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戒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8-27

什麼叫受五戒

我們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但是五戒的戒目,並沒有什麼稀奇突出之處。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體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誡的後五誡,也是如此,現在分別列舉如下:

一、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二、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非梵行(不淫)、不貪嗔

三、包達夜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忍耐、不貪。

四、錢多亻去耶奧義書的五戒:苦行、慈善、正行、不殺生、實語。

五、耆那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淫、離欲。

六、瑜伽派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貪。

七、基督教的後五誡:勿殺、勿盜、勿淫、勿妄證、勿貪他人之所有。

由上面的比較可以知道,佛教五戒的特色是不飲酒,其他各宗教沒有戒酒的。因為佛教是重於智慧的,飲酒能使人昏迷沉醉(酒的害處,後面詳說),所以不許飲酒。至於其他各宗教所標的貪慾貪嗔。那不是行為,而是心理現象,佛教的五戒之中,實已包攝無餘(詳於後面五戒攝十善)。

居士五戒。

一、總述

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等等。其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對佛教徒的起碼要求。

自古以來,學佛的人就可分為兩種——在家人和出家人。因為出家人不用處理很多的世俗事務,可以毫無牽掛地將所有身心都投入到修行當中,所以對出家人的要求就比較高。作為出家人,就應受持難度較大的沙彌戒與比丘戒等等;

而作為在家人,則需要面對各種生存的壓力、世事的牽絆,所以相對而言,就往往達不到太高的標準。因此,佛陀對在家人戒律方面的要求也就比較低。即便如此,作為在家人,也必須受持不同層次的居士戒。

居士五戒屬於別解脫戒。為什麼稱為“別解脫戒”呢?所謂別解脫,也即別別永久解脫或分別永久解脫的意思。分別解脫的內涵雖然有多種,但最主要的,就是誰受持該戒,誰就會得到永久解脫的意思。比如說,兩人當中一人受戒,而另一人不受戒,則受戒的人可以獲得永久的解脫,不受戒的人就不能獲得解脫。

是否所有人所受持的殺盜淫妄酒五戒都稱為別解脫戒呢?並非如此。殺盜淫妄酒五戒可分為三個層次——世間的五戒、小乘的五戒以及大乘的五戒,共計十五條戒。也就是說,不殺生戒可以分為世間的不殺生戒、小乘的不殺生戒以及大乘的不殺生戒三種。舉一反三,不予取(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酒戒也都可分為三種。區別三個層次的依據,就是以前所講的三個差別。

同樣,沙彌十戒也可分為三種,也即三十條戒,包括世間的十戒、小乘的十戒以及大乘的十戒;依此類推,二百五十三條比丘戒,三百六十多條比丘尼戒等等,都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世間的戒律、小乘的戒律以及大乘的戒律。

是否屬於別解脫戒,就要根據受戒人的動機來判定。如果一個人受持五戒的動機,是為了今生的健康、長壽,為了來世可以轉生為天人,或者具有名利、地位、財產、健康等等的人,就只能稱為世間五戒,世間五戒與外道的戒律是沒有區別的。

包括現有的和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古印度的很多宗教在內的外道,都制定了本宗教特有的戒律,其中有些外道的戒律比佛教的戒律還要嚴格。比如說,佛教認為:在走路的時候無意間踩死螞蟻,或者在燒火以及點燈的時候,無意中燒死了飛蛾、小蟲,因為當事人不是故意而為,即沒有殺生的動機,所以就既沒有犯戒,也沒有罪過。但有些外道卻認為,以上行為也有殺生的罪業;另外,有些外道認為:即使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如果沒有人將水井、河流等處的水給予自己,自己卻擅自飲用,就犯失了不予取戒(盜戒)。儘管外道的戒律比較嚴謹,但這些戒律卻只能稱之為戒律,而不能稱之為別解脫戒。

為什麼這些與外道相同的五戒不屬於別解脫戒呢?因為,在不具備出離心......

居士受大戒是什麼意思

。一般居士受的戒是五戒,也是最基本的,殺,盜,淫,妄語,酒。先做好五戒十善。更精進的有沙彌戒。千佛大戒,就是菩薩戒。古時候受戒要3年,現在有50多天的10多天的,還有3天的。大德們說3天的不如法。現在好像還有。

初壇正授,正式傳授十戒。

禮請得戒和尚、羯摩阿闍黎和教授阿闍黎,以及七證師;

請聖,請佛、請法(律經)、請菩薩、請歷代祖師、護法諸天、護戒的戒神、金剛力士等來監護戒壇;

新戒懺悔:

羯摩阿闍黎問遮難;

三皈依;

說戒相:即說十戒、授十戒;

傳衣(傳五衣、七衣、衣具);

聆聽得戒和尚教授“五德十數”,即出家人五種淨德,十種基本佛學教義;

五德:即發心出家;毀其形好;永割親愛;委棄身命;志求大乘。

十數:一切眾生;二名、色;三受:若受、樂受、不若不樂受;四諦:苦、集、滅、道;六色、六根、六識;七黨支;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九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羅、沙彌、沙彌足、出家八戒齋男(行者)、出家八戒齋女、優婆塞、優婆夷;十一切處,十遍處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

二壇傳戒

第二壇是傳授具足戒,必須在戒壇上進行。戒壇設在嚴密的殿堂裡,有些固定傳戒或經常傳戒的寺院,往往在寺院後部的某一側,建立一個很大的獨立的壇場,一般有大、小兩個殿。小殿在前面,設為戒神殿,供奉戒神。戒神就是最早誦出戒律的優娑離尊者,他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精通戒律,而且嚴格持戒,被尊為“持律第一”。

戒神殿後面的大殿是“戒壇殿”,戒壇殿很大,裡面一個很大的正方形壇。壇分上、中、下三層,由漢白玉砌成三層平臺,下兩層是丹墀,最上一層是平臺。戒壇正面和東、西面有臺階可供上下。下面兩層及地面的四周都各塑有護戒神像,他們既是守護壇場和戒壇的神,又是保護守戒的人、監懲犯戒破戒的神,通常塑為努目金剛力士相。

最上面一層平臺,為正方形正中靠北,面南設釋迦牟尼的法身像——毗盧遮那佛坐像,壇上凹字形擺放桌子,凹口向南,桌子後面安十把椅子,正中三張座位,當中是得戒和尚,左面羯摩阿闍黎,右面教授阿闍黎,右右兩排椅子是七位尊證師的,左三右四。如果戒壇較大,也有十張椅子一字排開的。新戒們就在這桌子前跪著受戒。傳具足戒按規定是三個人一組,每一組約四十分鐘至一個小時,有時求戒的人特別多也用變通的辦法,即三的倍數,六人一組或九人一組,登壇受戒。

戒神殿和戒壇殿之間有彎彎曲曲的封閉式走廓連接。每次上壇的新戒,由引禮師一組一組進入戒神殿頂禮後,經過這個長長的、幾乎沒有光線的走廓依次進入戒壇。授戒的時間,往往從凌晨延續到夜間,新戒們在等待受戒的時間裡,尤其面臨戒壇的肅穆氣氛、受戒的規矩,三師七證的詢問,餓累害怕,可以想象,他們的心情,是非常緊張的。當時,如果沒有虔誠的信仰和前半生較端正行為的經歷,很難經受住這樣的考驗。有的僧人把這個地方比喻為“生死門”、“陰陽界”。

三壇大戒中,第二壇是重要而慎密的部分。新戒們要聆聽戒師開導授戒的進一步道理,如戒相、戒體、戒行等。二壇的懺摩儀式更加莊重,制度更加森嚴。進壇時要反覆核對人員,有時,進壇時由繳籤師在點名時逐個發籤,受戒後出壇時再檢查收回戒籤,以防止有非僧人混入或偷聽偷看。

二壇請聖後,引禮師帶領先到教授阿闍黎前,由教授師“問難”,即十分嚴肅地逐個詢問“十三重難”和“十六輕難”。是否有過十三種嚴重而不許受戒的犯戒犯法行為;十六種較重、性質略輕的、不應當或不宜受戒......

"居家修行 持五戒 修十善"是什麼意思?

居士五戒“殺、盜、淫、妄、酒”,五戒的具體內容 。

一、不殺生戒

殺戒最基本的是自己不殺和不指使人殺,殺的對象主要是人或動物。

殺業成立要有三個條件,即有殺心,有殺行,被殺著死(或殺傷)。如果你光有殺心,無殺行,這殺心是不好的,但構不成殺業;如果有殺心有殺行,但對方未死傷,也構不成殺業,只是這行為本身是不好的,從戒律角度講,有破戒的意味。如果無殺心,有殺行,導致被殺者死呢?比如像開車,無意間輾死馬路上的一隻螞蟻,那因為你本身只是開車,而並未關心螞蟻的生死,也即無殺心,所以從戒律上講不算破戒。當然我並不是鼓勵人隨便開車壓死螞蟻,還是一定要儘量小心,愛護一切生靈,避免造罪。因為這還是有罪會遭惡報的,只是很小而已,比如被人無意間踩一腳什麼的。

殺戒包括傷害人或動物的一切攻擊行為。因為這些行為都會造成很大的嗔恨,並且也為諸佛菩薩一切善神所不喜。比如如果你未殺人,但你把人打殘廢了,乃至把人弄癱瘓,或者弄瞎,或者毀容,那這些行為,依據其程度,罪業可能比殺人還要重,因為這些情況下對方受的苦,以及對你的嗔恨,可能比殺了他還要大。考慮到連辱罵別人也可能遭大惡報,為佛門戒律所不允許,所以傷害行為更是戒律所不允許的。

二、不偷盜戒

不偷盜戒首先是指不可暗偷、明搶。其次,各種非法獲利行為都屬犯偷盜戒,有的甚至比單純的偷盜更嚴重。所以這個戒不一定像看上去那麼容易守,讓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1,路上揀到東西,看看周圍無人,就拿回家去,是否犯偷盜戒?

如果是真正的無主之物,取之不犯偷盜戒。但通常情況下,物品不會是真正的無主之物,只是主人一時把它丟在哪兒了。對這樣的物品,最好還是讓它放在那兒,自己在旁邊守著,等主人回來拿。如果等了一段時間沒人來拿,一個選擇是可離開,另一個選擇是可真誠出於想物歸原主又怕自己離開後被別人拿走的原因,先拿走,然後設法尋找物主。如果最終實在找不到物主,最好應上交國庫,否則若是自己用,也可以,但只要知道物主了就應立刻歸還。

至於如果是揀到東西,明知物主是誰而不還,就更是明確的犯偷盜戒了。

揀被認為的無主之物的罪業比直接偷盜小一些,果報是自己容易丟失東西。

2,經營非法行業贏利,比如賣假冒偽劣產品、或者賭博、販毒等,雖不是直接偷盜,亦犯偷盜戒。

賣假冒偽劣產品,則不但犯偷盜戒、妄語戒,而且如果賣的假冒偽劣產品損害到了人的身心,還要承擔損害人的罪責。

比如如果賣的食品,有過量農藥、或者是病肉、或者用了抗生素,或者賣的淨水不淨,這些賣的人都要承擔罪業,貪贓枉法的質檢人員也要承擔罪業。

所有以詐騙行為獲取不義之財均屬不偷盜戒所嚴禁的。

販毒,因為人吸毒不但催跨身體而且死後很可能業感地獄,所以販毒者遭的果報可能極重。

菸草業雖是合法行業,但因吸菸也對人身體非常不好,並且死後也很可能業感地獄,所以也是個極惡劣的行業。這將在下面“不飲酒戒”一段中詳述。

3,偷稅漏稅亦犯偷盜。偷的是很多其他人的錢,損害的是很多其他人的利益。

其罪業大小則要具體分析。如果是過於高稅收的國家時代,稅制本身不合理,乃至有的農民若交了稅自己得餓死,那應該是制定這種不合理稅法的人有罪,而拒不交稅的農民是無罪的。如果稅制正常,那偷稅漏稅當然是偷盜。

4,貪汙受賄亦犯偷盜戒。並且這個偷盜往往還伴隨很多其他罪業,所以危害往往更大,果報也會更大。

其罪業大小則也要具體分析。如果一位官員在一件事情上作的貢獻很大,而沒有什麼合理的獎賞,比如努力上了一個很贏利的項目,或者創新的使用了一個很好的策略,以致為國營企業或地方財政獲得了很大的額外收益,比如1億元,而根據政策獎賞卻很......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是什麼?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八戒1、無殺意,慈念眾生,不得殘害蠕動之類;

2、無貪意,思念佈施,卻慳貪意;

3、無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

4、無妄語,思念至誠,言不為詐,心口相應;

5、不飲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無求安,不著華(花)香,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

7、無求安,不臥好床,卑床草蓆,捐除睡臥,思念經道;

8、奉法,時過中不食。 十戒(1)不缺戒︰謂修行之人受持四重禁等性戒而無缺損毀犯,並且常自守護,如愛明珠,則能攝一切界。若犯淨戒,則如器已缺損,無所堪用。

(2)不破戒︰持十三僧殘而無破損,若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為用。

(3)不穿戒︰持波逸提等而無毀,若有毀犯,如器穿漏,不堪受物。

(4)不雜戒︰持定共戒,心住禪定,不雜慾念,不念破戒事。

(5)隨道戒︰聲聞初果之人隨順四諦理,能破見惑,無所分別。

(6)無著戒︰二乘人見真諦理,能成聖道,於諸思惑無所染著。

(7)智所贊戒︰菩薩於諸世界化導眾生,為智者所讚歎。

(8)自在戒︰亦是菩薩化他的大戒,謂菩薩化他妙用於諸世間,而得自在無礙。

(9)隨定戒︰菩薩隨首楞嚴定,現諸威儀,利導眾生,雖威儀變現,而任運常靜。

(10)具足戒︰菩薩持中道第一義諦戒,用中道慧遍入諸法,無戒不備。

佛教受五戒與菩薩戒的區別

區別很大很大 嘿嘿

五戒 就是很基本的 但也絕不能忽視

不喝酒 不妄語 不邪淫 不殺生 不偷盜

菩薩戒 那就厲害多了

十個大叮 四十八個小戒

也有稍稍 輕一些的

六大戒 二十八小戒

但不關怎樣 五戒這五條戒律

在菩薩戒裡面 都是大戒 所以說不能忽視

但看看 時間

五戒有時在皈依法會後受 一會兒就完了

但菩薩戒 比如北京居士林 要三天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三寶分別是什麼?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所以五戒又稱為根本大戒。 五戒的內容◎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殺人,小至殺死蟑螂、老鼠、蚊蟻等,都是殺生。不過,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所以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殺人。殺人是犯波羅夷[極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纖悔的。如果殺死蟑螂、蚊蟻等,是犯突吉羅[輕垢罪],屬於惡作,雖然一樣有罪,但跟殺人不一樣。此外,浪費時間,破壞物質,也是殺生,因為生命是時間的累積,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相同的,隨便浪費物品也是殺生,因為物品是大眾的資源,是大眾集聚因緣而成的。戒殺生,主要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涅盤經》說:‘食肉者,斷大慈種,行住坐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殺害雞、鴨、豬、羊等動物的生命,是為了長養慈悲心。有人認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認為動物有心識的反應,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應,因此吃素不算殺生。◎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簡單的說,不是自己的東西,未經許可便佔為己有,就是偷盜;光天化日之下,強取他人的財物,更是盜竊。根據戒律,盜取價值五錢[古印度摩揭陀國錢幣單位]以上的東西,這樣的偷盜行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時順手取用公家的信紙、信封、原子筆等,乃至借用東西末還,叫做不清淨的行為,雖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還是要負因果責任的。在戒律中,最難受持的戒律,就是盜戒,因為凡將無主以外的東西,私自據為己有,就犯了盜戒。◎不邪淫:所謂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關係以外的男女愛慾行為。例如強姦、嫖妓、重婚、誘拐、販賣人囗、妨礙家庭、強迫別人從事賣淫等有傷社會風化的行為,都犯了邪淫戒。至於心中戀慕某人,但末付諸行動,雖然沒有觸犯根本戒,但是心中不清淨,煩惱妄想擾動,日子也不好過,而持戒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清淨。邪淫,是社會混亂的導火線。例如亂倫.雛妓問題,是文明社會的一大恥辱。他如同性戀衍生的愛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紀的大恐慌。如果人人都能持不邪淫戒,便不會發生這些問題;夫妻堅持不邪淫戒,則家庭是個和樂的家庭,社會是個守禮的社會。◎不妄語:妄語,就是說虛妄不實的話,包括挑撥離間的兩舌、惡毒傷人的惡囗、欺瞞不實的妄言、阿諛奉承的綺語。妄語依其性質又可分為: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三種。大妄語:指沒有證果的人,說證果了,沒有得到神通,說得神通了。此種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是屬於大妄語的行為。另外說四眾的過失,尤其說出家二眾的過失,也犯了嚴重的根本大戒。小妄語: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是說非,非說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這些都屬於妄語。方便妄語;就是俗稱的善意的欺騙。譬如醫生為顧及絕症病人的情緒,因此隱瞞實際病情,這種為別人利益著想而說的妄語,就是方便妄語。◎不飲酒:雖然明指為酒,但是凡能刺激神經,使人喪失理智、敗壞德行的東西,諸如大麻、鴉片、安非他命、速賜康、強力膠、瑪啡、紅中白板等,都是不飲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為本質就是罪惡,因此稱為性戒;不飲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質雖非罪惡,但是飲酒容易引起世人誹謗,或誘發其他的性罪,因此稱為遮戒。《大毗婆娑論》卷百二十三說:印度有位優婆塞,由於飲酒,於是盜取鄰居的雞,犯了偷盜戒;烹殺做為下酒菜,犯了殺生戒;鄰婦問起,他妄言說沒看見雞,犯了妄語戒;此時又見鄰......

佛說持五戒可以保持人身,請大德解釋:五戒中 不飲酒的意義?

酒 戒

釋名:俱酒色、酒香、酒味,飲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飲料名酒,飲則犯戒。

酒有二種:谷酒,用五穀所釀造者。 木酒,用花、果、種、根、莖、葉或藥草所釀造者。

制意:

一、失禮儀。酒能令人迷醉,失禮貌威儀。

二、破淨戒。醉時能破一切戒品,墮落惡道。

三、失定慧。酒醉亂心,昏失明慧,令人興奮散亂。痴迷顛倒故。

四、損財利。使人消耗財物,損依報故。

五、增疾病。引生多種疾病,損正報故。

六、生災禍。引生蹶僕傾跌、鬥毆凶殺、車禍等事。

七、三世諸佛法爾不飲酒故。

次第:

前四為性戒在先。酒戒為遮戒在後。但菩薩戒則酤酒重於飲酒,以損害眾生,違背菩薩道故。

具緣:

具五緣成犯。

一、是酒 二、酒想。 三、有飲心。四、無重病因緣。五、入口嚥下。飲則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計犯戒罪。

一、自飲犯五戒中酒戒。二、酤酒釀酒,犯菩薩戒,罪重。

輕重:

南山律祖雲:飲酒、有人於下加辛餚者(五辛、蔥、韭、蒜等。)正文無此。然既受淨戒,焉啖羶臭,理不可也。今按吸菸,亦應判為不可。

開遮:

開緣有二:

一、 病時遍以諸藥治之無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 二、 若以酒塗瘡(即外科用藥酒無犯)。

麴,酒糟不應食。食中有料酒,食之不醉人者無犯。受酒戒者不得吸菸及食五辛。

犯戒果報:

飲酒

一、死墮灌口地獄(釀酒,墮酒河地獄;酤酒,墮酒池地獄)。

二、生於人中,愚痴狂妄,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諦理)。

持戒果報:

戒酒

一、神智清明,恬靜安寧。二、善持四重,不犯眾罪。 三、 來世生人天道中,不墮三途。

——懺雲法師《五戒表解》

如何得授上品五戒?

如何納受五戒 受了三歸依的人,償想更進一步求得信佛學佛的實益,必須求受

五戒,才算是學佛所學,行佛所行的開始,歸依三寶,僅是入門而已。如果入門

以後,老是駐腳在門房的廊下,而不登堂入室,而不登樓參觀,而不更上一層,

乃至登峰造極,那隻能算是“玩票”式的三寶弟子(中國唱戲的有票友,雖是會

唱幾折,但不專業從事,用近代語說,便是“業餘”的),因此,奉勸已經歸依

了三寶的人,最好能受五戒,成為標準的在家佛子——優婆塞與優婆夷。聞說佛

法,可以見道,受持五戒,可以證道,最高可證三果阿那含,進入不還位,死生

淨居天,修成羅漢果。所以五戒的功能,最少可以作為人間與天上的護照,最高

能夠作為超越生死大海的寶筏,既然信佛學佛,何不求受五戒?其實不受五戒而

僅受三歸者,也不是真實的優婆塞(《毗尼母經》卷一:“優婆塞者,不止在三

歸,更加五戒,始得名為優婆塞也。”大正二四.八○二中)。

佛教五戒第二戒:戒偷盜 怎麼理解?

偷盜還包括巧取豪奪佔有他人財產。

偷盜的惡業。

包括五個方面。1,什麼是偷盜。2,偷盜的動機。3,偷盜的方式。4,偷盜的輕重。5,偷盜的果報。

1, 什麼是偷盜。有情因為無明的無始以來所控制,帶來愚痴.恆時對於外境執以為實,進行種種顛倒行為.如偷盜.外界本不屬於自己的物質,大到國土,小到針線,一支花.別人又沒有送給我們,我們用任何辦法把它索取來,據為己有就是偷盜.明顯的持刀搶劫,不明顯的暗中拿來,都是偷盜.偷盜在很多地方都可能發生.在這個世界上,上至侵略他國,沒有理由強徵本國賦稅等的權勢者.中間有權勢的人,下至各種以權謀私的情況,乃至更下層的商人在公斤稱上做手腳.偷電,水,一包衛生紙.去市場買菜偷一個土豆. 以及以欺騙手段謀取來本不是自己的東西,偷盜即成.他人不能挪動的土地,雖不能放在自己口袋裡,當以欺詐手段得到土地證券,偷盜即成.

偷聽偷看別人的信息,情況.不管是別人的隱私,還是商業機密,未經允許.以及欺世盜名的行為.等等.都是屬於偷盜. 內心的偷心不死,都由於內心的動機,能引發偷盜行為成立。

偷盜不是哪個人專有的特長,卻是有情都有可能在內心存在的惡業.絕大多數有情都有可能在作著的偷盜惡業.也可能現在持戒的你,不經意拿著辦公室的紙張等. 挪用公家的東西行使自己的方便. 我們的祖先從光音天飛到這個地球上來,吃了這裡的食物很美,後來飛不回去,也是貪引起的.現在每個家庭安裝高級的防盜門,也是防止偷盜.

總之,任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自己知道不屬於自己,因內心的貪嗔痴任何一個引起的動機,希望據為己有,有了這個動機.不管怎樣辦法,自己做,教他做.派遣別人去,等各種手段.用辦法得到了,偷盜即成立.惡業形成.

芸芸眾生,也許昨天上午的內心閃動一念是偷盜,有動機沒有行為,還沒有造就偷盜惡業.卻熏習惡業種子.卻於今天思維善業,於一念之間也許消滅.錯綜複雜的人境交錯,保持一顆平常心,很困難.因為對於業果的思維很少.任何境界現前透不過去.心畫萬境受其中.

2,偷盜的動機。

有情因為無始本具無明.念念不覺.先執我有.執有一個自己.雖然佛陀應世隨順世間,世人說有我,佛陀也說有我.我的假名成立.但這個我是因緣有,不是實際有.執我以後又執境.萬境以為真實.於萬境交錯之上,建立種種取捨.貪嗔痴三毒充斥其中.把業感外境抓的牢牢的.當作唯一真實,生時緊握死時也不能放開,一直執取這些認為的真實萬境.於萬境之上,造作惡業.由貪嗔痴三毒任何一個為主,引發偷盜惡業.都有可能.如由貪引起.無明帶來的愚痴,貪著執實於萬境.這是總的貪著,就是貪著三有六道輪迴的盛事.繼續相續.對認為真實的某個物質物品生貪,要據為己有,就有偷盜行為可能.以嗔的動機引起的偷盜,內心動機是嗔恨,或者是要報仇,栽贓,要傷害他中傷他,引起偷盜行為打擊他.總是因為痴的原因,造就種種惡業.乃至教他做.讚揚偷盜的好處,可以受用得到利益,不勞而獲取.錯誤知見指使引起的偷盜.主要是意業有錯誤的認識,引起動機.發生行為.佛陀說有情顛倒,其實是有情的思維相對覺醒的思維來說都不是很正常.因為執實錯亂,對業感的現象,不能瞭解它的虛妄不實,猶如水中泡.看不到它的本質實相,於其萬境上,造作惡業醜態.但受無明控制不得已,對於學佛的人,內心應自己努力學習知見,思維熏習.對不好的惡業現象生起憐憫,而不是厭惡他.想想如果我們沒有遇到佛法,可能比人家更可惡.造偷盜惡業總的來說是愚痴,主要顯現是貪著的動機引發.

3,偷盜的方式。

雖然芸芸眾生,世間境界紛紜複雜.不出各種不同的意念動機.各種業因形成感現的境界,地位,......

佛教五戒的盜戒到底在戒啥

偷盜就是 沒人同意就拿走就叫偷盜 而且會引發因果病的··················

五惡是:(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兩舌、惡口、妄

語、綺語,(五)飲酒。佛教中五戒所防的就是上述五惡。造此五惡,於現世

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難,稱為五痛;以此五惡,於未來世三途受報,稱為五

燒。

五惡業所感的五臟五根病是:“若殺罪之業,是肝眼病;飲酒罪業,是心

口病;淫罪業,是腎耳病,妄語罪業,是脾舌病;若盜罪業,是肺鼻病;毀五

戒業,則有五藏五根病起。業謝乃差。”業謝乃差:謝,指滅其作用,落謝之

義。差,就是痊癒的意思。

相關問題答案
大五戒是什麼意思?
三皈五戒是什麼意思?
繁體大五碼是什麼意思?
佛教受五戒是什麼意思 ?
五大金花是什麼意思?
大瞎掰是什麼意思?
證超五年是什麼意思?
大褲頭是什麼意思?
大小球是什麼意思?
小孩打五聯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