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潭是什麼意思?
溪和潭是什麼意思
溪是長長有如江河,有水流明顯流動,潭是有如池的一樣,很多都是比較方圓的,大體也較小,大的很少,如臺灣日月潭。
請問“溪”是什麼字,讀音和意思是?
“溪” xī 同“溪 ” (形聲。從水,奚聲。本義:山溝,山谷)
2. 應用實例溪,谷也。——《廣雅》 若高山之與深溪。——《呂氏春秋·察微》。注:“無水曰溪。” 川曰溪。李注:“出於山入於川為溪也。”——《爾雅·釋水·水注》 澗溪沼沚之毛。——《左傳·隱公三年》。毛注:“溪亦澗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其山時露骨崢崢,然猶見溪流也。——《徐霞客遊記》 3. 又如:溪谷;溪壑
4. 溪 xī 形聲。字從水,從奚,奚亦聲。
5. 溪應用實例:
1)山間不與外界相通的小河溝
是故溪狹者速涸。——《墨子·親士》
子越自石溪。——《左傳·文公十六年》。注:“入庸道。”
振溪通谷,蹇產溝瀆。——司馬相如《上林賦》
又如:溪步(水涯與渡船處);溪徑(小路。引申謂途徑)
2)泛指小河流
武陵有五溪,謂雄溪、無溪、酉溪、辰溪其一焉。——《水經注·沅水》注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晉·陶淵明《陶淵明集·桃花源記》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瀟水。——柳宗元《愚溪詩序》
又如:溪頭(溪邊)。
3)沒有出口的山溝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4)古族名。如:溪狗(指陶侃。陶侃是東晉時的溪族人)
5)古州名。在湖南省境內。
以溪、獎、錦三州降楚。——《讀史方輿紀要》
動則為澗、為溪、為江河;靜則為池、為潭、為湖海。什麼意思 10分
水流動的是澗、溪流和江河;水不動的是水池、水潭和湖海。
眷西謂初月,顧東疑落日踐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是什麼意思
詩人沿著溪潭繼續遊賞,遙看澗流彎彎曲曲,像蛇一樣蜿蜒而去,使他難以辨明流水的去向。舉目望去,山林伸向遠方,那山岩也隨著林子延伸,越到遠處,看起來岩層越密。詩人置身在這無邊無際的深碧蒼翠之中,已經不知道是白天還是晚上。他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餘光斑斑駁駁,令人懷疑可能已是夜晚,明月初升了。再向東看,巖壁上隱現出昏黃的月色,又使他懷疑是夕陽正在沉落。
登永嘉綠嶂山
朝代:南北朝
作者:謝靈運
原文:
裹糧杖輕策,懷遲上幽室。
行源徑轉遠,距陸情未畢。
澹瀲結寒姿,團欒潤霜質。
澗委水屢迷,林迥巖逾密。
眷西謂初月,顧東疑落日。
踐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蠱上貴不事,履二美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難匹。
頤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繕性自此出。
公元422年(永初三年),謝靈運被降職外放永嘉任太守。人在郡不理政務,恣情遨遊山水。每遊一處,必有詩篇記勝。這首詩即是其一。據《讀史方輿紀要》說:“(永嘉)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渺,一名七峰山。”此青嶂山,似即綠嶂山。
謝靈運的山水詩多采取紀遊的寫法。其章法結構,大抵是先紀遊,繼寫景,最後興情悟理。此詩即採取這種井然的推展次序。起首二句,寫他出發前的準備和啟程情況。詩人攜帶足夠的乾糧,拄著輕便的手杖,興致勃勃地啟程了。他沿著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風景清幽奇險的高峰。“懷遲”,與威夷、逶隨、逶迤等詞通。“幽室”,風景清幽之處,指綠嶂山。靈運是一位旅行家、冒險家。他所選擇的風景,不是那些尋常易見的田園或低丘淺流,他對山水的欣賞,不像陶淵明那樣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眺望為滿足。他總是以高山深谷為目標,欲求人所未見的幽景奇觀。這兩句的“裹糧”和“杖策”,就表明了這次旅遊路程之遙遠險阻,也流露出詩人尋幽探勝的極大熱忱。靈運詩這種在開篇記遊時即表現出的欣喜嚮往之情,往往能使人一開卷就引起感情的共鳴。次二句,寫他溯流而上,向溪澗的源頭前進;到了上岸處,興致仍然十分濃厚。這是全詩的第一個層次,即紀遊。輕快靈動的詩句,已引領讀者步入佳境。
以下八句,即依照遊歷次序,描繪途次的風景。詩人循溪畔步遊,但見溪邊水波澹澹,並在山灣處彙集,凝成了一個澄碧的深潭。潭上煙霧瀰漫,使他感覺凜然生寒。環視溪潭岸上,修竹環合,搖曳風中,雖經秋霜之凍,愈見得青翠光潤,蔥鬱可人,顯出堅貞的品質。“團欒”亦作“檀欒”,形容竹的形貌之詞。“寒姿”指水,“霜質”謂竹。詩人沿著溪潭繼續遊賞,遙看澗流彎彎曲曲,像蛇一樣蜿蜒而去,使他難以辨明流水的去向。舉目望去,山林伸向遠方,那山岩也隨著林子延伸,越到遠處,看起來岩層越密。詩人置身在這無邊無際的深碧蒼翠之中,已經不知道是白天還是晚上。他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餘光斑斑駁駁,令人懷疑可能已是夜晚,明月初升了。再向東看,巖壁上隱現出昏黃的月色,又使他懷疑是夕陽正在沉落。靈運寫山水景色,最擅長實景實寫,細膩刻畫。正如王夫之所評:“取景則於擊目經心,絲分縷合之際,貌固有而言之不虛”(《古詩評選》卷五)。這六句,從視覺、觸覺、感覺、錯覺多方面著筆,準確地表現出深山大壑中密林幽澗的氣象,又利用淺深、明暗、遠近的對比,顯示了山水的繁複、曲折,陰暗、清冷,造成一種幽深、神祕、變幻莫測的境界。如此神祕幽異的原始山林景色,是前人所未見到也未寫過的。靈運寫山水,為了達到“情必極貌以寫物”的目標,便力求“辭必窮力而追新”,以新的語言詞眼表達新奇的意象。這幾句中的“委”與“迥”,“屢迷”與“逾密”,狀景異常精細逼真。“澹瀲結寒姿,團欒潤霜質”一聯,在上下......
溪水和潭水閱讀短文中的自在是什麼意思
因題幹條件不完整,缺少文字,不能正常作答。
古詩翻譯成現代文
遙望星辰思難靜,唯盼拂曉旭日升。
祥雲伴燕入簾帷,傾情為君賦心聲!大概什麼意思
黑龍生是什麼意思
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須、獅鬃、蛇尾、魚鱗、鷹爪、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係,“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竹書記年》),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為赤龍。因而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而西方神話中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複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伏羲氏時,有龍呈瑞,因而以龍紀事,創立文字。
《左傳·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竹書紀年》記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
《左傳·昭二十九年》: “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的記載;《拾遺記》也說:舜時,“南潯之國獻毛龍,一雌一雄,放置豢龍之宮,至夏代,豢龍不絕,因以命族”。說明夏朝盛行著飼養龍的習俗和以龍作氏族集團的族名。 某些古書中記載:為夏朝統治者養龍的人姓劉,未可考!
《左傳·昭十九年》: “鄭大水,龍鬥於時門之外洧淵”。
《禮·禮運》:“鱗鳳魚龍,謂之四靈”。
《莊子·列禦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驪龍頷下。”
《周易》
乾 :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群龍無首,吉
坤:上六——龍戰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分時登天,秋分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zhuān xū)乘龍至四海”、“帝嚳(kù)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jiāo)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叫虯(qiú),無角的叫螭(chī)。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此,“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國的象徵!
[編輯本段]龍的分類
有螣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無角的叫螭(chi)龍,有角的叫虯(qiu)(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蛟龍、螭龍、虯、應龍,都不是龍的正統,龍的正統叫做蒼龍。在中國商周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