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由之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的 由 是什麼意思

有子曰:“禮(1)之用,和(2)為貴。先王之道(3),斯(4)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註釋】

(1)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2)和:調和、和諧、協調。

(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這、此等意。這裡指禮,也指和。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評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禮記·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楊遇夫《論語疏證》寫道:“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既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係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於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但從理論上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又感到,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制之,可見孔子提倡的和並不是無原則的調和,這是有其合理性的。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是什麼意思

有子曰:“禮(1)之用,和(2)為貴。先王之道(3),斯(4)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註釋】

(1)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2)和:調和、和諧、協調。

(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這、此等意。這裡指禮,也指和。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評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禮記·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楊遇夫《論語疏證》寫道:“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礎。這是說,既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係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於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但從理論上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又感到,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制之,可見孔子提倡的和並不是無原則的調和,這是有其合理性的。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是什麼意識

小題1:中庸小題2:儒家認為,禮的作用是維護社會等級制度,使“貴賤有位“”長幼有序”,從而利於管理,社會穩定。禮還可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父子親、兄弟和”,人們各安其分,從而達到社會和諧的目標。 可結合文段的意思理解,禮的作用是維護...

合為貴是什麼意思

“和為貴”,句出《論語》:“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類似的古訓很多,和為貴、和氣生財、和氣致祥、和衷共濟、家和萬事興,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說的“和”。儒家的“太和”觀念,包含著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諧。儒家是通過道德學養達到自身的和諧,再推廣到“人與人的和諧”。

和為貴,乃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和重大特徵。不僅儒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有機部分的其它流派,如佛、道、墨諸家,也大都主張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的“和”。佛教反對殺生,主張與世無爭;道家倡導“不爭”,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三寶”;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尤為反對戰爭。

“和”是寬容主義精神的表現,是理論理性的體現。和睦的人際關係,和諧的社會環境,對於人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人類自古至今,因國界、宗教、種族、主權、經濟利益的歧異,思想、語言的差別,乃至因家庭、財產、感情等諸多問題,所引起的衝突不勝枚舉,以至常常上演“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慘劇。和為貴的觀念,對匡正今日社會所發生的種種弊病,不無裨益。

這是講的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 釋義 〗

這個心起了善念,善雖然還沒有去做,就已經感動了吉神,跟隨著護衛,希望他的善行圓滿而多方賜福;或是心中起了惡,惡雖然還沒有去做,就已經感應了凶神,跟隨鑑察,等待他惡貫滿盈的時候而多方降禍。

〖 原文 〗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 釋義 〗

若是有人曾經做過壞事,後來自己懺悔改過,並且必須要斷除一切的惡事,奉行一切的善事,這樣行之久久,必定就能夠獲得吉祥喜慶,也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啊!

〖 說明 〗

改就是改過,悔就是懺悔。天下純善無惡的人非常地少,而曾經做過惡事的人,則相當地多啊!所謂懺悔,就是改正過去的過失,使未來不再重蹈覆轍,生善滅惡的重要方法啊! “諸惡莫作”,就是希望他能夠將惡業刮磨淨盡,“眾善奉行”,就是希望他能夠將善行積累得圓滿。這樣地去做,久而久之,才能夠將從前所造的惡業漸漸地消釋去,因此它的禍害方能夠全部地消除,而後來的行持,則一天一天漸行地圓滿,新增的福報,自然地就會到來啊!

經上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所以我們要至心懇切地懺悔,就像百年都沒有洗過的髒衣服,可以一天就把它洗乾淨了;又像千年蒙塵的古鏡,可以一下子就把它擦拭出原來就具有的光明啊!所以懺悔能夠解除千生萬生的過失,能夠滅掉四重五逆的罪業。只要能夠真誠地懺悔,就沒有什麼惡業滅除不掉的,也沒有什麼善業生不起來啊!

〖 原文 〗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 釋義 〗

所以勉勵力行眾善的吉人,因為他的語言善、視善、行為善,在一天之中,就有了三件的善事;等到三年滿了,他的善行也就圓滿了,上天必定會賜福給他,增長他的壽命;而常作諸惡的凶人,因為他的語言惡、視惡、行為惡,在一天之中,就做了三件惡行,等到三年滿了,他所造的惡行也到了惡貫滿盈的時候,上天必定會降禍於他,減除他的壽命啊!所以人為什麼不肯勉勵力行眾善,以轉禍為福呢!

〖 說明 〗

語善,例如非禮勿言,樂道別人的善行,勸人做好事等等。視善,例如非禮勿視,樂於見到善人,喜歡看善書,常常見到自己的惡行,而不去見別人的惡事。行善,例如非禮勿動,非法的事情絕不去做,勇猛地行善,時時行方便,種種作陰功,提倡引導於一方,乃至推廣到四方,感化世人,共同地來行善。惡則恰好與此相反。三年就是千日,也就是圓滿之期,因為這個時候已經是善積而惡盈了啊!

人心至為靈活,而且變化無常,若是一個人在三年那麼久的時間,而心卻沒有改變的話,則他所造的善或惡,也就到了純熟的地步啊!在這裡指出了“天”字,就是因為上天為賞善罰惡賜福降禍的大主宰,也是整篇文章的精華關鍵所在啊!而這裡所謂的天,也就是我們的心。孟子說:“保持了自己靈明的本心,順養自己天賦的本性,這就是奉侍順從上天的方法。”

要知道,沒有行善就不會有福,沒有造惡就不會有禍,這是天道永恆不變的真理。然而善惡的報應,有的是報在本人身上,有的則報在子孫的身上。有的現世是惡人,而他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德因緣成熟了,這一生應該受禍而轉受福;有的現世是善人,因為他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成熟了,這一生應該受福卻轉而受禍。等到前世的禍福受過之後,則今生所造善惡的報應,方才會一一地現前受報,這只是遲早先後的問題而已,並不是說善惡的報應有了誤失啊!

世人惟有尊敬相信感應篇的道理,認真地隨事奉行,自然就會福祿無量,子孫榮顯昌盛。遵行......

和為貴什麼意思

“和為貴”,句出《論語》:“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類似的古訓很多,和為貴、和氣生財俯和氣致祥、和衷共濟、家和萬事興,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說的“和”。儒家的“太和”觀念,包含著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諧。儒家是通過道德學養達到自身的和諧,再推廣到“人與人的和諧”。

和為貴,乃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和重大特徵。不僅儒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有機部分的其它流派,如佛、道、墨諸家,也大都主張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的“和”。佛教反對殺生,主張與世無爭;道家倡導“不爭”,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三寶”;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尤為反對戰爭。

“和”是寬容主義精神的表現,是理論理性的體現。和睦的人際關係,和諧的社會環境,對於人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人類自古至今,因國界、宗教、種族、主權、經濟利益的歧異,思想、語言的差別,乃至因家庭、財產、感情等諸多問題,所引起的衝突不勝枚舉,以至常常上演“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慘劇。和為貴的觀念,對匡正今日社會所發生的種種弊病,不無裨益。

“禮之用,和為貴”什麼意思? 30分

【出處】

有子曰:“禮(1)之用,和(2)為貴。先王之道(3),斯(4)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_____《論語,學而第一》

【註釋】

(1)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2)和:調和、和諧、協調。

(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這、此等意。這裡指禮,也指和。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評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禮記·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楊遇夫《論語疏證》寫道:“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既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係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於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但從理論上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又感到,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以和為貴

禮之用和為貴,德不孤必有鄰是什麼意思

禮儀的應用,以和氣為貴.(就是說和氣是一個人懂禮儀的最基本內容)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必然會有志同道合者來幫助.

(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

“斯為美”是什麼意思?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可不行也。”

出自:論語學而第一第十二章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

斯為美是指寶貴的地方就是在這裡了。

相關問題答案
小大由之是什麼意思?
小而言之是什麼意思?
小學大課間是什麼意思?
大小非減持是什麼意思?
大小分上盤是什麼意思?
大小眼表情是什麼意思?
小暖大本營是什麼意思?
小閹雞,大閹雞是什麼意思?那麼它們又有什麼不同呢? ?
小記里程是什麼意思?
大瞎掰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