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蜜多是啥意思?
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
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是佛教的宗教智慧,能夠知道世界真相的智慧) 波羅密多=到達彼岸 心=樞要、核心 般若波羅蜜多=藉助智慧到達彼岸(到達解脫,涅盤的境界) 這部經經是佛教般若類經典中的一個部分,中譯本很短,大概兩百多個字,但是集中概括了佛教般若類思想。
“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
作為佛教名詞的波羅蜜
完整的發音音節是波羅蜜多(paramita),梵音“波羅”漢譯“彼 岸”,“蜜”譯“到”,“多”是語尾的拖音,譯“了”。譯成漢文合起來是“到彼岸了”。在漢語使用中,也常省掉尾音,就成了波羅蜜。
“波羅蜜多”是有很多的意思, 即是度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有很多, 在小乘佛教有十個波羅蜜; 在大乘佛教比較常說的是為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亦稱為六度, 這種翻譯,意含六種度我們到彼岸的方法、道路的意思。它們是佈施波羅蜜度慳 貪, 持戒波羅蜜度毀犯,忍辱波羅蜜度嗔恚, 精進波羅蜜度懈怠, 禪定波羅蜜度散亂, 智慧波羅蜜 度愚痴。
4)般若
普通話念(bo rou),廣州話念“波野”。這是梵文panna的音譯。可以譯為“甚妙的智慧”。 (如果譯為智慧,往往就把它與我們自己所體會的智慧混淆起來了。世智辯聰對於學佛說起來,不是好事,是壞事。佛法把聾子、瞎子、啞巴、精神病,加上世智辯聰列入難於學佛之列。)佛法把智慧分為:世間智慧、出世間智慧,後者才是般若之智。
佛法又將出世間智慧分為聞、思、修三慧。
聞慧是從聽聞佛法得來;
思慧是聞解後,再於自己心中詳審觀察, 如是深一層認識;
修慧是思後更依方法去修禪觀,於定慧雙運中仔細觀察宇宙人生真理。
中國佛教把 聞、 思、 修 三 慧,安在般若上來說,就有: 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
般若波羅蜜,就是以智慧到彼岸。
5)般若心經
要嘗一點般若佛法的滋味,推薦讀心經。這是中國流傳最廣的經典之一。很多人能終生持誦。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 陀從開悟成道,到入滅, 說法49年,全部的經論被後人分門別類編輯成《大藏經》。在《大藏經》中的般若部有六百卷的《大般若經》, 總共有640萬字。而 268字的《心 經》, 就包含了整部 《大般若經》的精華心要; 所以有群經心藏的意思。
讀《心經》有大概兩種讀法。
一種就是文字解讀,因為它是由 佛 教 重 要 的 般 若 名 詞 撰 寫 而 成, 如果順藤摸瓜深究義理,廣 釋 《心 經》, 就串出整部640萬字的《大 般 若 經》 了。
另一種,就是不用腦去想,思考其中理論。只是用“心”去讀。就是把它背下來,常念。這是我們中國所說的讀書百遍,自解其義的做法。在佛教來說,叫熏習。象常點香,身上就有香味了。總有一天,心開慧解,“開竅了”。
這部經有多個翻譯版本,其中以鳩摩羅什和唐玄裝的版本最風行。其中差異只是一句,一個是“遠離顛倒夢想”,一個是“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歷史上的唐僧取經,的確是一路揹著這部經做護身符的。當然不是西遊記裡的《多心經》,是《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所以從靈異的角度,也頗多人信奉。
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般若】 這是梵文,我國名為大智慧。因為中國文字難盡其義,所以仍用原文,並且尊重這幾個字,所以不譯。這個般若,全是說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眾生,無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論其性體,是不生不滅的金剛;論其相貌,卻是無形無狀的實相;論其妙用,乃是不可測知的圓通神妙。這個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不過佛是開了般若慧,眾生是有而不開,被無明所矇住了。至於般若兩個字,解釋卻有許多字,當雲“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融通無礙,恰到好處,而又不執取諸法的大智慧。”才能盡其義。因為世間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覺義,能覺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盡了人道,才可成佛。總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顛倒煩惱,貪嗔痴迷,是六道眾生的心;如能空淨自在,不固執,便是佛菩薩的心。所以離世法,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羅】 此言彼岸;因為有個度字,所以假定一條生死河,眾生在苦惱的此岸,要度過到清淨的彼岸,用來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盤,涅盤就是清淨。
“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
【般若】 這是梵文,我國名為大智慧。因為中國文字難盡其義,所以仍用原文,並且尊重這幾個字,所以不譯。這個般若,全是說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眾生,無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論其性體,是不生不滅的金剛;論其相貌,卻是無形無狀的實相;論其妙用,乃是不可測知的圓通神妙。這個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不過佛是開了般若慧,眾生是有而不開,被無明所矇住了。至於般若兩個字,解釋卻有許多字,當雲“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融通無礙,恰到好處,而又不執取諸法的大智慧。”才能盡其義。因為世間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覺義,能覺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盡了人道,才可成佛。總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顛倒煩惱,貪嗔痴迷,是六道眾生的心;如能空淨自在,不固執,便是佛菩薩的心。所以離世法,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羅】 此言彼岸;因為有個度字,所以假定一條生死河,眾生在苦惱的此岸,要度過到清淨的彼岸,用來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盤,涅盤就是清淨。
【多】 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現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發心的人,亦是初果羅漢;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間,如聲聞緣覺;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薩,終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捨去了船,即是捨去了法見,掃除了執心,斯是了無掛礙的等覺菩薩和佛。
【心】 心是什麼?是個影子,不能說有,不能說無:所以無形段,不過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對起了認識,叫做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緣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執住個幻我成個幻見,於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這個生死的是幻心,要開般若智慧了脫生死的,還是要用這幻心;成到佛(涅盤),也是用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麼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盤,還不是一樣是幻的?由此可覺本來沒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無生死,就用不著涅盤了,所以說諸法空相,涅盤生死等空華,即是此意。但又為什麼分真心妄心呢?這是不得已而替初學的人說,其實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麼真和妄呢?不過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廢,所以權分真心妄心。真心是無心之心,何以叫無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時,而見聞覺知仍舊了了,卻無分別,寂然不動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別人事,而可以心不顛倒,亦不逐境流浪,頓然歸到無心本位,此還是真心。至於念念流浪,不覺漸漸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體勿失的。這部心經,就教你凜覺的法子,用智慧觀照什麼是心?什麼是苦厄?又如何迴歸到清淨寂滅無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 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覆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貫”,貫通前後的義理;“契”,契合各人的機,各事的理,有這幾種解釋。現在二百六十個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觀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實證實相般若的究竟,總不出眾生心行中事,所以經是完全指我們自身而說的。
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啊?
【般若】 這是梵文,我國名為大智慧。因為中國文字難盡其義,所以仍用亥文,並且尊重這幾個字,所以不譯。這個般若,全是說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眾生,無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論其性體,是不生不滅的金剛;論其相貌,卻是無形無狀的實相;論其妙用,乃是不可測知的圓通神妙。這個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不過佛是開了般若慧,眾生是有而不開,被無明所矇住了。至於般若兩個字,解釋卻有許多字,當雲“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融通無礙,恰到好處,而又不執取諸法的大智慧。”才能盡其義。因為世間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覺義,能覺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盡了人道,才可成佛。總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顛倒煩惱,貪嗔痴迷,是六道眾生的心;如能空淨自在,不固執,便是佛菩薩的心。所以離世法,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羅】 此言彼岸;因為有個度字,所以假定一條生死河,眾生在苦惱的此岸,要度過到清淨的彼岸,用來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盤,涅盤就是清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菠蘿蜜是什麼意思
這個是梵語,印度話,
般若:智慧。
波羅蜜多:到彼岸
一部用智慧到達彼岸解脫的經典。
波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
般若二字,讀音是【bō rě】
般若波羅蜜是梵語的音
“般若”的意思是“智慧”,然而佛法中的“般若之智”跟一般的“智慧”內涵並不一樣,而且由於“般若之智”有別於世俗的“智慧”,為了不讓人誤會或產生混淆,所以就直接翻譯出它的音,而不譯其義。
“波羅蜜多”:梵文為(pāramitā)其意義為“到彼岸”,這個詞若以義譯的方式而譯成“到彼岸”,會令人覺得怪怪的,而且也容易引起許多誤解,所以古人就只翻音而不翻義而成為“波羅蜜多”。波羅蜜多、也是“度”的意思,“度”是沒有三點水的“度”,在現代的國文,“度”與“渡”有別,而古時這兩個字是一樣的,這在訓詁學(或“小學”)上稱“同音通假”(音同、義亦同,故可互相通用、假借稱為“同音通假”,中文中有很多這種字詞)。既然“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
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整個翻成中文,意義就是“智慧到彼岸”,也就是:“乘著智慧的寶筏得到彼岸”。到達什麼“彼岸”呢?所謂“彼岸”即是“此岸”之對治,而“此岸”就是生死煩惱的地方,故“彼岸”就是指涅槃菩提,這只是個譬喻,表示一個修行成就的境界,並不是真正有一個“岸”。
另外,佛教中也有在般若波羅蜜前,加上摩訶二字
也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
摩訶是梵文“大”的意思
所以,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般若=智慧
波羅密=到達彼岸
合在一起就是佛教的智慧可鼎幫助你到達涅槃的彼岸。
這是大乘佛教菩薩修行的六個科目之一。
六度,或者六波羅蜜分別是
忍辱波羅密
持戒波羅密
佈施波羅密
精進波羅密
禪定波羅密
般若波羅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述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實是一篇哲學論文,是最高佛學的宇宙觀。
因此,心經沒有宗教色彩,任何教任何人士均可誦讀,體驗經中的智慧。
般若
「般若」一般的解釋,是「智慧」,但「智慧」祇能描寫「般若」的表面,不能完全透徹地解釋這二字的神髓,因此「般若」不直譯為「智慧」,而跟原梵語音(古時之印度音)直翻過來,其目的在說明,「般若」二字,在中國文字裡,無法找到二字可以代替。
「智慧」是指人類對世界萬物所知所解的能力,稱為「世間智」。人的智商有極限,所見所聞,祇是凡夫、凡眼分辨出來的一種見解,並非宇宙的真相。宇宙之大,非人類智商可隨可及,雖有科學家、哲學家參透宇宙,但站在佛家的眼光來看,還覺得未夠「真知灼見」,因人受六識而生感覺,這感覺是妄知妄見的,祇是人眼中「自以為是」的一種見解。
「般若」是指一個人非以肉體感覺器官所論定出來的真實智慧,而以人的靈性所體會的正智慧,稱之為「無漏智」,這包融的宇宙真理,這才是「般若」!
所以你我皆有「世間智」(智慧也),但不是一定有「無漏智」(般若也)。「世間智」你我易尋,人一出生不斷受教育,但這些教育,是人肉體所體會的智慧,有極大的侷限性,非宇宙的全部!直至成長到一個階段,發覺肉體所感覺的世界外,還有非肉體以外的世界,物質世界有極大的侷限,物慾使人窮一生之力追求而依然感到空虛、不快樂,於是開始發現人可藉另一途徑,得到離苦得樂,永遠幸福的方法,乃以「無漏智」(即般若)這無上智慧去體會。
但得到「般若」,非要你拋開一切世間智,就可以得到,反之,要盡得「世間智」才可達到「無漏智」。人要修習一切世間智慧,通過聞、思、修三個境界,才可以慢慢達到靈性的體會,亦即是「般若」境界。因此「世間智」乃造船之木,「無漏智」乃渡我們到快樂淨土之船,無木不能成船!無世間智亦即無「無漏智」。
人面對人生,經世間遭遇而深受體會,才可以達到「般若」的「無漏智境界」。人產生智慧,是要經人生體會而來。因此愈多經歷的人,愈易透徹「般若」,由看文字,到觀照,到實相的人生體驗,累積了多少感覺才到那「般若」的境界。
世間智要去領悟,才可以開竅!所以「般若心經」是加速我們看透萬物真像,而比別人更快地活得更快樂的無上方法。「般若心經」已被證實可以通過誦讀,令人精神集中腦活神通。人腦一活,所有的智慧都來了,決斷也英明瞭,自然選擇正確行起大運來。
「般若」就是佛性,「般若」通過覺悟世間智的真實面貌後,產生出來的一種人生觀。這人生觀,非源於肉體六識,普通人的智慧乃源於宇宙,悟徹來源的「般若」,故稱為般若的真相,這是真的智慧,永恆的智慧,消滅一切煩惱,永恆的「定」!永恆的「定」在快樂與幸福之境!
波羅蜜多
人是演員,來到這生要演這個角色,既是演員就應有演員道德,儘量將自己的戲演好!
但偏偏人是自找麻煩的動物,總在妒忌人家演的角色,自己出場演小兵,總在妒忌人家演皇帝的。
結果舞臺亂了,因為小兵搶了皇帝的戲來演。
好的戲,要靠每個重視自己崗位戲份的演員,去演好自己的戲份。
人要將自己應做的事做好,獲得圓滿成就是最大的成功。
因此不要談宗教,也不要談到外層空間去,將自己的本份做好就是人生了。
成就一件事,從開始向自己的目的地出發到完成,印度人就叫做「波羅蜜多」。
在這個過程中所用的方法,亦稱為「波羅蜜多」。
因此「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說依照般若的方法,從茫茫苦海中解脫生老病死苦,到達永恆的快樂,這過程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了。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
每個人都有旅遊的經驗,請問,你上次旅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