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月亮?

General 更新 2024-11-26

月亮如何形容

圓圓的月亮

美麗的月亮

彎彎的月亮

明亮的月亮

皎潔的月亮

迷人的月亮

銀色的月亮

半圓的月亮

聖潔的月亮

遙遠的月亮

唯一的月亮

中秋的月亮

皓月

明朋

彎月

圓月

冷月

月亮是怎麼形成的???

月球誕生之謎

月球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在科學界這是一個大有爭議的問題,目前大致有三種理論。

“俘虜”理論:有些科學家認為,月球原是一顆流星,當它在宇宙空間漫無邊際飛行時,偶然進入地心引力範圍,受到地球引力的約伐,因而才意外地納入了地球軌道。不過,近幾年來,有不少人引用天體力學來反對這一說法。

“分裂”理論:持這一說法的科學家認為,月球是從一片熾熱旋轉的雲狀物包圍著的地球中分裂出來的,因而月球是地球的“孩子”。然而從“阿波羅”號宇宙飛船上幾次帶回來的資料表明,月球和地球的組成成分卻是大不相同的。

“碰撞”理論:該理論認為,約45億年前,一個比火星更大的行星,以每小時4000公里的飛行速度猛然撞擊早期的地球,力度如此之大,以致這個行星的鐵質核一直撞到了我們地球的中心。碰撞結果是產生巨大爆炸,伴隨有60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地球在爆炸的衝擊下變了形,這個採取“自殺行為”的巨大天體的大部分與地球融合,只有一部分作為熾熱的蒸汽與其他碎片一道洶湧地噴射入外層空間,後來這些蒸汽冷卻下來並凝固成塵埃,塵埃與其他碎片混雜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核,這個核後來凝聚成團,我們的鄰居——灰色的月球從此誕生了。

科學家們正藉助於新型的超級計算機來模擬宇宙空間所發生的這一奇特碰撞,以求驗證該理論。

月球起源新說

月球來自哪裡?這是一個人們在不斷探求的問題,近年來,隨著行星演化理論的飛躍發展以及現代電腦技術的廣泛應用,又出現了一種月球起源的新學說,叫做新俘獲說。

從行星演化看月球起源

近幾年來,科學家們以現代行星演化理論為基礎,用計算機計算了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作用於太陽、地球、月亮三者之間的力以後,得出了一種新的月球起源學說。科學家們認為,月球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在地球的引力範圍內被地球所俘獲的;而這種現象在當時又是極為普遍的現象。這種新學說,即所謂新俘獲說。

新俘獲說與過去的舊俘獲說不同。舊說僅從地球引力來考慮月球起源;而新說是從整個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來研究月球起源的。新說認為太陽系九大行星及若干衛星,包括月球在內,都起源於原始太陽系星雲。原始太陽系星雲是46億年前在原始太陽周圍形成的一片薄圓盤狀星雲。星雲中含有固體微粒子。大量微粒子逐漸集聚在星雲赤道平面上,形成一片很薄的固體粒子層,隨著微粒子密度的加大,自身引力也越來越強,到一定程度其穩定性便遭到破壞,粉碎成半徑為5公里左右的很多小天體,即小行星。整個太陽系起初是由約一兆個小行星構成的。無數小行星在星雲氣體中圍繞太陽旋轉,互相碰撞,逐漸凝聚成長,形成大小不同的行星。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大約經過一千萬年才長成現在這麼大的。

行星是在星雲氣體中成長的。地球的幼年時期周圍覆蓋著濃厚的星雲氣體,這種氣體叫做原始大氣。由於當時太陽活動特別激烈,強大的太陽風逐漸吹散原始大氣,後來包圍地球的原始大氣也逐漸稀薄,飄散掉。

月球也起源於原始太陽系星雲,與地球演化過程大體相同。月球是在地球剛到成年,原始大氣開始逸散之際飛近地球引力圈的,這樣便成了地球的俘虜。

俘獲月球的四種力

月球進入地球引力圈後,受到很多力的作用才留在衛星軌道上繞行。俘獲月球主要有四種力,即地球引力、太陽引力、潮汐力和原始大氣的阻力。

一般來說,飛進地球引力圈的小天體,包括月球在內受到最大的力就是地球引力。然而,僅有地球引力,俘獲後的小天體軌道未呈橢圓形。地球引力加上太陽引力之後,使小天體軌道有了改變。在地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進入地球引力圈內的小天體的軌道也不完全是橢圓形的,而且飛行若干周之後必然脫離引力圈跑掉,不......

月亮是怎樣來的啊?

一、分裂說。這是最早解釋月球起源的一種假設。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一觀點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麼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二、俘獲說。這種假設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一次,因為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地球。還有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這樣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沒有那麼大的力量能將它俘獲。

三、同源說。這一假設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浮動的星雲,經過旋轉和吸積,同時形成星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成為“哥哥”。這一假設也受到了客觀存在的挑戰。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岩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人們發現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認為,月球年齡至少應在70億年左右。

四、大碰撞說。這是近年來關於月球成因的新假設。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頓約翰遜空間中心召開的月亮和行星討論會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本茲、斯萊特里和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卡梅倫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設。這一假設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併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硅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及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有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礎力控制,他們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在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月亮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呢?

月亮```是獨一無二的 是美的象徵 它代表著純潔 永遠都是寧靜唯美 在星星的託稱下 與天空構成極為詼諧的一幅畫 在沒有星星的夜晚 它又獨放光芒 它是浪漫的象徵 又帶著絲縷的神祕 它很美``` 卻美得淒涼 但它又給人以寄託 獨自一人時 看看它 心中便有了一絲溫暖 就象冬雪 美在聖潔

月亮是怎樣形成的?

【月亮的形成】

月亮是在大約45億年前,由於一顆大小近似火星的星體強烈碰撞並劃過地球形成的。當時的碰撞形成的大量熔化的岩石碎片和塵埃被甩到地球周圍軌道之內,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碰撞和聚集而形成了今天的月亮。

對這種學說的有力支持,來自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發現。宇航員們從月球上採集的土壤標本表明,月亮上的礦物質和地球上的是相似的,這使得科學家們確信,地球和月亮有著共同的起源。

有些學者對碰撞學說持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月亮和地球是在同一時期,由同一團岩石和塵埃分別獨立形成的。但是我們已經從“月球勘探者”的發現知道,月球的核心只佔其質量的2%到4%,遠遠小於地球核心所佔的30%,如果它們來自同一起源,至少兩者核心所佔的比例應當相近。所以這種說法並不太成立。

更合理的解釋是,由於45億年前的那次碰撞發生在地球外層,地球的鐵核並沒有被觸及,而外層含鐵較少、密度較小的岩石部分脫離出去形成了月亮。這樣,月亮所形成的核心所佔質量當然比不上地球的核心了。

――什麼時候,――怎樣的,月亮――怎樣地掛在――怎樣地――天上

中秋佳節,圓圓的月亮高高的掛在掛滿星星的天上

月亮表面是怎樣的

環形山

環形山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面的顯著特徵,幾乎佈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形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釐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佔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有個日本學者1969年提出一個環形山分類法,分為克拉維型(古老的環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還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輕的環形山,常有“輻射紋”,內壁一般帶有同心圓狀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環壁較低,可能從哥白尼型演變而來 )碗型和酒窩型(小型環形山,有的直徑不到一米)。

月海

在地球上的人類用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下來。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個絕大多數分佈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約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 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 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佈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麼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顯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米,由於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徵。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山脈上也有些峻嶺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極附近)也不過9000米和8000米。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4000-5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 上的有200個。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徵: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

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徵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 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繫。現 在許多人都傾向於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

月亮怎樣運行?

和其他天體一樣,月球也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月球除東昇西落外,它每天還相對於恆星自西向東平均移動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來的時間,都比前一天約遲50分鐘。月亮的東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而自西向東的移動卻是月亮圍繞地球公轉的結果。月亮繞地球一週叫做一個“恆星月”,平均是27.32天。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同時,它本身也在自轉。月亮的自轉週期和公轉週期是相等的。由於月亮繞地球公轉的週期和它的自轉週期相等,所以它永遠以一面對著地球。

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由於月亮自己不會發光,靠反射太陽光才發亮;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當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揹著地球,我們看不見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這時是農曆初一。過了新月,月亮被照亮的部分逐漸骸向地球,我們看到一鉤彎月,稱為“娥眉月”,這時是農曆初三、初四。初七、初八看到的是半個月亮(凸邊向西),叫做“上弦月”;到了農曆十五、十六、十七,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稱為“滿月”,也叫“望”。滿月過後,月亮的明亮面逐漸變小。到農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邊向東),叫做“下弦月”。下弦月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再過一星期,月亮又回到“朔”。月相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如果用月相變化的週期來計算,從新月到下一個新月,或從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就是一個“朔望月”,為29.53左右。中國農曆的一個月長度,就是根據“朔望月”確定的。

有時在陰曆朔的時候,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如果這時太陽、月亮、地球三者正好處於或接近於一條直線,在地球上被月影錐掃過的地區就會看到月亮把太陽射到地球上的光線遮住一部分或者全部,這就是造成了日偏食或日全食。有時候在滿月的日子裡,地球在太陽和月亮之間,如果這時三者正好或幾乎處於一條直線,月亮被地球的影錐遮住一部分或全部,這就是造成了月偏食或月全食。由於天文學家掌握了日月運行的規律,便可以預先把日食、月食的時間計算出來 ,刊登在每年的歷書上。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的月亮?
怎樣畫月亮好看?
怎樣的月球填空?
怎樣看月亮辨別方向? ?
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月是怎樣的季節?
月球是個怎樣的世界?
怎麼形客中秋節的月亮?
五仁月餅是怎樣的?為什麼會被黑? ?
初一的月亮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