新電話謀殺案》裡穿著淡綠色的絲質吊帶裙的場面特別性感,隨著她身體的扭動,晶亮柔滑的絲質輕撫著女人光滑細膩的皮膚,足以讓男人心跳加速。
第三,用舌尖反覆輕舔嘴脣。嘴脣是打開女人身體的第一扇門,男人愛一個女人第一想到的是吻它。有意無意地舔著自己的嘴脣,實在是對男人慾望的挑逗。
第四,上身前傾乳溝若隱若現。這種姿態幾乎成了好萊塢的經典。從上世紀30年代的瑪琳·黛德麗,60年代的夢露,80年代的斯通,90年代的安德森等性感明星,到不以姿色撩人的朱迪·福斯特都選擇了這個充滿誘惑的姿態,說明這一招是女人非常有自信的殺手鐗。
第五,腦袋微傾不經意地弄長髮。古代佳人稱“搔首弄姿”,這一動作的神奇效果,不僅是以長髮向男人展示女人的第一性徵,更是讓長髮披散在女人的肩頭,形成絕對性感的畫面。
第六,出浴後著浴衣示人。浴後的女人是出水芙蓉,香噴噴、滑溜溜,光潔而又有彈性的身體,浴衣懶散而鬆垮地用一根腰帶系在身上,令人感覺只要輕輕一動便會全部脫落,此情此景要男人不想入非非都很難。
第七,衣衫盡溼大方顯露身材。托爾斯泰說世界上所有最優美的曲線都集中在女人的身上,女人自知其價值。她在大雨中全身盡溼,但不會遮遮掩掩,發而毫不在乎地挺胸接受男人目光的檢閱。
第八,平滑的腹部和一個美麗的肚臍。不知道帕特里克·斯維茲是不是真的很喜歡黛米-摩爾的腹部,至少每一個人看到他用手指在摩爾肚臍四周反覆劃圈時,都被摩爾的性感肚皮打動了。雖然那裡沒有性愛的任何一個興奮點,卻刺激著所有人的視覺和觸覺。
第九,在床上採取主動。在柔和的燈光下穿者性感的內衣,抱住男人吻著他的耳垂噴著熱氣在他耳邊輕輕地說一聲“我要”,這是女人最性感的一刻,沒有任何男人可以拒絕。
什麼是大小五明
五明只有一個,何來大小之說?五明: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
佛教中什麼叫五明,十明?
所謂五明為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前四明是各學派共同的,後一明指的是佛教,各學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內容亦不相同。十明是指《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說的菩薩十種善巧智︰又稱十種明、十種智明。出自舊譯《華嚴經》卷三十八、新譯《華嚴經》卷五十四,即︰
(1)知眾生業報智明︰指知一切眾生的業報。
(2)知一切境界寂滅智明︰指知一切眾生的境界寂滅清淨,遠離諸戲論。
(3)知一切所緣唯是一相智明︰指知一切眾生種種所緣,唯是一實相之理。
(4)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指能以無量微妙音聲,普令十方一切世界聞知。
(5)普壞染著心智明︰指普壞一切眾生染著之心。
(6)能以方便受生智明︰指方便示現受生、不受生。
(7)舍離想受境界智明︰指完全舍離一切想受的境界。
(8)知一切法無相無性智明︰指知一切法非相、非無相、一性、無性、不可分別,且了知種種諸法,於無量劫分別演說。
(9)知眾生緣起本無有生智明︰指知一切眾生的受生因緣不可得,本來無生。
(10)以無著心濟度眾生智明︰指知一切眾生無生空寂,一切行如影像,且恆行菩薩之行,能於生死海,平等濟度一切眾生。
五明是哪五明?
一、聲明 聲即是聲教,明即是明瞭。就是菩薩要精通世間文章、語言文字、算數建立之法,皆悉明瞭通達 二、因明 因即是萬法生起之因,就是菩薩要精通世間種種言論、思想學術、心理學、哲學,乃至圖書印璽、地水火風萬法之因, 皆悉明瞭通達. 三、醫方明 醫方即是醫治之力法也。就是菩薩要精通醫學常識,世間種種病患、或癲襉蠱毒、四大不調、鬼神咒詛、寒熱諸病,皆悉曉了其因,通達對治. 四、工巧明 工即是工業,巧即是巧妙。就是菩薩要精通世間文詞贊詠,乃至營造城邑、工程建築法,農田商買、種種音樂卜算、天文地理,—切工業巧妙,皆悉明瞭通達. 五、內明 內即是佛法內教, 內典也。就是菩薩要精通三藏十二部經教, 內心無惑無動,廣學一切法門,終無懈怠。 菩薩能以佈施對治慳貪,以持戒對治毀犯,以忍辱對治嗔恚,以精進對治懈怠,以禪定對治散亂,以智慧對治愚痴,乃至種種染淨邪正,生死涅槃之法, 皆悉明瞭通達. 菩薩道的行者要成就佛道,下化無量眾生,必須勤修廣學五明之法。五明之法總攝世間出世間—切諸法故。菩薩內心能正見五明之法,是菩薩所尋求之法,必修之法,何以故?因為菩薩究竟為成就佛道故。 摘自《心地法門》
少年不知愁滋味,什麼意思啊?
出自辛棄疾《採桑子》
原文: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詩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註解: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閒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們知道,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凶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係,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繫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著重寫自己現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洩”,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這裡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後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