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技術指標是什麼?
產品的技術指標是什麼?包括哪些內容啊
規劃用地面積、可建設用地面積、代徵用地、總建築面積(地上、地下),容積率、建築密度、綠化率、建築高度、建築層數、停車位等等
建築經濟指標
建設用地面積:是指項目用地紅線範圍內的土地面積,一般包括建築區內的道路面積、綠地面積、建築物所佔面積、運動場地等等。
總建築面積:指在建設用地範圍內單棟或多棟建築物地面以上及地面以下各層建築面積之總和。 巉瞬
建築面積:指建築物各屋外牆(或外柱)外圍以內水平投影面積之和,包括陽臺、挑廊、地下室、室外樓梯等,且具備有上蓋,結構牢固,層高2.20m以上(含2.20m)的永久性建築。
基地面積:指根據用地性質和使用權屬確定的建築工程項目的使用場地,該場地的面積稱為基地面積;
建築密度:建築物底層佔地面積與建築基地面積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
建築容積率:係指建築總樓板面積與建築基地面積的比值,與建蔽率為不同概念。例如:在1萬平方米的建築基地上,建有單樓層5千平方米,共兩層樓的建築,則容積率為100%,建蔽率為50%。公式:容積率=總建築面積/總用地面積(與佔地面積不同)
綠化率 :指項目規劃建設用地範圍內的綠化面積與規劃建設用地面積之比。
日照間距:前後兩排南向房屋之間,為保證後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層獲得不低於一小時的滿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間隔距離。
日照間距的計算方法: 以房屋長邊向陽,朝陽向正南,正午太陽照到後排房屋底層窗臺為依據來進行計算。
檐口高度:指結構外牆體和屋面結構板交界處的屋面結構板頂,檐口高度就是檐口標高處,到室外設計地坪標高的距離。檐口高度就是檐口標高處,到室外設計地坪標高的距離。檐口”又被誤叫作“沿口”一般說的屋面的檐口是指大屋面的最外邊緣處的屋檐的上邊緣,即“上口”,不是突出大屋面的電梯機房、樓梯間的小屋面的檐口。
技術性能指標是什麼意思?
指此產品的的技術性能指標,比如cpu的主頻,前端總線,而不是指生產cpu時是多少納米的工藝。
產品參數表是什麼
產品參數表一般標明產品的性能參數、技術參數、規格參數等方面的表格,比較全面工反映出產品的特性、功能、規格等。
app產品的技術指標是什麼?
1. 常規數據指標的監測,不在話下。如用戶量,新用戶量,UGC量(社交產品),銷量,付費量,推廣期間的各種數據等等。這些是最基礎也是最基本,同時也是boss們最關注的指標。你接手這項工作的時候第一任務就是把這些數據梳理好。
2. 渠道分析,或者說流量分析。對於一個在上升期得APP來說,你們會花資源去引流量、去別的渠道拉用戶。 這時候就需要監測各個渠道的好壞,哪個效果好,哪個單價便宜,這都是需要渠道數據監測來完成。當然,你還需要跟蹤監測不同渠道用戶的後續表現,給每個渠道的用戶進行打分,讓BOSS知道哪個渠道值得投,哪個渠道是垃圾。 同時也可以監測iPhone和Android用戶的質量區別,一般來說,iphone用戶質量要略高於android用戶。當然,有多餘精力的話還可以監測不同機型之間用戶的表現區別。 總之就是在不同的維度上監測不同用戶的表現。
3. 用戶的核心轉化率。想想你的APP的核心功能是什麼,然後去監測這個核心功能的轉化率。在遊戲APP裡可能叫付費率,在電商APP裡可能叫購買率。不同的行業都有相應的不同轉化率,你可以將自己的產品和行業平均進行對比,看看自己的產品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同時,通過長期的監測,你還可以更具這項數據評判APP不同版本的好壞。
4. 用戶使用時長的監測。 一方面,這是一個監測用戶活躍度的非常好的指標。用戶使用時間長就意味這活躍度高,反之亦然。另一方面,想一想你的APP在設計的時候,當初預計一個正常的用戶每天會用多少時間,上線後用戶真正用的時間是否和你的預計相同? 如果這裡面有很大的偏差,就說明用戶對APP的認知和你當時設想是有不同的。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想想如何來調整你的產品,去迎合用戶的認知。(這裡說一個題外話,個人認為在對產品做修改的時候一定是想辦法去迎合用戶,而不是想辦法改變用戶讓用戶去適應產品。這裡以微博作為例子,用戶一直把微博看做是一款傳媒產品,一款信息交流工具。而微博一直想把它打造成一個綜合社交平臺,推出了微博會員,用戶推薦,各種私信評論規則等,後臺事實證明這一切都沒有改變用戶對微博的認知,微博所作的一切都是無效的。所以當你苦惱於為什麼用戶沒有按照我的設想去用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想著我該怎樣變才能迎合用戶的需求,而不是去想我該怎樣變才能讓用戶認可產品的設計?)
5. 用戶流失情況。 一方面需要監測用戶的流失率,比如新用戶進來後,第一、三、七、三十天還在使用產品的有多少人。流失率的變化可以直觀的反應APP再朝好的方向發展還是不好的方向發展。行業中也有一些平均水平指標,你可以參考這些指標評判自己APP的好壞。另一方面需要找到用戶流失的地方,看看用戶在哪些地方流失了,然後有的放矢,進行相應的改動。如果有能力的話,建模將用戶流失的各種情況都刻畫出來,這樣在產品的後續改動中就更加遊刃有餘了。
6. 活躍用戶動態。密切關注APP活躍用戶的動態,傾聽他們的聲音。一旦發現異常立馬組織人員商討對策。活躍用戶(或者說核心用戶)是APP最寶貴的資源,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這個重要性不需要多說了吧.
7. 用戶特徵描述。這點和指標關係不大,有點建模的意思了。 將用戶的各個指標特徵進行描述,越詳細越好。如性別,年齡,地域,手機型號,網絡型號,職業收入,興趣愛好等等。這些數據平時沒什麼用,但對於產品人員來說,有時候會給他們很大的靈感。如果可能的話,還可以分以下維度:如活躍用戶的特徵是什麼樣的,較沉默的用戶的特徵是怎樣的,流失用戶的特徵是怎樣的。
8. 用戶生命週期的監測。這個是專門針對那些社交、遊戲類的A......
產品主要技術指標名稱是什麼
保質期
產品執行標準、產品技術條件和產品規格有什麼不同?
執行標準與技術條件的區別在於產品的技術成熟性、複雜性,成熟的、簡單(明瞭)的用執行標準,不成熟的、複雜(還有不明瞭)的用技術條件;產品規格則是執行標準或技術條件中的一部分內容。
參考資料:hi.baidu.com/jx985/home
軟件產品登記時的主要技術指標簡介怎麼填?
主要技術指標簡介:該軟件產品所採用的開發技術指標,限200字。
一、軟件企業認定申請表填寫細則:
《軟件企業認定申請表》必須如實填報,不能有漏填項,如沒有相應內容的項要填“無”或“0”。紙質版與電子版的內容必須一致,表格內容要與相關的附件一致。否則不予受理。
(一)申報企業概況欄
1、企業名稱:申請軟件企業認定的申報單位的全稱。名稱譯文應準確,各種文件中的企業名稱應填寫一致;
2、註冊地址和郵編:是指企業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進行企業營業執照註冊登記時的地址,郵編是指註冊時企業所在地的郵政編碼;
3、聯繫地址和郵編:是指目前進行企業認定申請時的企業地址和所在地的郵政編碼;
4、法定代表人及電話、身份證號:是指申報單位的企業法定代表人及聯繫電話和法人的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前要加區號;
5、企業負責人及電話、傳真:是指申請單位的當前主要負責人及聯繫電話和傳真號碼,號碼前要加區號;
6、聯繫人及電話、傳真:是指申報單位負責與認定機構聯繫的人員及聯繫電話和傳真號碼,號碼前要加區號;
7、企業主管單位:是指申報單位的上級主管單位;
8、企業註冊日期:是指申報單位進行工商營業執照登記的註冊登記時間;
9、企業註冊資金和工商註冊號:是指申報單位進行工商營業執照登記的註冊資本和營業執照註冊號;
10、申報單位如果已經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則需要填寫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日期和相應高新技術企業的證書號;
11、企業主管稅務所和稅務登記號分別指申報單位具體辦理國稅和地稅納稅所在的稅務部門(具體到分局)和相應的稅務登記證號碼;
12、主要股東及持股情況:是指申報單位中前三位主要股東的持股數和持股比例,持股數請加上單位,並與註冊資金的單位一致。
13、企業員工持股情況:是指申報單位按管理人員、技術骨幹、其它員工分類各自的持股人數、持股總數和佔企業總股本比例。企業負責人、總經理等管理人員所持股份,要在企業員工持股情況中的管理人員欄中體現,持股數請加上單位。
(二)申報企業上年度經營情況
從事內銷的收入單位為“萬元”,從事外銷的收入單位為“萬美元”
1、企業總收入:是指申報單位在上年度的企業銷售收入;
2、軟件總收入:是指申報單位的銷售收入中的軟件收入部分,軟件總收入=產品銷售收入+軟件工程承包收入+技術服務收入+諮詢培訓收入+技術轉讓+其他技術收入,軟件總收入≤企業總收入;
3、軟件收入佔總收入%:是指申報單位的軟件收入佔該單位總收入的百分比;
4、自產軟件收入:是指申報單位的軟件收入中屬於自產軟件收入的部分,包括自產軟件銷售、工程承包(除硬件收入外)、技術服務、軟件及相關技術的諮詢培訓、技術轉讓等收入,自產軟件收入≤軟件總收入≤企業總收入;
5、自產軟件收入佔軟件收入%:是指申報單位的自產軟件收入佔該單位軟件收入的百分比;
6、軟件研發投入:是佔指申報單位進行軟件研究開發所進行的投入值;
7、研發投入佔軟件收入%:是指申報單位的研發投入佔軟件收入的百分比;
8、軟件分類收入:是指軟件收入按內銷和出口兩類中的銷售產品、技術服務、諮詢培訓等項進行分項填寫,其各項數據的總和即為該申報單位的軟件收入;
l “銷售產品”收入一定要和附件“企業開發、生產或經營的軟件產品列表”中的軟件銷售收入相等;“工程承包、技術服務、技術轉讓”收入一定要與附件“企業工程承包、技術服務、技術轉讓項目列表”中的收入相等;
l 銷售產品”收入的企業,要提交相關產品銷售......
立項報告中的技術指標是指什麼
技術指標包含幾個方面
首先是項目本身的設計規模,生產能力,預期的產出效果(例如生產出的產品符合XX伐規範,達到國內或國際XXX樣的水平)
第二是產品的相關執行標準,規範,達到的生產標準,技術特點,生產技術方案,關鍵工藝流程、設備選擇等方面。
簡述CPU的主要技術指標
主頻
編輯
主頻也叫時鐘頻率,單位是MHz(或G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處理數據的速度。CPU的主頻=外頻×倍頻係數。很多人認為主頻就決定著CPU的運行速度,這不僅是個片面的,而且對於服務器來講,這個認識也出現了偏差。至今,沒有一條確定的公式能夠實現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兩者之間的數值關係,即使是兩大處理器廠家Intel英特爾和AMD,在這點上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從Intel的產品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強自身主頻的發展。像其他的處理器廠家,有人曾經拿過一塊1G的全美達處理器來做比較,它的運行效率相當於2G的Intel處理器。
所以,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衝信號震盪的速度。在Intel的處理器產品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1 GHz Itanium芯片能夠表現得差不多跟2.66 GHz至強( Xeon)/Opteron一樣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約跟4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總線等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標[1] 。
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是有關的,只能說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外頻
編輯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通俗地說,在臺式機中,所說的超頻,都是超CPU的外頻(當然一般情況下,CPU的倍頻都是被鎖住的)相信這點是很好理解的。但對於服務器CPU來講,超頻是絕對不允許的。前面說到CPU決定著主板的運行速度,兩者是同步運行的,如果把服務器CPU超頻了,改變了外頻,會產生異步運行,(臺式機很多主板都支持異步運行)這樣會造成整個服務器系統的不穩定。
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與主板前端總線不是同步速度的,而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又很容易被混為一談,下面的前端總線介紹談談兩者的區別。
前端總線頻率
編輯
前端總線(FSB)頻率(即總線頻率)是直接影響CPU與內存直接數據交換速度。有一條公式可以計算,即數據帶寬=(總線頻率×數據位寬)/8,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比方,支持64位的至強Nocona,前端總線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數據傳輸最大帶寬是6.4GB/秒。
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的區別:前端總線的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衝信號在每秒鐘震盪一億次;而100MHz前端總線指的是每秒鐘CPU可接受的數據傳輸量是100MHz×64bit÷8bit/Byte=800MB/s。
其實“HyperTransport”構架的出現,讓這種實際意義上的前端總線(FSB)頻率發生了變化。IA-32架構必須有三大重要的構件:內存控制器Hub (MCH) ,I/O控制器Hub和PCI Hub,像Intel很典型的芯片組 Intel 7501、Intel7505芯片組,為雙至強處理器量身定做的,它們所包含的MCH為CPU提供了頻率為533MHz的前端總線,配合DDR內存,前端總線帶寬可達到4.3GB/秒。但隨著處理器性能不斷提高同時給系統架構帶來了很多問題。而“HyperTransport”構架不但解決了問題,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總線帶寬,比方AMD Opteron處理器,靈活的HyperTransport I/O總線體系結構讓它整合了內存控制器......
技術經濟指標包括哪些內容
你可以對技術指標與經濟指標分別來寫,技術指標就是你做的產品能到什麼標準,具體的各個行業都不一樣;經濟指標是指你產品銷售規模,利稅,利潤,創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