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的孔子?
如何形容孔子
韋編三絕:孔子年老時,回家鄉編書和講學,工作挺忙的,但仍堅持學習。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這是一部最難懂的古書。孔子決心要讀懂弄通。他把幾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一遍不懂,來二遍,三遍,因為讀的遍數多了把串聯竹木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多次,換了多次新帶子。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編為一句成語,叫做“韋編三絕”,以此形容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誨人不倦、不恥下問、寓教於樂、有教無類、舉一反三、溫故知新、殺身成仁、察言觀色、欲速則不達
三人行,必有我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是個怎樣的人
孔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野航 當後世的儒生幾乎把孔子神化成另一個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兒子(黑帝之子)並以素王的身份編了一本類似《聖經》的書(《春秋》)以為萬世“立法”之際,主張實事求是的司馬遷先生卻為我們勾勒了另外一幅孔子的“肖像”。通過這幅“肖像”,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個孔子——— 一個平凡的有著很多缺陷的人;終生飽受著一種來自童年記憶折磨的人;一個因為自卑情結的作怪而極其在乎自己外表的華貴的人;一個把有時理想看得高於一切有時有恰恰相反的充滿了矛盾的人;一個終生和內在自我做鬥爭最終找回了內在自我的人。總之,他與其說是個聖人,不如說是一個在不斷地與自我的鬥爭中逐漸完善自己的人。 我這樣說絕無“侮聖人之言”的意思,而是將一個有血有肉的孔子呈現出來,從他的人格的弱點以及終生同這弱點的鬥爭中,看到他那無可比擬的人格魅力和作為一個凡人的偉大之處。茲將從不同的側面看看司馬遷為我們勾畫了一個怎樣的孔子。 1自卑的孔子。 從司馬遷寫的《孔子世家》中我們知道,孔子的出生並不光彩,他是他父母“野合”的產物。儘管《孔子世家索引》將“野合”解釋為老夫娶少妻,不合禮制而已,並非野外性交,但孔子的母親顏徵在到死都不肯說出孔子父親的葬處,彷彿有所避諱,則至少說明孔子的出生是不可以在人前炫耀的。僅就這一點,也勢必對孔子幼年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影響。 另一件被記錄下來的傷害到少年孔子的自尊心的事是魯國貴族季氏的“饗士”,孔子當時腰裡掛起經書,便去討吃喝,本以為身為殷商貴族之後,自然應當得到“士”的待遇。結果卻讓家臣陽虎給轟了出來,說:“季氏饗士,非敢饗子”。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孔子當時的感受會是什麼樣子,來自陽虎的傷害對他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以至於多年後當陽虎去拜見他,得到的是避而不見的待遇。因為陽虎對他而言,已經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成了某種無意識情結的象徵,這個情結將註定折磨他一輩子,甚至會差點要了他的命。 一個有著早年受辱的經歷而具有自卑感的人通常會在其得勢的時候表現出異常的專斷和盛氣凌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一爬上高位,就忍不住採用殺人的手段來樹立其政治威望,其結果可想而知,在孔子的後半生中,想幹掉孔子的人也屢屢有之。 2好揭人短處的孔子 對於孔子早年的性格,我們可以從他去拜見老子時得到的幾句規勸中獲得些許信息。臨別時,老子語重心長地送他一句話:“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勿以有己,為人臣者勿以有己”。意思是說:好議論人,好揭人的短,是危險的。作為侍奉他人的人,不可以太過於自我。試想,如果孔子身上沒有這些毛病,而老子又何必多話呢?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性格傾向一定有其成長經歷的來源,在幼年飽受歧視的人通常會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對權威人物的攻擊性。所以,孔子身上具有這些毛病從邏輯上推是一點也不奇怪的。當然,孔子是個非常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對於他的這些弱點,他是有所察覺的。他一生強調“慎言”,甚至於他的學生南容僅僅愛讀教導人慎言的詩句,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這從另一個角度表明孔子可能在他達到一生中,吃夠了好揭人短處的苦頭,但這也促使他儘量地去克服這個毛病。 3虛榮的孔子 自卑的人的另一個性格特點就是特別在乎別人的議論。象孔子這樣在當時就頗有爭議的人物不被人議論是不可能的。一次,一位官做到了太宰級別的人在孔子弟子面前吹捧了一句“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這個馬屁拍得可謂恰到好處。而他的弟子又肯定了這一吹捧:“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當然,孔子聽了,得意之情,自然是溢......
孔子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孔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野航
當後世的儒生幾乎把孔子神化成另一個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兒子(黑帝之子)並以素王的身份編了一本類似《聖經》的書(《春秋》)以為萬世“立法”之際,主張實事求是的司馬遷先生卻為我們勾勒了另外一幅孔子的“肖像”。通過這幅“肖像”,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個孔子——— 一個平凡的有著很多缺陷的人;終生飽受著一種來自童年記憶折磨的人;一個因為自卑情結的作怪而極其在乎自己外表的華貴的人;一個把有時理想看得高於一切有時有恰恰相反的充滿了矛盾的人;一個終生和內在自我做鬥爭最終找回了內在自我的人。總之,他與其說是個聖人,不如說是一個在不斷地與自我的鬥爭中逐漸完善自己的人。
我這樣說絕無“侮聖人之言”的意思,而是將一個有血有肉的孔子呈現出來,從他的人格的弱點以及終生同這弱點的鬥爭中,看到他那無可比擬的人格魅力和作為一個凡人的偉大之處。茲將從不同的側面看看司馬遷為我們勾畫了一個怎樣的孔子。
1自卑的孔子。
從司馬遷寫的《孔子世家》中我們知道,孔子的出生並不光彩,他是他父母“野合”的產物。儘管《孔子世家索引》將“野合”解釋為老夫娶少妻,不合禮制而已,並非野外性交,但孔子的母親顏徵在到死都不肯說出孔子父親的葬處,彷彿有所避諱,則至少說明孔子的出生是不可以在人前炫耀的。僅就這一點,也勢必對孔子幼年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影響。
另一件被記錄下來的傷害到少年孔子的自尊心的事是魯國貴族季氏的“饗士”,孔子當時腰裡掛起經書,便去討吃喝,本以為身為殷商貴族之後,自然應當得到“士”的待遇。結果卻讓家臣陽虎給轟了出來,說:“季氏饗士,非敢饗子”。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孔子當時的感受會是什麼樣子,來自陽虎的傷害對他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以至於多年後當陽虎去拜見他,得到的是避而不見的待遇。因為陽虎對他而言,已經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成了某種無意識情結的象徵,這個情結將註定折磨他一輩子,甚至會差點要了他的命。
一個有著早年受辱的經歷而具有自卑感的人通常會在其得勢的時候表現出異常的專斷和盛氣凌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一爬上高位,就忍不住採用殺人的手段來樹立其政治威望,其結果可想而知,在孔子的後半生中,想幹掉孔子的人也屢屢有之。
2好揭人短處的孔子
對於孔子早年的性格,我們可以從他去拜見老子時得到的幾句規勸中獲得些許信息。臨別時,老子語重心長地送他一句話:“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勿以有己,為人臣者勿以有己”。意思是說:好議論人,好揭人的短,是危險的。作為侍奉他人的人,不可以太過於自我。試想,如果孔子身上沒有這些毛病,而老子又何必多話呢?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性格傾向一定有其成長經歷的來源,在幼年飽受歧視的人通常會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對權威人物的攻擊性。所以,孔子身上具有這些毛病從邏輯上推是一點也不奇怪的。當然,孔子是個非常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對於他的這些弱點,他是有所察覺的。他一生強調“慎言”,甚至於他的學生南容僅僅愛讀教導人慎言的詩句,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這從另一個角度表明孔子可能在他達到一生中,吃夠了好揭人短處的苦頭,但這也促使他儘量地去克服這個毛病。
3虛榮的孔子
自卑的人的另一個性格特點就是特別在乎別人的議論。象孔子這樣在當時就頗有爭議的人物不被人議論是不可能的。一次,一位官做到了太宰級別的人在孔子弟子面前吹捧了一句“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這個馬屁拍得可謂恰到好處。而他的弟子又肯定了這一吹捧:“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當然,孔子聽了,得意之情,自然是溢於......
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而時習之的人;不恥下問敏而好學的人;溫良恭儉讓的人;仁義禮智信的人;仁智勇兼具的人;千言萬語一句話:自馴而至的千古聖人!
孔子是個怎樣的人的人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國兩千多年的“至聖先師”,今天也同樣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足可見孔子思想之偉大。 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的個頭怎麼樣
這個問題司馬遷在做《史記》時就回答您了,孔子身其然而長,九尺有六寸,這個數字摺合現代計量米制的話大約1.91米,可見孔子身高還是很魁梧的哦!再說《孔子》電影選擇發哥飾演孔子大概也有這個原因吧!哈哈希望能給您提供幫助
如何評價孔子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該如何看待孔子?
論孔子在歷史上的影響 今年聯合國設立了孔子獎,專門獎勵各國政府部長級以上官員在文化、政治、環境保護等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政府準備將曲阜建成文化標誌性城市,作為我國古代文化的代表。在這紛紛推崇孔子的時候,應該反思孔子在歷史上的影響,他究竟是有功還是有過呢?現在眾口紛紛、各執一詞,還沒有一個完全的定論。我談論一下自己在這方面的見解。 在不同的時期,孔子思想的地位與人們對其思想的評論是不同的,因此我將孔子的歷史地位分成先秦、漢唐、宋明清及現代四個時期來探討。 先秦時期 在春秋戰國,有一段百家爭鳴的輝煌歷史,儒、法、道、墨諸家互相批評,取長補短。那時人們對孔子的評價也很不一樣,孔子的門生極為推崇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子貢將孔子奉為天人。墨家對儒家的非議很多,認為孔子“述而不作”,主張“述而且作”,並批評孔子所制定的繁雜的禮儀。道家則蔑視禮法,對儒家的仁義道德持否定態度。只有法家對孔子的言論比較贊成,但是認為應該以法治國並認為孔子的思想不合時宜。在春秋戰國戰亂不斷的時期,孔子的仁義理論受人尊敬但是一直不能實際應用。 到了秦朝,由於李斯認為很多人藉助圖書“以古諷今”,於是秦始皇下令將除秦記以外的史書和除法家以外的諸子百家的典籍一概焚燬。一年之後,一些儒生認為秦始皇過於殘暴於是暗地批評秦始皇,所以秦始皇鎮壓那些儒生,將四百六十多個儒生一起坑殺在咸陽。 自此,秦始皇對孔子及儒家就沒了好感,儒學只能在地下暗暗發展。 漢唐時期 由於秦朝對儒生的鎮壓,在陳勝吳廣起義以後,儒生便開始投靠各起義軍首領,投靠劉邦的叔孫通在戰爭之時似顯無用,可當開國之後,他以孔子之道制定禮儀,卻顯出了儒家的用“武”之地。後來,到了漢武帝之時,武帝聽從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的方針治理國家,代替了原來奉行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黃老之學。使孔子的思想一躍而入了統治地位。 可是為什麼孔子思想能被統治者所接受呢?這是因為孔子以禮為儒家的重要標準,他的重要思想就是“尊王治國”,在許多方面都為君王統治者設計了一套使人民服從的方針,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認為君王應有無限的權威,主張“天無二日、尊無二上”。 因此,孔子思想受各代君王的青睞。而孔子的傳人孟子只是說了一句“民為貴、君為輕”便被朱元璋趕出了孔廟。 在這一段歷史中,君王將孔子變成了神人,將經學變成了神學,象董仲舒、劉向等人都推斷陰陽災異,好象算卦先生。 宋明清時期 宋朝以後更加推崇孔子,利用儒學的倫理道德來維護自己的統治,神化儒學,使儒學更加接近神學,而且在這個時期完成了儒、佛、道的三教的結合。使儒學神學化,佛教中國化。 宋以後出現了八股文,使儒學更加僵硬死板,阻礙了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 現代時期 民國以來儒學開始沒落,在五四運動時,進步的學生們開始批評孔子,象田漢就演出了一個“子見南子”的戲劇來諷刺孔子的道德理論。 “批林批孔”運動中,孔子由聖人變成了人見人罵的“孔老二”。 改革開放後,人們又開始推崇孔子,學習儒家學說中一些正確的東西,有的學校甚至開始讀經。 2000年來孔子的思想作為治國理論和人們的生活理念 ,使有四大發明的中國失去了工業化的機遇。面對新世紀,人們更應該批判地看待孔子,不應盲目地崇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