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什麼意思?
日語中的"以太"是什麼意思.
寫成日語是:いてっ
中文諧音是就是樓主所說的"以太"
意思是:痛!
這是"痛い(いたい)"的簡寫方式,動畫裡很多都說這個,比較口語化,男生用的多一些
什麼是以太網???
以太網(Ethernet)是最廣泛安裝的局域網技術。正如現在在IEEE 802.3標準中指出的,以太網原來由Xerox開發,後來由Xerox, DEC和Intel共同開發的。以太網一般使用同軸電纜和特種雙絞線。最通常的以太網系統是10BASE-T,它的傳輸速率可達10 Mbps。
連接在電纜上的設備爭用線路、衝突採用CSMA/CD協議控制。以太網是當今現有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準。該標準定義了在局域網(LAN)中採用的電纜類型和信號處理方法。以太網在互聯設備之間以10~100Mbps的速率傳送信息包,雙絞線電纜10 Base T以太網由於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以太網技術。直擴的無線以太網可達11Mbps,許多製造供應商提供的產品都能採用通用的軟件協議進行通信,開放性最好。
IEC1131-3規定的標準編程語言有哪些?PLC存在嚴重的缺點,主要是PLC的軟、硬件體系結構是封閉而不是開放的,絕大多數的PLC是專用總線、專用通信網絡及協議,編程雖多為梯形圖,但各公司的組態、尋址、語文結構不一致,使各種PLC互不兼容.國際電工協會(IEC)在1992年頒佈了IEC1131-3《可編程序控制器的編程軟件標準》,為各PLC廠家編程的標準化鋪平了道路。現在開發以PC為基礎、在WINDOWS平臺下,符合IEC1131-3國際標準的新一代開放體系結構的PLC正在規劃中。
國際電工委員會制訂了工業控制5種標準編程語言(IEC1131-3),它們是:
1、梯形圖(LD):適合於邏輯控制?
2、功能塊圖(FBD):適合於典型固定複雜算法控制如PID調節等。
3、順序功能圖(SFC):適合於多進程時序混合型複雜控制。
4、指令表(IL):適合於簡單文本自編專用程序。
5、結構化文本(ST):適合於複雜自編專用程序,如特殊的模型算法。
以太網是什麼意思
以太網,指由施樂公司創建並由施樂、Intel和DEC公司聯合開發的基帶局域網規範。以太網絡使用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及衝突檢測技術)技術,並以10 Mbps的速率運行在多種類型的電纜上。
90年代,交換型以太網得到了發展,並先後推出了100兆的快速以太網、1000兆的千兆位以太網和10000兆的萬兆位以太網等更高速的以太網技術。以太網的幀格式特別適合於傳輸IP數據包。隨著Internet的快速發展,以太網被廣泛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接入網也採用以太網,將形成從局域網、接入網、城域網到廣域網全部是以太網的結構,這樣採用與IP數據包結構近似的以太網幀結構,各網之間無縫連接,中間不需要任何格式轉換,可以提高運行效率,方便管理,降低成本,這種結構可以提供端到端的連接。基於以上原因,以太網接入得到了快速發展,並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日語:那嘛,可默其,以太,分別是什麼意思?
我沒猜錯的話樓主問的 "那嘛" 不是 "なま" 而是 "だめ"=dame,不行
而 "可默其" 是 "気持い"=kimochii,舒服
"以太" 是 "痛い"=itai,疼
不知道我理解你的意思了麼
以太是什麼意思
在古希臘,以太指的是青天或上層大氣。在宇宙學中,有時又用以太來表示佔據天體空間的物質。17世紀的笛卡兒是一個對科學思想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哲學家,他最先將以太引入科學,並賦予它某種力學性質。 在笛卡兒看來,物體之間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須通過某種中間媒介物質來傳遞,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間不可能是空無所有的,它被以太這種媒介物質所充滿。以太雖然不能為人的感官所感覺,但卻能傳遞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對潮汐的作用力。 後來,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為光波的荷載物同光的波動學說相聯繫。光的波動說是由胡克首先提出的,併為惠更斯所進一步發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直到20世紀初),人們對波的理解只侷限於某種媒介物質的力學振動。這種媒介物質就稱為波的荷載物,如空氣就是聲波的荷載物。 由於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載光波的媒介物質(以太)應該充滿包括真空在內的全部空間,並能滲透到通常的物質之中。除了作為光波的荷載物以外,惠更斯也用以太來說明引力的現象。 牛頓雖然不同意胡克的光波動學說,但他也像笛卡兒一樣反對超距作用,並承認以太的存在。在他看來,以太不一定是單一的物質,因而能傳遞各種作用,如產生電、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現象。牛頓也認為以太可以傳播振動,但以太的振動不是光,因為當時光的波動學說還不能解釋光的偏振現象,也不能解釋光為什麼會直線傳播。 18世紀是以太論沒落的時期。由於法國笛卡兒主義者拒絕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頓的追隨者起來反對笛卡兒哲學體系,因而連同他倡導的以太論也一同進入了反對之列。 隨著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體力學方面的成功,以及探尋以太得試驗並未獲得實際結果,使得超距作用觀點得以流行。光的波動說也被放棄了,微粒說得到廣泛的承認。到18世紀後期,證實了電荷之間(以及磁極之間)的作用力同樣是與距離平方成反比。於是電磁以太的概念亦被拋棄,超距作用的觀點在電學中也佔了主導地位。 19世紀,以太論獲得復興和發展,這首先還是從光學開始的,主要是托馬斯·楊和菲涅耳工作的結果。楊用光波的干涉解釋了牛頓環,並在實驗的啟示下,於1817年提出光波為橫波的新觀點,解決了波動說長期不能解釋光的偏振現象的困難。 菲涅耳用被動說成功地解釋了光的衍射現象,他提出的理論方法(現常稱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能正確地計算出衍射圖樣,並能解釋光的直線傳播現象。菲涅耳又進一步解釋了光的雙折射,獲得很大成功。 1823年,他根據楊的光波為橫波的學說,和他自己在1818年提出的:透明物質中以太密度與其折射率二次方成正比的假定,在一定的邊界條件下,推出關於反射光和折射光振幅的著名公式,它很好地說明了布儒斯特數年前從實驗上測得的結果。 菲涅耳關於以太的一個重要理論工作是導出光在相對於以太參照系運動的透明物體中的速度公式。1818年他為了解釋阿拉果關於星光折射行為的實驗,在楊的想法基礎上提出:透明物質中以太的密度與該物質的折射率二次方成正比,他還假定當一個物體相對以太參照系運動時,其內部的以太只是超過真空的那一部分被物體帶動(以太部分曳引假說)。利用菲涅耳的理論,很容易就能得到運動物體內光的速度。 19世紀中期,曾進行了一些實驗,以求顯示地球相對以太參照系運動所引起的效應,並由此測定地球相對以太參照系的速度,但都得出否定的結果。這些實驗結果可從菲涅耳理論得到解釋,根據菲涅耳運動媒質中的光速公式,當實驗精度只達到一定的量級時,地球相對以太參照系的速度在這些實驗中不會表現出來,而當時的實驗都未達到此精度。 在楊和菲涅耳的工作之後,光的波動說就在物理學中確立了它的地位。隨後,以太在......
港劇裡的以太會是什麼意思
是《潛行狙擊》裡的以太會吧,是個高級.組.織,成員都是千挑萬選,智商學歷很高,而且有一個很正當體面的工作,組.織會運用各種手段偷偷進行一些不.法.活.動獲取利.潤。。。。。。
"以太網"是什麼意思?
以太網。指的是由Xerox公司創建並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聯合開發的基帶局域網規範。以太網絡使用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及衝突檢測技術)技術,並以10M/S的速率運行在多種類型的電纜上。以太網與IEEE802·3系列標準相類似。
它不是一種具體的網絡,是一種技術規範。
以太網是當今現有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準。該標準定義了在局域網(LAN)中採用的電纜類型和信號處理方法。以太網在互聯設備之間以10~100Mbps的速率傳送信息包,雙絞線電纜10 Base T以太網由於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撫率而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以太網技術。直擴的無線以太網可達11Mbps,許多製造供應商提供的產品都能採用通用的軟件協議進行通信,開放性最好。
以太網是什麼意思?
以太網是當今現有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準,組建於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以太網)是一種傳輸速率為10Mbps的常用局域網(LAN)標準。在以太網中,所有計算機被連接一條同軸電纜上,採用具有衝突檢測的載波感應多處訪問(CSMA/CD)方法,採用競爭機制和總線拓樸結構。基本上,以太網由共享傳輸媒體,如雙絞線電纜或同軸電纜和多端口集線器、網橋或交換機構成。在星型或總線型配置結構中,集線器/交換機/網橋通過電纜使得計算機、打印機和工作站彼此之間相互連接。
以太網具有的一般特徵概述如下:
共享媒體:所有網絡設備依次使用同一通信媒體。
廣播域:需要傳輸的幀被髮送到所有節點,但只有尋址到的節點才會接收到幀。
CSMA/CD:以太網中利用載波監聽多路訪問/衝突檢測方法(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以防止 twp 或更多節點同時發送。
MAC 地址:媒體訪問控制層的所有 Ethernet 網絡接口卡(NIC)都採用48償網絡地址。這種地址全球唯一。
Ethernet 基本網絡組成:
共享媒體和電纜:10BaseT(雙絞線),10Base-2(同軸細纜),10Base-5(同軸粗纜)。
轉發器或集線器:集線器或轉發器是用來接收網絡設備上的大量以太網連接的一類設備。通過某個連接的接收雙方獲得的數據被重新使用併發送到傳輸雙方中所有連接設備上,以獲得傳輸型設備。
網橋:網橋屬於第二層設備,負責將網絡劃分為獨立的衝突域獲分段,達到能在同一個域/分段中維持廣播及共享的目標。網橋中包括一份涵蓋所有分段和轉發幀的表格,以確保分段內及其周圍的通信行為正常進行。
交換機:交換機,與網橋相同,也屬於第二層設備,且是一種多端口設備。交換機所支持的功能類似於網橋,但它比網橋更具有的優勢是,它可以臨時將任意兩個端口連接在一起。交換機包括一個交換矩陣,通過它可以迅速連接端口或解除端口連接。與集線器不同,交換機只轉發從一個端口到其它連接目標節點且不包含廣播的端口的幀。
以太網協議:IEEE 802.3標準中提供了以太幀結構。當前以太網支持光纖和雙絞線媒體支持下的四種傳輸速率:
10 Mbps – 10Base-T Ethernet(802.3)
100 Mbps – Fast Ethernet(802.3u)
1000 Mbps – Gigabit Ethernet(802.3z))
10 Gigabit Ethernet – IEEE 802.3ae
以太網簡史:
1972年,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和施樂公司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同事們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實驗型的以太網系統,用來實現Xerox Alto(一種具有圖形用戶界面的個人工作站)之間的互連,這種實驗型的以太網用於Alto工作站、服務器以及激光打印機之間的互連,其數據傳輸率達到了2.94Mbps。
梅特卡夫發明的這套實驗型的網絡當時被稱為Alto Aloha網。1973年,梅特卡夫將其命名為以太網,並指出這一系統除了支持Alto工作站外,還可以支持任何類型的計算機,而且整個網絡結構已經超越了Aloha系統。他選擇“以太”(ether)這一名詞作為描述這一網絡的特徵:物理介質(比如電纜)將比特流傳輸到各個站點,就像古老的“以太理論”(luminiferous ether)所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