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什麼意思?
慈善是什麼意思
慈善 是指:富於同情心。
(alms offering●almsgiving●benefaction●beneficence●benevolence)
中國現有的《辭源》、《辭海》、《現代漢語辭典》中都沒有“慈善家”的詞條。前些年出版的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有相關的“慈善事業”的詞條,釋義是:“從同情、憐憫或宗教信仰出發對貧弱者以金錢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實際援助的社會事業……帶有濃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為了做好事求善報;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業看作是一種施捨……它只是對少數人的一種暫時的、消極的救濟……它的社會效果存有爭議。” 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慈善基金會”條目的釋義是:“ 一種民間非營利性組織,由捐贈人提供財產 文字並由它自己的職員進行管理,以其收入服務於對社會有益的目的 。”《大美百科全書》“慈善事業”條目的釋義是:“ 最悠久的社會傳統之一 ,它藉由金錢的捐助和其他服務,來提升人類的福祉 。” 關於“慈善事業”的理念,褒貶相差如此之大!事實上,我國已有了“中華慈善總會” 之類組織,所以,看來很有必要重新定義“慈善事業”、“慈善家”等詞語。
世界史述寫著從古希臘、羅馬時代起社會救助的傳統;美國史述說著這種傳統隨移民帶到美洲的史實。美國的慈善事業於獨立戰爭後空前興盛,如組織美國反奴協會,提供紐約勞工受教育的機會,創立兒童救助協會,成立全美收容所、醫院、文化組織等;二戰後,個人捐贈免稅入法,富豪紛紛熱心於慈善事業。如洛克菲勒家族四代連續捐款超10億美元; 比爾·蓋茨為慈善事業已投入 260 億美元,佔全部財產的 54% ,甚至早早立下遺囑:死後 99% 的財富捐獻給慈善事業。
中國的慈善事業,同樣有著自己悠久的傳統。漢唐寺院濟貧、賑災、醫療、戒殘殺的長盛不衰;宋代養老扶幼事業的勃興;元醫療救助的興起;明清民間慈善群體在中國慈善史上首屈一指 。更有當今國門開放以來,湧現出一批批社會賢達、名流、企業家、離退休幹部為水災、為貧困大中小學生、為艾滋病、白內障的貧困患者,默默從事的慈善救助。統計表明,至少一半的富豪要求對其捐款事實及數額“保密”。
只是眼下先富起來的人們對社會的回報難如人意。中華慈善總會公佈的數據顯示,其獲捐贈的 70% 都是來自國外和港臺,國內富豪的捐贈 15% 還不到。 去年被選入各種“慈善家排行榜”的 135 名個人,共捐款 9.85 億元人民幣,約合 1 億多美元,資產總額超過千萬美元的中國企業有過捐贈行為的比例卻不到 1% 。而 2000 至 2004 年美國 50 名最大的慈善家捐款總額 650 億美元,平均每年約 130 億美元。兩國雖無多大可比性,但是否也反映出其社會責任感與公益心方面的差距呢?眼下國內慈善組織數量的缺少,動員社會資源能力的有限,政府稅收鼓勵政策的滯後,慈善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慈善組織的公信力的缺乏, 已成為制約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障礙,這些問題是否與《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所反映的“慈善觀”,有著某種關聯呢? 陳帥佛向社會提供500元以下捐贈
慈善事業既是經濟事業發展的晴雨表,也是調節貧富差別的平衡器。通過市場實現收入的第一次分配;通過政府調節實行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在習慣與道德的影響下,個人出於自願將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贈社會,乃是不可小覷的第三次收入分配。它有助於縮小兩極分化,減弱“仇富”心理,有利於社會的和諧。
我們是否應當像看重勞模、看重各類專家一樣看重“慈善家”?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情仁愛,樂善好施的民族,關於慈善的概念,古已有之......
慈善是什麼意思
"慈"是指長輩對晚輩的愛,"善"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互助。慈善應是在慈悲的心理驅動下的善舉。兩層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舉.真正意義的慈善行為應是一種不附加要求的施捨。施捨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種滿足。而慈善所幫助的對象不應僅僅是沒有錢,也可以是其他方面。
慈善事業是人們在沒有外壓力的情況下自願地奉獻愛心與援助的行為和從事扶弱濟貧的一種社會事業。慈善事業的活動對象、範圍、標準和項目,由施善者確定。
慈善的意思是?
慈善,就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求回報,心甘情願的付出。
慈善的意思
慈善,拼音:cí shàn。指對人關懷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出自《魏書·崔光傳》:“ 光寬和慈善,不忤於物,進退沉浮,自得而已。”
意思:慈善應是在慈悲的心理驅動下的善舉。兩層意思,一是慈悲弗心理,二是善舉.真正意義的慈善行為應是一種不附加要求的施捨。施捨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種滿足。 英文:(alms offering;almsgiving;benefaction;beneficence;benevolence;philanthropy;charitable enterprise)
什麼是慈善?
慈善作為一種思想觀念、道德行為和社會事業,體現了人類共同的至善價值取向,是現代人類文明的主要道德成就之一。從本質上來講,慈善是一種超越性的大愛。 “至善”一詞語出《大學》,《大學》開篇即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觀點。朱熹認為天命之性,是上天所賦予人的,純粹至善之性,是人之明德,乃萬善之本,故《大學》提出明明德的要求,即彰明人的本體之明德而歸於善。王陽明也認為:“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也。至善之發見,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輕重厚薄,隨感隨應,變動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 但要“達到至善”,僅從明明德的角度去努力還不夠,還需要親民。至善所提倡的正是超越個體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質欲求而追求精神滿足的獨特形式。這種超越並不僅僅停留在思想的層面。中國古代士大夫在春秋時期就確立“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作為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超越世俗的永恆價值。體悟天性與思想言論、事功業績三位一體。“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但要做到“三不朽”以臻於至善甚至做到“三不朽”其中之一二,絕非易事。 和“三不朽”的觀點類似,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認為,至善包含德性與幸福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德性當然是至上的善,但本身還不是完滿的善即至善,只有配以與德性相當的幸福才可說是完滿的善。而要實現人類的幸福,必然要立言與立功。因此,至善作為一個道德目標,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讓我們敬畏不已。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結論的第一句後來被刻在了他的墓碑上。即“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定律。” 首先,選擇了至善的價值取向,就註定了慈善要追求純粹性。唯有純粹性的不尋求慈善和道德以外其他目的的慈善才體現著這種至善的價值。至善的道德理想,我們可以無限接近,卻永遠不能真正到達。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我們不能因為一時或短時間內無法實現這一追求,就在價值取向上放棄對至善的選擇。 越是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們越是要在心中保留一片道德的淨土,越是要堅持做純粹慈善,越是要守住道德的制高點,越是要追求至善的信仰。人類具有一般動物所沒有的靈性和悟性。神性、動物性存在於每個人的本性之中,是超越自身動物性的物質慾望,超越任何名目的一己之私成就神性,還是被自身動物性的物慾所控制自甘與一般動物為伍,取決於每個人不同的價值取向。慈善所體現的就是超越動物性成就神性的至善的價值取向,這自然是人類實現“三不朽”的重要途徑,是現代人類文明的主要道德成就之一。 其次,慈善體現的是一種超越性的大愛,本質上是人人蔘與、人人享受的道德權利和義務。慈善應該有張載“民胞物與”的氣度和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的實踐精神,必須完成對自身的超越。中國特色現代慈善事業的探索之路上,佈滿了荊棘與坎坷。不能超越自身,就會為困難所嚇倒,為人言所動搖,就會失去朝至善目標繼續前行的動力和勇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了我們要做到縱目馳騁,就要首先完成在高度上超越,只有登高才能望遠,只有超越現有的高度,才可能有更廣闊的視閾。慈善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對於人本身所固有的動物本能和個體私慾的超越。 慈善是發自人類生命最本源的東西,彰顯著人性最本質的價值,體現著人類對道德至善性的執著追求。慈善超越個人、超越種族,更超越意識形態;超越財富、超越生命、......
慈善是什麼意思?
慈善,就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求回報,心甘情願的付出。
慈善活動的含義是什麼
慈善活動是獻愛心,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就是通常所說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是指一定的組織或個人向社會捐贈財物、時間、精力和知識等活動。公益活動的內容包括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知識傳播,公共福利,幫助他人,社會援助,社會治安,緊急援助,青年服務,慈善,社團活動,專業服務,文化藝術活動等等
慈善機構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建構慈善文化價值理念的同時,要從社會發展的大視野中把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與各種文化的碰撞與磨合中凝聚共識,整合資源,提高公信力,推動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1、慈善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想結合。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以德治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任務,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舉措。弘揚慈善文化發展慈善事業理應成為兩者的重要載體。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為我們建設慈善文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慈善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慈善文化應該為塑造人性德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出貢獻。營造“以人為本”“助人為樂”的人文關懷的社會環境是慈善文化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當前的緊迫任務。
2、慈善文化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其中許多優秀的成分,至今影響著我們的言行舉止,成為我們的行為準則。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如何應對這把“雙刃劍”,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舊的道德傳統已不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道德體系尚未成型,這中間的“斷層”如何銜接?慈善文化應該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新的道德體系做更多的事情。“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啟迪,我們要做的實在太多。
3、慈善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我國現代慈善事業離開了企業的參與是不可想象的。企業的成功得益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核心競爭力離開了質量和品牌也是不可想象的。慈善機構的準市場化策略告訴我們,慈善文化必須積極主動地溶入企業文化,慈善機構要與企業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係”,強化服務意識,努力為企業參與慈善事業創造各種有利條件。要積極倡導“公益營銷”,利用公益平臺,推動企業“品牌”的發展。要當好企業的“公益”顧問,使企業參與慈善事業視為一項有良好經濟效益的社會投資。使企業為善不僅是“最樂”,並且是“好生意經”。要通過慈善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結合,培養企業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慈善機構與企業達到雙贏,並逐步培育一支慈善家隊伍。
4、慈善文化與社區文化相結合。要加快發展慈善事業,光靠幾個機構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人文關懷的重心在基層。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推進,使慈善事業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凸現。社區的原則是以人為本、互助互利、奉獻愛心,民主自治。社區文化的核心是“志願和奉獻”,慈善文化與社區文化的結合,對於改善社區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這樣說,建設一個現代新型社區離不開慈善公益事業,慈善公益事業在基層社區建設中大有可為。
5、慈善文化與消費文化相結合。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加入WTO,全方位開放市場,國外知名品牌大舉湧入,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箇中產階層和高消費群體。當我們看到一些人花千元、萬元買盒化裝品買款新衣的時候,慈善機構也在為籌募百元千元去救助一個失學的學生,一個殘疾人,而四處奔走。這中間難道沒有我們應該感悟的東西嗎?消費時尚和公益時尚這原本是社會發展的表現,我們應該在消費時代到來的時候,使慈善文化滲透到這個廣闊的領域中去,推動慈善文化與消費文化的結合,使富人更多關注窮人,使人的外在美與內在美得到和諧的統一,使公益時尚與消費時尚一齊引領時尚的潮流。
6、慈善文化與傳播文化相結合。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現代傳媒的作用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它改變著我們的觀念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慈善事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媒體的推波助瀾。慈善機構與媒體合作開展......
慈善的意思是什麼
個人理解,慈愛善良,所有有慈愛之心、善良之心的舉動都是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