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概述 自然是人類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沒有自然,人類就不能呼吸空氣,如果沒有自然,人類就不能飲水,那麼,人類就將滅絕.
在唯物辯證法看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我們面對的現實世界,就是由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雙方組成的矛盾統一體,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面,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人由自然脫胎而來,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存在和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必然要通過生產勞動同自然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現在的自然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自然,而是到處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記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滲透越來越密切.人與自然之間客觀上形成的依存鏈、關聯鏈和滲透鏈,必然要求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自覺地接受社會規律的支配,同樣要自覺地接受自然規律的支配,促進自然與社會的穩定和同步進化,推動自然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人與自然之間又是相互對立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總是要不斷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狀態,並改變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復到自然狀態.人與自然之間這種否定與反否定,改變與反改變的關係,實際上就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係,如果對這兩種“作用”的關係處理得不好,特別是自然對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發性,這種自發性極易造成人與自然之間失衡.此外,由於人類改造自然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具有雙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如果人類能夠正確地認識到自然規律,恰當地把握住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就能不斷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強人類對自然的適應能力,提高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對自然界更深層次的本質聯繫尚未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一定層次上的某種聯繫尚未把握住的情況下,改造自然,其結果要麼自然內部的平衡被破壞,要麼人類社會的平衡被破壞,要麼人與自然的關係被破壞,因而受自然的報復也就在所難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誡過人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恩格斯還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變成沙漠為例論證了自己的觀點.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汙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發展關係,實現人類與自然界關係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首先必須確立大自然觀.現代意義上的自然觀,真正視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整體,從整體上把握住規律,並以此作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礎.其次,必須走出“人類中心”的誤區,建立人與自然全面和諧共處和協調發展的關係.科學證明人類不過是眾多生物種類中的一種,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萬物的尺度,同時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的認識具有很大的侷限性,況且人類的認識正確與否、能否得到完善和發展,一點也不能離開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即實踐),尤其是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更是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聯繫,在當今世界變革的大潮中,新出現的諸如“大科技觀”、“持續發展觀”、“生態價值觀”等等,就是對“人類中心論”的否定.其三,必須全方位的探討自然的價值.不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從自然中獲取有利於人類發展的使用價值;同時要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
簡述如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1.正確認識人對自然的依存關係。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以及人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條件的,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本身。
2.科學把握人對自然的改造活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人類以及人類的每個個體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3.自覺珍愛自然,保護生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地位。
如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02 02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和諧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諧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和諧,通常包括人與人的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兩個方面。 02 關於人與自然的和諧,有學者強調只有提倡“敬畏自然”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然而,現實當中能夠實現和諧與否,並不取決於你自己的意願、態度。例如,印度洋發生的大海嘯奪走了20多萬人的生命,讓數以億計的生靈塗炭。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這個無情的殺手,並不會因為你敬畏它的態度,而產生一絲一毫的憐憫。 02 在我國曆史上,為了讓黃河不氾濫,蓋廟求神,燒香磕頭,甚至給河婆娶妻的敬畏活動,從來也沒有斷過,但是,結果怎麼樣呢?幾千年來黃河一天也沒有憐憫過敬畏它的人們。三年兩決口,十年一氾濫,百年一改道,數以萬計的敬畏者成為白骨。然而,到了中國解放以後,我們不再敬畏河神,而是通過各種工程措施大膽的改造黃河、控制黃河,使它徹底的結束了任意肆虐的歷史。這說明了什麼呢? 02 說明主觀願望不能代替客觀現實。和諧只能是我們努力奮鬥的目標,而絕不能把它當成一種手段。如果你一相情緣的把和諧當成手段,那大自然決不會因為你的態度,就對你網開一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是一樣。光使用和諧的手段,決不可能達到和諧的目的。在國際關係上,是不是我們國家自己不要軍隊了,國際上就能和平了呢?在國內,是不是我們取消了監獄、警察,社會就和諧平安了呢?不可能吧? 02 毛澤東所提倡的“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曾經被人當作“不和諧”的嘲笑對象。但是,仔細想想卻非常有哲理。任何和諧都不是我們自己一廂情願就能辦到的。通過奮鬥和鬥爭求得和諧,才是我們人類實現和諧社會的應有態度和可能途徑。 02 總之,和諧只能是目的,不能作為手段。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人類與普通動物截然不同,靠敬畏自然期盼和諧的是動物,通過改造自然創造和諧的才是人類。所以,僅僅依靠敬畏自然的態度,絕不可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反之,相信用科學的態度來“改造自然”並在某種程度上主動的“駕馭自然”之後所創造出人類文明,卻能讓人類走向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明天。
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作文
大自然是人類和各種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對各種生物的生長有重大的意義,尤其在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尤為重要。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類過分看重經濟的發展,已對大自然造成了極大地破壞,大自然正面臨資源枯竭、環境破壞、全球氣候變暖的嚴重問題,這給各種生物的生存構成了極大地威脅。因此,為了使人類子孫後代能夠繼續延續下去,必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一早一個好的生存環境。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關係。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在人類認識、利用、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斷演進的,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人與自然的關係處在不停的演變中。這種關係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階段,即原始的農耕文明階段,人與大自然是相對親近的,人類從屬於自然;第二階段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天人相分並對立”階段,即近代工業文明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種“主奴關係”。這一階段以人類大規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為特徵,人與自然的關係日漸走向疏離;第三階段是人與自然重新走向和諧的新“天人合一”階段,人類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這一階段呈現出人對自然關係的新認識和某種程度的復歸。
人類從洪荒時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紀,人類的智慧創造了經濟的奇蹟,但無知與貪婪卻留下了可怕的後果。環境汙染、生態惡化、地球發出了痛苦的呻吟„„在我們經歷了禽流感、非典、海嘯、地震等天災之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如果說“禽流感”、“非典”等是自然對人類微觀方式的警告,那麼“海嘯”、“地震”、“沙塵暴”等則是自然對人類宏觀方式的警告,這些天災都可能毀滅人類。人類的科技發現、發明與發展,可能會降低天災帶來的危害,但不能根本消除這種災害。人們漸漸從噩夢中覺醒: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近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類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對自然均衡狀態的破壞也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環境汙染、生態失衡已成為世界性公害。由於自然資源非正常利用,干擾了自然生態的正常演化,破壞了整體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出現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人與自然關係嚴重失衡,主要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水平有限,並受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區利益、集體利益以及個人利益代替了人與自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內在價值,為了滿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採,以至於危及人類的持續發展。
面對如此多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人類必須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著手保護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真正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對於國家,要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政策,要從制度上構建保護自然的屏障;對於企業,要合理處理生產廢料和汙水,要有長遠發展眼光,切實做到保護好生態環境;對於每一個人,要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節約能源、資源,並做好保護自然的宣傳工作,號召更多的人來保護我們的大自然。
在我們倡導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必須認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因為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僅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前提。協調人與自然關係,已成為當今世界高度關注的議題之一。人們普遍認識到,人類目前所面臨的人與自然不和諧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
期都要複雜和嚴峻,但是人類絕不可能退回到被動適應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學發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資源......
我們應該怎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與自然該怎樣和諧
最近中央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這是具有時代意義的。構建和諧社會,一個主要內容就是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的問題。
人類要擺正與自然的關係。傳統的自然觀是建立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對抗的基礎之上的,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斷征服自然的過程,人類物質生活要提高,就該不斷地向自然界索取,索取得越多,物質就愈加豐富,物質文明程度就越高。受此種種陳腐觀念的影響,許多地方、許多人亂伐森林、亂墾林地、亂捕獵物……無休止地向大自然開戰,結果帶來的是什麼呢?是洪澇、乾旱、風沙、泥石流……
人類要珍惜自然資源。在現代工業高度發展的形勢下,消費和享樂主宰了人們的經濟生活,一度被誤導的快速消費和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因此大行其道。這種價值觀把人類精神上的滿足完全構築在物質的消費基礎上,這是很不正常的事。因此,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懂得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絕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人類要承擔起自然平衡的責任。眾所周知,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經歷了億萬年形成的整體。在這個系統中所有生命(包括植物界)都有一定的位置,都有持續發展的權利。和諧有序的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某些生態遭到破壞後,沒有幾千年的時間是難以恢復的。如一棵大樹生長期需要千年,如將這成片的森林砍伐之後再恢復起來又需要千年,週期很長。早在二三千年前,那時的黃河清澈見底,白帆點點;黃河兩岸藤蔓遍地,鬱鬱蔥蔥。就因那時出了個奢侈的秦皇,大興土木,大造宮殿和墳墓,僅一個阿房宮綿延驪山百里,麗人胭脂香水成河,砍光了中原一帶所有參天大樹,從那時起,生態遭到極大破壞,水土流失嚴重,逾二千年之後仍未能恢復,使這條母親河變成了害河和懸河。再說近半個世紀,陝甘青蒙及新疆等北方各省,由於過度放牧,連草根、草皮都被牲畜啃盡,那“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也已成過去。
人類要控制放蕩不羈的野蠻行為。要適應自然和諧發展,必須加強生態倫理道德之教育,樹立全球整體意識,使傳統理論觀在與自然發展中不斷深化、擴展和運用。用人類的理性來約束、限制無限索取的慾望,運用和諧這個智慧槓桿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發展
如何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不僅要做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而且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目標.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物質基礎.自然界向人類提供的資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礦產資源;另一部分雖然可以再生,比如糧食、水果、蔬菜等,但它們的增長要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因此,自然界向人類提供的生產、生活資料和舒適的生活、休閒空間,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只能是一定的.人類需求的增長必須與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類資源相適應,人類的生產和消費必須以最小的環境和資源代價來進行.在維護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應當通過維護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證人類社會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與和諧共處.
社會和諧有賴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無限制的掠奪自然,會造成資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壞和減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資源的減少和汙染,最終導致人類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惡化.這不僅實現不了發展的目標,還會使地球變得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也就無從談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無從談起.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不但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還可能引發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是我們總結歷史經驗、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係之後作出的理性選擇.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同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統一.當前,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一是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觀念.人類永遠是自然之子,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人類的生存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生態系統.我們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覺維護大自然的平衡與和諧.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實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們人類自己.
二是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科學精神,正確認識自然,尊重自然規律.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和改造永遠也不會停止,問題在於如何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這就必須認識自然,尤其是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只有在科學認識自然和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規律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三是高度重視和加強環境汙染的治理與生態建設.面對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和環境汙染日漸加重的嚴峻現實,我們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大治理環境汙染的力度,堅決禁止各種掠奪和破壞自然的做法,堅決改變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採取堅決行動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和諧.同時,增強全民族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四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努力實現自然資源的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應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培養節約資源的良好風尚,努力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汙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構建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
談談人類應當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怎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和諧是指系統中各要素、
各部分之間配合得勻稱和得當。
一個生態系統,
尤論是在全球、
地區,還是局部區域,都是複雜的牛物群落與所處的環境
(
包括水、大氣、土、岩石等
)
相互
依存、
相互制約、相對穩定又有自組織功能的一個系統,
水是其中最活躍、
最重要的控制性
要素。
在潤澤萬物的同時,水又以其自身的豐枯規律、動力特性,
影響著整個自然界的演進
和變化。
生態系統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
依水而存,
對水的量變和質變十分敏感。
興水利、
除水害,人類社會在與水的相依相伴中,
在與水的抗爭中,得到了繁衍和發展。在治水中處
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已經成為人類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反映出價值取向的變化。由
“
以人為中心
”
和人
控制自然、統治自然的價值理念,轉變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強調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共同進步。
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體現了思維方式的變化。
由孤立的、單目標的思維模式,轉變為系統的、全面的、辯證的思維模式,由以往的經濟增
長為唯一目標,
轉變為經濟增長與生態系統保護相協調,
統籌考慮各種利弊得失,
在改造自
然滿足人類需要的同時,
約束人類自身的行為,
兼顧自然界的和諧與穩定。
人與自然和諧的
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從思路、對策、措施,到規劃、設計、管理,都需要不斷探索,
不斷實踐,不斷創新。
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曆史中,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較小,
人與自然保持著相對和諧的狀態。在哲學上,強調
“
天道
”
和
“
人道
”
、
“
自然
”
和
“
人為
”
的相通、
相類和統一的觀點。莊子認為,
“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
,人與天本來合一;孔子
提倡
“
天命論
”
,把
“
天命
”
奉為萬物的主宰,要人們
“
尊天命
”“
畏天命
”
;老子主張
“
自然無為
”
,
認為人在自然和社會面前是無能為力的。這種樸素的
“
天人合一
”
的觀點,造成了中國佔代一
種人與自然親近和諧的關係。在對待洪水方面,
“
擇丘陵而處之
”“
順水所向,遷城邑以避之
”
進行避洪,
“
疏九河
”
進行分洪,在大河兩旁留出足夠空間使水
“
有所休息,
左右遊波,
寬緩而
不迫
”
進行行蓄洪,這些都足這種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資源開發上,先秦時期,強調
“
斧斤以
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
”
,
“
不樹者無槨
”
,對於保護植被、植樹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急劇增加,人類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
是工業革命以後,
人類改造自然、
影響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
“
人定勝天
”“
人是自然界的主宰
”
的思想日益增強,
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寶藏,
肆無忌憚地掠奪式開發
利用,同時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無底的垃圾箱,毫無顧忌地向其中排放廢水、廢渣、廢氣。
近幾十年來,我國
“
改天換地
”
行動空前,為了負載過多的人口,爭取更多的空間,生產足夠
的糧食,人們侵佔河灘,圍湖造田,毀林
(
草
)
開荒;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用水需求,人們建
起一個又
—
個蓄引提工程,可以讓黃河斷流,
讓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層疏幹,利用每一滴
水;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汙水、廢水不經處理,隨意排人江河湖泊。我們應明白,改變自然
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
來支配自然界,
但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
人類統治自然界
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解決人與......
怎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首先,我們應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人與自然的發展。即,以“自然”的方式發展。科學發展觀不贊成單純為了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贊成單純為了保持環境而不敢能動地開發自然資源。二者之間的關係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調節和控制,達到在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時,也能相應地將環境能力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為此,我們應該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建立生態工業園,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
其次,我們要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的習慣。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界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只能向人類提供一定的生產、生活資料和舒適的生活、休閒空間。人類需求的增長必須與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類資源相適應,必須以最小的環境和資源代價來解決生產和消費需求。要通過維護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證人類社會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與和諧共處。無限制的掠奪自然資源,會造成資源的枯竭,森林的減少和破壞,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資源的減少和汙染,最終導致人類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惡化。不僅實現不了生產發展和生活改善的目標,還會使地球變得不再適合人類生存,更談不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正確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護自然,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同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統一。這時自然就能夠成為人類的摯友,為人類創造幸福,讓人類感受到自然的博大和優美。
謝謝,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