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杆節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5-02-21

刀杆節是什麼族

時間是農曆二月初八。

"刀杆節",是雲南邊陲輪馬山一帶僳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

刀杆節上的“上刀山,下火海是什麼科學原理

“上刀山下火海”是僳僳族刀杆節的習俗,傳說是紀念明朝兵部尚書王驥將軍。

僳僳族的刀杆節在農曆二月七日至八日舉行。第一天夜間舉行“下火海”儀式,第二天白天舉行“上刀山”儀式。

“下火海”之前,僳僳勇士們先供奉神靈。供奉的神靈中有一位“白馬將軍”,

傳說他就是明朝兵部尚書王驥將軍。王驥三徵麓川回朝後被奸臣所害,而僳僳族的刀杆節就是為了紀念王將軍。

供奉神靈後,大家把準備好的慄柴搬到刀杆場上,堆成兩庹長、一庹寬、一庹高的柴堆,然後點燃柴堆,熊熊的烈火越燒越旺。這時,由勇士中的“戛頭”(歌舞活動的頭領)領頭,一排身著藍色節日盛裝的男子跟著合唱一支祝福歌,邊唱邊踩著整齊的步子舞蹈。待柴禾燒成通紅的炭火(譽為“火海”),一位勇士就炸響一長串鞭炮,幾個身著紅衣的勇士隨之魚貫出場。他們頭上和腰間扎有彩紙,手中舞動兩面小紅旗,圍著火塘跑上幾圈後,開始“下火海”。勇士的光腳板直接踩在通紅的火炭上,火花飛濺;接著用雙手捧起火炭洗臉,這真是名副其實的“火的洗禮”;最後將一段粗鐵鏈丟入火中,燒得半紅,然後用手挽住翻動玩耍,表現一種渺視塵世間各種約束的勇敢精神。火光把他們的臉膛和全身映得通紅,尤如威武的“火神”下界。在進行“跳火海”的各項活動中,旁人要不斷地將有驅邪除魔之效的艾香末撒入火塘,火星飛濺,十分壯觀。當天晚上的最後一個儀程是:根據當年要上的刀杆數(36或72把刀),用點燃的香棍排成刀杆樣,由勇士們一個個踩過去。據說如果那個把香棍踩倒而過不去,就得取消其上刀杆的資格。經過洗禮的勇士不能回家,大家圍著火塘通宵跳舞。

“上刀山”也叫“上刀杆”。首先是扎立刀杆。根據“小年三十六,大年七十二”的刀把數確定刀杆的長短,一般用近30公尺的慄樹原木杆,用三條金竹篾片把左右顛倒的鋒利長刀捆紮在刀杆上。刀杆下部還有三道關卡和三座城堡。整個刀杆上扎有黃、白、紅、綠、藍的各種紙花和神符小旗。豎立起的刀杆就象筆直的“天梯”,聳立在刀杆場上。接著是舉行供刀神儀式。在豎立好的刀杆下進行,一般供一豬九雞。刀杆腳下供一豬一雞,四方、四樁各供一隻雞。由祭司(上刀杆的師傅,僳僳語叫“尼扒”)主祭,祭語可拜念、歌念或舞念。主要內容是:“火有火神,刀有刀神,祭刀求神靈,保平安生存。”上刀杆是節日的高潮,最精彩的時刻。著彩裝的勇士用雙手雙扣住上面的刀刃,再將光腳板踩在刀梯上,一步步向上攀登。他們毫無畏懼,機靈輕鬆,展現了鐵腳硬漢的雄姿。率先攀上的第一位勇士,在杆頂燃放鞭炮祝捷,並念四句吉言:“五穀豐登,無病無災,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有的勇士還在刀杆端表演各種倒立等高難度動作。為祝賀勇士的成功,人們圍著刀杆“跳嘎”,祝福勇士勝利,祝賀節日愉快,祝願人們健康幸福美滿。

XP會不會比98更加充分的發揮硬件的性能,從而使遊戲運行更順暢?

作為服役十餘年的系統,它已經迎來了自己的歸宿。現在,全世界的網友不禁為這一頑強存在於microsoft十餘載的系統肅然起敬。只有不斷地探索、嘗試、創新,才能使系統運行更人性化。這一點,是XP無法與7和8.1相媲美的。

你還知道哪些民俗活動?它們各有什麼象徵意義?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

刀杆節是什麼族?開齋節是什麼族?雪頓節是什麼族?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的節日,雪頓節是藏族的節日

傈僳族刀杆節要吃什麼食物

闊時節與澡塘賽歌會

傈僳族節日眾多,規模較大的有“闊時節”、“新米節”、“刀杆節”、“火把節”、“收穫節”、“澡塘會”、“拉歌節”、“射弩會”等。 “闊時節”,亦作“盍什節”。“闊時”是傈僳語音譯,“歲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因過去多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日期,故各地沒有統一、確定的節期。一般多在公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舉行。1993年12月,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決定,每年12月20至22日為闊時節,以便讓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慶佳節。

節日期間,一般都要釀製水酒、殺雞宰豬、舂粑粑,準備各種豐盛的食品。還要採折與全家男人人數相同的松樹枝插在門口,寓寄祛疾除病,幸福吉祥。同漢族的習俗一樣,除夕之夜要吃團圓飯。即使有人身在他鄉,家人也要為他留出席位、擺設碗筷。有的地方,從除夕開始,禁止到別人家裡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來。直到初三後才解除限制,多數地方從初一開始,人們便聚集在晒場或開闊地,開展對歌、跳舞、盪鞦韆、射弩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怒江地區的傈僳族同胞有的還要前往瀘水縣登埂澡塘參加“澡塘賽歌會”活動。

有趣的是,過闊時節時,傈僳族同胞誰家舂出的第一塊粑粑都會先拿給狗吃。據說,這是為了感謝狗“給人間帶來糧種”。傈僳族民間流傳著不少狗與糧種的傳說,如其中一則說,古代人類浪費糧食驚人,天神知道後大怒,下令將所有糧食收回天庭。人類面臨滅頂之災。在此危難時刻,一隻狗奮不顧身,順杆爬上天宮偷來糧種,拯救了人類。

刀杆節在傈僳族農曆二月八日,傈僳族農曆二月八日的刀杆節,相傳是紀念一位對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漢族英雄。傈僳族人民把這位英雄獻身的忌日定為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並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徵儀式,表達願赴湯蹈火相報的感情。刀杆節這天,幾名健壯男子先表演“蹈火”儀式。他們赤裸雙腳,跳到燒紅的火炭堆裡,表演各種絕技。第二天,他們把磨快的36把長刀,刀口向上分別用藤條橫綁在兩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從快刀刃口攀上頂端,並在杆頂表演各種高難動作。如今,這項驚險的傳統祭奠儀式,已演變為傈僳族好漢表演絕技的體育活動。

“澡塘賽歌會”,又稱“春浴節”,也是傈僳族的傳統節日盛會。現多於傈僳新年的正月舉行。地點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庫市以北10餘公里處的登埂、馬掌河等溫泉。屆時,鄰近各縣、區的群眾身著盛裝。攜帶乾糧、行李,甚至炊具紛至沓來。平時寂靜的溫泉,此時處處帳篷林立,人頭攢動,歡歌笑語,熱鬧非凡。過去以洗浴治病為中心的春浴節,現在成了人們休閒度假、歌舞狂歡的節日。尤其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幾十人一幫、數百人一夥,賽歌、對詩,尋找愛的伴侶,通宵達旦,樂此不疲。

“江沙埋情人”,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一帶傈僳族青年的傳統節日娛樂、求偶活動。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舉行。屆時,男女青年們歡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戲。還要在同伴的幫助下,在沙灘上挖出沙坑,將意中人擡入“埋葬”,並裝出非常悲傷、痛哭流涕的樣子,唱喪歌,跳喪舞。取鬧過後,才將意中人拉出。他們認為,通過這一活動,一來表示戀人間感情的真摯與深厚,二來可以將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長壽。

“嚼煙與“貼面酒”

傈僳族男女都有嚼煙與飲酒的習俗。客人來了,要敬送菸絲;男女尋求伴侶要丟菸絲盒為信物。可見菸絲在傈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

嚼煙時,先將菸絲放入口中,然後放點由檳榔根、李子樹皮,慄樹葉一起熬成的黑色膠狀物質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脣就象抹了椰子紅。如今,一些婦女認為,嚼煙有失大雅,戒菸逐漸......

怒江畔上的刀杆節閱讀答案

“刀杆節”,是住在怒江邊上的傈僳族最莊嚴神聖的民族傳統節日,每年二月初八,傈僳族同胞們便用這種粗獷熱烈且有些驚險的方式紀念他們傳說中的英雄。好客的傈僳族同胞便用他們傳統的舞蹈來表達他們的高興之情和殷勤之意。

兩根碗口粗、十五米高的長毛松木聳立在場子中央,三十六把鋼刀架成梯狀依次排開,代表五種神力的五色紙花掛在梯子兩邊,如同鮮花盛開的天梯一般,一路直伸向夜空。

鑼鼓聲中,赤衣皁巾,束著鑲嵌貝殼的腰封,掌管儀式的“掌師”捧著用蒿枝和紙符泡著的“聖水”開始敬各方神靈,踏著音樂,邁著舞步把聖水灑在勇闖“刀山”的傈僳漢子頭上。身穿藍衣、頭纏皁巾的勇士在刀杆下將自制的苞谷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杆,赤手握刀刃,赤腳踩青鋒,一步一高,一高一險,走向“刀山”的盡頭。“刀山”下,熊熊篝火在燃燒,身穿傳統服裝的傈僳族男人和女人們,敲打著鑼鼓圍著梯子跳起了傳統的舞蹈。

魚貫入場具體什麼意思

魚貫

yú guàn

解釋

游魚先後接續。比喻一個挨一個地依序進行。

穿魚成串。比喻依次連接,也很有秩序。

入場

[rù chǎng]

解釋:指進入會場或某種場合。

魚貫入場

yú guàn r撫 chǎng

解釋:一個接一個地進入會場或某種場合。或址依次有序地進入會場或某種場合。

例句:比賽快要開始了,大家魚貫入場。

相關問題答案
刀杆節是什麼意思?
溫鍋節是什麼意思?
囊實性結節是什麼意思?
漢子音節是什麼意思?
好雨知時節是什麼意思?
漢語雙音節是什麼意思?
修竹抱節是什麼意思?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中文?
秋季時節是什麼意思?
朵的音節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