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軍總辦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05

滇軍是哪個省的

滇軍是雲南省

滇軍,得先從雲南陸軍講武堂談及新軍第十九鎮談起。1907年8月,雲南創辦了一所新式的軍事學校,就是雲南陸軍講武堂。建立時與天津講武堂和奉天講武堂並稱三大講武堂,後與黃埔軍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齊名。

1908年3月,講武堂又告停辦。1909年,當時的雲南總督錫良重辦,延聘李根源、李烈鈞、方聲濤、趙康時、沈汪度、唐繼堯、張開儒、庾恩暘等一批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生擔任教官,李根源任講武堂總辦。雲南講武堂的規模較大,開設甲、乙、丙三個班。

辛亥革命前夕,講武堂甲、乙、丙三班畢業,特別班也提前畢業一百人,分配到新軍第十九鎮各營擔任下級軍官或見習軍官,成為辛亥雲南起義的基本骨幹力量。

辛亥革命後,雲南都督蔡鍔將軍下令將雲南陸軍講武堂改為雲南陸軍講武學校。以雲南講武堂師生為骨幹組建的滇軍,在護國、護法戰爭中戰績輝煌,故學校聲譽日隆,威名遠揚。鄰省甚至鄰國許多有志青年紛紛來昆明報考求學,其中就包括了朱德、葉劍英、崔庸健等。據不完全統計,從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鮮、越南來留學的青年達200餘名。

雲南新軍從1902年開始編練,到1909年暫編成陸軍第十九鎮,共有步、馬、炮等二十一營。第十九鎮統制為鍾麟同,總參議為靳雲鵬,兵備處總辦為王振畿,都是清廷的鷹犬。但是,第十九鎮卻也聚集一大批革命黨人,充當各級軍官。如鎮參謀官殷承瓛 、統帶羅佩金、管帶李鴻祥、唐繼堯、劉存厚、雷飈、謝汝翼、韓鳳樓、李鳳樓等。他們都是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生,同盟會員。 滇軍源於清末新軍第十九鎮,辛亥革命後轉為維護共和的力量,軍權為蔡鍔、唐繼堯等所掌握。

1913年10月蔡鍔被袁世凱調進北京,唐繼堯繼任雲南都督兼民政長,逐漸掌握滇軍的實力和全省的統治權。護國戰爭後期,唐繼堯大量擴充軍隊,除統治雲南,控制貴州外,並把滇軍派入四川,佔領地盤,掠奪財富。 1917年4月至8月間,曾與川軍劉存厚部在成都和資陽、內江等地多次發生爭奪戰。

1917年7月,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後,拒絕恢復國會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揭起護法旗幟,唐繼堯利用護法之名,實行擴張,將滇軍改組為靖國軍,自任總司令。12月間同黔軍袁祖銘部和川軍熊克武部聯合,任川

提供一下滇軍抗戰時的編制

國民黨十大雜牌軍之六滇軍 黔系軍閥所依附的,主要是鄰省的滇系軍閥。在西南各軍閥派系中,滇系算得上是一股重要的勢力。要談滇系軍閥,得先從雲南陸軍講武堂談及新軍第十九鎮談起。 1907年8月,雲南創辦了一所新式的軍事學校,就是雲南陸軍講武堂。但是,到了1908年3月,講武堂又告停辦。1909年,當時的雲南總督錫良重辦,延聘李根源、李烈鈞、方聲濤、趙康時、沈汪度、唐繼堯、張開儒、庚恩暘 等一批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生擔任教官,李根源任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字印泉,又字雪生,雲南騰越人,1879年出生。1904年,李根源入日本振武學校,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6年升入士官學校,1909年畢業回鎮,即被聘任此職。雲南講武堂的規模較大,開設甲、乙、丙三個班。甲班學員第一期為一百二十人,來源於陸軍第十九鎮的管帶、督隊官、隊管、排長等。乙班學員第一期為一百人,來源於巡防營的管帶、幫帶、哨官、哨長等三十歲以下,文理通順者。丙班學員第一期為二百人,來源於貢生、稟生、中學學生,年齡在十六至二十二歲之間,學成後用來補充下級軍官。以後,又從丙班學員中挑選成績優秀者一百名,特授學術,為特別班。由於講武堂總辦李根源以及其他教職員工多為同盟會員和激進分子,雲南講武堂實際上成了培養民主革命戰士的新式軍事學校。辛亥革命前夕,講武堂甲、乙、丙三班畢業,特別班也提前畢業一百人,分配到新軍第十九鎮各營擔任下級軍官或見習軍官,成為辛亥雲南起義的基本骨幹力量。 雲南新軍從1902年開始編練,到1909年暫編成陸軍第十九鎮,共有步、馬、炮等二十一營。第十九鎮統制為鍾麟同,總參議為靳雲鵬,兵備處總辦為王振畿,都是清廷的鷹犬。但是,第十九鎮卻也聚集一大批革命黨人,充當各級軍官。如鎮參謀官殷承瓛 、統帶羅佩金、管帶李鴻祥、唐繼堯、劉存厚、雷飈、謝汝翼、韓鳳樓、李鳳樓等。他們都是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生,同盟會員。1911年2月,蔡鍔由廣西被調入雲南擔任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統領。蔡鍔,字鬆坡,湖南邵陽人,1882年出生。蔡鍔是梁啟超的學生,戊戌政變後,追隨梁啟超到日本,1903年在士官學校第三期畢業。1904年回國後,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等省任軍職,做過廣西新軍混成協統領。蔡鍔在政治上雖然追隨梁啟超,但他是一位真誠的愛國者,具有強烈的民主主義理想。到雲南後,蔡鍔同李根源等革命黨人相處很融洽,同情他們的革命主張。 1911年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雲南,革命黨人十分振奮,決心起義響應。蔡鍔等人頻頻在唐繼堯或劉存厚家裡舉行密談,商量起義計劃。大家公推蔡鍔任總指揮,決定舊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新曆10月30日)發動。雲南都督李經羲(李鴻章之侄)以及鍾麟同、靳雲鵬、王振畿等有所覺察,想將李根源、羅佩金、李鴻祥、謝汝翼等革命黨人調職或撤職,但九月初九夜,革命黨人發動了起義(史稱“重九起義”),次日上午攻佔了督署,中午控制了昆明全城。與起義軍頑抗的鐘麟同、王振畿被俘後處死,靳雲鵬化裝成轎伕逃出城外;李經羲以下很多官員被俘。蔡鍔、李根源等與李經羲有舊誼,饋送川資護送出境。雲南其他地方也先後發動起義,雲南全省很快被革命黨人控制。11月3日,雲南軍政府成立,舉蔡鍔為都督,李根源為軍政部長兼參議院長,殷承 瓛 為參謀部總長,韓建鐸為軍務部總長,張惟聰為省議會議長。不久,李根源任滇軍第二師師長兼迤西國民軍總司令,羅佩金繼任軍政部長。雲南獨立後,軍政府立即著手整編軍隊,改革弊政,清理財務,平定匪亂,使全省政局很快趨於穩定。雲南與四川歷來關係密切,不但地理上互相鄰接,而且雲南的財政要靠四川協濟。 而此時,四川的局面仍在混亂之中,雲南軍政府決定......

滇系軍閥的主要人物

蔡鍔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鬆坡,漢族,湖南寶慶人,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軍事家,中華民國陸軍上將。曾在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與蔣百里、張孝準並稱為“中國士官三傑” 。當時,他雖然熱切地希望變中國為世界第一等強國,但是還沒有確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著從改革軍事入手,幫助清廷革除弊政,藉以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集》。蔡鍔在一生中,注意辨別政治風雲,順應歷史潮流,投身革命運動;在軍事理論和戰爭實踐方面都作出了較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護國戰爭中,他抱病參戰,指揮劣勢軍隊頂住了優勢敵人的進攻,逼迫敵軍停戰議和,表現了他堅定不移、臨危不懼的精神和為國為民戰鬥到底的英雄氣概。唐繼堯唐繼堯(1883年-1927年5月23日),字蓂賡,中國雲南會澤人,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雲南滇系軍閥的主要領導者。1883年8月14日出生。就讀東京振武學校,然後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深造。參加過重九起義,昆明起義。在鎮壓二次革命時,攻打四川熊克武率領軍隊。在護國戰爭中,與蔡鍔聯合宣佈雲南獨立,自任中華民國護國軍總司令,護國戰爭結束後,任雲南督軍兼省長。護法運動中被推為護法軍總裁之一,並任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1913年開始在雲南執政,唐繼堯在近14年的執政期中,興辦教育、籌辦市政、發展實業做了若干件利民興滇的大事,為雲南的近代化事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執政後期從下屬到民間怨氣甚大。1927年失去雲南政權,同年5月23日病死於昆明,終年四十四歲。1935年,國民政府感念唐護國之功,明令褒揚,於1936年改公葬為國葬,補行國葬儀式。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李根源李根源(1879(己卯年)-1965),字印泉,又字養溪、雪生,號曲石,別署高黎貢山人,祖籍山東益都(今山東青州),生於雲南德宏州梁河縣九保。近代名士、國民黨元老、全國政協委員。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中秀才,二十九年(1903年)入昆明高等學堂。次年留學日本,學習陸軍軍事,先後畢業於振武學堂與士官學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會,次年春任雲南留日學生同鄉會會長,《雲南雜誌》社經理。宣統元年(1909年)回國,任雲南陸軍講武堂監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總辦。武昌起義後,與蔡鍔等發動新軍響應,成立大漢軍政府,任軍政總長兼參議院院長,繼任雲南陸軍第二師師長兼國民軍總統。後參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凱稱帝活動和“護法”鬥爭等革命運動。從1932年到1945年,李根源曾先後4次為英勇犧牲的抗日將士建造英雄冢,披麻送國殤。“霜冷靈巖路,披麻送國殤。萬人爭負土,烈骨滿山香。”1942年夏,李根源將英勇犧牲在緬甸抗日前線的二OO師師長戴安瀾之靈柩運送回國,抵騰衝,繞道怒江上游,然後交八十八師接運過江,到漕澗,舉辦隆重的公祭儀式。時為雲貴監察使的李根源親自主持了迎接戴師長靈樞的公祭儀式,並同時向雲南保山至安寧各縣發出通電,令各縣長率民眾“敬謹郊迎,公祭忠烈”的電文。1945年初,抗戰勝利,李根源辭去了雲貴監察使之職,回到家鄉雲南騰衝,即積極倡導修建騰衝國殤墓園。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國殤墓園完工了。園中建了忠烈祠、紀念塔、紀念碑。國民黨要人蔣介石、于右任、何應欽、衛立煌及二十集團軍將領都題了詞。騰衝抗戰中犧牲的軍隊官兵和民工的名字,都刻在了碑上。顧品珍顧品珍(1883~1922) ,......

求民國滇軍將領張汝驥照片,單照合照都可以

聶耳  聶耳(公元11~1年)原名守信,字子藝,一作紫藝。祖籍玉溪,生於昆明。中學時代即加入共青團,參加革命活動。10年到上海,次年考入"日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師。1年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進步音樂、戲劇、電影的創作和演出活動,並以"黑天使"的筆名發表藝術評論。1年取道日本赴蘇聯,不幸於月1日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溺水逝世。聶耳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等0餘首,集中表現當時工農群眾的苦難和反抗,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決意志,成為"中國革命之號角"。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年月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年1月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其墓在昆明西山,玉溪闢有聶耳公園昆明翠湖、西山及玉溪有聶耳雕像。  鄭和  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回族,昆明人。明初入宮為宦官,賜姓鄭。後從侍燕王朱棣,有功而被升為內宮監太監。世稱"三保太監"。10-1年,鄭和率,00餘人,分艘寶船,先後七次下西洋,南至爪哇、西至波斯灣和紅海、最遠到赤道以南非洲東海岸,歷經個國家和地區,航程達10餘萬公里。此航海創舉,比葡萄牙人迪亞士到達非洲好望角、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還早0多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00年。對中國的航海事業具有偉大的貢獻。  皮邏閣  皮邏閣(公元~年)南詔第四代王,據胡蔚本《南詔野史》載,他於唐開元十六年(公元年)即位,天寶七載(公元年)卒,在位0年。他在位期間,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併吞了其他五詔,使洱海地區統歸南詔管轄,將王都從巍山遷至大理,當時稱為太和城。開元二十六年(公元年)他入京朝貢,受到唐玄宗的禮遇,加封為"特進雲南王、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其後又加封"上柱國",並賜"龜茲樂一部"及金佛像等。  龍雲  龍雲(公元1~1年)原名登雲,字志舟,昭通人,彝族。原為唐繼部將,1年胡若愚等發動兵變改組省政府成功,龍雲相繼任雲南省常務委員員主席、軍軍長、雲南省政府主席、1路軍總指揮、國民黨雲南省黨部主任委員、滇黔綏靖公署主任。抗日戰爭時期,組織第軍、第0軍參加中原抗日,後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軍副總司令等職。祕密參加民盟,支持民主運動。1年10月,蔣介石以武力改組雲南省政府,龍雲調任軍事參議院院長。1年底至香港,1年月1日在香港發展《我們對現階段中國的認識與主張》的聲明,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10年到北京,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際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民革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龍雲是繼唐繼之後,執掌雲南黨政軍權長達1年的人物,對民國時期的雲南省有較大的影響。  唐繼堯  唐繼堯(公元1~1年)字螢賡,別號東大主人,會澤人,清癢生。日本軍士官學校畢業,同盟會員。10年回滇後歷任清軍督練公所參謀處提調、軍講武堂教官、監督、新軍管長。11年率軍北伐,任貴州都督,次年調任雲南都督。101年與蔡鍔等通電全國反對袁世凱稱帝,任護國都督兼第三軍總司令。11年護法運動中任靖國聯軍總司令、元帥。1年創建東大學,還支持趙藩等輯刻《雲南叢書》。1年月部將胡若愚、龍雲、張汝驥、李選廷等發動兵變,改組省政府。月,唐病逝於昆明,葬於園通山。著有《會澤首義文牘》、《會澤督黔文牘》、《會澤靖國文牘》、《東大主人言志錄》等。  盧漢  盧漢(公元1~1年),原名邦......

有誰知道原國民黨滇軍六十軍184師健在的老革命或者後代的聯繫方法?

滇軍六十軍184師健在的老兵,唐家義;昆明祿勸九龍鄉九華 90歲

民國時期鎮守雲南的將軍都有誰!

李鴻祥(1879—1963年),陸軍上將,護國名將,雲南省長,北京總統府顧問,廣東討袁第一軍軍長,紅塔區人;

謝汝翼(1879—1914年),陸軍上將,護理(代理)雲南都督,雲南講武堂校長,紅塔區人;

金漢鼎(1891—1967年),陸軍上將,滇軍總司令,江川縣人;

唐淮源(1885—1941年),陸軍上將,抗日名將,國民黨陸軍第三軍軍長,江川縣人;

羅佩金(1878—1922年),陸軍上將,靖國軍第一總司令,雲南省長,廣西省長(未到任),四川督軍,澄江縣人;

範石生(1887—1939年),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軍長,原河西縣人(今峨山縣人);

鄭開文(1876—1922年),陸軍中將,雲南陸軍憲兵司令,雲南講武堂校長,通海縣人;

魯子材(1891—1920年),陸軍中將,護法戰爭中的神炮將軍,江川縣人;

李良(1901—1963年),國防部審判日本戰犯少將庭長,華寧縣人。

陳鍾書

1891年出生,雲南安寧人。雲南講武堂畢業,抗日戰爭時任第六十軍一八三師五四二旅少將旅長,1938年四月二十四日在臺兒莊犧牲,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中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寸性奇

1895年出生,雲南騰衝人。雲南講武堂畢業,抗日戰爭時任第三軍第十二師少將師長,1941年五月十三日在山西毛家灣犧牲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中將。

羅樹昌

雲南河西縣人(現併入通海),1933年委任為滇川黔三省軍事督察專員,由於對蔣介石不滿,民國26年慨然棄職回滇,被龍雲任命為滇黔綏靖公署中將高參,兼中央軍官學校第五分校戰術教官。1941年任雲南兵站總監部中將分監。1944年中央遠征軍進駐雲南,司令長官衛立煌將軍聘羅樹昌為司令長官部中將高參。

趙鍾奇(1904---1970年)

大理鳳儀芝華村人氏,回族,辛亥名將。1904年,26歲的他帶著“軍事救國”的理想,遠渡重洋,先後進入“日本振武學校”和“日本士官學校”學習。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在上海、浙江、江蘇發動的起義獲得成功,並攻佔南京。趙鍾奇因戰功卓著升為旅長。後來,他奉調回雲南,擔任雲南督軍蔡鍔的“督軍公署代理參謀長”,兼任雲南陸軍講武堂的戰術教官和學生隊長,不久便晉升為陸軍少將。袁世凱“稱帝”後,趙鍾奇義無反顧地參加了蔡鍔領導的護國運動,戰功累累,被提升為陸軍中將。

楊傑 大理人,白族,一位國際知名的軍事家,生於1889年。他遠赴日本,先後進入“日本士官學校”和“日本陸軍大學”學習,並加入了同盟會。武昌起義前,他回到祖國,投入了起義的暴風驟雨中。他又參加了討袁的“護國運動”,累立戰功,被授予中將軍銜。後來,他又參加了北伐,先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總參議、第十七師師長、副軍長、軍長、第十八軍軍長、右翼總指揮等職務。1928年,他出任國民黨軍委辦公廳主任、中央陸軍大學校長、總司令參謀長。

抗戰爆發後,他出任駐蘇聯大使和駐蘇軍事代表,由於淵博的軍事戰略知識和獨特見解,深受斯大林的器重。1943年,又帶領軍事考察團到歐洲和美國考察,回國後即擔任了國民政府高級戰略顧問委員。1949年,他被邀請赴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從昆明繞道香港準備北上,不幸於9月19日在香港被特務暗殺,年僅60歲。

楊傑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被譽為“戰略專家”。他博覽群書,對先秦諸子的著作情有獨鍾,尤其是對《孫子兵法》研究頗深。終其一生,他寫下許多軍事論著,公開出版的有《國防新論》,還有《國民軍事必讀》、《大軍統帥學》、《軍事與國防》、《孫武子》、《戰爭抉要》、《歐洲......

騰衝的著名人物

李珍國(1827-1887),騰越鎮下綺羅人。曾先後任威遠營參將、騰越鎮標中衡、左營都司、龍陵營參將、騰越守備總兵官副將。1874年,抵抗英軍入侵。1886年病故,葬於來鳳山麓。 張文光(1882-1914),字少三。1906年加入同盟會,後組建自治同志會。1911年宣佈建立滇西軍督府。1914年被唐繼堯派人刺殺於硫磺塘溫泉。1923年,追授陸軍中將,授二等嘉禾章,事蹟宣付國史館立傳。 劉楚湘(1886-1952),字夢澤,號適齋。1916年被選為國會議員,擔任憲法起草委員,得授二等大綬嘉禾勳章。1927年任騰衝等五屬聯合中學校長兼縣立圖書館館長。騰衝從日軍手中收復後,任騰衝縣長。新中國成立後,任雲南省文史館員。 張寶廷(1859-1928),名德珩,以字行。年青時赴緬從商,先後從事咖啡引種、解木機器廠等實業,清宣統後,改營玉石開採而致富。後被英國聘請代收玉石關稅和物資運輸,被英國女皇授予金質獎章。張寶廷豪爽任俠,被旅緬華僑尊為領袖。 張木欣(1881-1964),名榮庭,號木石居士。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民國20年,將在北平等地購得的數萬件文物古籍運回騰衝,開辦木欣圖書館。1942年騰衝淪陷前,定居北京,任國際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 張問德(1880-1957)騰衝抗戰前後,兩度出任昌寧、順寧縣長,為官清廉,體恤百姓。在擔任騰衝抗日縣長期間,為騰衝人民抗擊日軍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晚年被舉為德宏州政協委員並被聘為省志編纂,1957年病逝於騰衝,德宏州政協題旌曰“忠恤千秋”。 李根源(1879-1965)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雲南辛亥起義的名將。先後擔任過雲南陸軍講武堂總辦、駐粵滇軍總司令、雲貴監察使、代理國務總理、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第一副主任等職。 寸性奇(1895-1941)抗日名將。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中將,於中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昆明講武堂的歷史

在近代雲南的歷史上,有一文一武的兩所學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聯合大學,“武”指雲南陸軍講武堂。前者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後者培養一大批傑出的軍事家、革命家。正因為如此,曾經是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學員,後來成為共和國元帥的朱德,稱雲南陸軍講武堂是“革命熔爐”。

創辦於近一個世紀前的雲南陸軍講武堂,直到今天遺址尚存,並且於1988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就是位於昆明城中心、著名風景區翠湖西岸承華圃這塊土地上,現今還存在著一幢米黃色磚木結構的四合院的二層建築。由東、西、南、北四座樓房組成,各樓對稱銜接,並設有通廊,樓端各設拱券門一道。佔地面積1390平方米。主樓西南尚存有大課堂(禮堂)和兵器庫一幢。南樓中部設閱操樓,高約15米,寬13米。樓前即當年寬大的操場,不亞於兩個足球場面積,不過今天已為雲南省科技館等高大的建築所替代。然而,歷經百年風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長120米、寬10米的四座走馬轉角樓的樓房,不僅平添幾分古色古香,也顯現了講武堂當年的雄宏氣魄。

雲南陸軍講武堂是中國近代一所著名軍事院校,開辦於1909年。與創辦於1906年的北洋講武堂(天津)和創辦於1908年的東北講武堂(奉天)並稱三大講武堂。

當時,晚清編練新軍,計劃在全國編三十六鎮(師),其中第十九鎮建於雲南。新軍編練亟需新型軍官,清政府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的需要,作出統一的規定:“各省應於省垣設立講武堂一處,為現帶兵者研究武學之所。”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護理雲貴總督兼雲南藩臺沈秉經向清廷奏準,籌辦雲南陸軍講武堂。校址設在昆明原明朝沐國公練兵處,佔地7萬餘平方米。1909年(宣統元年)8月15日,雲南陸軍講武堂正式開學,高爾登為首任總辦(校長)。學堂開辦之初,分步、騎、炮、工四個兵科,設甲、乙、丙三班。課程仿照日本士官學校加以調整而成,分為學科、術科兩項。講武堂聘用了一批國內武備學堂畢業生和日本士官學校中國留學生任教。至辛亥革命時,講武堂已為雲南新軍輸送中下級軍官600餘名。

辛亥革命後,雲南都督蔡鍔將軍下令將雲南陸軍講武堂改為雲南陸軍講武學校。以雲南講武堂師生為骨幹組建的滇軍,在護國、護法戰爭中戰績輝煌,故學校聲譽日隆,威名遠揚。鄰省甚至鄰國許多有志青年紛紛來昆明報考求學。據不完全統計,從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鮮、越南來留學的青年達200餘名。

1930年,龍雲在講武學校成立滇軍教導團,龍自兼團長,除步、騎、炮、工四兵科外,增設憲兵、經理、交通三個區隊以培養專業軍官。教導團共辦三期。至此,雲南陸軍講武堂、講武學校共辦22期,包括校內舉辦的各種培訓隊、班,共培養各類軍官、軍士約9000人。

1938年,該校按黃埔軍校系列,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黃埔軍校的9個分校,均由蔣介石兼校長,具體實行主任負責制,昆明分校由龍雲兼主任。依照黃埔軍校系列定為黃埔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培訓各類學員近8000人。抗日戰爭結束後,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辦。

雲南陸軍講武堂這塊地方,不僅緊靠著昆明城內中心一顆耀眼的明珠—翠湖,而且還由於其綠樹成蔭、湖水清澈、環境幽雅、鳥雨花香,更使之成為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雲南陸軍講武堂與翠湖兩相陪襯,從而又使之成為人文色彩濃郁的風景名勝旅遊之地。

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創辦與清末新軍的建立有直接的關係。20世紀初,清政府決定在全國編練新軍36個鎮(師)。地處邊疆的雲南,因國防需要,計劃建立新軍兩鎮。1909年2月,雲南新軍編成一個鎮,被授予第十九鎮的番號,官兵總計為1......

講武堂的來歷?在哪?

雲南陸軍講武堂

在近代雲南的歷史上,有一文一武的兩所學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聯合大學,“武”指雲南陸軍講武堂。前者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後者培養一大批傑出的軍事家、革命家。正因為如此,曾經是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學員,後來成為共和國元帥的朱德,稱雲南陸軍講武堂是“革命熔爐”。

創辦於近一個世紀前的雲南陸軍講武堂,直到今天遺址尚存,並且於1988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就是位於昆明城中心、著名風景區翠湖西岸承華圃這塊土地上,現今還存在著一幢米黃色磚木結構的四合院的二層建築。由東、西、南、北四座樓房組成,各樓對稱銜接,並設有通廊,樓端各設拱券門一道。佔地面積1390平方米。主樓西南尚存有大課堂(禮堂)和兵器庫一幢。南樓中部設閱操樓,高約15米,寬13米。樓前即當年寬大的操場,不亞於兩個足球場面積,不過今天已為雲南省科技館等高大的建築所替代。然而,歷經百年風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長120米、寬10米的四座走馬轉角樓的樓房,不僅平添幾分古色古香,也顯現了講武堂當年的雄宏氣魄。

雲南陸軍講武堂這塊地方,不僅緊靠著昆明城內中心一顆耀眼的明珠—翠湖,而且還由於其綠樹成蔭、湖水清澈、環境幽雅、鳥雨花香,更使之成為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雲南陸軍講武堂與翠湖兩相陪襯,從而又使之成為人文色彩濃郁的風景名勝旅遊之地。

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創辦與清末新軍的建立有直接的關係。20世紀初,清政府決定在全國編練新軍36個鎮(師)。地處邊疆的雲南,因國防需要,計劃建立新軍兩鎮。1909年2月,雲南新軍編成一個鎮,被授予第十九鎮的番號,官兵總計為10900人;與此同時,全省巡防隊也改為營制,共62個營,第十九鎮與巡防營官兵總計約3.5萬人。

新軍的編練迫切需要新式軍官,因此開辦陸軍學堂以培養人才,勢在必行。雲南陸軍講堂是清末各地創辦的講武堂中最為重要的一所。它初辦於1907年9月,由陸軍小學堂總辦胡景伊兼管,開學之初有學員86人,而到2月,留堂者僅41人,學堂設施及教學質量均較差,結果才7個月就停辦了。一年以後,由護理雲貴總督沈秉堃及雲貴總督錫良經過一番籌備後又重辦。

雲南陸軍講武堂復辦之際,正好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6期中國留日學生畢業回國,雲南當權者便從中物色人才,任命大批迴國留日學生為講武堂的骨幹和教官。在這批人中,同盟會員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如李根源、李烈鈞、張開儒、方聲濤、趙康時、沈汪度、唐繼堯、庾恩暘、顧品珍、劉祖武、李鴻祥、李伯庚、羅佩金等。

據統計,在雲南陸軍講武堂開辦之初的47名教職員中,同盟會員就有17人,革命分子11人,傾向革命者8人,政治態度不明者11人,沒有發現明顯的反動分子。從學歷來看,受過新式教育的佔絕對優勢,在已知的擔任教官(教員)的40人中,日本各學堂畢業者有28人,就學於北京京師大學堂者有4人,就學于越南巴維學校者2人,情況不明者6人,這個分類的數據,反映了雲南陸軍講武堂教員的政治、業務的基本情況。

與清王朝統治者的願望相反,雲南陸軍講武堂為同盟會提供了重要的活動場所,革命黨人事實上掌握了講武堂的大權,使之成為雲南革命的重要據點,成為西南地區團結革命力量的核心。籌備之初,講武堂總辦(相當於校長)由雲南兵備處總辦高爾登兼任,同盟會員李根源任監督(相當於主管教學訓練的副校長或教務長)。到1910年5月,高爾登連名義上的講武堂總辦也辭了,李根源繼為總辦,沈汪度為監督,張開儒為提調,這樣,講武堂的一二三把手全為同盟會員所擔任。正是因為如此,重辦以後的雲南陸軍講武堂煥然一新。

雲南陸軍講......

二戰有沒有騰衝籍貫的將軍

有:

李根源(1879-1965)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雲南辛亥起義的名將。先後擔任過雲南陸軍講武堂總辦、駐粵滇軍總司令、雲貴監察使、代理國務總理、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第一副主任等職。

寸性奇(1895-1941)抗日名將。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中將,於中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相關問題答案
滇軍總辦是什麼?
總經辦是什麼部門?
總經辦是什麼意思?
省農墾總局是什麼級別?
循環冷卻水總磷是什麼?
手機總成是什麼意思?
統計中總體是什麼意思?
車燈改總成是什麼意思?
後蓋總成是什麼意思?
新手機總卡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