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古代都叫什麼名字?

General 更新 2025-01-18

古代東北地區叫什麼

靺鞨

求古代中國東北國家的名字,寫小說用

東北,古稱營州、遼東、關東、關外、滿洲,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即“東五盟市”:赤峰市、興安盟、通遼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東北是華夏民族的傳統聚居地,在中國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屏藩王畿,賜周召公姬奭以東北之地,是為燕國的始祖。周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紀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

燕國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封國。關於它的始封,《史記》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確的記載,稱:“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史記》卷4《周本紀》也說武王伐紂之後,“封召公奭於燕”。召公名奭,姬姓,是與周室同姓的貴族,因食邑於召,稱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開國奠業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時候,向東襲破東胡修築長城,向南討伐齊國,燕國達到極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滅韓、魏、楚後,再遣王賁攻燕遼東,燕軍戰敗,燕王喜被俘,燕國滅亡。秦軍回師攻代,代王嘉被俘。燕遼東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別設為遼東郡和代郡。

前226年,秦將王翦攻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河因此而得名。

高句麗和渤海國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立政權。創建者是夫餘人(東北古代漢人一支與現代韓國人無關,人口幾全部姓高)朱蒙;都城是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五女山城),後琉璃王遷都國內城丸都(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政權(共歷705年),統治最盛時一度將朝鮮半島大半納入版圖,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對東北地區南部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晉時,慕容鮮卑遷到現在的遼西地區,公元337年稱燕王,建乎府於龍城(今朝陽市),史稱前燕,前燕亦重視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規定租稅,非工商人口歸農等等。使遼西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高句麗在唐軍和新羅(今天朝鮮、韓國祖先)的夾擊之下滅亡,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軍俘虜。高句麗人口絕大部被唐朝政府內遷中原融回中土,餘眾融入渤海國的人民裡。

唐武后聖曆元年(698年),肅慎後裔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以本部為主,結合其他部,在“白山黑水”(長白山、黑龍江)之間建立地方政權渤海國(亦稱震國)。後來鼎盛時,疆土方圓5000裡,人口近500萬,勝兵數十萬人,史稱“海東盛國”。

遼金元時期

遼金元時期,先後有居住在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遼王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1115年~1234年)。這對於各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對於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領耶律阿保機把兩大部落統一起來,自立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阿保機逝世後,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改皇都為上京。遼王朝鼎盛時的疆域,東至當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帶,與北宋對峙。

公元1113年,肅慎族系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舉兵奪取松花江流域,南下佔領遼東半島。1115年稱帝,國號金,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以南)。建國後繼續征戰,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大金最盛時超過極盛時期的遼國,囊有遼吉黑三省和蒙古草原,大金騎兵向亞洲東......

中國古代的各省份叫什麼名字呀?

就叫這名字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穿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佈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佈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併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併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併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

東北都有哪些古代名人

建議看看《東北歷史名人傳古代捲上》

作者:張博泉主編 出版社:吉林文史 類別:文學

出版時間:1986-07-0盯 印刷時間:0000-00-00 上書時間:2004-05-13

開本:32開 頁數:446 頁 印張:14。25

裝訂: 印量:2。7 品相:9成品相

古代名人為什麼沒有東北人

東北開發的晚,其實後來的東北人,基本都是山東人。

比如我,我的太姥爺的爺爺是山東人,在海上討生活,因為大伯兒子身體不好不上船,大伯就把“針路”(當地人自己摸索出走私水路圖)傳給他,搞一些遼貨起家的。後再收貨的地方置辦產業,憑藉勤奮經營最後成為了小地主,直到開國,經歷分地與農風波後,最後到姥姥這裡就剩下一副劣銀鐲子。全靠太姥爺為人和善,善待鄉梓,所幸沒受什麼欺負,我姥姥長得好看,就和做生產隊長的姥爺結婚了(好在東北農村搞成分迫害的少)

再比如說,我爺爺,是躲避饑荒闖關的山東人,來這邊後中秋節全家人窮的6口人吃2塊月餅,一塊月餅切4塊,6人吃剩下2塊祭祖.........

東北人口都是後帶去的,以前科舉也不盛行,所以古代名人沒有東北人是因為當時.....東北確實沒啥人。現在%80以上的東北人都是建國後移民的。

中國古代的抗寒作物少,玉米,辣椒,土豆,番薯,甜菜,都是後來才有的,而且也是經歷了多次配種才有的。甜菜到時有的早,但甜菜這種東西傷地,老百姓都不愛種。而且古代人也沒找到鬆嫩平原。所以也確實沒有發展的餘地。

東北出了什麼歷史名人

古中國只控制著東北的遼寧一帶,以遼河為界,東為遼東,西為遼西,到了宋時遼國才統治東北全境

商朝:伯夷和叔齊三國:公孫瓚

兩宋:耶律阿保機 完顏阿骨打 完顏兀朮

清朝:努爾哈赤 多爾袞

民國:張作霖 張學良 馬占山 呂正操

朝陽古代叫什麼名字啊?

東北最古老的歷史名城

朝陽曆史古城的發展及其地位,標誌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獨特的歷史優勢。位於朝陽城東南郊的柳城歷史久遠,戰國時,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屬遼西郡。至漢朝時,柳城已成為遼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後被三郡烏桓據為統治中心,曹操北伐烏桓曾揮師柳城,可見柳城在秦漢時期已成為東北重鎮。公元342年,前燕王在“柳城之北、龍山之西”建都為龍城, 十六國時期前燕、後燕、北燕立國88年期間,龍城為三燕都城達52年之久。一座繁華的都城——龍城也成為東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歷史名城。

歷代塞外戰略要地

朝陽古稱塞外遼西之地,由於地理位置處於中原通往東北的古代交通要衢,歷史民族活動方面處於中原漢族與東北各少數民族互相交流及融合發展的紐帶地區,因此中原歷代王朝都在此設邊關重鎮,而東北各族入主中原時也要把這裡作為必爭之地,使朝陽成為歷代塞外戰略要地。

隋唐時期,朝陽為營州,被稱為“隋唐王朝的中央政府與東北各族往來的樞紐”,也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各族繼續統一和推行封建制度的前沿陣地。根據戰爭的需要,還開通了中原到遼西的營州古道,從營州可到遼東、朝鮮、日本,使營州的經濟文化產生了交替繁榮的局面。而遼西營州也成為盛唐文學經常描寫的邊塞題材之一。

遼金元時期,是契丹、女真和蒙古族於中國北方迭起興盛時期,而地處遼西的朝陽地區,也成為這些北方民族與中原兩宋王朝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

明清時期,朝陽仍為重要建置之地。清朝時,朝陽為清帝東巡的要路駐蹕之所,也是清政府借地養民屯兵蓄銳之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政府曾從朝陽調集蒙古騎兵開赴沿海口岸駐防。儘管隨著清朝對全國的統一與行政區劃的相對穩定,朝陽作為塞外戰略要地的作用也相應轉移,但歷史上多次成為遼西以至東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的事實,卻使它的重要戰略地位永存史冊。

東北什麼最出名啊?

東北三寶

是指中國東北地區的三種土特產,東北三寶,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人蔘、貂皮與鹿茸角”。

另一種說法是:“人蔘、貂皮與靰鞡草”。

具體地說,“人蔘、貂皮與鹿茸角”是富人、官家的說法,“人蔘、貂皮與靰鞡草”是窮人的說法。

因為東北天氣苦寒,窮人老百姓把靰鞡草填在鞋子裡,能保證腳不被凍壞,所以靰鞡草是窮人的寶。

而富人有溫暖的棉靴,就不認為 靰鞡草也是東北三寶了人蔘

人蔘,又名"人葠",俗稱"棒槌",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為馳名中外的珍貴藥材,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人蔘、貂皮、鹿茸角)之一。由於人蔘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得名。

在古代,它有許多別名、雅號,如:神草、王精、地精、黃精、血蔘、人銜、人微等,人們所說的"百草之王"是從滿語中翻譯過來的。滿族人稱人蔘為"奧而厚達","奧而厚"是草類總稱,"達"為首領、頭人之意,故將其譯為"百草之王"。

在中國醫藥史上,使用人蔘的歷史十分久遠。早在戰國時代,良醫扁鵲對人蔘藥性和療效已有了解;秦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藥中上品;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共有113方,用人蔘者即多達21方;相傳明代李時珍之父李言聞曾有《月池人蔘傳》專著。

本溪素有"人蔘之鄉"的美譽,近年本溪人蔘及其加工的滋補品大量銷往國內外市場。

人蔘分為山參和園參兩大類, 野生的稱為"山參",多生長於闊葉林與針葉林混生的人際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其性喜陽,需疏散的陽光和腐殖質深厚、通氣良好的土壤中。其生長非常緩慢,一兩重的山參要長四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由於人們對其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野生人蔘日趨減少,愈為罕見,當然尋採起來也就更加困難。

園參,即人工栽培的人蔘,也稱"家參"。它與山參在顏色、形體等方面均很相似,但味苦並帶有辣氣,山參雖味亦苦卻有清香之氣味。遼寧的家參栽培、主要在東部山區的桓仁、新賓、清原、本溪、寬甸和鳳城等地。其中,以桓仁產量最多,面積也居全國的前列,已被國家定為藥材生產基地。寬甸下露河鄉石柱子村的"柱參"和桓仁的"白人蔘"為遼寧特產,全國少見,十分名貴。

據理化分析,人蔘中含有人蔘皁甙、人蔘寧、揮發油、人蔘酸、甾醇等多種成分和許多有機物、無機物及維生素等,有其它藥品所不能比擬的特殊藥用價值和療效。它能補血養氣、固津生液、調節神經、開心明處、益智安神、降壓健胃等,尤其對於治療久病衰弱者非常有效。

人蔘不僅有獨特的藥用價值,還可以製造許多方面的深加工產品,賦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此外,在文學名著中,有關人蔘的傳說故事更是不可枚舉,如:《西遊記》中豬八戒吃人參果;《紅樓夢》中王夫人翻櫃找人蔘等比比皆是。到了人蔘之鄉東北,導遊員口中的講述,更是令遊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人蔘自古即為著名的補藥,我國最早(後漢時)的藥書 <神農本草經> 中將人蔘列為上品,該書中凡入上品之藥多為對人體有補養之功的.該書謂人蔘"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金元以後用人蔘大補元氣以固脫.即大病、久病之後,元氣大傷時,用人蔘尤宜.為治療虛......

東北的戲曲名稱是什麼

一、解釋東北戲曲這個概念:

東北戲劇指的是在東北三省發展起來的曲藝形式,作為東北的地方戲,還是由以東北方言演唱的二人轉發展起來的龍江劇和吉劇為主。

二、分別解釋龍江劇和吉劇:

1、龍江劇簡介:

龍江劇是中國最年輕的戲曲劇種之一,是20世紀50年代末誕生在黑龍江的地方戲曲新劇種。黑龍江漢族地方戲曲之一。1958年,在東北三省協作區會議上,周恩來提出要發展東北地方戲曲後,黑龍江省以二人轉、拉場戲的音樂為基礎,吸收東北民間音樂,把說唱和歌舞演唱的形式,逐步豐富、發展成戲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為龍江劇。

2、龍江劇具體劇目介紹:

歷年演出的主要劇目有《寒江關》、《春靈庵》、《雙鎖山》、《倆新媳婦》、《結婚前後》、《張飛審瓜》、《皇親國戚》等。

3、吉劇介紹:

吉劇是吉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在曲藝二人轉的基礎上吸收東北其他漢族民間歌舞和地方戲曲逐步發展而成的。從1959年至今,吉劇共創作改編和排練演出了近二百個大、中、小劇目,其代表作為《包公賠情》、《燕青賣線》、《桃李梅》。

4.吉劇具體劇目:

劇目有《包公賠情》、《搬窯》、《燕青賣線》,後又相繼編演了一批新劇目。如現代戲《婚禮上的眼淚》、《情法之間》、《春回大地》、《黃連花》和古代戲《包公趕驢》、《三放參姑娘》、《三請樊梨花》等。

河北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10分

河北省的名稱及其來歷

河北,因位於黃河下游以北而得名。“河北”是個古老的名稱,最早以地域名稱見諸於戰國史籍,唐初始成為大行政區的名稱,中華民國(1928年)由直隸省改為河北省。

“河北”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時的《周禮·職方》,中有“河北之地”的記載。《戰國策·趙策三》則有“趙有河北,齊有河東”。《爾雅·釋丘》記載:“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文中的“河”,指“黃河”。黃河,古稱“河”。後世以河水多泥沙而色黃,故稱“黃河”。戰國時的黃河,由今河南省濮陽流向東北,經今河北省大名、館陶,及山東省平原等地,于山東省慶雲縣入海。其北有趙,其東有齊。從黃河流經的地域,可知那時的“河北”,大抵包括今河北省中、南部廣大地區和今山東省東北隅、河南省北部小部分地區。古代河北與今河北有著地域上的部分重疊關係,從而可以看出當今河北省這個名稱悠久的歷史淵源①。

“河北”自戰國出現,歷經秦、漢,至隋,它一直作為黃河以北廣大地域的泛稱存在,但並無具體嚴格而明確的地區範圍。《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陳餘為將,將卒數萬人而軍鉅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此書還記載劉邦對項羽所言:“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當時“鉅鹿”在今河北省邢臺市境內,“河北之軍”指在邢臺“鉅鹿之北”。“將軍戰河北”,指項羽之軍是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地區。《隋書·五行志》記載:“仁壽二年,河南、河北諸州大水”。“河北”,指太行山以東,黃河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今河北省及其相鄰地區②。總之,“河北”在唐代以前是個約定俗成的地域泛稱。

唐代初期,“河北”開始成為全國一級大行政區的名稱,沿襲到宋、金兩朝。《舊唐本·地理志》記載:“貞觀元年,悉令並省。始於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東道,四曰河北道……”。這是“河北”成為大政區名稱的開始。根據“山河形便”的命名原則,在黃河以北設道,名曰“河北道”,這是順理成章的。河北道轄孟、懷、魏、博、相、衛、貝、澶、邢、洺、惠、鎮、冀、深、趙、滄、景、德、定、易、幽、涿、瀛、莫、平、媯、檀、荊、營等29州及東安都護府。此時黃河已向南改道,即由河南省濮陽向東北經今山東省陽谷、東阿、禹城、商河、濱縣等至利津入海。河北道的範圍大體包括今河北省全部轄域及山東省、河南省北部一隅和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的南部地區。由上可知,當時“河北”的地域十分遼闊。宋代將河北道改為河北路。金代沿用河北路。元代推行省制,便廢除了河北路③。

省,原是官署的名稱。作為政區名的行省,起源甚早。魏、晉時已有“尚書省”、“中書省”之稱,是中央行政機構。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除京師附近地區的山東、山西和河北直隸於中書省外,又在路之上於河南、浙江、湖廣、陝西、遼陽、甘肅、嶺北、雲南等處設十一個行中書省(略等於中書省辦事處或中書省行署),簡稱行省。後來行省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簡稱省④。古稱“天子之居”為“京師”,即今首都。明代直隸於京師的地區為“直隸”。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朝自南京遷北京後,因稱直隸北京的今河北、天津等地為“北直隸”;直隸南京的今江蘇、安徽省為“南直隸”。清初,改北直隸為“直隸省”,南直隸為“江南省”⑤。明、清沿用元代行政區為“省”的名稱,至今。

民國初期,中華民國政府定都北京,全國省級行政區設置多襲清制,大體在今河北省轄域仍設直隸省。1927年8月,民國黨政俯遷都南京以後,直隸省不僅失去了原來較其他省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已名不符實,於是便產生了更改直隸省名的問題⑥。1928年6月20日,國民黨政府決定,直隸省改稱河北省,京兆尹公署......

相關問題答案
東北古代都叫什麼名字?
穿越古代你叫什麼名字?
古代的首都叫什麼名字?
山東古時候叫什麼名字?
北斗七星都叫什麼名字?
內蒙古時候叫什麼名字?
雲南古時候叫什麼名字?
公主都叫什麼名字?
十八羅漢都叫什麼名字?
天津古時候叫什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