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
仁義禮智信每個字代表什麼意思?
①解釋
“仁、義、禮、智、信”即“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是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
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禮,與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在精神,“明禮”即講文明,“禮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
智,即智慧,明辨是非善惡、自知知人。
信,是一項重要的社會道德規範。 做人、持家、興業、治世均要以誠信為本。
仁義禮智信各指什麼?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之中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混。”
何謂仁?
仁者,仁義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做到關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
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何謂義?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能捨,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何謂禮?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穀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何謂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
何謂信?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仁義禮智信是是什麼意思
仁.義.禮.智.信被稱五常,它是指導人們舉止行為的常理,不可以違背和搞亂。解說: 仁義理智信是封建社會中人們的行為規範,簡稱“五常。對人寬厚愛心,是仁;為人正派,愛憎分明,是義;待人彬彬有禮,行為端莊,是禮;處事果斷周密,是智;做人誠實穩重講信譽,是信。按照這”五常“去做,就可以成為正人君子;反之,則可能成為遭人唾罵的壞人。由此看來,“五常”雖是封建社會人們的行為規範,但至今仍有積極的意義。
“仁義禮智信”的定義是什麼?
一,仁、仁仁字並沒有簡化,只是一般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麼意思。仁是會意字,從人,從二。《說文解字》說人是“天地之生,最貴者也。”還說,凡是屬於人的都從人。二,是會意字,古文作“丄”,就是上字。二、上都是高的意思。《說文解字》說,二是地之數。那麼,結合起來看,仁就是專屬於世上的人的高尚情懷。儒家講“仁義禮智信”,仁是僅次於德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美好的情操。《說文解字》說,“仁,親也。”人與人相互親切關愛。《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溫良者,仁之本也。”“仁者可以觀其愛焉。”。《春初·元命苞》說,“仁者,情志好生愛人,故立字二人為仁。” 仁者是對有仁德者之稱。有時候,用仁來指有恩於萬物生育的事物。古代歷來推崇仁政,認為尊德行仁的才可以叫做王。現在稱果實的核為“仁”,其實古代稱其實為“人”,果人、核桃人。明代後才改作“仁”。二,義、義義字被簡化得面目全非了。正體的“義”是會意字,從我,從羊。我是會意字,從戈,從戈。戈是兵器。象形字羊表祭牲。這個金屬的戈使得義字充滿了鏗鏘的陽剛氣氛,因為要承擔風險和責任;而獻祭的羊又表明了義是富含自我犧牲敬神的。古人講:義不殺生,義不殺少。義的本意是,合於道德的行為或道理。捨生取義是因為古人篤信義不容辭。而簡化字“義”已失去原意。三,禮、禮《說文》講,“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最初始的意思是舉行儀禮,祭神求福。儒家歷來重禮,這個禮字可是有的說的。禮是會意字,從示,從豊。豊字從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如果用於事神就叫禮。示是會意字,小篆字形,示字上面的“二”是古文“上”字,下面的“小”字本是三豎,三豎代表日月星,《周易》講“天垂象,見吉凶。”只有觀察上天的天文,才能洞察世間的變化,這是因為天象是神用來垂示人類的手段。示作為一個漢字部首,其字多與祭祀神明有關,比如:祝,祭主的讚詞;福,天神祐護才叫福;禪,帝王祭天;社,是土地之神。那麼結合起來看,禮意思就明白了,過去講的禮,主要是對神靈的祭祀、表達敬意和尊重,這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對別人的尊重。《左傳》說,“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我們再看看這個簡化字“禮,已經完全沒有了敬神敬人的內涵。四,智、智智,會意兼形聲, “知”的後起字。從日,從知,知亦聲。知,會意字,從矢從口。矢是象形字,象鏑括羽之形,本意是箭,引申為正直、端正,再引申為出口無悔的發誓。知是智的古字,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叫智,也就是知。而且,真正的知、智,一定是真理,一定是真象,也一定不會偏離道德仁義。五,信、信信是會意字,從人,從言。信的本意是真心誠意、專一不移。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真實的、不虛偽的。言是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橫表示言從舌出,是張口伸舌講話的象形。以“言”作偏旁部首的字,都與說話或道德有關。《說文解字》說,“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就是說,心裡有什麼直接表白才叫言,而推理辯論詰問的話應該叫語了。因此《法言義疏·問神》曰,“言,心聲也。” 如果一個人言不由衷、說假話,肯定是不會有信譽。《詩·衛風·氓》曰:信誓旦旦。古代的人一旦信誓,就決沒有不兌現的時候。
怎麼理解仁義禮智信?
仁.義.禮.智.信被稱五常,它是指導人們舉止行為的常理,不可以違背和搞亂。解說: 仁義理智信是封建社會中人們的行為規範,簡稱“五常。對人寬厚愛心,是仁;為人正派,愛憎分明,是義;待人彬彬有禮,行為端莊,是禮;處事果斷周密,是智;做人誠實穩重講信譽,是信。按照這”五常“去做,就可以成為正人君子;反之,則可能成為遭人唾罵的壞人。由此看來,“五常”雖是封建社會人們的行為規範,但至今仍有積極的意義。
儒家學說
孔雲:仁義禮,孟雲:仁義禮智,仲舒雲:仁義禮智信。(仲舒是董仲舒)
仁義禮智信此為五常
孔子也常談仁義禮智聖,但他並沒有將這五者並列,而是分述。最早提出這個觀點。
孟子說—仁義禮智根於心,就是說仁義禮智的道德是天賦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區別於禽獸的本質特徵!
董仲舒的思想為仁義禮智信其實是高於皇權的。
雖然君為臣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人主的發號施令,一樣要受到五常的約束。
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和其他的立憲制度一樣,在歷史上有效防止了皇權專制主義在廢封建興郡縣之後的無限擴張。
事實上,秦始皇這樣的君王,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
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董仲舒的“五常”學說的特點是:對仁義禮智信作了不違背孔孟思想的發揮;將仁義禮智信與五行相匹配,把純人倫的東西納入天道五行的範疇,從而為仁義禮智信提供了哲學依據,形成“五常之道”。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下一句,及其意思。 30分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
從字面即可理解,若要展開講的話,會很多。
仁義禮智信的意思是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
溫良恭儉讓的意思是溫和、善良、恭敬叮節儉、忍讓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謙恭、廉潔
“仁義禮智信”指的是人應崇尚、追求的五種高尚品德,“溫良恭儉讓”指的是人應培養、陶冶的五種高尚品性,而“忠孝勇恭廉”指的是人應信守、踐行的五種高尚品格。品德之於品性,側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對人的為人處世原則的概定;品性之於品格,側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對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於品德,側重的是風格、人格,更多的是對人的持家理政風格、人格的概定。三者中,品德是基礎,品性顯現的是品德自身的外現形態,品格顯現的是品德表象化後的典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實為裡、表的關係,多種美德實際上統籌於一個核心,分野為三個方面、三種層面,它們相互拱戴、相得益彰、水乳交融。
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是什麼?
忠:忠君
孝:孝順長輩
仁: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義: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禮: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智: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信: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芙蓉王 仁義禮智信 多少一包
40一包,市面上很少。
仁義禮智信與五行的關係
仁者直,屬木。
義者剛,屬金。
禮者明,屬火。
智者聰,屬水。
土者厚,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