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公共政策?

General 更新 2024-11-25

什麼是公共政策

(一)什麼是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的內涵:

1)公共政策是決定、決策的一種特殊形態,它具有決定、決策的一般特徵;

2)公共政策是公共權力機關的基本的活動方式或活動過程,是公共權力機關的權力意志的表現;

3)公共政策是經由政治過程而進行方案的初擬、優化和擇定的結果,主導這一過程的基軸是公共權力機關與公民的關係。

4)公共問題、公共目標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公共政策是一種權威性的價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

(二)公共政策的構成與結構

1、公共政策的形式構成:

1) 美國:公共政策=立法決策+行政決策+司法決策

2) 中國:公共政策=黨的政策+人大決策+行政決策

(1)黨的政策:

成為公共政策的形式:

(1)直接的形式;

(2)間接的形式:黨的領導是政治的領導,即政治原則、政治方向、重大決策的領導和向國家政權推薦重要幹部。

黨對國家事務實行政治領導的主要方式: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為國家意志。

將黨的政策變成國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種:

(1)中共中央與國家機構聯名發佈政策方案。

(2)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創議,國家機構據此制定具體的政策方案,並按照法定

程序通過。

(3)政府決策以黨提出的政策原則為依據。

(2)人大決策:

人大決策主要採取的形式:(1)憲法;

(2)基本法律;

(3)法律;

(4)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5)人大決定: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憲法明確列舉的決定權的那些行為。

2)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憲法明確列舉的人事任免權的行為。

3)人大及常委會行使憲法明確列舉的監督權的行為。

(3)行政決策:

行政決策的主要形式:(1)行政法規;

(2)行政措施、決定和命令;

(3)部門規章;

(4)地方性規章;

(5)地方性行政措施、決議和命令。

3、縱向結構:中央政策(國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層政策

中國:1)根據現行憲法,當代中國作為單一制國家,基本政策的制定權屬於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須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進行,其目標、方向和行為規範為中央政策所決定,所以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體化。

2)從形式上看,當代中國地方政府有兩個、三個、四個層級

4、什麼是合理的政策結構?

1) 合理的政策結構的顯著特徵是結構的有序化。

2) 合理的政策結構的另一重要特徵是有效的分級控制。

3) 嚴格的組合秩序,這是政策結構合理的重要條件。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質

“公共政策的本質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是由美國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提出,伊斯頓創立了政治系統分析模型,他認為政治系統由立法系統、行政系統、司法系統和執政黨系統等權威機構組成。政治系統受外部和內部政治生態的包圍,同時對環境的壓力有適應能力和反饋信息的功能。政治系統通過不斷的輸入—輸出—反饋,再輸入—輸出—反饋的過程來實現政治過程。

一、公共政策是社會價值的分配

社會價值即社會利益,公共政策本身並不是資源,而是由於政策執行後使得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滿足,同時另一部分人失去一些利益,所以公共政策起到了向社會有關成員分配利益的功能。

公共利益的分配是社會各階層利益的綜合。首先根據公共政策的合法性特徵,公共政策必須反映大多數人的利益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因為利益分配的不均等,會引起社會階層的固化,使得階層轉化為階級,產生社會矛盾,激發階級鬥爭,導致社會動盪不安,最終會重新洗牌,爆發革命。所以公共政策的目標導向要定位於公共利益的實現,這是公共政策的本質與歸屬。另一方面,制定公共政策的權威機構本身是多元利益主體,使得公共政策在分配社會利益時帶有明顯的傾向性。所以,政治過程必須綜合地平衡各種利益關係。公共政策的形成的過程就是各種利益群體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輸入到政治系統中,通過協商,博弈,實現各階層利益關係的均衡。

二、公共政策的權威性

反映大多數人利益的公共政策使其具有合法性,更具權威性。根據伊斯頓的政治系統分析模型,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是立法系統、行政系統、司法系統和執政黨系統等公共權威機構,是公共權力的化身。公共政策一旦經過權威機構的合法確認,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具有強制性,由權威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憑藉強大的國家力量支撐公共政策的實施,政策的對象必須接受和服從,如果違反或不遵守,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所以戴維·伊斯頓說,“公共政策的本質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什麼是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是人類面對日益複雜的公共事務所誕生的公共管理工具,是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相交融的人類知識結晶。

公共政策問題有哪些

公共政策問題

是指統治集團或社會大多數人感到現實中出現的某種情況與他們的利益、期望、價值和規範有相當嚴重的矛盾和衝突,進而通過團體或組織活動要求有關社會公共組織和政府採取行動加以解決,並被後者列入政策議程的社會問題或公共問題。 公共政策問題的基本內涵 公共政策問題的基本內涵,應主要包括如下五個方面: 1.客觀的事實或問題情境:政策問題來源於一些可以觀察到的,能夠表述出來的客觀事實和問題情境。 2.問題的察覺:客觀的事實或情境已為社會大多數人或統治集團及其少數權威統治者所察覺,從各自的角度感覺到了問題的存在。 3.現實與利益期望等的衝突性:嚴重的衝突使人們感到有強烈的需求或者是一種受到剝奪的感覺,有必要採取行動改變這種狀況。 4.團體與組織活動:人們只有採取一定的團體或組織行動才有可能影響有關公共組織和政府。 5.政府和社會公共組織的必要政策行動:由有關政府組織或社會公共組織依法採取相應的政策行動來加以解決。

公共政策方案包括哪些內容

當你翻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教育80個一級學科目錄,你會看到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有二級學科行政管理、勞動和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然而在此之外,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根據國際國內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的發展狀況,自主創立了二級學科公共政策和發展管理,開中國公共政策高等教育教學科研之先河。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是目前世界上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範疇,但在我國還屬於起步和發展時期。傳統的公共政策研究派生於政治學和行政學,意在從規範意義上探討國家、社會和公民之間的利益制衡,通過政治學和行政學的原理及模型分析對國家、地方和團體層面的政策制定、執行與評估進行研究,為高質量的公共政策提供諮詢。然而,20世紀以來,特別是20世紀中後期以來,社會科學的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爭論,規範研究與實證研究的分野使社會科學的發展從整體上進入了紛繁迷惘的時代。而在這個時代裡,把數學、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的量化分析技術與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計算機技術引入社會科學的研究已成為社會和學科發展的必然。定量分析方法引入社會科學的研究使社會科學真正成為科學,給了社會科學第二次生命。發展中的公共政策研究也不例外,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公共管理中的定量分析已初見端倪,而中國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現代化發軔於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還是20世紀90年代的事情。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公共政策研究的創立和發展開啟了中國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現代化研究的先河,數理分析、模型分析、心理學分析等現代分析技術與分析方法的引進使公共政策的研究打開了新的局面,與世界接軌,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公共政策研究是公共管理科學現代分析技術與方法集中體現的領域,公共政策量化分析技術與方法的核心是把數學、統計學、博弈論、運籌學、心理學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術引入到公共政策研究中。目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公共政策本科專業以公共政策分析、高等數學、應用統計學、博弈論、運籌學、模擬決策、電子政務、宏微觀經濟學為主幹基礎課,研究生以公共政策基本理論、公共政策量化技術---統計與預測、公共政策量化技術---規劃與決策、公共政策的實驗模擬、宏觀經濟政策研究、管理科學理論、公共政策的經濟分析為主幹核心課程,參照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的課程設置與教材建設,廣泛引進人才,開闢了中國公共政策教育與世界接軌的新局面。人才是公共政策研究最重要的資源。目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公共政策系擁有以陳慶雲、顧昕、李永軍、鬱俊莉、劉霖、黃璜等為代表的中國公共政策研究的中堅力量,他們具有數學、工學的學歷背景,又取得了管理科學的博士學位,擁有博士後研究經歷和海外學習背景,通曉公共政策現代分析技術、瞭解中國國情,能進行政治、管理、經濟、信息技術跨學科分析,形成了公共政策研究“社會學研究方法分析----數理建模與量化分析----計算機分析與信息技術模擬”科學的教學與科研邏輯。同時,隨著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國際國內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場認可度的提升,來自祖國各地的最優秀學子被吸引到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學習,充實了公共政策人才的後備力量。世界著名的實業家廖凱原、邱徳拔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數億元的捐資,以及在政府管理學院設置的高額獎學金、獎教金做出了對中國公共政策研究的社會貢獻。國際知名度的提高是公共政策教學與科研的主要使命。目前,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藉政府管理學院傅軍院長國際威望的優勢,學院與專業開展了與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密西根大學、......

什麼是公共政策終結

公共政策終結是指政策制定者通過對政策進行慎重的評估後,採取必要的措施,以終止那些過時的、不必要的或無效的政策的一種行為。

公共政策終結的意義和作用

1、可以提高政策體系的績效

2、有利於節省政策資源

3、可以促進政策體系的優化

4、可以避免政策僵化。

總之政策終結是政策更新、政策發展、政策進步的邏輯起點

公共政策環境主要包括什麼

公共政策環境的構成要素及其影響

第一,政治環境。公共政策的政治環境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公共政策的政治制度、政治體制和政治文化等情況的總和。主要包括基本的階級狀況、政治制度、政黨制度、政治結構、政治文化、國家法律完備程度、軍事與國防狀態情況等。

政治環境與公共政策之間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兩者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政治環境是公共政策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先決條件,決定和制約著公共政策的特性和功能,居主導地位,公共政策必須適應政治環境。具體說來,政治環境對公共政策的影響表現為以下幾點:(1)政治環境的現實需要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前提:也就是說,一切公共政策問題的發現、界定都來自並必然來自於政治環境;(2)政治環境的性質決定了公共政策的性質:即政治環境制約著公共政策主體的構成和行為,從而決定了公共政策系統的現實特性,政策要適應政治環境;(3)政治環境的發展變化必然導致公共政策的發展變化: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因此政治環境本身也經歷著不斷地變化,這種變化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公共政策必須不斷調整,使自己與政治環境保持平衡。

第二,經濟環境。公共政策的經濟環境是指對公共政策系統有著重要影響的各種經濟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由社會生產力結構、性質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構成。就經濟環境與公共政策的關係來講,經濟環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和根本條件。任何公共政策制定者要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方案並取得成就,必須從本國或本地區尤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具體說來:(1)經濟條件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條件;(2)經濟實力是公共政策運行的基礎條件;(3)經濟狀況是制定公共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

第三,自然環境。公共政策的自然環境是是指一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勢、地形、氣候、土壤、水系、礦藏和動植物分佈等自然物。它為人類社會生存提供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和創造文明的自然前提。

自然環境與公共政策的關係體現在:(1)對公共政策過程的影響,自然環境與其他多種環境組成一個外部系統,對公共政策過程發生影響;(2)公共政策影響自然環境變化,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人類的活動可以改善自然環境、造福於人類,又可破壞自然環境、禍害於民。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環境究竟會向哪個方面發展,則取決於政府是否對生態環境有科學認識,能否按客觀規律解決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在資源問題、生態環境等方面制定出科學的公共政策,形成和保持一個良性循環的自然環境,以達到公共政策與自然環境共贏。

第四,國際環境。公共政策的國際環境是指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存與發展產生影響的,由國家和國際組織相互間的競爭、合作、衝突所形成的,帶有一定穩定性的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運行的秩序。國際環境是一個不斷髮展變化的大系統,它的構成豐富和複雜,體現多層次、多方面的網狀結構,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和可控性等特點。

現代國際環境對一個國家或地區政府公共政策的進程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國際環境影響公共政策的價值選擇;(2)國際環境影響公共政策的目標選擇;(3)國際環境影響公共政策的選擇途徑,即 在既充滿機遇又潛伏危機的國際環境中,各國在制定與實施公共政策時,一方面要選擇加強國際合作的公共政策途徑,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已有的國際規則,依靠實力參與競爭。

公共政策環境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有國內與國際之分,也有宏觀與微觀之分,還可分為政治、經濟、自然等單一要素,只有準確認識與把握公共政策環境,才有可能制定......

公共政策有哪些基本特徵?2,公共政策的本質是什麼

公共政策的本質——是公共權力機關為著一定的目標而進行的社會資源的配置和社會價值的分配。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徵(七個):政治性;階級性;權威性(是公共政策的兩個本質性規定);普遍性;目標取向(公共政策的靈魂);穩定性與變動性;預見性。

公共政策的目標和主要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標:是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政策執行手段: 1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組織的權威,採用行政命令、指示、規定及規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統、行政層次和行政區劃來實施政策的方法。它具有權威性、強制性、對象的有限性和時效性的特點。 2 、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通過各種法律、法令、法規、司法、仲裁工作,特別是通過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來調整政策執行活動中各種關係的方法。它具有權威性、強制性、穩定性、規範性的特點。 3 、經濟手段 經濟手段是指根據客觀經濟規律和物質利益原則,利用各種經濟槓桿,調節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各種不同經濟利益之間的關係,以促進政策順利實施的方法。經濟手段運用價格、工資、利潤、利息、稅收、資金、罰款以及經濟責任、經濟合同等,來組織、調節與影響政策執行者和政策對象活動。經濟手段有三個特性:第一,間接性;第二,有償性;第三,關聯性。 4 、思想引導手段 思想引導手段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管理方法,它通過運用各種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引導政策執行者和政策對象自覺自願地去貫徹執行政策,而不從事與政策相悖的活動。常用的思想引導手段有:製造輿論 –––– 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要大力宣傳,使政策內容深入人心;說服教育 –––– 對少數不按政策執行或抵觸的對象採取個別談心方法,做深入細緻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以大話唬人;協商對話 –––– 在政策執行中,決策者和執行者應就政策深層次問題徵詢群眾意見,與群眾展開對話協商;批評與表揚 –––– 對政策執行得好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執行不力、敷衍塞責者和違抗政策者給予批評和懲罰,以達到弘揚正氣、壓抑邪氣的目的。

什麼是公共政策客體?

公共政策客體是指 公共政策 所發生作用的對象, 包括公共政策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和所要對其產生作用和影響的社會 成員,即事和人兩個方面。 公共政策客體包括兩個方面:物的方面與人的方面。 制定與執行政策就是要改變政策客體系統的現有狀態, 或是將政策客體的現有狀態向人們期望的符合社會發展目標的理想狀 態轉變。政策客體系統的這一變化,從外因的角度看, 是政策主體對政策客體作用的結果。如果從內因的角度來看, 政策客體的變化, 是政策主體的作用改變了政策客體系統內部物的方面和人的方面的關 系的結果。因此, 政策主體對政策客體作用的目的在於調整和解決政策客體內部人的方 面和物的方面的關係。

求採納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公共政策?
什麼是公共政策有哪些?
什麼是公共利益?
什麼是公共郵箱?
什麼是公共交通工具?
什麼是公共消防設施?
什麼是公共資源管理?
什麼是公共物品?
什麼是公共產品?它具有哪些特徵? ?
什麼是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哪些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