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14

良渚在什麼地方

良渚  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國際旅遊城市——杭州西子湖畔,距杭州市中心約10公里,系杭州市餘杭區中部中心城鎮。境內有安溪瑤山遺址、良渚文化博物館、折桂橋、沈括墓、東明山森林公園等風景名勝。區域面積101.69平方公里,轄26箇中心行政村(其中小洋壩等6個村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託管)及3個社區。常住人口達8.8萬餘人,流動人口4.5萬餘人。杭州繞城公路北線、東西大道橫貫全境;104國道和通往杭州市中心的衢州路縱越全境;潘塘互通立交以南莊兜為起點,同衢州路相連,與杭州繞城公路北線十字相交,形成華東地區最大的多元公路立交。三縱三橫的交通格局,使良渚成為杭州北部的交通樞紐。宣杭鐵路,東苕溪航道東西橫貫全境,京杭大運河沿鎮東部南北穿行,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綜合運輸體系。

良渚,隨著改革不斷深入,產業結構大力調整,全鎮經濟突飛猛進,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2005年經濟總量首次突破70億大關,其中工業總產值為63.4億元。工業經濟圍繞良渚、安溪、勾莊三大工業功能區塊建設,扶優扶強重點骨幹企業,有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38家,億元企業9家。農業以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確保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科技興農為宗旨,形成了以“農產品加工、特色水產養殖、花卉種植”等優勢產業,完成國家級土地整理和改造工程,進一步改善生產條件;加大良渚文化遺址保護力度,堅持“以適度開發實現真正保護”的基本思路,大力發展以倉儲、物流、商貿、房產、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現有中國良渚文化村、金恆德國際汽車物流廣場、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浙江物產集團、杭州港大松樹集裝箱碼頭、浙江億豐裝飾城等省、市、區等二十餘個重點項目落戶良渚,將使良渚這塊古老的土地真正熱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夜杭州”。

杭州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一主三副六組團”城市總體規劃,良渚系良渚組團的核心之一,更賦予了“北秀”的內涵。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良渚以“傳承良渚文明,創造北秀明珠”為戰略目標,全力衝刺“雙百”強鎮(農村經濟總量100億元、躋身省百強鄉鎮),打造“商貿良渚、實力良渚、文化良渚、和諧良渚”,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良渚建設成為集經濟、文化、旅遊、居住為一體的現代化衛星城鎮。

良渚   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具體的建築年代,有待進一步考古確定。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當時“良渚”勢力佔據了半個中國,新發現的這座古城,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在省文物局良渚管委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位於瓶窯鎮上的古城遺址。東西南北四個城牆門,如今安安靜靜地躺在農田裡,四周有少量的住家。

城牆上留下原始居民生活垃圾痕跡

北城牆同樣也挖出了一個坑,同樣的黃土和石頭,唯一不同的是“這座城牆坑比較考究,底部到地表的夯土層是泥和沙相間,而且很有規律,從上到下沙層逐漸加厚,泥層逐漸變薄,做工非常考究”,據劉斌推測,土牆上的那些黑色雜物,應該是原始居民殘留下的生活垃圾。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非常意外,緣於去年6月一次保護區域......

良渚古城的爭議

從2007年底宣佈發現良渚古城牆以來,就存在著爭議。異議學者絕大部分是非田野考古工作者。他們可以被稱為“良渚古城懷疑論者”。良渚古城懷疑論者主要的攻擊點,放在城牆的構造上。他們認為部分“古城牆”夾河而建,無此先例或後例;“古城牆”系壘土而起,有夯築技術而不用,令人生疑;“古城牆”兩邊系緩坡,無阻敵作用;“古城牆”過於寬大(個別地段寬至百米),顯然不像正常的城牆;“古城牆”不是整體一次性建成,而可能是由各個時期的不同堤壩碰巧湊合成圈,等等。他們的意圖是:只要否定了“良渚古城牆”的最基本功能——“禦敵”,“良渚古城”自然就因為站不住腳而倒下去了。“良渚古城牆”的發現者和捍衛者們則強調。從他們的田野考古專業眼光來看,古城牆系整體一次建築而成,合圍成一個閉合牆圈,這是不容討論的。至於為何其牆基如此寬大(最少有四、五十米,個別地段有寬到上百米的),其坡度之小十分便於自己或敵人自由上下,那是另外的問題。也許,當年城牆頂部建築有柵欄,可以禦敵。其實,從現存的江南城市遺蹟來看,多有“髙墩臺”這樣的壘土堆,這樣的“髙墩臺”是適合在水網地段人群居住和起防禦作用的。以上分別是紙上考古專家和田野考古專家對良渚古城牆的看法。下面談談從天文考古角度對良渚古城牆的看法。從天文考古與文獻結合的角度觀察良渚古城牆,那麼,這個田野考古專家們所謂的“古城牆”是一個錯誤的認識。所謂的“古城牆”,其實是古代天文學所謂的“四陸”。古人把二十八宿分為“四陸”,即東陸、南陸、西陸、北陸。“陸”就是“陸地”、“陸道”,即高於河流湖泊水面的平地,是與“水”相對的事物。《說文》:“陸,高平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爾雅·釋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高平曰陸。”古人把日月五星行走的道路想象為陸路。《易緯通統圖》:“日行東方青道曰東陸,日行南方赤道曰南陸,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陸,日行北方黑道曰北陸。”《河圖錄運法》:“日有四陸,月有九行。”《隋書·天文志》:“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行以成陰陽寒暑之節。”對比古人的說法,我們看到“良渚古城牆”確實與它兩邊的水面形成了鮮明對比。現已證明,“良渚古城”是一座水城,共發現了六座水門(兩座在“北城牆”,兩座在“東城牆”,兩座在“南城牆”)。從2007年11月到2011年六月,尚未發現陸門。由此可見,良渚古城內外皆為水面。那麼,“良渚古城牆”其實是用水襯托出來的“陸”。古人可能認為,“陸”就是由上層的土壤和下層的基岩疊加而成的事物。所以我們看到“良渚古城牆”在生土層上平鋪了一層石頭(這可能代表基岩),而後堆土(這可能代表土壤)。它的堆土完全是自然形狀的堆土,沒有在兩邊豎立木杆和木板,沒有在兩排木板之間填土並夯實。而禦敵性質的城牆,顯然是“版築”的,內外立面(或至少是外立面)都和地面形成接近90度的夾角,以增加敵人攀爬翻越的困難程度。因此,“良渚古城牆”很可能不是禦敵性質的“城牆”,而是“四陸”。那麼,為什麼“良渚古城牆”要建成“四陸”的形狀呢?那因為它是一個禮儀設施,其用途是模仿日月五星的巡天之旅。因為,從天文考古學結合文獻學的角度看,良渚古城的主人是天皇。天皇與中國版圖內的眾多強力部族首領是結盟兄弟的關係。天皇、皇后與眾多結盟兄弟的關係就如同日月五星之間的關係,即天皇對應太陽,皇后對應月亮,各地諸侯對應五大行星。《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地形起於崑崙之虛,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

良渚玉器上的圖案昊是什麼意思

玉器圖案一般用來記事(祭祀),人名,或者地名,昊字可能是出自江蘇昊縣的意思。

良渚玉琮怎麼讀

liáng、zhǔ、yù 、cóng

良渚玉器紋飾有哪些,分別有什麼含義

您的問題,這樣的品種,良渚玉器紋飾,品種比較豐富;具體是不是真品,補充圖片看看就知道,圖片發到這裡就可以!

您好,再問一下您,說到良渚玉琢孔壁有臺痕,這個又是什麼意思?

良渚玉琢孔壁有臺痕,教科書上沒有這樣或近似的說法,估計這個“臺“字,是用錯了字。

一般來說,良渚時期玉器琢孔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侷限於加工工具的侷限,一般採用兩端打孔,至中間穿透,來加快工期。兩端開孔大,中間透孔小,呈兩端向內的錐形,是良渚玉器的典型開孔特徵。

而斷代所看的包漿,往往是開孔的兩端包漿著色深沉,向內逐漸變淡的不規則,而人工做舊,往往是整體浸泡著色,穿孔內的包漿,是內外如一的,一目瞭然。

對於良渚文化的理解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佈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緻。

遺址位置

良渚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

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說明當時已進入犁耕階段。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有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當時“良渚”勢力佔據了半個中國,新發現的這座古城,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文化背景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佈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對“良渚遺址”出土的人物,經基因鑑定確認,良諸人是駱越後裔。

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清單。

良渚文化是分佈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

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這幾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

歷史時期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佈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

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的前奏。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發展分為石器時期、玉器時期、陶器時期。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佔鰲頭。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處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編輯本段文化分期

良渚文化大體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以錢山漾、張陵山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 器形有魚鰭形足的鼎、袋足、 鏤......

良渚文化的代表文物

在良渚文化玉器中,玉琮的地位最為突出。玉琮作四方柱形,中間有圓孔,外周有飾紋。《周禮》中記載玉琮是祭地之器。中國古代有“天圓地方”之說。故玉琮被列入中國傳統的玉禮器“六器”之一。良渚文化玉琮出現最晚,但數量最多,器型最大,形式多樣,幾乎每件都有紋飾,製作極為精美,為迄今所知新石器時代玉琮中形式最全、工藝最精湛的作品。此外玉串飾組合也很豐富,造型新穎別緻。一般由玉管串成,玉璜為墜,上飾神徽圖案,顯然是高等級的裝飾品,其主人應是氏族的首領或貴族,還有一種奇特的玉冠狀器,形似神人紋頭上的羽冠,下端有榫和穿孔,有的飾神人紋,也應屬於圖騰或宗教意義的禮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通高31cm,大端邊長7.5×7.5cm,小端邊長6.5×6.4cm。玉琮本青綠色,玉料斑駁,後沁為黑褐色和暗紅色。以12節簡化的人面紋為飾,每節均以稜為中心,刻飾簡化的神人紋,冠、嘴均簡化,大多眼紋已模糊不清。玉琮兩端對鑽孔,呈明顯的喇叭口狀,管鑽穿孔。在大端射口中間部分雕琢一符號。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後世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之說,認為璧和琮象徵著天圓地方,為十分重要的祭祀禮儀用器。刻有符號的良渚文化玉器,主要為玉璧與玉琮,但數量不多。有人認為這些符號可能與原始文字有關,也有人認為與原始宗教有某種聯繫。故宮博物院藏品。 高8.8釐米外徑17.6釐米1986年浙江餘杭反山遺址12號墓出土,現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迄今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紋飾是人面與獸面的複合形象,是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典型圖案,反映了良渚人高度發達的宗教信仰體系。

介紹一下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員11月29日在杭州宣佈,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 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可稱為“中華第一城”。 (小標題)發現“中華第一城” 良渚文化是分佈於環太湖地區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的良渚遺址是其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從1936年發現至今,在這40餘平方公里的遺址範圍內,考古科研工作一直沒有間斷過, 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為配合良渚遺址重點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基建項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一帶發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文化時期的南北向河溝。考古人員順藤摸瓜,以這一發現為基點,開始向南北進行延伸鑽探調查和試掘。經過18個月的努力,考古人員在莫角山四周發現了良渚文化時期完整的古城牆基址。11月29日,考古人員宣佈考古勘探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據介紹,這座古城位於莫角山四周,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東西長約1500米-1700米,南北長約1800米-1900米,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寬度約40米-60米,石頭基礎以上用較純淨的黃土堆築,部分地段地表還殘留4米多高城牆。根據城牆外側疊壓的堆積中出土的陶片判斷,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 儘管古城的始築年代還有待於進一步考古工作後判斷,但考古人員發現,古城建城的位置是經過精心勘察與規劃的。良渚古城遺址發現者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斌介紹說,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小山,則分別被用來作為城牆西南角和東北角的制高點。 (小標題)良渚文明找到“都城” 確定文明發展階段 這是一座令考古界期待已久的古城。 在良渚遺址4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多年來已相繼發現墓地、祭壇、制玉作坊、建築基址、防護工程、聚落遺蹟等各類遺蹟135處。遺址分佈密集、規模宏大、類型齊備、級差明顯,顯示出一個龐大而完整的帶有史前都城性質的空間形態和聚落佈局。一個疑惑也由此環繞考古學界多年:“遺址規模這麼大,反山、瑤山上又有高規格的墓地,難道沒有中心嗎?” 良渚古城被認為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其發現串連起良渚遺址中多年來的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令良渚文明最核心區域格局更為清晰。關注良渚文明多年的知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介紹說,古城所環繞的莫角山一直被推測是良渚遺址的中心。其西北角是反山,其中發掘的12號墓出土過刻有神人獸面紋的大玉琮等500多件玉石制器,據推測是王一級的墓葬;莫家山的東北角是馬金口,出過六七米長的大方墓遺址;山的東南面是鍾家村,出土過重要的大玉璧。“現在看來,這些重要遺址建築都在古城內,城外則分佈著祭壇、高等級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碼頭等重要遺蹟。”嚴文明說。 之前,考古界一直認為,良渚文化發展水平是即將進入文明或者初步進入文明的階段。如果進入早期文明社會,則應該有個初步的國家組織,以區別於以血緣為單位的氏族社會。都城正是其重要標誌。 嚴文明表示,有明顯職能分工與佈局規劃的良渚古城的發現,猶如畫龍點睛之筆,改變了考古界原來對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誌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小標題)考古意義相當於發現殷墟 考古學者......

良渚的意義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佈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

相關問題答案
良渚是什麼意思?
良莠是什麼意思?
善良婊是什麼意思?
徵信良好是什麼意思?
真良家是什麼意思?
渚是什麼意思?
汝良乎是什麼意思?
端午良辰是什麼意思?
抽籤良緣是什麼意思?
疑似良民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