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叫中國的呀?

什麼是中國?如果我們今天的中國的話,大家不會有什麼疑問,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它是一個國家的政治或者地域的概念,但是歷史上面可不是這樣。中國最早這個詞兒,我們現在發現是在出土的一件銅器上面,叫做“何尊”,上面有中國這兩個字,時間大概在西周的初年,一般地說,也就是大家認為公元前11世紀的時候,離今天已經三千多年了。那個時候中國是什麼意思呢?主要的是指被周朝所推翻的商王朝,它統治的中心地區。以後我們看到在《書經》裡面,在《詩經》裡面都有中國這個詞,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中國這個字出現得越來越多,那麼它指什麼呢?它主要還是指當時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區。但是以後,隨著中央王朝它疆域的擴展,特別是在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政權以後,那麼它的統治區,基本上就稱為中國了。周圍逐步逐步隨著來自中原的人民它遷移,慢慢把當地周邊的少數民族,也都變成了漢族了,都是華夏的人了,中央政府開始在各地建立它的郡縣,它的行政機構了,這樣逐步逐步擴大了,中國的概念也逐步逐步擴大了。

不過,一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前,中國還不是我們王朝正式的代名詞。比如清朝,它一般不叫中國,叫大清。你們看它掛的旗子,平時的文書,我大清,大皇帝,什麼什麼都大清。當然以前的話,明朝它不會叫中國,大明,皇明都這麼來的。但是慢慢慢慢,特別我們發現到明朝以後,有些地方已經開始叫中國,主要是外國人、西方人到中國來,他們喜歡用China來稱呼中國。我們知道中國這兩個字,可以稱為China,但是也可以翻譯成CentralEmpire,中央王朝,中國這多好,所以以後就是清朝的時候,他們有的時候西方稱中國為中國,我們自己也稱中國。

外國稱中國,從明朝開始,最初是一些周邊國家比如尼泊爾老撾等這樣叫。

什麼叫中國

中國

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zhōnɡ huá rén mín ɡònɡ hé ɡuó。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

國名釋義: 古代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後成為我國的專稱。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中國位於正中,故稱中國。

別稱: 九州、華夏、中華、神州、赤縣等。

【國名各種詞義詳解】

1.[capital]: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或直接指京師(首都)。

例a.《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

例b.《大雅·民勞》首節:“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與第三節“惠此京師,以綏四國”對文。

例c.《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西周人對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

例d.《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我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

例e.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2.[central plain]:指中原地區.

這裡的中國,已變成一個地域概念,且隨時代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西周初特指關中;到東周時,“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例a.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例b.《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例c.《晉書·宣帝紀》:“孟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其中“中國”指立國於黃河中下游的魏國),甚至把所統轄的地區,包括不屬於黃河流域的地方, 也全稱為“中國”。

例d.《史書·天官書》:“其後秦遂以兵滅六國,並中國。”

例e.《資治通鑑》:與中國抗衡。

3.[Hans' territory]:指華夏族居住的地區.

例a.《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例b.《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例c.《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例d.《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

4.[central state]:中央之國,含有正統、正宗一類的褒義。

例a.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

例b.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5.[梵Madhya-desa]:古地名,即恆河中下游一帶的中印度,佛教徒譯稱“中國”。見《法顯傳》。

6.[central Chinese]:指中原人。

例a.《三國志》:驅中國士眾。

7.[China]: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唯一一個將文明不間斷地延續至今的國度;在近代開始作為國家名稱的簡稱,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把中國作為國名的簡稱。

例a.早稻田大學清國留學生部存藏好幾冊畢業紀念提名錄,稱作《鴻跡貼》。其中第四冊(1907年度的一部分)共有95人執筆提名,有33人只寫名字,不附籍貫,但在附籍貫的62人中,其中有18人寫支那,12寫清國,7人寫中國或中華,25人不附國號。(注:此處使用支那這個國號,含有否定清政權的革命意義。)注意那個“......

到底什麼是中國?

中國是一種文明、孕育在這個文明裡或者接受這個文明的、就叫中國。

遼朝契丹、不是隻對於幾本書產生了認同。

而是接受了這種文明、行為上和中原人一般無二、雖然有個別差異、但思維的角度和方式變得一致了。

其實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就是大吃小。

儘管他們可以憑藉快馬彎刀摧毀一個王朝、但由於他們人太少、反而是被中國這種氛圍包圍的。接受了我們這一文明的、會逐漸變得和我們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分不出彼此了。不接受的、會受到排擠。

正統正朔、是政治概念上的東西。

在宋朝以前、北方建立起來的政權一直是正統、像魏、晉這樣的。

宋朝由於偏安江南、面子上掛不住、開始拿三國時期的蜀做文章、才有了把南方政權當做正統的說法。

實際上文化繼承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今天的滿族、滿文化都沒有了、說滿族就只剩下象徵意義、沒有實際意義了。

中國的又名是什麼?

一、中國的其它稱呼:

中華、華夏、神州、赤縣、(諸)華、(諸)夏、中夏、區夏、方夏、函夏、海內、禹城、禹跡、禹甸、九州、九牧、九區、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等等。

二、外語中的“中國”

相當多的西方語言稱中國為China(英語)、Chine(法語)、Kina(瑞典語)、Sina或其變體。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最常見的說法是“秦”、“契丹”、“絲”、“赤那”等,以往也被稱為“茶”和“昌南”,但這兩種說法已經被否定。

有歷史學家考證後認為為China、Chine、Kina、Sina等詞彙來自“秦”的音譯。這裡的秦不僅指秦朝,而且也指西周和東周時期的秦國。在絲綢之路出現之前,秦人通過當時的玉石之路來與西方人進行貿易往來。

俄語稱中國為Китай,這是源於“契丹”一名;由於遼朝和西遼自9世紀至13世紀長期是中亞的霸主,所以在此期間興起的斯拉夫語族和突厥語族諸民族均以契丹為遼朝及其以南的宋朝等中原政權的代名詞。現在仍有十幾個國家將中國稱為“契丹”:斯拉夫語國家(俄羅斯、烏克蘭、保加利亞等)稱中國為“Khistankia”;突厥語國家(中亞各國)稱中國為“Kaitay”、“Kathay”、“Hatay”、“Katay”;西亞國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稱中國為“Katay”、“Khatay”。

另有看法認為China等名稱是來源於“契丹”這個名字,因為宋朝時的歐洲與中國的貿易都是通過中國北方的契丹民族而轉手,歐洲人因此而把“契丹”和契丹人所經營的貨物的來源地相混同;但China一詞的出現遠早於宋朝,拉丁語詞彙“Cathay”則來自奧斯曼土耳其語的“Kathay”一詞。

據說,中國在古印度語梵文是cina、chinas,在希臘語是Sinai、Serica,在古拉丁語是Sinae。但古印度人和希臘羅馬人的“cina”等詞究竟何指,目前沒有定論。古印度典籍最早提到“cina”是公元前10世紀(有的學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紀和公元前15世紀)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有學者認為“cina”是指西周的秦國,(1655,Martini.Martin),但也有學者認為指古蒙古部落戎狄,sino為赤那之地的音譯(意思是狼)。“cina”更可能為古印度人對東方國家的稱呼而不是特指中國。

古代中國在中亞另有一別名“桃花石”Tabgach,據研究,可能出自長期統治中國的鮮卑拓拔部的名字。

還有觀點認為英文中的“China”是來自瓷器china,而瓷器一名又是得自“昌南”,即中國古代瓷器的主要產地之一。但事實是,China首先指代的是一個東方國家,用china來指代瓷器則是晚近的用法。

“China”一詞在今日西方人的日常使用中通常泛指中國地區,不一定特指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或澳門,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還不包括西藏。國際廠商和品牌一般使用在列表前標示“國家和地區”等方法來彈性解決這個問題。

在日語中,原來很少稱中國為“中國”而直呼各朝代名。從10世紀開始,日本本州西部山陽、山陰地區也叫做“中國地方”,當時日本分為“近國”、“中國”和“遠國”。日本自明治維新起,借用佛教經典中的稱呼“支那(Sina)”來指稱中國。這種稱呼逐漸帶有貶義。二戰結束後,日本外務省自頒佈通知書禁止使用“支那”一詞稱呼中國,而“支那海”等在現在的日本已經演變稱日文名詞,改用片假名拼寫。不過因為同樣使用漢字,一部分日本人認為“中國”或“中華”這些稱呼是在刻意讚美。

此外,自古有些文化優秀的民族,每視其本國為世界之中心,故自稱“中國”,對他國則稱“......

什麼是南中國

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南海諸島為中國領土已為世界許多國家所公認。一些國家曾多次向中國政府提出,希望中國政府在南海諸島建立氣象臺、無線電臺和燈塔。當時的中國政府也曾多次組織考察團對這一海域進行資源調查;批准商人上島開發資源、經營磷礦開採業等。到了1933年7月,法國殖民主義者宣佈佔領南沙九小島嶼後,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抗議;隨後在官方和私人出版的地圖上明確標繪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等。1935年4月,國民黨政府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正式編印出版了《中國海南各島嶼圖》。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用地圖的形式比較全面、詳細地畫明我國南海諸島嶼的地理位置。並在四個群島的外圍畫有一條長弧圈的範圍線,明確標繪出南海諸島最南領土是曾姆灘,地理座標是北緯4°,東經112°。這張地圖向世人表明範圍線以內的島嶼屬中國版圖。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於1946年11月派內政部、海軍部和廣東省政府的官員,乘“中建”、“中業”、“太平”、“永興”四艦前往南中國海,接收南海諸島,並在西沙的永興島、南沙的太平島重建主權碑,重新勘測、繪製詳圖。與此同時,內政部還將30年代命名的南沙群島改名稱中沙群島,將團沙群島改名稱南沙群島使其更加符合各群島在南中國海中所處的地理位置。內政部還發布命令,把南海諸島劃為廣東省管轄。1947年,國民黨內政部方域司刊印《南海諸島位置略圖》,同年底,又核定公佈了《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共計159個。1948年2月,內政部又正式發行《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這份地圖繼續保留了南海諸島外圍的斷線範圍線。範圍線西起北部灣中越邊界,約在東經108°—109°之間,往越南沿岸東南海域傾斜;東從巴士海峽起,約在東經117°—119°之間,往菲律賓呂宋島,巴拉望群島西南海域斜向;最南至曾姆暗沙,位於北緯4°。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重申對南海諸島的領土主權。1951年8月,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在《關於美英對日和約及舊金山會議聲明》中指出,西沙、南沙、中沙、東沙群島“一向為中國領土”。此後,我國外交部又多次重申上述立場。我國的地圖出版部門根據政府的這一立場,在出版發行的中國地圖中繼續沿襲使用舊中國關於南海諸島外斷線的範圍線畫法。與此同時’許多國家也把南海諸島作為中國的領土標繪在本國出版的地圖上。(摘自《海洋世界》1990.7)

我國是什麼時候開始被稱為中國的?

華夏族人稱其四境民族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中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大致說來,有以下六種概念:一是指京師(首都)而言,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是指中原地區,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徒中國”。四是指國內、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六是指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如此,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二、“中國”一詞之地域觀念演變考

“中國”一詞所指範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三、“中國”一詞別名考

“中國”的別名,除上述的“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三國志》裴注中最早出現了“中華”一詞。隨著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唐代韓亻屋詩云:“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與“外國”對舉。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

“九州”之名,起於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一,於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儘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後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於戰國時代“九州”的範圍。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古時候,中國曾有“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但不過是裨海環繞的小九州;這樣的小九州共有9個,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為大瀛州所環繞。所以,“神州”只佔天下八十一分之......

什麼是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且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盤古、女媧、后羿等神話時代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00年。

中國曆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其中,華夏族王朝有夏、商、周、秦、漢、隋、唐、宋、明等。少數民族王朝有北魏、遼、元、清等。而在漢、唐、明時期,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國家,長期領先世界,其經濟、文化、科技實力舉世矚目。同時,中原王朝不斷與周邊各少數民族互動、貿易、征戰、融合而逐漸形成中華民族。

19世紀,由於滿清統治者固步自封,閉關鎖國政策阻礙對外交流,中國開始走向衰落,在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中經歷了百年屈辱。1911年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共和政體取而代之,但勝利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等北洋軍閥竊取,中國也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歷國民大革命,國共十年內戰,八年抗日,以及3年解放戰爭,最終在1949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政府撤守至臺灣。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再次崛起,2011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中文名:中國歷史

外文名:History of China

什麼是中國化

所謂“中國化”,就是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就是要以中國的人、中國的社會現象、中國的國情為研究對象,在繼承中國文化思想遺產,總結中國經驗和吸收外國先進學術思想的基礎上,採用科學方法,得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用以指導中國的實踐,解決中國的問題。

什麼叫做空中國

先來解釋哈什麼叫做空!

做空是一種股票、期貨等的投資術語,比如說當你預計某一股票未來會跌,就在當期價位高時賣出你擁有的股票(實際交易是買入看跌的合約),再到股價跌到一定程度時買進,以現價還給賣方,這樣差價就是你的利潤績

就是講國際這些炒錢專家,先是猛烈的炒人民幣的匯率,在人民幣匯率達到最高時候,就拋售人民幣換成其他的貨幣來獲取中間的利潤,導致中國人民幣出現兌換狂潮,從而導致中國整體經濟的下滑。甚至是政府的垮臺(就是講基點 1美元=8人民幣 這些金融家通過炒作之類的方法使1美元=0.1人民幣的高峰時,拋售人民幣換取美元 賺取之間的差價)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叫“中國”的

漢語中“中國”的演變

漢語“中國”一詞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場合是不一樣的。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化的概念。春秋時期的中國,只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他地區不算中國。以後中國的概念逐步擴大,到了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並且包括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例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十六國,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到唐朝時已經被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了。

漢朝以及漢朝以前,可考證的“中國”一詞的用法有如下幾種:

指京師,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指漢民族所能夠直接統治的地區,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又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區,如《三國志》:“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又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中原地區和中原王朝被稱為“中國”,不僅由於地域亦源於文化傳統,因為中原王朝建立之時間較早,經濟與文化具有較高水平,是所謂禮義之邦的華夏文化。一直居於四夷之上。此時,“中國”一詞擁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多重意義,民族的意義要強於地域、文化的意義,且該詞的政治意味比較小。

自漢朝以後,“中國”一詞的語義發生變化,民族的意義削弱,地理和政治意義加強。所以,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之後便以中國自居,比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 ,將南朝叫作島夷;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如:《晉書》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

“中國”一詞的政治意義突出這一現象在遼宋和金宋對峙時期更加明顯: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曾自稱中國,且一度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這裡的中國,政治意義明顯占強勢。

由於“中國”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關係甚小。歷史上夏商周三代無不出自“蠻夷戎狄”,華夏族便是夷夏不斷融和的產物。五代時吳越王錢鏐臨終時要子孫“善事中國”,此“中國”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後唐。五代有三代(後唐、後晉、後漢)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新舊《五代史》都把他們視為正統,而把南方漢人政權放在次要地位,只稱樑、唐、晉、漢、周為中國,卻不稱南方立國的各漢族政權為中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言“十國非中國之有也”。南宋時,女真控制中原地區,陳亮在上孝宗書中說,不能“置中國於度外”要經營荊襄“爭衡於中國”(其中的“中國”,前者指中原地區,後者指佔據中原的金國),因此中國不僅是漢族的中國,也是各族人民的中國。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劃分,現在包括藏族、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壯族、漢族等56個民族。主要民族漢族也是古代多民族融合的結果。歷史上中國曾經存在許多朝代。西安、洛陽、南京、北京為中國的四大古都。

直到清朝後期,“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不曾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從清朝後期開始,清朝與西方國家交流時開始使用“中國”這個名稱,往往使用“中國”來稱呼自己。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成立,“中國”這一個稱謂正式成為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國際上的共同認知中,“中國”一詞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目前所直接管轄的地區,即中國大陸。...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中國?
什麼是中國傳統建築?
什麼是中國公民?
什麼是中國共青團?
臺灣為什麼是中國的?
什麼是中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中國伊斯蘭?
還有什麼是中國的驕傲?
拿破崙為什麼說中國是?
扶輪社是什麼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