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因是什麼意思?
已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字義
〈動〉
1. (象形。象蛇形。一說原與“子”同字。本義:停止)
2. 同本義 [cease;stop]
雞鳴不已。——《詩·鄭風·風雨》。傳:“已,止也。”
德音不已。——《詩·小雅·南山有臺》。傳:“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記·項羽本紀》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列子·湯問》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後漢書·列女傳》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畢 [finish]
已,成也。——《廣雅》
已事遄往。——《易·損》。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傳·昭公十三年》。注:’猶決竟也。”
有司已於事而竣。——《國語·齊語》。注:“畢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癒 [cure]
已大風、攣踠、瘻癘治癒大風、攣踠、瘻、癘(等重病)。大風,麻風病。攣踠,手腳彎曲不能伸展。瘻,脖子腫。癘,惡瘡]。——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副〉
1. 已經 [already]——表示動作變化達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 如:已裝不卸(喻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從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罷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詩·唐風》
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6. 又 [also]——表示行為的頻率
周子居常雲:“吾時月不見 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世說新語》
7. 最終,終歸 [finally]
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荀子》
8. 已而,然後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古文中其是什麼意思
【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複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複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古文裡將是什麼意思
將
I jiāng
1.扶助,扶持。
《詩‧周南‧樛木》:“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鄭玄箋:“將,猶扶助也。”
《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行數裡,昕卒頭眩墮車,人扶將還,載歸家,中宿死。”
唐白居易《康日華贈坊州刺史制》:“矧吾褒贈以榮之,惻隱以將之。”
2.奉獻。
《詩‧小雅‧楚茨》:“或剝或亨,或肆或將。”
鄭玄箋:“有肆其骨體於俎者,或奉持而進之者。”
《詩‧周頌‧我將》:“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
鄭玄箋:“將,猶奉也。”
孔穎達疏:“以將與享相類,當謂致之於神。”
3.供養;奉養。
《詩‧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將父。”
毛傳:“將,養也。”
孔穎達疏:“我堅固王事,所以不暇在家以養父母。”
4.行進。
《詩‧鄭風‧豐》:“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將兮。”
孔傳:“將,行也。”
《墨子‧節用中》:“古者聖王,為大川廣谷之不可濟,於是利為舟楫,足以將之則止。”
5.送行。
《詩‧邶風‧燕燕》:“之子于歸,遠於將之。”
鄭玄箋:“將亦送也。”
《淮南子‧覽冥訓》:“不將不迎。”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若夫迎新將故之勞,緣絕簿書之弊,固其害之小者,不足悉數也。”
6.施行。
《書‧胤徵》:“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
孔傳:“將,行也‧奉王命行王誅。”
《莊子‧山木》:“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
7.遵奉;秉承。
《儀禮‧聘禮》:“束帛將命於朝。”
鄭玄注:“將,猶奉也。”
《列子‧楊朱》:“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智慮;智慮之所將者,禮義。”
唐李山甫《代孔明哭先主》詩:“鯨鬣翻騰四海波,始將天意用干戈。”
宋岳飛《奏辭鎮南軍承宣使第三狀》:“竊念臣將天威而遠討,致敵壘之一空。”
8.傳達;表達。
《儀禮‧士相見禮》:“請還贄於將命者。”
鄭玄注:“將,猶傳也。傳命者,謂擯相者。”
《後漢書‧章帝紀》:“聘問以通其意,玉帛以將其心。”
宋蘇軾《賜保州團練使併到任馬敕書》:“來效充庭之駿,以將衛上之誠。”
9.帶領;攜帶。
《左傳‧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於鄧。”
《淮南子‧人間訓》:“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三國志‧魏志‧裴潛傳》“諡曰貞侯”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每之官,不將妻子。”
宋陸游《夜與兒子出門閒步》詩:“家住黃花入麥村,閒將稚子出柴門。”
10.順從;隨從。
《莊子‧庚桑楚》:“備物以將形。”
陸德明釋文:“將,順也。”
《漢書‧禮樂志》:“招搖靈旗,九夷賓將。”
顏師古注:“將,猶從也。”
唐李商隱《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詩:“烏鵲失棲常不定,鴛鴦何事自相將?”
11.取;拿。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平等寺》:“將筆來,朕自作之。”
唐李白《將進酒》詩:“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予讀宋白尚書《玉津雜詩》有云:‘坐臥將何物?陶詩與柳文。’”
《儒林外史》第一回:“半年後,朝廷果然遣一員,捧著詔書,帶領許多人,將著綵緞表裡,來到秦老門首。”
12.控制;約束。......
古文然後是什麼意思
兩層含義:1.“然”,表示前面一事已告一段落。“後”,下面的一句文言文表示前事的發展狀況。“然後”可譯為從那以後或從此以後。2.“然後”連譯表示事情的轉折。“然後”直譯為然後。3.“然”通‘燃’,因此“然後”文言文中有可譯為‘燃燒以後’的,但很少見。
“是”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 是 shì
〈名〉
(1)商業、職業或政府的事務、業務或國務 [affairs]
“國是”並不是一般的國事,而是治國的大政大策。“是,則也”(《爾雅·釋言》),而“則,常也”,“法也”(《爾雅·釋詁》)。
君臣不合,則國是(國家正確的方針大計)無從定矣。——范曄《後漢書》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國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國人口普查中,總數非常少,已屬極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灝亮
〈代〉
(1)此,這 [this;that]
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漢· 賈誼《論積貯疏》
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2)又如:是日(此日,這一天);是夕(這天晚上);是處(這裡;此處);是長是短(這樣長這樣短;如此這般);是月(這個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正,不偏斜。
(2)同本義 [right]
是,直也。——《說文》。按十目燭隱曰直,以日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體。——《禮記·玉藻》。疏:“謂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濟》
(3) 對的,正確的 。[correct]
王弗是。——《國語·楚語》。注:“理也。”
使目非是,無慾見也。——《荀子·勸學》。注:“謂正道也。”
立是廢非。——《淮南子·脩務》。注:“善也。”
彼人是哉。——《詩·魏風·園有桃》
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清· 林覺民《與妻書》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窩);是非渦(矛盾糾紛的中心);是非場(矛盾糾紛的場所);
(5)概括之詞。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猶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處(到處;處處)
◎ 是 shì
〈動〉
(1)贊同;認為正確;肯定 [praise;justify]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劉開《問說》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貶低現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指評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訂正 [correct]。如:是正(訂正;校正)
(4)遵從,以為法則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荀子》。楊柳橋詁:“《爾雅》:‘是,則也。’”
(5)關係詞。表示肯定判斷之詞 [be]
正是四國。——《詩·曹風·鳲鳩》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覺民《與妻書》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節;只能是他來電話
(7)表示兩種事情同一,或後者說明前者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衝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宋· 沈括《夢溪筆談》
(8)又如:他不是學生
(9)表示陳述的對象屬於“是”後面所說的情況。如:院子裡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說的幾樁事物互不相干。如:對是對,錯是錯,不能混為一團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場
(12)表示讓步 [be…,but]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宋· 柳永《雨霖鈴》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貴了點
(14)表示適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嘗試。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