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General 更新 2025-01-05

老師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學習

時下,在中小學生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孩子與哪個老師關係比較融洽,就喜歡上哪門課,哪門成績就好一些;如果與哪個老師關係不和諧也會殃及那門課,這大概是愛屋及烏的反應吧。有的孩子甚至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以至於影響到了學業的進步,其家長為此大傷腦筋。

那麼,孩子究竟該怎樣與老師交往呢?

一、引導孩子尊重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見到老師要禮貌地打招呼。有句話說:師生如父子。上課遵守紀律、認真聽講,把老師佈置的作業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有些孩子作業寫的馬虎、潦草,單是讓老師辨認字跡都要費很多功夫,給老師增添了很多額外的工作量。經常這樣,老師怎麼會高興呢?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老師也不例外。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是師生和諧相處的基本前提。

二、引導孩子勤學好問,虛心求教。做學生時,經常會認為“那個老師並不怎麼樣”,“他的水平太低了”,等長大以後才知道這種看法和想法是多麼幼稚。老師無論是從他的年齡、學問、能力、人生閱歷肯定是遠遠高於學生的,所以,要向老師虛心求教不僅直接使學習收益,還會增多、加深和老師的交流,無形中縮短了與老師的距離。每個老師都喜歡勤學好問、愛動腦筋的學生,其實,向老師請教問題往往是師生間交往的第一步。

三、引導孩子正確對待老師的過失,委婉地向老師提意見。老師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觀點不正確,或誤解了某個同學,甚至有的老師“架子”比較大或是比較嚴厲,這都是可能的。發現老師的不足要持理解態度,向老師提意見語氣要委婉,時機要適當。如果老師冤枉了你,當面和老師頂起來,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惡化師生關係。

四、引導孩子勇於承認錯誤,及時改正缺點。有的同學很要面子,明知自己錯了,受到批評,即使心裡服氣,嘴上也死不認錯,與老師搞得很僵。有的孩子則相反,受過老師一次批評心裡就特別怕那個老師,認為他是對自己有成見,這這樣做都是沒必要的。錯了就是錯了,主動向老師承認,改正就是好學生。老師不會因為誰有一次沒有完成作業,有一次違反了紀律就認為他是壞學生,就對他有成見。要相信老師是會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

此外父母在引導孩子正確與老師交往的同時,也要經常和老師溝通,瞭解孩子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畢竟最瞭解孩子的還是父母。做老師的總是希望自己的學生有進步,當他知道其實孩子自身很要求進步的時候,他們也會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和鼓勵。

與老師和諧交往、關係融洽,既可以促使學習進步,又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會使你的孩子一生受益無窮。

幼兒園教師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化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產生愉快或鬱悶等情緒,每個人都有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幼兒也不例外。由於幼兒注意力很容易發生轉移,消極情緒狀態持續時間也不長,這也表現出一種對情緒的無意識調節。面對幼兒的過激情緒,我們可以講究一些策略,如冷處理、設法轉移幼兒注意力等。同時還可以幫助幼兒學習主動自覺地控制情緒。如教給幼兒自我調節的方法,比如告訴他們,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時,就在心裡暗暗說“不能打人”,“不能摔東西”,或者在不愉快時想想一些有趣的事情。

1、與幼兒共同設置合理的規範

面對幼兒的各種需要,我們要客觀分析,滿足其合理需要,拒絕不合理要求。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幼兒獲得消極的情緒體驗,可能表現出某種過激的情緒反應。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先與幼兒共同設定一些規範,逐步培養幼兒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在實踐活動中用這種能力對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做出價值判斷。只有當幼兒能夠對自己的情緒做價值判斷時,才具有實現情緒調控的可能性。

2、教給幼兒應對消極情緒的具體方法

宣洩法:引導幼兒合理的宣洩自己的情緒。幼兒處理消極情緒的能力還很弱,如果不加以引導,使消極情緒鬱積在心中得不到宣洩,會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當然也不能不加控制的宣洩,我們要作科學的積極的引導,教給幼兒以正確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消極情緒。給幼兒宣洩的時間和空間,用心傾聽,給予幼兒關愛、理解和疏導。

遊戲轉移法:當幼兒產生消極情緒時,鼓勵幼兒進行遊戲,做他感興趣的事情,轉移注意力。在遊戲中提高認知水平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產生積極的情緒,並且消除消極情緒的不良影響。

暫時迴避法: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成人對兒童某些行為和情緒的關注,會提高這些行為和情緒再次發生的頻率。因此,對幼兒的某些消極情緒,採取迴避的方式更能減少它的發生。比如:當幼兒因某些不合理要求達不到滿足而產生消極情緒時,可以假裝沒看見,不予理會,因為此時越理會越會讓幼兒覺得這種方法是有效的,成為他日後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積極引導法:引導幼兒從消極情緒向積極情緒轉化,教給幼兒用積極的心態看問題。例如:籠子裡的小鳥飛走了,幼兒非常難過,媽媽告訴他小鳥也想自己的媽媽了,它飛出去跟媽媽在一起,會很幸福,這樣幼兒也為小鳥感到高興,不再難過了。事物都是有兩面的,家長一定要引導幼兒積極樂觀的面對問題,往好的一面努力。

積極情緒是間接的,長遠的方式給個體帶來各種利益。他能使個體建立起提供自己長期發展的個人資源,包括身體資源、智力資源、人際資源和理資源。這些不僅包含了個體自身內部成長所需的關鍵要素,也提供了個體社會化所需要的資源。幼兒調節情緒能力的高低,影響幼兒是否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幼兒期是各種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開始時期。培養幼兒的積極情緒不容忽視。

幼兒教師怎麼正確引導孩子的文章

一、確定規範,進行系列化教育。

建立一日常規,進行系列化教育。3~6歲幼兒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期,由於幼兒的可塑性很大,他們的個性品德在形成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反覆,所以教育內容應該做到系列化。根據幼兒的特點和發展情況,制定了幼兒一日活動常規,常規規定了孩子們在一日生活、學習中應做到的,應遵守的一些規則,確定了幼兒時期在衣、食、住、行、與人交往等方面應有的文明行為和習慣的標準,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樣,飯後會收拾餐具,活動結束會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時間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園時的愛集體教育;“三•八”婦女節的愛媽媽教育;“六一”兒童節的好兒童教育;“七一”的愛黨教育等。平時,我們要求幼兒做到“三輕”:說話輕、走路輕,放下東西也要輕;對幼兒進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礙他人,愛護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淨”:碗裡乾淨、桌上乾淨、地上乾淨,對幼兒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午睡時要求幼兒自己穿脫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領子。我們教育孩子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學會的事情堅持做”。

我們注重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採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對待性格怯懦的幼兒,以培養勇敢品質為主;對待個性霸道的幼兒,以培養寬容、和諧與人為善的個性為主;對待貪佔他人物品的幼兒以培養誠實品質為主;對待逆反個性較強的幼兒,採取綜合訓練方式,對其進行不良個性的矯正訓練為主等等。由於每個幼兒的家庭教育影響的環境和方式不同,他們對教師的教育方法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我們觀察瞭解幼兒的不同心理特徵,採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二、與家庭形成合力,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今天培養孩子的習慣是非常困難的,最大的困難在於我們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也包括老師,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習慣。我們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麼是好習慣,我們本身就有可能帶著很多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

如用眼睛挑東西,不要用手挑東西的習慣。我們買東西誰不去挑、不去捏,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後可能不買了,最後別人怎麼買?我們可沒想這些問題。這是條件反射,挑選什麼東西都想試一試、捏一捏。這一陋習也直接影響到了孩子們,班裡吃水果時讓孩子們自己拿,誰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總是挑了這個還是覺得那個好“這山還望那山高”。

又如保護環境衛生的習慣。我們有很多的成年人對自己小家庭的衛生搞的“一塵不染”,可是對社會大家庭的環境衛生卻是: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高聲喧譁等,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不良行為會對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 要讓孩子的行為習慣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須建立起家庭、幼兒園聯合一致的教育網絡。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讓家長進行系統的幼兒德育理論學習;家教專刊、家教小園地時刻發揮著它們的宣傳和交流作用;通過家園聯繫手冊,以書面形式每月聯繫,有什麼事隨時與家長溝通,使家長和教師都能隨時瞭解幼兒在園和在家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我們還通過家長開放日、家園共育等活動,讓家長觀看、瞭解、參與幼兒園的教育,使家長自覺、積極地配合我們的教育工作。只有讓孩子做到了在家與在園一個樣,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有真正的意義。

三、要尊重兒童的權利和參與,讓孩子充分地參與。

在兒童的習慣養成過程當中,有一個危險存在,那就是習慣養成的過程變成了奴役兒童的過程。大家千萬千萬注意這一條。什麼意思呢?就是大人在制定規範,強迫孩子去做、去執行,這就很可怕。因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兒童是主人,我們就是要發揮他們的主人作用。養成一個好習慣,應該是要......

如何正確的引導,教育好孩子

一、進行賞識教育,鼓勵引導孩子走向成功。

賞識教育,是樹立孩子自信心,鼓勵孩子成功的前提。我家一貫採取賞識、鼓勵的方法教育引導孩子,讓她正確認識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樹立自信,戰勝困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在我們家中專門為孩子設立了“成功箱”,記錄孩子成功的事例,珍藏孩子的獎牌、獎狀,以此來鼓勵孩子樹立自信,敢於走向成功。

二、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是人們長期從事某種活動形成的比較固定的行為和傾向。這種行為和傾向一旦形成,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做,否則就會感到不適。因此,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顯得十分重要。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首先抓學習態度作風,經常檢查孩子是否專心讀書,是否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是否工整,對學習能否知難而上,持之以恆;第二抓作業,察看孩子放學回家是否自覺做作業,做作業前是否複習,做完作業後是否檢查,對老師指出的錯題、錯字是否更正了,作業本是否整潔;第三抓能力,察看孩子是否有複習、預習、記憶、思考、寫作、運算的能力;第四抓技能技巧,察看孩子的作業是否格式正確,寫字是否又好又快,學習方法是否正確,學習效率如何。

當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從“強制”入手,嚴格要求、耐心講解、仔細觀察、隨時糾正;具體指導,一點一滴地糾正學習中的不良習慣,發揮模仿優勢;因勢利導,發現孩子自覺學習的行為時要及時鼓勵,使之鞏固,逐漸形成習慣;不斷提出新要求,要勤檢查,勤督促,及時鼓勵,提出要求;創造學習條件,讓孩子在書桌上學習,給孩子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

三、與老師搞好配合。

我感到世界上再沒有比老師更無私了!他們總是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而從來不考慮索取回報。有時,學生上課交頭接耳、不認真聽講等,作為老師,從對學生負責的前提出發,對此進行了嚴厲批評。此時,家長不能採取無所謂的態度,應抓住時機配合老師教育孩子,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溝通,弄清事實,瞭解孩子犯了什麼錯誤,孩子的態度如何,不能在學校老師說一個樣兒,回家後家長又說另一個樣兒,對老師的批評,孩子一時想不通,家長就不要“強按著牛頭喝水”,可以拖一拖,給孩子一段時間思考,進行妥善處理,幫助孩子分析犯錯誤的原因和危害,教育孩子正確理解老師的批評,並改正錯誤。

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人們對自己的言行帶來的社會價值進行自我判斷後產生的情感體驗。當一個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時,就要對相應的事情負責。但是,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的結果。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必須讓他們養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訂立責任合同,讓孩子明白該做什麼、怎樣做,否則將會受到哪些懲罰。讓孩子對自己的責任心引以為榮。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當要孩子記住做某事時,與其大人經常提醒,還不如讓孩子自己記下要做的事情,這樣孩子也慢慢地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只有學會了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才能逐步地發展為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負責。讓孩子對自己某些行為造成的不良後果設法補救,如小孩損壞了別人的玩具,一定要讓孩子買了還給人家,也許對方會認為損壞的玩具沒多少錢,或認為小孩子損壞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賠償,但家長應堅持讓孩子給予對方補償,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誰造成不良後果,就該由誰負責。當然,父母在家中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負責任,才能讓孩子有模仿對象。

五、藝術地誇孩子。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話一點也不假,可真要想把孩子誇好,還得做到以孩子為本,講究誇的藝術。誇孩子要有......

如何配合老師管理好怎麼的孩子

家長首先是孩子第一教育責任人,家長需要從教師那裡瞭解必要的,你想知道的信息,從而在家中充分引導孩子。現代家庭已經不同於多子女時代的家庭。原來的家庭,由於子女多,物質條件匱乏,父母整天都在為生計奔波,大部分都不重視家庭教育。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的成長不用教,該是什麼才就是什麼才,為自己的養兒不教推脫責任。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混”一些,將來大了自然會好,也就是“樹大自直”。還有些家長認識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把孩子教育推給學校和老師,經常不參與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對於學習習慣差,行為不規的孩子,與家庭教育有直接關係。在家庭教育上父母疏於管理,只注重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不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只注重孩子的考試成績,不注重孩子的人格培養。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當孩子小時候,思想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不注意植入正確的習慣和思想,等到孩子發展的不可收拾的地步時,父母卻缺乏耐心,把孩子看得一錢不值,整天看孩子不順眼,動輒惡語相加,拳打腳踢。這樣做,傷害了親子關係,也更加劇了孩子向壞處發展的步伐。

一、做個稱職家長

1.做一個榜樣型的家長。

配合老師加強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自己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做好子女的表率,和子女一起互相監督、勉勵,共同進步。

2.做一個監督型的家長。

作業上的監督;習慣上的監督;週六週日作息時間安排上也要監督。

3.做一個細心型的家長。

學生的喜怒哀樂常常表現在臉上,行為上。家長應從一系列的變化中探索子女在校的表現情況。以下情況屬不正常現象:回家很遲。打電話時間長,次數多。受傷回家。超消費。成績突然下降等。家長髮現後應及時瞭解真相,對症教育;並將情況通報班主任。

二、勤和老師溝通

在教育孩子上,你要多和老師溝通,尤其是和班主任經常溝通。因為孩子生活在學校和家庭的兩個空間裡。在老師和你之間,有一些互不瞭解的情況,要做好孩子的教育,就要有針對性,如果不瞭解學生的另一面,對學生在家的表現教師不瞭解,老師就不能恰到好處地教育學生;如果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知情,家長也無法教育孩子。因此,要想使家庭和學校教育都有效,必須加強相互之間的瞭解。生活中,有些學生在家裡是個好孩子,在學校卻有很多缺點,而家長又不知道學校的情況,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使有些缺點不斷強化和成長,最後積重難返。比如孩子喜歡勞動而不喜歡學習,在家裡愛勞動深得家庭和鄰居的喜愛,但在學習上卻是非常頭疼。家長如果瞭解這種情況,就會主動和老師配合,逐漸開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斷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如果家長一無所知,教育就會不及時,會失去教育的最佳時間。有些學生在學校表現很好,學習成績也深得老師的喜愛,但在家裡卻懶得幫助父母分擔家務,看不起父母,對父母言語頂撞或置之不理。這些也要及時和班主任老師取得聯繫,在老師的教育下,幫助理順親子關係,使他認識到對家長應有的態度。所以,要想準確把握教育時機,家長和學校之間就要保持暢通的細心渠道,相互知道孩子在家和學校的表現。作為老師應該和家長主動聯繫,及時把孩子的表現反饋給家長,讓家長清楚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並從與家長的談話中,瞭解孩子在家裡的表現。如果因為學生多,工作忙,沒有來得及和你聯繫的話,家長要主動溝通,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老師的學生一輩子層出不窮,但家長的孩子只有一個或兩個,耽誤不得。

怎樣正確引導孩子上課集中注意力

自開學後,一直想了解下女兒入園後的學習情況,雖然童童只有3歲3個月,畢竟升蒙氏中班了。利用老師們課外的時間,我分別跟班上的三個老師進行溝通。老師們普遍反映的是女兒課堂回答問題很積極,課堂作業也完成的相當不錯,但是就是上課喜歡“下位”,如果加以改進,以她現在的年齡,那還是相當不錯的。 我決定再找女兒問問,晚上和女兒談心時,我問她,幼兒園好嗎?她說好,我問老師上課應該認真聽講嗎?她說應該。那上課應不應該離開座位呀?女兒說不應該。接著我切入正題,問童童上課離開過座位沒有?她說離開了。我問她做得對嗎?她說不對。我說既然不對,我們就來改正好嗎?你想老師在講臺上上課,如果別的小朋友也跟你一樣離開座位,那老師不是沒法上課了嗎?那樣老師教的你全不會怎麼辦呢?現在上課有遊戲時間,那時再和小朋友一起玩好嗎?女兒很懂事的來了句,好的。雖然當媽媽的知道這需要個過程,但我還是想把上課的紀律從側面多講給她聽,讓她逐漸明白。 但在與童童爸探討這事時,她爸不以為然,認為孩子現在還小,隨著年齡增長慢慢會適應上課紀律的。可是當媽媽的卻不一樣,她這一“下位”讓我思索了半天,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不喜歡束縛,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適應上課的紀律,集中她的注意力呢? 作為家長要提高認識,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是不太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和生活方式造成的,現是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中倍受寵愛,所有的人都以她為中心,到了幼兒園全班30個孩子,老師不可能象家長一樣把每個孩子都照顧到,所以她會有種被忽視的感覺,總想做一些小動作來吸引老師的注意力(因為老師說有時感覺童童上課從座位上滑下去,有點故意的行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能對孩子過分的關注,要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如獨自穿衣、獨立吃飯等,以便以後她有能力去適應陌生的環境和事物。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過於對她施加壓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有興趣的事物會增加孩子的注意力。在對有興趣的事物上來發展她對其他方面的好奇心,要多讓她接觸新事物,從各個領域增加她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孩子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讓她自然而然喜歡學。另方面家長可以陪她進行些比如堆積木、畫畫、看書、釣魚、拼圖等,安靜的環境,家長的陪伴,能穩定孩子的注意力,發展孩子的耐心和集中注意力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也需要鼓勵,在她完成任務或及時回答問題時及時進行表揚,增強她的自信心。 父母還應該和幼兒園的老師們多溝通,請老師多給孩子一些關愛,找到她的優點,當孩子表現好時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對孩子出現“下位”這樣的情況時,要告訴她老師在上課,你現在是中班的小朋友了,是大孩子了,要跟其他小班的小朋友做個榜樣。前幾天老師告訴我她還在班上表揚女兒課堂作業做得很不錯,晚上我問女兒今天老師表揚你沒有,她喜滋滋地說,表揚了。相信有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女兒的課堂紀律一定會有所改善的。 在孩子的體能方面,要加強孩子的體育鍛煉,讓孩子放風箏、多跑步、玩球等,多帶她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常進行有必要的運動,也是防止孩子精神疲倦、鍛鍊協調能力、提高注意力的好方法。孩子幾個月前在學溜冰,可以讓孩子鍛鍊身體、加強平衡能力,孩子一直喜歡玩球,家裡大大小小的球都有,我一直覺得那是男孩子才喜歡的運動,現在看來好處還是挺多的。

怎樣正確引導孩子的性方面教育,男孩

最好是從小就開始教孩子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如果父母沒有交給子女做人基本的道德,那麼跟沒有父母沒什麼兩樣。

現在的教育越來越差,百度知道(您可以自己百度知道搜)裡面有很多初中、高中女生 提問說自己被班裡的男生摸……(讓我非常憤怒)。如果、如果您的女兒遇到這種事情,而且怕告訴家長、老師,最終男生越來越放肆。您覺得這是多麼惡劣的情況。

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從人性出發,不能以追求幸福和自由為根本,不能給人以真善美和對人的尊重,失缺了人最本質的人文情懷,那麼所有的教育都是失敗的。儘管人有天大的本事和擁有人所擁有的財富,都將是有害的,而且還不自覺,還不認為如此貪婪有何意義。這種自私和惡性,一旦養成慣性,危害的不僅只是個人,恐怕更會殃及社會,貽害後世。

父母應該跟子女多溝通,溝通的時候不要讓子女有太大壓力(子女感到壓力會厭煩與父母溝通)。

可以像朋友與朋友之間一樣溝通、談心。

初中、高中階段屬於青春期,叛逆不可避免,但是父母應該冷靜跟子女(子女多半易怒、衝動)溝通。避免接觸(huang、se qing、之類的),教會子女尊重別人。

(20歲以下很少有懂得愛情、真愛的。很多人在初中、高中談戀愛,那隻不過是好感、慾望、生活環境影響、網絡xing的汙染)。青春期階段很多人什麼都不懂、只是知道表面說幾句喜歡什麼的。過了一個段遇到吸引自己的異性(見一個“愛”一個)。傷人終傷己!!!

其實通過電視劇、動畫片可以很好的教育子女,一般都應該從子女的愛好著手教育。教會子女懂得什麼是光榮、什麼是廉恥。

懂得什麼尊重、真誠的付出 真誠的對待~ ~

教師如何正確與孩子相處

作為幼兒園的老師,我們更多的則是想如何能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家長們放心,讓孩子們開心。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而與孩子正確地相處是所有問題的前提條件,用我們的關心、耐心和愛心告訴孩子,你別怕,我愛你們。對於我這個沒有專業學過幼兒教育的人來說,要一下子就明白怎樣和孩子們相處是不容易的。我只能在跟著老教師學的同時,再自己努力去摸索。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和探索,我總結出幾條如何正確和孩子相處的經驗。一、正確瞭解如何愛孩子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這是他們成長中的心理需要。孩子的心是稚嫩而敏感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判斷自己是否被愛的依據。現代教育要求教師“接納全部的孩子,接納孩子的全部”,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要求。孩子們時常會“不按常理出牌”,有時候會讓你束手無策,但是無論孩子怎麼樣,我們都要學會去忍耐、包容、欣賞和研究。孩子們也需要了解和尊重,也希望教師能和他們平等地交流,所以,當你面對孩子的時候,請你先蹲下身來,我們的笑容、拉手、擁抱都是在像孩子傳遞一個這樣的信息:你正被我關愛著。二、學習走近孩子的方式對於很多孩子的行為,在大人眼裡或許是不好的,此時,或許更多的老師採取的是批評的方式,而不是去關心孩子為什麼會那樣做。我發現很多次我都沒有好好的傾聽並解讀孩子“特殊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內心情感。作為教師,最困難的是瞭解孩子們在想什麼。因為畢竟我們有了成熟的思想和複雜的心思,再也回不到孩童時代那樣單純的心靈,因此,觀察、傾聽並瞭解孩子就是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職業素質。這種職業素質不會與生俱來,要靠後天的學習,教師要善於學習走近孩子的方式。如何走近孩子,是建立良好師幼關係的必要途徑。三、客觀地看待教育問題在改變高梓宸的攻擊行為時,我曾屢屢受挫。對於幼兒教育,出現的問題大致有“不會”和“不能”兩類。對於“不會”,教師應該因材施教,轉變觀念,更換方式地讓孩子學會,而對於“不能”,教師就更要關注並分析其生活背景和身心因素。孩子的特殊行為的背後隱藏著多種原因,不要一味地去指責孩子,更應該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意義,其中或許就有“渴望關注”、“渴望交往”的意願。教育不是萬能的,教師只有正視孩子自身的發展水平和特點,才能讓教育發揮最大效能。面對孩子,先放鬆心情,消除偏見,學習並嘗試從多角度去了解和分析孩子的內心意願,只有你的愛是以科學規律為導航的,你就一定能和孩子愉快地相處。

教師應怎樣引導家長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不僅給了孩子生命,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給予孩子以各種影響和教育,在孩子世界觀的形成、道德品質的養成和生活習慣的養成等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幫助家長和孩子建立良好適度的親子關係。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進行學習的。這個理論對於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家長的優良品質和不良習慣都會在孩子身上得到複製。所以,家長首先要做一個好的示範者,他的生活態度、言談舉止都是孩子源源不斷的學習資源。2、家長不應只是“法官”,更應該做孩子的支持者。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身上存在一些問題,總是以“法官”自居,這對孩子的教育是無益的。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這樣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你便能夠以孩子的“支持者”不斷施加教育影響力,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二、幫助家長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開始。教師要幫助家長認識到習慣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解決好這個問題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開端。2、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習慣是個大問題,是大智慧。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習慣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教師要使家長認識到教育是一個長期、反覆的過程,塑造人是一個無比複雜的勞動,一定要有耐心、信心和恆心。3、通過習慣培養鑄造品格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問題通常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來。教師要幫助家長認識到人格是與習慣相輔相成的,習慣是影響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勤勞、誠實、愛心、合作等品格都可以通過習慣培養來鑄造,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通過一些細節習慣的培養來鑄造孩子的品格。三、幫助家長引導孩子學會學習在家庭教育中過程中,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自信心是進取心的支柱,是有無獨立能力的心理基礎。自信心對孩子健康成長和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少兒期的自信心對一個人一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幫助家長認識到通過賞識教育來建立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杜絕那種把嘮叨數落,肆意打罵等不明智的做法當作教育的做法,因為那樣只會使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2、激發孩子的學習潛能孩子缺乏求知慾,通常不是父母的要求不夠嚴格,而是不良的家庭教育阻塞了孩子的興趣。教師要幫助家長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境、利用暗示、目標、計劃等策略去激發孩子學習的慾望。潛能開發雖沒有絕對的“時間表”,但也有步驟,比如建立目標、控制情緒、磨礪意志、專注於一點等都是非常重要的。3、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家庭中,家長不可能事必躬親地教給孩子所有的知識,但是家長可以通過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家長要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和專注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習慣。可以說,在這個方面花再多的工夫,都是值得的,因為這將成為孩子走向成功的堅實基礎。四、引導家長重視營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圍家長是家庭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優化家庭文化環境,建設健康,文明,積極的家庭文化環境,是家長的重要責任,......

作為老師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髮展

最重要的是要跟學生和諧相處,樂教樂學

古時強調師道尊嚴,“天地君親師”,由此可見為師者的地位和尊嚴。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提倡尊師重教,但在這個講求平等和民主的時代,我們卻不能一味強調“師道尊嚴”,而是在關注老師的同時也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學生,讓二者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和諧相處,樂教樂學。

說起來,良好的師生關係並不複雜:一方面是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信賴,只要教師和學生都能做到這兩點,他們就可以稱之為“學生眼中的好老師”和“老師心中的好學生”,而事實上,絕大部分教師和學生也希望做到或者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但前不久,一份關於中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報告卻顯示:當心理存在問題時,只有2.06%的同學願意向老師傾訴;在對待老師批評這個問題上有近三成的同學認為老師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雖然這份調查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這一現象卻不容忽視。在又一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將焦點重新對準了師生關係這一古老而又嶄新的話題。

老師與學生應是平等的師生關係

“作為老師,首先要有愛心,熱愛教育事業和自己的學生,也要有責任心,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自己的學生負責;其次,要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能為孩子做榜樣、做表率;還有就是要有良好的人格和淵博的知識,讓孩子能從他那裡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對老師的要求和希望,,老師與學生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這樣更有助於互相交流,減少矛盾。

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以身作則,“靠單純的說教很難使孩子真正服你,必須要讓他們感覺到你的人格魅力,他們才能真正佩服你、欣賞你、向你學習。”

文章來源於海峽教育網,海峽教育網還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方法哦~

相關問題答案
老師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代課老師如何轉正?
新老師如何和領導相處?
如何正確處理小學生學生寫情書向教師表白 ?
如何正確上網英語作文?
如何正確設置虛擬內存?
老師如何為學生寫評語?
如何正確使用消防栓?
如何正確拿筷子?
如何正確使用半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