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士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06

古代的大學士是什麼?

唐景龍二年(708)置修文館(後改弦文館、昭文館)大學士,至德二年(757)置集賢院大學士,元和年間後,皆由宰相兼領。天寶二年(743)又曾置崇賢館大學士,亦由宰相兼領,貞元四年(788)廢。 五代後梁曾置金鑾殿大學士。

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其後又置觀文殿、賢政殿大學士,用以優禮前任宰執。

明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以輔太子,備顧問。明成祖選翰林官解縉、胡廣、楊榮等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預務自此始,稱為內閣,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品階只有正五品。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大學士中必有一位資歷最深、名望最重,稱之首輔。明 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誌銘》:“賜進士及第、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總裁國史玉牒、同知制誥起居經筵日講、通家侍生孔貞運頓首拜撰”。 清初,置內三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1658),改內三院為內閣,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諸殿與東閣、文淵閣大學士。嗣一度復內三院舊制。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 武英殿 文華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以示尊崇。

參考資料:百度

花千骨中大學士是什麼官職

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祕書官。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也有協辦大學士。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此外,越南的後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國,設立大學士之職。

翰林院大學士到底是什麼樣的官?

翰林院從唐朝開始設立。始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但自唐玄宗後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院裡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從制度上講,明代 翰林院是朝廷考議制度、詳正文書、諮議政事的職官機構,翰林官的主要活動多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從事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等。然而,自天順朝以後,出現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奇怪現象。這種現象足以說明,翰林院既是明代通過科舉考試彙集優秀人才之所,又是明代高層政治人物的輸出之所。

明代科舉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等為翰林院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預備資格,三等則委以地方基層官吏或其他職務。可見,能夠直接進入翰林院的,實則僅科舉進士名列前茅者。對於這樣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視,精心培植。翰林院的日常活動,既是履行其處理政事的職能,同時更具有鍛鍊能力、增長見識的意義。譬如,以皇帝名義頒發的各種誥敕本應閣臣起草,但實際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代筆,這項工作有助於翰林官適應政務、加深閱歷、加強對國家事務的熟悉;對明代歷朝實錄的編寫一般由閣臣領銜,翰林負責實際編修,這項工作加強了翰林官對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瞭解;而在經筵侍講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斷熟悉朝廷儀制和國家要政;同時由於經筵講讀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師生的關係,成為翰林官在院期間或日後為官主政時啟沃君心、對皇帝施加影響的重要條件。此外,翰林官有著更多的親炙鴻儒、接近權要的機會,又能飽覽史料邸報,參加某些重要會議,便於對政局時事獲得具體而深入的瞭解。這些都使翰林學士不斷積累政治學識和經驗,為日後準備較好的政治素養。

明代翰林院官員具有兩重意義:其一,作為參預機務的內閣成員。內閣成員稱大學士,因而內閣與翰林院為一而二,二而一的機構,這是清制只有翰林出身者才能入閣的由來。自明憲宗成化(公元1465——1487年)以後,不但內閣,就連六部長官也有定例以翰林官充任的。據《明史·職官志二》載:“其在六部,自成化時,周洪謨以後,禮部尚書、侍郎必由翰林,吏部兩侍郎必有一由於翰林。其由翰林者,尚書則兼學士(六部皆然),侍郎則兼侍讀、侍講學士。其在詹事府暨坊、局官,視其品級,必帶本院銜(詹事,少詹事帶學士銜,庶子,諭德,中允,贊善則帶侍講、侍讀學士以至於編修、檢討等銜)”。其二,明代的翰林院包括前代的祕書監、史館、著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職;因此,這些官名均已廢除。事實上連這些官的職務也廢除了,有時不過作為裝點門面而已。

內閣大學士為中國清朝官制之一,品等為正一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滿人與漢人各兩名。大學士於1730年代乾隆朝時,成為三殿三閣定製。事實上,內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可說是清朝的實際宰相。相權廢止後,朱元璋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每天要處理大量政事,為保證君權不至於旁落,又便於處理政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從翰林院等機構挑選了幾名文臣充任文淵閣、東閣、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的殿閣大學士,協助皇帝批閱奏章,充當顧問。明成祖朱棣又准許閣臣參予機務,但不置僚屬,不得專制百官。從明仁宗朱高熾開始,用六部尚書、侍郎兼殿閣大學士,閣臣權力漸重。明中葉以後,閣臣又有了首輔、次輔和群輔的區別。首輔擁有票擬權,位極人臣,一切朝政皆歸其調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閣權一代一代的積累,明中葉以後的殿閣大學士已經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權,早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顧問”了,首輔已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內閣則成為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但首輔的地位經常受到專權宦官的挑戰。首輔畢竟不是合法的宰相。明中期朝政的混亂與此有著密切的關係。

內閣學士......

大學士是什麼意思

大學士(古代官名)

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祕書官。

又稱內閣大學士(明及以後)、殿閣大學士等,也有協辦大學士。

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

此外,越南的後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國,設立大學士之職。

清朝的大學士是什麼官?

內閣大學士為中國清朝官制之一,品等為正一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滿人與漢人各兩名。大學士於1730年代乾隆朝時,成為三殿三閣定製。事實上,內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可說是清朝的實際宰相。

清朝大學士是什麼官

“大學士”出現於唐宋時期,開始時只是皇帝的祕書之職,到明清以後,成為實際上的內閣成員。

清代,大學士滿、漢各二人,正一品,掌鈞國政,贊詔命,釐憲典,議大禮、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實錄、史、志,充監修總裁官,經筵領講官,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春秋釋奠,攝行祭事。

清乾隆後,逐漸成型為“三殿三閣大學士”:

為“體仁閣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從品級上講,大學士都一樣,均為正一品,實際地位會有些許差別。在裁撤中和殿大學士之後,諸殿閣大學士中,以保和殿為最尊貴,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後,得到保和殿大學士的有傅恆,自傅恆乾隆三十五年死後至清亡,就再沒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學士。

在六個名號的大學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順序從高到低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後來變成: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大學士的遷轉也大多按從體仁閣至文華殿這樣的順序遷轉。

清朝的大學士是幹什麼的?

清朝的大學士

清朝的大學士官職是沿用明朝之制。清初在盛京(今瀋陽)建都後,清太宗皇太極在天聰10年,改文館為內三院,即國史院、祕書院、弘文院,各置大學士一人,此為設立大學士之始。清朝入關後,順治15年改內三院為內閣,始有殿閣大學士。清初的大學士為五品,或以重臣兼領,或賜尚書、侍郎職銜以崇之。

乾隆13年,開始設三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閣:東閣、文淵閣、體仁閣。每殿閣設大學士一員,正一品,其班位次序不以殿閣為序。從此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大學士都是清朝廷內的重臣擔任,參與軍國要政,可謂位重權高,當時被稱作清朝的宰相。誰若當了武英殿、文華殿或文淵閣等殿閣的大學士,那叫“入閣拜相”。

到了清朝後期,可以說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後,中國面臨內憂外患,戰事不斷,清朝廷內的軍機處軍機大臣們忙起來。慢慢地,清朝的軍國大事更依重軍機大臣,而大學士往往成了一種榮譽稱號。(東山)

參考資料:瀋陽晚報

大學士相當於什麼官

清初,置內三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1658),改內三院為內閣,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諸殿與東閣、文淵閣大學士。嗣一度復內三院舊制。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 武英殿 文淵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以示尊崇。

應是政治局常委。

古代的大學士是什麼官,多大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客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

清朝的大學士是什麼官

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最初明朝大學士共“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清朝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

從品級上講,大學士都一樣,均為正一品,實際地位會有些許差別。在裁撤中和殿大學士之後,諸殿閣大學士中,以保和殿為最尊貴,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後,得到保和殿大學士的有傅恆,自傅恆乾隆三十五年死後至清亡,就再沒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學士。

在六個名號的大學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順序從高到低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後來變成: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大學士的遷轉也大多按從體仁閣至文華殿這樣的順序遷轉。當然並不一定要從體仁閣開始作為起步。

清代的殿閣大學士剛開始還有中和殿,其地位還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學士的也只有覺羅巴哈納、金之俊、圖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圖海死後,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補為中和殿大學士。撤中和殿後,增加體仁閣,形成三殿三閣對稱的局面。

大學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個全授滿,而且從實際情況上看,四個大學士的情況最常見。

相關問題答案
大學士是什麼?
大學生是什麼學位?
工學士是什麼意思?
學位學士是什麼?
雙學士是什麼意思?
日本大學院是什麼?
清太學士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學說是什麼?
大學學時是什麼意思?
會計學碩士是什麼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