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唱出顫音?
唱歌怎麼唱出顫音?
其實 我也是前兩天才開始學的 現在雖然不能說非常熟練 但是至少可以發出顫音 我是這樣的:在唱完一個音時 不停地呼出氣體 使得聲音有點波浪的感覺 一開始有點彆扭 而且斷斷續續 很不連貫 等練氣長了就出來了 我建議你去看看土豆的視頻 有兩部 雖然我覺得沒什麼 但是裡面的練習方法我覺得不錯 還有就是 多聽些歌曲 跟著他唱 反覆練習
顫音怎麼唱出來啊?
聲樂愛好者如何獲得歌唱中的顫音
顫音( Vibrato)是把音符的音高迅速地向上下交替改變,近似水波起伏的感覺,它是音樂表現的重要手段之一。又似小提琴、二胡等絃樂器演奏時的揉弦,可以起到美化歌聲的作用。意大利聲樂學派更有這樣的說法:歌唱中是否有顫音是檢驗美聲唱法的試金石。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儘快的獲得歌唱中的顫音呢?
其一,強調正確的歌唱呼吸方法——“功到自然成”
聲樂教學中有句行話是這樣說的:氣息過關了,唱歌就學到一半了。可見氣息對於歌唱當中的重要性。使我們知道了歌唱當中許多毛病都出在氣息上。然而,我們的許多高中生(尤其是男生青春期嗓音變聲後)歌唱的用氣仍存在較多的問題。教師應該讓學生清楚的明白:歌唱的呼吸分為三個階段:吸氣、呼氣、換氣。吸氣要正確、自然、吸得深,吸得恰當,氣息從口、鼻同時吸入,經過咽喉、氣管、支氣管到肺葉的底部,後腰鬆開,把氣息推向後腰部。動作要輕鬆、自然。每唱完一句,橫膈膜周圍都要放鬆。不牽強,不僵硬。兩肩後展自然下垂,胸部放鬆不要擡起,否則各部肌肉緊張,喉部肌肉群會因之僵持,造成聲音發直毫無歌唱的顫音,其他發聲器官亦不能靈活地有規律地活動。
呼氣應當平穩,均勻,有控制,呼氣的關鍵是要找到支持點,找到呼吸器官和發聲器官有機配合的力量。如果找到了這個支持點,找到了這種配合的力量,呼氣就走上了正確的軌道。呼氣時,橫膈膜平穩地上提,兩側下肋逐漸回收,使氣息通過氣管送入聲門。這種橫膈膜上提,下肋回收的力,我們稱之為向上向裡的力。應該指出的是,呼氣時不僅有這個呼氣肌群形成的向上向裡的力,同時還有一種與之抗衡的,由吸氣肌群形成的向下向外的力協同動作。根據演唱需要,調整抗衡程度。有這種呼與吸協調一致的肌肉感和力的關係的呼吸,是具有支點的呼吸。得到了正確的呼吸支點,就可以得到有氣息支持的聲音。也便於出現我們期盼的顫音。
換氣,我又把它叫做句間吸氣,或補氣,這也是歌唱呼吸的重要環節。許多初學者在歌唱中往往不能放鬆呼吸的肌肉群,而使得聲音發直、沒有顫音。第一句開唱以後的句間,能否吸好或補好氣,關係到吸氣與呼氣能否得以循環往復,關係到已經獲得的呼吸支持能否繼續保持。因此,我們必須象哨兵站崗一樣堅守陣地,決不能在換氣時讓呼吸的部位往上移動,決不能影響歌聲的氣息支持。一方面根據樂句旋律的進行而換氣,另一方面根據作品的表現而換氣。換氣的要求高,難度大,需要重點訓練。練習時,可以選擇一些小歌曲,有意識地放慢歌曲的速度,讓句間換氣有足夠的時間和準備,等練到熟練的程度,逐漸加快到要求的速度,使歌唱恰如其分地進行換氣,使歌唱成為藝術的歌唱。
由上述方法形成的吸氣、呼氣、換氣,構成了有支點的呼吸,由此產生的氣息發出基音,通過舌頭放平,適當打開喉嚨,經過上咽管道,在頭腔(鼻腔、上額竇、額竇、蝶竇等)處,使其產生混合共鳴,就能獲得音質純淨,音氣圓潤的聲音,這種有氣息支持的進入這個地方振盪的聲音,而且把發聲的著力點向喉頭的背後————軟齶、舌根、喉頭這個咽腔地方,會有高頻泛音,力度變換自由,聲音具有穿透力,有激情,有魅力,富於表現力,同時,這樣的聲音才能吐字清楚,才能深刻表達歌曲的感情。我們期盼已久的顫音也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也可謂:功到自然成。總而言之,要想唱出顫音,就要運用好聲樂界公認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
其二,有意識訓練,從不自然到自然——逐漸形成。
在初學聲樂階段,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若仍不見顫音出現,我們還可以採用一些輔助方法,例如從最自然的中聲區開始選用: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
怎樣唱出顫音和抖音
先學會用肚子控制呼吸,就是腹式呼吸。用氣流衝擊聲帶,唱時氣流要勻稱,再就是加上自己的感情,就是要先理解歌曲意境,要投入。其實不算很困難,找感覺。
唱歌時怎麼才能唱出顫音??
我覺得我唱顫音時根本沒有這個意識.只是很自然的去唱歌.顫音也是不知不覺發出來.故意去強發顫音.會讓人唱這不自然.顫音發的顫動要柔和.顫音是一個修飾音.不可以亂用.一定要自然要練習顫音,先要知道它是怎麼來的.無非兩種辦法.一,兩個相差較小音程的音交替出現;二,氣息控制,使得同一音高間歇性重顯."抖喉結"比較接近第二種,不過不是氣息,而是聲門的閉與開實現,這樣控制起來難度極大.因為每次開與閉的度要高度一致,要不然音高無法控制.中低音還好說,但高音的時候,聲帶閉合度很高,留下的間隙十分狹小,要控制得如此精細就不太現實,很多時候是顫兩下,聲帶閉死,憋得沒聲音,要不就是放得太開,跑調了.所以要用氣息控制,因為那時你的聲帶可以一直保持著相似的狀態,不用去理會它,並且氣息間隙性衝擊聲帶,就有了讓聲帶休息的時間,所以保持的時值反而更長.但這種方法要求氣息控制較好,停多長時間,起多長時間,保持多長時間要求相當準確.練習的時候可以放慢速度,先慢慢練,等穩定了,再提速.顫音。這可是很多朋友追求的東西,呵呵!很多人都會認為沒有顫音就不夠專業、不夠拽。殊不知顫音在歌曲裡只是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沒有顫音就不能唱好歌嗎?其實不然。顫音,實質是用氣息演繹歌曲的時候,強大的氣流衝擊口腔和鼻腔後部所產生的震動,小腹給予氣息的壓力產生了氣流。我倒不贊成流行音樂一定要用這樣死板的方式產生顫音,有些歌星通過喉結的抖動比如“劉德華”和嗓子眼的一緊一鬆的“張信哲”“做”出了顫音。這些都是一些小的技巧或是一種風格,但在很多高潮部分,他們也具有強大氣流的顫音。 所以,還是那句話, 氣息是根本。用了氣息,自然會有氣流的衝擊產生顫音。對於流行歌曲,有些低調的地方不需要像唱民歌一樣每個字都在氣息上,有時似一種悄悄話, 有時像一種無奈的嘆息, 不會有強大的氣流支持你的顫音,這時就需要你用一些小技巧來修飾你的尾音,我認為流行歌曲的顫音表現不完全*氣息頂出來,有時候抖抖喉結,控制嗓子眼裡的聲音也未嘗不可,只要整體在歌曲的氛圍之中不受影響即可,但是你一定記住,如果你沒有十足的把握把它做好的話,那你最好就不要現去模仿,特別是在錄音的時候。沒有顫音的朋友如果鐵定對顫音垂涎三尺,就從模仿開始吧——多聽聽劉德華的歌。他的顫音我覺得很舒服,我就是從模仿他開始的。也可以模仿救護車叫喚。好笑吧?這只是沒有聲樂老師在身邊、一種自我揣摩的方法,當然不屬於常規的聲樂練習。發出“嗚嗚”的依次循環高低的滑音(稍快),他能讓你找到抖動喉結的感覺,慢慢的吧“嗚嗚”的發音轉變成“嗯嗯”的發音,再慢慢的轉成“你~”的發音,再唱一些“你”結尾的一句歌……呵呵,這只是一種感受喉結抖動的顫音方式,與氣息發聲不一樣,保準聲樂老師看了會氣死!但沒件事都需要循序漸進,慢慢揣摩,不妨試試。不過你也可以這樣想,我覺得這段歷史時期流行強調顫音的唱法,也許再過5年後就不流行強調顫音的唱法了。 何必為了沒有顫音而苦惱呢? 顫音雖然能有效的渲染歌曲氣氛, 深沉而具有穿透力,但我也願意喜歡聽
唱歌時候顫音是怎麼發出來的,?
是靠氣息,靠腹部的收縮控制氣流的大小而發出的顫音。
怎樣才能唱出顫音?
大中小 第一節:如何掌握顫音 顫音(Vibrato)是指歌聲呈波浪式的活動,又稱為音波。當氣息通過聲帶發出聲音,歌唱者有意識地將之震動,便會形成顫音。發出顫音時,喉部肌肉會劇烈跳動,尤其男性的喉結較凸顯,更易令人察覺。 學習顫音其實並不困難,只要喉嚨肌肉鬆弛,便能有效作出自然的震動。我們可以以相差半度的兩個音階,用 [a]聲進行練習。例如C大調中E和F(即m和f)剛好相差半音,嘗試不斷[a]出mfmfmfmf……,且越唱越快,便能產生以m為中心的顫音。 第二節:顫音帶來的效果 顫音易於掌握而效果又顯注,特別是處理延長音方面,純粹的拉長,會使聲音又直又呆板,用顫音則可令聲音鬆弛、活潑生動,令樂曲的色彩更豐富,音色更圓潤悅耳;若能配合其它腔體的共鳴哂茫閱墚a生餘音嫋嫋,繞樑三日的動人歌聲。 對於歌唱者而言,顫音大大增添了樂曲的層次感,令較平凡的樂句亦不置顯得僵硬,是相當實用的歌唱技巧。不過有數點是必須注意的: 1. 喉部震動不是口 / 脣的震動。初學時可用手指輕觸脣部,避免錯誤的搖動。 2. 千萬別把似是而非的 “ 喉嚨抖動 ” 當作顫音。抖動是束緊喉嚨發聲,用壓 力強迫咽喉肌肉抖震,這對聲帶的傷害很大,故練習時應以輕鬆自然為大原 3. 聲樂家會進一步講究顫音的振頻與振幅等方面,但不用拘泥於小處,只要 “ 唱者自然,聽者舒服 ” 便可以了。一般而言,獨唱者不妨多用顫音,強化 聲音質感;合唱時則要彼此相互配合,不應振顫過頻、過大,以免聽眾感到 煩厭。
採納哦
通俗歌曲顫音怎麼唱出來的,怎麼練習?方法是怎樣 5分
可以去報一個聲樂培訓班,老師系統的講解會更能把握其中訣竅
怎樣唱出顫音?
顫音分兩種,一種是喉顫,一種是氣顫(又稱腹震音)
喉顫就是在唱一個音的時候,通過移動聲帶的位置,改變氣息通道長度,變成唱出了兩個相鄰音而感覺出的音顫。現象就是喉節處有一上一下的抖動,這個可以對著鏡子就能看到的。開唱:啊。。。。不要停,同時移動喉節處,多搞搞,搞出兩個相鄰音出來就完了。
氣顫是在唱一音的時候,通過腹部的對氣息的擠壓,一強一弱的氣息而唱出一大一小聲的同一個音而感覺出的音顫。氣顫的感覺就是自己的腹部在震動,這點,可以把皮帶繫緊一點,體會更直接。可以試試全身放鬆,張嘴,腹部用力把氣由肚子裡擠出來,一次,又一次,只是腹部用力喲。就是這種感覺,就對了。
兩種顫音,氣顫的音更自然。
如果一點也不會顫音,可以先練喉顫,再練氣顫,反正我是先會的喉顫,再練的氣顫,應該可以直接氣顫的吧。這東西直接說理論很虛的,我覺得還是要多聽,喉顫可以聽劉德華的歌,比如愛你一萬年,看看他的視頻,喉節一動一動的,當然老劉的氣顫也不錯啊,不過喉顫用的較多。再就是氣顫了,這個就聽鄧麗君的在水一方,(鄧的氣顫很牛的)每天聽二十遍,邊聽邊跟著唱,剛開始跟唱氣顫會找不到那種震動的頻率,會覺得為啥她顫起來那麼自然,自己卻顫不動,這就一直聽吧一直跟吧,久了就會了,一天二十遍,一週多下來就很有感覺了,感覺好點可以換換其它的歌,所有歌的顫音都可以這樣顫出來的。
聽吧,唱吧,就這樣,某天你就突然就會了。理論性的看再多也就那些用,還得實際唱起來才會有提高的。COME ON ,HIGH 起來吧,哈哈!
歌唱顫音原理和怎麼練習發出顫音。很重要!
腹顫音的練習,關鍵在於演奏者對呼吸的控制能力。首先,要求演奏者的呼吸,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呼吸型式基礎上;然後,才有可能進一步掌握腹顫音的呼吸方法。因此,呼吸類型的選擇極為重要。最為理想的呼吸型式,是胸腹式呼吸,民間俗稱“丹田氣”。練習過程中、腹部和橫膈膜必須積極參與運動。這對於以胸式呼吸為主的演奏者是很困難的,除非改變呼吸類型。在合理的呼吸型式確定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必須逐步掌握彈性呼吸的基本功。我們把它稱之為“彈性(節奏性)呼吸法”。這種呼吸法的特點是;吸氣時,小腹(丹田)加強控制,讓腹部肌肉均勻地抽動。當胸腔中、下部向外擴張的同時,橫膈膜有節奏地逐漸下垂。小腹腹壁肌肉在彈動中微微前移。腰部肌肉向周圍(主要是向兩側及向後)擴張。氣流便是在這一過程中緩緩地吸入肺部的。呼氣時,同樣要加強小腹(丹田)的控制,腹壁肌肉及胸腔中,下部逐漸作彈性收縮。橫膈膜在腹部顫動的影響下,相應地鬆、緊、弛、張,徐徐地向上提起。而氣流的輸出,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地完成的。運用“彈性呼吸法”時,腹部顫動是產生顫音波的主要手段,喉部顫動是輔助手段。強顫時,主要靠腹部肌肉的顫動;弱顫時,則主要靠喉部肌肉的顫動。實際上,腹顫音是腹部肌肉、橫隔膜肌肉與喉部肌肉三者的聯合運動。“呼”顫法練習——將一支臘燭點燃,然後,反覆地輕輕吹動火苗,火苗擺動的節奏便是腹部顫動的節奏。另一種方法是,體會人們在大笑時連續發出 “哈哈……”的那種呼氣規律(但不要出聲)。這些下意識的腹、喉肌肉運動,基本上符合“吹”腹顫音的肌肉組織活動規律。所不同的是,需要把這種下意識的(低級階段的)肌肉運動,通過嚴格訓練變為由演奏者自由控制(高級階段的)的肌肉運動。顫音有幾種,傳統的顫音是需要訓練橫膈膜產生的,可以通過要哭的時候去感覺體會。還有的顫音是通過喉嚨的快速抖動產生的,港臺歌手用的比較多。還有是通過氣息衝擊軟齶產生的,但是這種基本在通俗歌曲中用不到。還有要注意的是,在發不同字的時嗚嗚”的依次循環高低的滑音(稍快),他能讓你找到抖動喉結的感覺,慢慢的吧“嗚嗚”的發音轉變成“嗯嗯”的發音,再慢慢的轉成 “你~”的發音,再唱一些“你”結尾的一句歌……呵呵,這只是一種感受喉結抖動的顫音方式,與氣息發聲不一樣,保準聲樂老師看了會氣死!但沒件事都需要循序漸進,慢慢揣摩,不妨試試。最後再次發表一下我的觀點,我們如果眼光放高一點,這段歷史時期流行強調顫音的唱法,也許再過5年後就不流行強調顫音的唱法了。何必為了沒有顫音而苦惱呢?顫音雖然能有效的渲染歌曲氣氛,深沉而具有穿透力,但我也願意喜歡聽一些質樸、純潔的聲音。所以,只要用心唱就好,也許你會更有特色。總之,運用氣息來顫是根本。喉嚨的顫可作為輔助補充。多練習吧,習慣成自然。
唱歌時候如何發出顫音?
如何掌握顫音
[編輯本段]
第一節:如何掌握顫音
顫音(Vibrato)是指歌聲呈波浪式的活動,又稱為音波。當氣息通過聲帶發出聲音,歌唱者有意識地將之震動,便會形成顫音。發出顫音時,喉部肌肉會劇烈跳動,尤其男性的喉結較凸顯,更易令人察覺。
學習顫音其實並不困難,只要喉嚨肌肉鬆弛,便能有效作出自然的震動。我們可以以相差半度的兩個音階,用 [a]聲進行練習。例如C大調中E和F(即m和f)剛好相差半音,嘗試不斷髮出mfmfmfmf……,且越唱越快,便能產生以m為中心的顫音。
第二節:顫音帶來的效果
顫音易於掌握而效果又顯注,特別是處理延長音方面,純粹的拉長,會使聲音又直又呆板,用顫音則可令聲音鬆弛、活潑生動,令樂曲的色彩更豐富,音色更圓潤悅耳;若能配合其它腔體的共鳴,會產生餘音嫋嫋,繞樑三日的動人歌聲。
對於歌唱者而言,顫音大大增添了樂曲的層次感,令較平凡的樂句亦不置顯得僵硬,是相當實用的歌唱技巧。不過有數點是必須注意的:
1. 喉部震動不是口/脣的震動。初學時可用手指輕觸脣部,避免錯誤的搖動。
2. 千萬別把似是而非的“喉嚨抖動”當作顫音。抖動是束緊喉嚨發聲,用壓力強迫咽喉肌肉抖震,這對聲帶的傷害很大,故練習時應以輕鬆自然為大原則,否則將錯誤習以為常就不易糾正了。
3. 聲樂家會進一步講究顫音的振頻與振幅等方面,但不用拘泥於小處,只要“唱者自然,聽者舒服”便可以了。一般而言,獨唱者不妨多用顫音,強化聲音質感;合唱時則要彼此相互配合,不應振顫過頻、過大,以免聽眾感到煩厭。
顫音掌握方法:
1. 發出長音,並活躍地抖動雙手。抖動雙手時需溫柔、鬆弛,從上到下或兩邊運動。再以快速溫柔的節奏抖動雙手。
2. 不抖動雙手,繼續發聲並嘗試延續顫音的效果。
3. 如果顫音有所流失,再抖動雙手,作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