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文言文怎麼說?
正好路過一起走可以嗎,用文言文怎麼說
現代文與文言文對譯:正好:恰。路過:經途。一起走:伴。可以嗎:乎。正好路過一起走可以嗎:經途,恰也,伴乎?
剛好碰巧用文言文怎麼說
邂逅
胖瘦正好用古文怎麼說
原話是"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宋玉說的
出自《登徒子好色賦》 (先秦·宋玉)
正好有次機會翻譯文言文
正好有次機會
適有一好機會
恰逢有機遇
我們那正好缺個做飯的用古文怎麼說
我們那正好缺個做飯的
我恰缺一操炊者
我喜歡的人剛好也喜歡我用文言文怎麼說 5分
吾喜之人彼適喜吾
知道的不多剛好能堵住你的嘴用文言文怎麼說
餘知之甚少,然於汝之口,足矣
睡了不到一小時用文言文怎麼說
剛剛睡了不到一個時辰或睡了不到半個時辰。
古時候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咱現在的一晝夜,24小時,正好是古時候的12個時辰。
古人的時間觀念,就依時辰為準。
不知不覺就到了這熟悉地方用文言文怎麼說
初小的語文是在家中學的。因為那時我家住在縣城南郊的一個山溝裡,進城上學得翻一道山,走一個多小時,對幾歲的孩子來說不相宜。正好我祖母的哥哥,一個沒趕上科舉又沒進學堂的失意文人,長年住在我家,便請他給我啟蒙,不過並非從三字經或四書開始,而是學的葉紹鈞和沈百英編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學語文課本。這時我差兩個月滿五歲。
由於在這以前,我已從認帶有圖像的方字塊,結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類背誦,識得了幾百個字。(當時對背誦的這些詞句不解其意,只覺得念起來很順口,有時把詞改一改,如改為趙錢孫李,狗吃生米;周吳鄭王,狗吃黃糖;馮陳朱衛,狗扯棉絮(四川話發音為SUI)就更覺得有趣好記)小學課本學得很快,一年學了三本。從春到秋上課九個月後,開始作文,第一篇作文的題目是“菊花”。我家說是要保持陶家愛菊的傳統,花園裡培植了許多菊花,這篇作文是看了這些菊花後寫的,只寫了作文本不到一頁,但大人們都很高興。作文寄給我在外面上學的父親和叔父,他們寄回新書作為獎勵。從此,每有新的作文就給他們寄去,不斷得到新書,巴不得多作幾次文了。
我家雖是源出封建士大夫家族,但並不守舊,贊成新文化,舅公教不了新學,因此在家學了一年後,請了縣城的小學語文老師,也是我祖父的朋友程子顏先生,每週來家三次,教我繼續讀小學的語文課本。很快這商務印書館的初小語文課本學完了,買了些別家的課本來看,程先生覺得這不是個辦法,最後找到兒童書局出版的兒童活頁文選,每次教一篇。
這兒童活頁文選我覺得選得很好,都是新文學名家的作品,也有古典的白話文名著;不是全篇而是選出其中精彩的段落,加上一個標題,每篇最多隻有幾百字。象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選出幾段,題名為“荷塘夜遊”;從“儒林外史”選出記述王冕學畫的文字,成為一篇“何不畫他幾枝”。很快我就喜歡起朱自清、徐志摩、冰心、郭沫若、孫福熙、朱光潛和吳敬梓這些人的文章。魯迅、胡適、李大釗、陳獨秀、陶行知的文章,也選得有,但是到大一點後才漸漸理解其深意。
讀了一些片段感到不過癮,於是去找原著,上海萬象書局出版的名家選集,正合我的要求,使我接觸到更多的新文學著作。《回春之曲》《桂公塘》都看得使我掉淚,不過對郁達夫則不喜歡。應該說明的是,這些都是上初中以後的事。
不記得程老師講過什麼段落大意或主題思想,但對他要求我把字認清,把詞的意思弄明白,而且都要求牢牢記住,印象特別深刻。大人還教會了我查詞典。
背誦和默寫是每堂必做的功課,講課時老師大聲朗讀,抑揚頓挫,情感投入,我也跟著念,課後自己還念,雖然念這白話文總覺得不如念唐詩來勁,但念著郭沫若“夕陽燒紅了海上的天壁”,朱自清的;“沿著荷塘是一條小小的煤屑路,白天很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仍感到有意思。在那時,都講究朗讀,家中經常有孩子朗朗的讀書聲,被認為是家庭興旺祥和的標誌。
上課開始,先默寫前一次教的課文,錯一字扣一分,落一字也扣一分。經常是得到八十幾分,沒得過一百分。我覺得那白話文不好背,要是文言,也許有得百分的時候。
就這樣經過了三年多的訓練,我進入了高小、初中、高中,老師再沒有這樣要求了,但背誦和查詞典已成為習慣,學了古文,自己背。
初中語文課本是老師油印的選本,白話文多,但講的少,讓你自己去看,實際上逐漸變成文言文為主。老師並不講很多,但要求多讀,說是讀多了自然能明白,對字和詞的意思,要上下文連貫起來才能正確理解。學習效果的檢查集中在作文上,不記得考過什麼問答題,一般作文的分數就是語文課的分數,平時作文的分數也累計進去。因此當時的學生多數喜歡平時多作幾次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