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和怎麼死的?
湯和,徐達,常遇春是怎麼死的
湯和:因病去世
徐達:重病逝世
常遇春:病卒柳河川
史實具體描述如下:
1.湯和:因病去世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農曆正月初一,湯和到京師給朱元璋拜年時,得了急症,不能說話。朱元璋即日親臨探視,長久嘆息之後,讓他返回故鄉。待湯和病稍好一點時,朱元璋又命人將他接到京城,讓他坐車進入內殿,設宴慰勞,關懷備至,並賜黃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湯和病情日漸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見湯和,便命他坐車前往覲見,朱元璋用手撫摸著他,與他詳細敘談家鄉故舊以及這些年來興兵的艱難。湯和已經不能對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見此情形,淚流不已,厚贈黃金、布帛作為喪葬費用。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夏天農曆八月,湯和病逝,終年七十歲,朱元璋下詔追封湯和為東甌王,諡號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詳細參見:baike.baidu.com/...QRjh_a
2.徐達:重病逝世
洪武十七年(1384),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病情加重,隨後去世。
徐達死後,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朱元璋曾經稱讚他說:“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
詳細參見:baike.baidu.com/...qBA8KG
3.常遇春:病卒柳河川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得暴病卒于軍中,年僅四十歲。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賜葬鐘山之下,並親自出奠。封子常茂為鄭國公,歲祿二千石。常茂隸宋國公馮勝北征納哈出,不奉約束,被削爵,安置在廣西龍州;又別封次子常升為開國公,建文末,以抗靖難師安置雲南臨安(今雲南建水),憂死。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們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燬,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詳細參見:......
明朝的湯和是怎麼死的?
湯和是老死的終年70歲。徐達:《明史》記載徐達背上長疽而亡。“背疽”,就是後背長了大瘡。傳說徐達得了背疽以後,朱元璋派人給他送來了蒸鵝。徐達一見,頓時老淚縱橫。據說得背疽者最忌吃蒸鵝,賜蒸鵝就等於賜死,但君命難違,他只好吃下,不久毒發身亡,終年54歲。
明朝的湯和是怎麼死的
壽終正寢,算是朱元璋手下唯一一個有一個好結果的。湯和一生,征戰天下,在農民起義和抗擊元朝暴政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當得知朱元璋要杯酒釋兵權的時候,果斷的請辭。躲過了殺頭之禍。
後來,應朱元璋之邀,到沿海抗擊倭寇。又有戰功。
二十一年(1388年),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終年70歲,葬於今蚌埠東郊曹山,名湯和墓。
湯和、徐達、常遇春誰活的最長?分別都是怎麼死的?
湯和死的最晚,
湯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名將。得悉朱元璋欲解諸將兵權,自請解職歸裡。後應朱元璋之請,出巡山東、浙江沿海備倭,築衛所城59處,徵兵民5.8萬餘戍守,倭寇不敢輕犯。二十一年,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終年70歲,葬於今蚌錠東郊曹山,名湯和墓。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餘。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
徐達(1332~1385),漢族,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相傳朱元璋當年怕徐達威脅朝廷,賜他一大碗燒鵝吃。徐達因為對燒鵝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燒鵝。但皇帝所賜,又不能不吃。結果在涕淚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賜的燒鵝全數吃完。之後全身潰爛而死。另一說法是徐達生瘤,不能吃鵝,朱元璋偏賜燒鵝,徐達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賜的燒鵝全數吃完而死。
明朝開國功臣湯和簡介 湯和怎麼死的湯和墓在哪
湯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漢族,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在隨朱元璋渡長江、佔集慶(今南京)、取鎮江諸戰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為徵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爾後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獲佔據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陳友定。又隨徐達率軍徵今山西、甘肅、寧夏等地。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國公。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還鄉,賜第鳳陽。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農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
湯和墓位於安徽蚌埠市龍子河以東的曹山南麓,墓高3.6米,寬3.9米,面積達40平方米,墓碑高6.25米,墓
湯和墓(11張)
階下有對稱的石翁仲、石獅、石羊。
湯和墓始建於明代初期,1973年經搶救性考古發堀,湯和墓重見天日。
2006年10月,湯和墓被整修一新,墓園內矗立著新塑的湯和銅像,該墓區現己成蚌埠市的龍湖公園一景。並被列為蚌埠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徐達怎麼死,湯和怎麼死的,朱元璋殺功臣劉伯溫
徐達是讓朱元璋給殺死的,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和平了這些將軍自然沒用了。朱元璋殺劉伯溫這個就更深了,朱元璋真正目的不是怕他們造反,而是想加大皇帝權力,想打破中國兩千年丞相制度。
湯和怎麼死的
年邁還鄉後病死的.
湯和沒被朱元璋殺死的原因
湯和是何等聰明之人。他從小有雄壯志,也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洪武一朝,功臣紛紛被誅殺,特別是胡惟庸案發,牽連無數,令湯和前胸冷後心涼。他知道,朱元璋的最大心病,乃功臣手中所握之權。於是,他做出的重大決定,就是主動辭官而去,回家養老。明史記載說:“帝(朱元璋)春秋浸高,天下無事,魏國(徐達)、曹國(李文忠)皆前卒,意不欲諸將久典兵,未有以發也”。於是,湯和“以間從容言:‘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悅”。照理說,朱元璋應該有點挽留之意才是。畢竟,既是兒時夥伴,又是“革命引路人”。他的反應是大悅,然後就是“立賜”,居然立即准奏了,馬上在鳳陽替他修建府第,予其賞賜。在朱元璋看來,還是湯和小子拎得清。如果滿朝功臣,都如湯和一般,還用得著我痛下殺手嗎? 湯和 不過,朱元璋仍然是猜忌心很強的人。洪武一朝,告老還鄉之人,依然有人逃不脫被殺的命運。因此,處處盡忠,處處小心,仍然是回家養老的基本原則之一。驗校出沒,又有誰逃得出朱元璋的視線呢?因此,聰明的湯和,辭官之後,仍然處處約束自己,最終令朱元璋解除了警惕之心。《湯和傳》說:“和晚年益為恭慎,入聞國論,一語不敢外洩。媵妾百餘,病後悉資遣之。所得賞賜,多分遺鄉曲,見布衣時故交遺老,歡如也”。他從不以功臣自居,束縛子孫家奴,遵守法紀,避免授人以柄。對朝廷之事,他也守口如瓶。特別是其“妾百餘”,他重病之後,全部給錢遣散回家,所得的朝廷封賞,也分送鄉親。最最重要的一條,據史料記載,湯和回鄉之後,信守一條準則:從不結交地方官員和過問政事。他的生活,就是整天喝酒下棋,遊山玩水,含飴弄孫,給人一種只貪圖安逸、百事一概不問的印象。這一點,都是朱元璋非常滿意的。湯和畢生好酒。自古以來,酒可亂性,酒可壞事。史料之中,曾多有記載,說湯和“頗有酒過”。不過,湯和喝酒,雖常有過,但有些事似乎是刻意裝出來的。《湯和傳》曾記有一事:“守常州時,嘗請事於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太祖聞而銜之”。這件事,史家們似乎都是為了印襯湯和之過而寫的。殊不知,此時的湯和,腦子清醒得很呢。當時,湯和鎮守常州,曾經有事請示朱元璋,沒有得到批准,鬱悶之中,他照例是要喝酒的,然後說出了這一段怨言。以湯和之功大,何須主動表功之?我是懷疑的。其實,湯和的用意是清楚的。他只是想向朱元璋表明,我湯和不過是一個胸無大志之人,為一點小事,可以酒後胡言,而且酒話中要爭的,僅僅是一點點功勞而已。有一個傍證。似乎可以說明問題。常州民間,有個“人口糰子”的傳說耽大抵與此事有關。當年,湯和鎮守常州,其時朱元璋誅殺功臣,人心惶惶。大將湯和也感到自危。因此,湯和常常借酒自隱。他往往在酒後理政,錯殺無辜。湯和的副將為避免錯殺,便做了幾個假人頭,染上血色,每當湯和酒醉發怒要殺人時,便把假人頭當堂一獻。湯和醉眼惺忪,掀鬢大笑。第二天便把事情全忘了。即使看到他要殺的人,也無事。因此,其副將暗暗傳令,家家都用米粉做幾個假人頭,以防被湯和錯殺,保人口平安,因此稱“人口糰子”,並流傳為過年的習俗之一。湯和之所為,想證明什麼?無非是想說明,他是一個酒鬼,是一個糊塗之人耳。
湯(某著名歌手)燦到底怎麼死的
聽說被抓,判7年。
你是說的這個人嗎。
近天涯一個網友爆出猛料!說6月21日湯燦已經伏法!執行死刑。
雖然消息還沒有確定,但該爆料者說的頭頭是道!為了謹慎起見,我保留文章的來源和出處,我只記錄,大家自己辨別是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