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精神的精髓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05

太極拳的精髓是什麼??

1.最好在練梗極拳前先明理。太極拳講究最細,法則最嚴,從皮、毛、骨、肉、筋、絡、氣、血、五臟六腑處處有法則,有規矩。例:意氣君來骨肉臣必須明白。各部位的規則法則等等的道理都把道理弄通後拳自然好練。你自己就知道應怎麼做,應怎麼讓身體的各部守法。各部應做到什麼標準,自己先有目標才好前進。對各部位的要求,都要問一下為什麼?你才能真正的明白。如果你自己管不住你自己的部位,那你不可能管住別人。那對方必然管你。要記住合乎規矩、標準,各部位守法規後落自然。

2.理通後練太極應從站樁開始。先佔太極的無極樁。調整自己的身體,把練太極的要求先練進體內,如神要守住,心要靜,提頂吊襠心中懸,鬆肩沉肘氣到丹田。裹襠斂臀含胸實腹。舌頂等等要求,確實進體後,也就說,把這些法則要求確實都守住了,樁法佔成。樁法站成後應走太極步。

3.走太極步。走太極步時也叫行樁。在練習太極步時法則要求可能你又守不住了,必須守住。和站樁的要求是一樣的。只是腿在走步在行。走時身體決對要平穩,不能忽高忽低,守住了規矩落自然。平視10米左右。當然,走行樁有走行樁的標準和尺寸。非明白老師才知道火候。太極步練成後開始盤架。太極步練成給盤架和推手技擊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4.盤架。盤架時式子不要貪多,應練好一個式子,沒病式之後再進行下一個式子。按頂、扁、丟、抗,四病去查找自己。然後再找放鬆舒展、大方、自然,練成後開始找緊湊。

5.緊湊。練緊湊時更要講尺寸分豪。如果尺寸差了,氣不能入骨,功不會上身。檢查每一式是否十三式進體。每一手,每一個動作是否合乎要求。開合是否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每一手有沒有羅旋力、纏絲勁。勁是否來自腰,取勁是否取自腳。通過腳根送到腿,又送到腰。通過腰送到臂上。形於手指等等要求要嚴格的檢查自己。然後再檢查自己有沒有病式、病手,處處到位,事事得體。如果都做到了就會脫胎換骨、渾元一氣、氣斂入骨、三關起動、周身一家、內外合一、陰陽平合、開合自然得體。就懂勁了。接近神明。

6.推手。懂勁後,再練習推手。推手過早會出現很多病手、病勁、病式,時間一長不好改正。通過推手硼、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找勁,檢查是否做到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勁由內換,捨己從人。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是否單重發力然後進入亂環。練習成熟後給技擊打下了基礎。

7.技擊。無論任何拳種、技擊和養生是最高的目標。兩種缺一都是不理想的。也就是說是不科學的拳種。(太極養生之術以下單講)關於技擊也是本拳種最高的目標。就看你怎樣追求。在歷史上高手如雲,現在為何練習者多,技擊者少。我認為是現在我們的心沒達到。要知道推手不是目的。技擊才是最高的目標。應從每一式,每一手找變化找勁。硼、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太極無虛式,式式可打人,式式變化無窮剛柔相濟。只要你按拳理要求認真練,出功不比任何拳種慢。以我看如果從科學的角度去練習。比別的拳種應快。只是一個練功方法找一個真正明白的老師。自然而成,會出現大批太極技擊高手。

8.太極養生。只要按太極要求來練就平合了陰陽,補先天。五行相生,心靜神舒氣貼己。氣斂如骨,氣血一旺,身體會一天一天健壯。病自然沒了。

9.器械。以上做到後應該練習器械,由其是槍。必須要練習.

太極是剛柔相濟的,練時講究心平氣和。別忘差之絲豪,扭之千里。

太極拳的精髓是什麼?

太極拳的精髓就是練出鬆沉勁,鬆沉勁是基礎勁,是底層勁,其他勁都是由鬆沉勁展開。

一旦練出整體的鬆沉勁,腳下覺得生根,一般人會推不動你。

只有整體練出鬆沉勁,才能力發於根,發放手的勁都是由根發出。

運勁如抽絲的勁也是鬆沉勁。

勁斷意不斷說的還是鬆沉勁。

可以說,得鬆沉勁者得太極。

鬆沉勁是無止境的,所以要不斷的練,太極功夫的深淺也可以看成鬆沉勁的深淺。

關於用意不用力

比如擡胳膊,任何人擡胳膊都不會覺得費力,假如胳膊有五斤重,如果你用十斤力擡胳膊當然不會覺得胳膊沉重,這時就要求你大腦想著減少胳膊的用力程度,慢慢的用八斤力,七斤力,直到用五斤力,這時你會感覺到胳膊的份量,減少胳膊用力的程度越多,會感覺胳膊份量的加重,這時就慢慢的練出胳膊的鬆沉勁。

關於虛實分明

一些簡化太極拳和比賽套路太極拳練不出功夫的原因就是虛實不分,導致腰跨鬆不下去,練不出腰跨的鬆沉勁。

傳統太極拳要求是後座的動作,必須頭頂,尾椎,腳跟乘一條直線,這樣的好處就是隻有直立才能最大程度的放鬆,因為不直導致身體的某些部位用力而鬆不下去,只有松下去後才能練出腰跨的圈來,只有腰跨練出圈來,才能主宰於腰。

比如簡化太極拳做“按”這個動作,當把雙手由“擠”後拉回來後座時,幾乎所有簡化太極拳動作都作不到位,不成直線,就是虛實不分,導致腰跨鬆下來不,更畫不出圈來,那末前推的手永遠也發不出應有的勁道。

前弓步,小腿應該與地面垂直,最多不能超過前腳掌的一半,當你練到鬆漆鬆腳時,如果超過前腳掌,就會覺得失中,當練到鬆漆鬆腳這種程度的弓步,會覺得前腳跟和後腳跟踩在一個圈的內沿上。

太極拳的剛勁

太極拳的剛勁是通過鬆柔練出來的,隨著鬆沉勁的逐漸練出,剛勁也就慢慢的顯現,練出整體的鬆沉勁,剛勁才完整,要想練出剛勁,必須練出鬆肩墜肘,鬆要鬆垮,鬆漆鬆腳,這樣才能具備力發與根,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發放勁,所謂發放勁就是剛勁。

所以,整體鬆沉勁練出來了,通過鬆柔練出來的,柔自然會,剛勁也就出現了,剛柔並濟自然上身,這時就可以以柔克剛,也可以以剛打力。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啟發。

太極的精髓

太極拳是怎麼回事?太極拳是把對方的力量引出來,對方有反應,他自已產生矛盾,所以太極拳是借力打人。好象一個小船在水上漂,水上撐船。波浪搖盪,小船在水中晃。如果不懂得跟波浪走,就會翻船,就會跌到水中去。那是你不懂勁。懂勁的呢?就會駕馭小船跟水浪走。練拳者要自已是水是浪,讓對方是小船。我按下去,你身體不通,就會自身產生矛盾,搖兩搖你就跌出去。太極拳是聰明拳,用意不用力。用思想用智慧,要表現智慧。

有人問楊祿禪: 「你是楊無敵,你有沒有甚麼人不能打?」他說: 「石頭做的、銅鐵做的、木頭做的人不能打。」也就是說沒有反應的人,死人不能打。石頭、木頭,沒反應,不會自已用力。從這個觀點來看,是要對方自已產生矛盾跌出去。楊祿禪的搬攔捶,是前後波浪、左右波浪、裡外波浪、綜合起來就是搬攔捶。每一動都是搬攔,大也是搬攔、小也是搬攔、全身無處不搬攔。他的浪過來,你暈啦,都不知道是怎麼跌出去的。其實這只不過是沉重量飄浮量,起浪而已。如果你跟的不好就跌出去,如果你拍子跟的不好、或者浪的大小跟的不好、時間跟的不好、或者有丟有頂,都會跌出去。

參考資料:太極拳研究室

太極拳的精髓是什麼?

常言道:“鬆鬆鬆,太極功,太極頭條要放鬆,學太極,先學鬆,不鬆難得太極功。” 鬆是通行證,鬆是敲門磚。鬆到什麼程度,太極拳就達到什麼程度,鬆不到那個程度,便不曉得那個程度的奧妙。所以我們練太極拳要明理,循理漸進,時刻問自己:放鬆了沒有?鬆透了沒有?

太極文化精髓是什麼

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 易經繫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關於“太極”迄今可見文獻最早出自《莊子》。太極圖式說是《莊子》“太極”思想在儒、道兩家結出的碩果。

太極拳的精髓是什麼?

tfjjl6024kjgdj

如何才能領悟太極的精髓、最高境界?

黃博勝師傅說:“太極拳的精髓就是自然、心靜、體鬆、平衡,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拳術的最高境界似乎是收發自如、高深莫測、罕有敵手,其實這隻停留在“術”的方面(技擊水平高低而已),太極拳與其它拳術的最大不同在於其用意不用力,要求心靜體鬆、中正沉穩,講究柔綿、虛靈、圓活,以神領意、以意行氣、以氣打拳,通過雞緩連綿的動作達到身心合一,在行雲流水中促進氣血流暢、經脈舒通、陰陽協調,在安詳寂靜中獲得神通、神明,最終以神安體空融入自然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太極拳的這種特點使其超越了強身健體、技擊格鬥的層面,而具有修身養性、以拳悟道的功用,其陰陽相生、虛實互變的拳理與大道的對立統一、變化發展是相通的,在研究拳理的同時也是在研究大道。大道講的是虛靜無為、順其自然,太極拳也就講究後發制人、以靜制動、借力打力、順勢而發。久練太極能使人身心平和、氣定神閒,這與思想覺悟後所表現出來的氣質神態殊途同歸,因而,從某種角度而言,思想境界有多高,太極拳就能打多好,因為它去掉了心浮氣躁、爭強鬥狠、名利困擾、生死羈絆而純任自然。

如果習練太極拳是以武技勝人為目標而不是以修身養性為目的,那就註定了他永遠也無法領悟太極的精髓,不能領悟太極的精髓也就無法達到太極的最高境界。太極的精髓不在於招式上而在於大道中,只有參悟大道才能得其精髓。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在實戰中的具體表現就是不論對手是誰,都能毫無畏懼、心靜體鬆,置生死於度外,過招時全憑自然反應而不是用頭腦思考,無形無象於瞬間擊敗對手。毫無畏懼在氣勢上已經壓倒了對手,心靜體鬆才能反應敏捷、力透末梢,在信念與意志的引導下將人的潛能發揮到極至,這就是太極拳最高境界的展現……

太極精髓在哪裡

太極拳最大的祕密是“鬆”. 鄭曼青先生學太極拳近五十年才悟到“鬆”的道理。究竟什麼叫做“鬆”?怎麼能鬆得很乾淨,很難講明白。鄭曼青先生回憶楊澄甫先生當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兒,可以不發一言,不問他他絕不講話;但這個“鬆”字,每天總要講個幾百回。楊澄甫先生還講了一句話,就是“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學不到的”,鄭曼青先生就懷疑:難道講一個“鬆”字,我就三輩子學不到嗎?五十年後想起來,鄭曼青先生說:不但三輩子,也許六輩子還學不到。太極拳說難,就是難在自己擋住自己,不肯鬆。無論如何,要放鬆。要鬆到什麼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沒有用,都空掉了,那我打人家呢?把一個整個的人打出去好幾丈外,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太極拳的一種高深理論,它有一種哲理在裡頭,而且是一種合乎科學的杆槓力量。不但是哲理與科學合而為一,它能將各種自然原理合並來應用。這你會覺得很難,可是隻要真能鬆透的話,什麼都攔不住你。所以練太極拳“鬆”為第一,這一點是我(鄭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羅邦楨是鄭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國之前特地向鄭曼青先生請教在美國教拳應注意什麼?鄭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鬆。” 後來羅邦楨先生說:“練拳45年,不敢說有45年的東西,一個‘鬆’字,就讓你琢磨終身。”常言道:“鬆鬆鬆,太極功,太極頭條要放鬆,學太極,先學鬆,不鬆難得太極功。” 鬆是通行證,鬆是敲門磚。鬆到什麼程度,太極拳就達到什麼程度,鬆不到那個程度,便不曉得那個程度的奧妙。

李雅軒先生在《太極拳隨筆》中提出“鬆軟是太極拳的寶貝”。他說:“以前有人問楊澄甫老師:未見您用多大勁,何以將人打出去那麼遠,打得那麼脆呢?楊老師答曰:"我是鬆著勁打的。"有人問楊少侯先生,你發勁時看著是很鬆軟的,如這樣子鬆軟還能有力嗎?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為是鬆著勁、軟軟的,打出勁去,才大得很咧。” 所以太極拳的功夫,無論是打拳或是推手,都必須將身勢鬆開才行。

李雅軒先生特別強調練太極拳要鬆,而且要大鬆,要鬆透。鬆得周身毫無拘滯之力,鬆得兩臂如繩兒吊著重物一樣,經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覺。身勢鬆得軟若無骨的樣子,但是這種大鬆大軟,不是軟塌塌,不是鬆懈懈,不是鬆得軟得如一攤稀泥。而是以神氣將身勢鼓勵起來,使它動湯起來,有強大而又靈敏的柔彈力。太極拳練習到了真正鬆了的階段,全身都有氣佈滿,前後左右都撐滿抱圓。李雅軒先生比喻為傘的撐開。傘不用時收起來,放鬆了;用時撐開,此時傘面是繃起來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個鋪開的。整個傘面是完整的,傘面上的每一點都處於整體中,張力是均勻的。

吳圖南先生說:太極拳之祕在“鬆八段九節”。練習太極拳架時把八段九節真正鬆開才可稱為著熟,這是學習太極拳的關鍵。鬆,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個關節要鬆開。三個在手,三個在腳,三個在背。手三關節是腕、肘、肩。腳三關是胯、膝蓋、踝。背三關是尾閭、頸、頭頂。九關之中最重要是手三關,首先要把手三關鬆開,第一是腕關,接著是肘而肩。肩關是最難鬆。“鬆肩”忌壓肩,要順著兩側45度斜下鬆落,將肩井穴張開,降於湧泉穴中。如何才能鬆開關節?首先是鬆開憨節之間的腱,接著骨,要不斷的鬆開關節之間的腱,關節之間不鬆,氣不能順暢的流動。我們習慣於拉緊,應不斷的放鬆。當我們初學時,動作是緊繃繃的。我們學習知道那些動作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的動作。當肩關節能鬆開時,其他的都容易了,腳三關中踝關最難鬆。尾閭關鬆開後,氣可通上背部。

張秀剛老師說:“練太極拳要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精神。”因為心有所畏......

太極拳的核心和精髓是什麼 10分

太極拳是一種武術,武術的本質是技擊。在弱化技擊的情況下,每種拳術更注重的是修為。

各種武術的本質無區別,只是修習的方式和特點不同而已,因此各種拳術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到達高手的境界之後,都是相同或相通的。

剛中求柔,柔中帶剛,剛柔並濟是精髓,也是各種拳術的精髓!

陳氏太極的精髓

陳式太極拳在強調纏絲勁的基礎上,上肢運動有朋、捋、擠、按、 採、 列、肘、靠八門勁別和通背勁、對稱勁,中間有“胸腰運化”,下肢有 朋、捋、擠、靠、 採及進、退、顧、盼、定五步和“襠走下弧”,這些合到一起產生的勁稱為“混元勁”。為了在太極拳技擊對抗中走出“混元勁”來,有如下要求:

逢力必 朋, 逢 朋必纏, 逢纏必轉,逢轉必沉。

這些要求包含在每個動作中,而且是在瞬間同時完成的。細心的讀者可以對以上16字訣認真揣摩體會。下邊我們從三個方面來探討混元運動的規律。

一、六個方向的圓

太極拳運動的肢體運行軌跡非圓即弧。弧是圓的一部分,可歸入圓中進行討論。我們先來定義:具有六個方向的力稱為“混元力”,也就是說,“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它擁有六個方向——前、後、左、右、上、下,即立體的圓。有的人雖然走得也是圓,也是弧,但只有四個方向,這樣的力不能構成“混元力”。

一對方向的力,比如前後或左右或上下,這樣的力產生的勁叫直勁,對對方構不成威脅。因為它是直來直去的,嚴格的講它不屬於太極拳勁別的範疇。四個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圓和弧線運動,但對方的大腦可以作出判斷,肢體的本能反應可以跟上你,隨上你,對對方的威脅也不大。只有是六個方向的圓弧運動,即立體的圓運動才能使對方對你的運動方向無法判斷,這是太極拳有別於其它拳種的精妙之處。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擾和改變你的運動方向,使你處於被動和無目標狀態,然後便是我的打擊,這是太極拳“後發先至”的奧妙所在。

在這個具有六個方向的勁力之中前後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奧妙。 “前後”是人們的習慣,“左右”經過訓練可以掌握,“上下”則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們忽略。

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產生了頂勁就一定是少了兩個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

凡是被對方沖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勁;凡是自己左右轉動不靈時一定少了前後方向的勁;凡是被對方提起或壓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勁。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注意每一個動作,每個轉關換式都必須有六個方向,否則拳式就是不正確的,在實戰中也是不管用的。

二、肢體的公轉和自轉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運動形式是公轉加上自轉。太極拳運動中以腰脊為軸,身體各關節的運動也是公轉與自轉的同步交叉運動。一般來說,下關節對上關節而言是自轉;上關節對下關節而言是公轉;前關節對後關節而言是自轉,後關節對前關節而是言是公轉。自轉相對於公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大,公轉相對於自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小——這裡講的是在走纏絲勁時關節運動的規律。

上肢運動相對於腰脊來說,腰脊是公轉,手臂是自轉。說腰脊的轉動幅度大於手臂是不對的,打擊腿(擡起的腿)與腰脊的關係也是如此。一般情況下腿要承擔自身的重量,相對來說比手的運動範圍要小,所以儘管腳是膝關節的前邊一節,可它自轉的幅度並不大,而膝關節轉動的幅度更大一些,這是特殊情況。因為腳在抓地的時候要生根,要向下滲透,擰轉,所以腳不可能像手一樣畫那樣大的圈(用腿攻擊時除外)。

公轉運若軸,自轉方圓生,相隨勿枉動,三節自分清。

太極拳運動要求我們明三節——梢節、中節、根節。全身多處分三節,比如:手分三節,臂分三節,胸腰、下肢亦分三節。沒有了公轉和自轉,便分不出三節來,自然也沒有“節節貫串”可談。所以公轉和自轉學說是建立在“節節分家”基礎上的。

明白了公轉與自轉的規律,我們便可以做到以腰脊為軸,以手領勁,含胸塌腰,屈膝鬆垮,五趾抓地,將全身的勁力整合為一處,施加到我們......

相關問題答案
浙商精神的實質是什麼?
匠人精神的意思是什麼?
工匠精神的含義是什麼?
長征精神的實質是什麼?
五鐵精神的內涵是什麼?
五四精神的內涵是什麼?
自由精神的含義是什麼?
雷鋒精神的意義是什麼?
延安精神的內涵是什麼?
團隊精神的基礎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