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散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28

五石散是什麼

是一種毒品

類似於大麻 冰毒一類的

古代時候比較多

下面是他的介紹

所謂“五石散”,是一種中藥散劑。

它的主要成分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外還有一些輔料。

這種散劑據說是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發明這個藥方,是給傷寒病人吃的,因為這個散劑性子燥熱,

對傷寒病人有一些補益。

石鐘乳:

功效:溫肺氣,壯元陽,下乳汁。主治:治虛勞喘咳,陽痿,腰腳冷痺,乳汁不通等。

白石英:

功效:溫肺腎,安心神,利小便。主治:治肺寒咳喘,陽痿,驚悸善忘,小便不利等。

石硫磺:

功效:壯陽,殺蟲。主治:內服治陽痿,虛寒瀉痢,大便冷祕。

赤石脂:

功效:澀腸,收斂止血,收溼斂瘡,生紶。主治:治遺精,久瀉,便血,脫肛,崩漏,帶下,潰瘍不斂等。

紫石英:

功效:鎮心,安神,降逆氣,暖子宮。主治:治虛勞驚悸,咳逆上氣,婦女血海虛寒,不孕。

五石散什麼是什麼

散,也就是藥末。散可以外敷,可以衝食,也可以煮,甚至可以吹到病灶上。五石散就是道家散劑中的一個名方,據說是張仲景發明的,方里面的五石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和硫磺。五石散也叫寒食散,最開始是用來治病的藥,張仲景用來治療傷寒病人,因為這種藥燥熱,對傷寒病人來講有補益的作用。但到了魏晉時期,很多上流社會的人把它當成一種時尚的延年健體的東西來吃,認為它有增強體力,讓人神清氣朗的功效。我們現在可能無法想象當時五石散風靡的盛況,估計跟現在的各種保健飲品什麼的差不多,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清高的文人墨客,都把吃它當家常便飯。魏晉時期比較著名的有服藥和喝酒兩派,喝酒派是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賢”為代表。服藥派主要服的就是五石散,據說這類人走起路來一步三搖,顧影自憐,塗脂抹粉,曹植、潘安等就是代表。這類人大多是美男子。《世說新語》中也有很多故事裡說某某在外行散, “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戶前”, “太傅繞東府城行散”,這裡面說的行散就是吃了五石散後在外面暴走。五石散性熱,必須散步,出些汗讓藥力外透。用皇甫謐的話說,吃了五石散的人在冬天就算打著赤膊吃著冰塊也不會覺得冷。如此說來,五石散好像是助陽防寒的好藥,那為什麼現在體寒的人沒有再服用這個藥了呢?其實五石散並不像聽上去的那麼美好。由於藥性太燥烈,一般沒有問題的人吃了多忍受不了種燒灼的煎熬,不但皮膚紅熱,異常敏感,還常會長些瘡瘍腫毒,皮肉潰爛,五臟六腑更是燒得難受。東晉的大將桓溫不喜歡穿新衣服,為什麼呢?就是服了五石散後皮膚敏感燥熱,禁不住質地比較硬的新衣服的摩擦。可見,在那時人們不論是想成仙延年也好,想追求時尚也罷,都為五石散付出了很多代價。內服加外敷,道家膏方作用多 膏就是比較黏稠的糊狀的東西,現在醫方里也有很多膏劑。除了醫學上用的,像秋梨膏,琵琶膏之類的東西也是老百姓家常吃的,既是食品,又可算是治療小症狀的藥物。膏在古代來說可是一等一的好東西,我們都聽過民脂民膏、膏粱之味之類的詞,這裡面的膏就是指脂肪、肥肉,在以前來說可不是貧民家能吃得到的東西。《大戴禮記》裡也說:“膏者,神之液也。”自然,道家也不會放過各種藥食中提煉出來的有助健康的膏。先說個吃的膏,是南朝靈寶派的服食寶方,叫胡麻膏。胡麻就是芝麻,古代養生家和道家都很推崇這種外來的食物。陶弘景曾說:八谷之中,唯此為良,仙家作飯餌之,斷谷長生。可見,它是道家常吃藉以長生的食物。 所謂的胡麻膏想來跟現在的芝麻糊有些相同,道家的人認為服上百天可以讓肌肉豐實,服上二百天能變得年輕,服上三百天就可延年益壽了。再說說外用的膏藥,有個相傳是呂洞賓傳下來的方子,叫呂祖膏藥方,是貼肚臍上治療食水積和寒症的。要用連著蔥須的大蔥七根,打碎的土木鱉七個,白芷七根,打碎的巴豆七粒,加上香油和鉛丹熬製而成。

什麼是五石散

五石散是魏晉時期流行的一種毒品。基本成分為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從《世說新語》的這段描述上看,五石散真真算作中原出產的一種毒品了。

五石散本來是一種治療傷寒的藥,是東漢著名的內科大夫 張仲景先生研製,對治療傷寒確實有一定的效用。但到了魏晉時期,五石散一下子就成為了士大夫津津樂道的時尚消費。這當然要提到玄學的鼻祖——何晏何平叔。

何晏是魏晉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主張無為無名。他的主要功績是在老莊思想的基礎上開創了玄學理論,他的名氣多半來源於可以和“擲果盈車”媲美的“敷粉何郎”的典故和《論語集解》,還有就是“五石散”。五石散的真正興起來自於何晏的推崇,他在張仲景先生的藥方上加以改進,完成了藥品到毒品的最終轉換。而所謂寬袖長袍,飄飄欲仙的名士們,也是因為多半服用了毒品才使自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創作靈感。五石散服下後不禁容易上癮,還會使人感到燥熱急痴。魏晉名士多輕裘緩帶,多半因為五石散的藥效發作後身體燥熱;不僅如此,長期服用還會導致精神弗惚,不能控制,急躁之處難以想象,發狂痴呆,及至看見蒼蠅也要拔劍追趕;所以這魏晉人多脾氣暴躁想來和全民動員服藥也不無關係。

五石散的療效非常明顯,服用輕則十分痛苦,重則喪命。但是創始人何晏的名氣和地位,加上價格不菲,使得名士爭相效仿,樂此不疲,當作了一種代表身份的證件。吟詩清談都要服散飲酒,詩句中間加上行散二字或許正是表達一種高貴,五石散已經由一種毒品變成了那個年代妖魔化的符號,它就是在那個瀰漫著腥味的歲月中得以麻醉自我,放縱自我的寄託。名士們在朝不保夕的年代裡,始終以一種高潔雅緻的夢想支撐自己。他們寧願服藥身亡,也不希望自己在鬥爭的中心沉沒。

五石散換來的是一時的快樂和繁華。它的推崇者,玄學創始人、代言人,也是魏武帝的女婿何晏,亦沒有逃脫名士橫死的命運。但是曾使多少人沉淪的五石散並沒有隨之消亡,卻一直時隱時現地出現在歷史中。到了隋唐,甚至出現了《解散方》,可見五石散的魅力所在。五石散,也許真的成為了後人對那個時代的一種遐想,是那個時代的無奈和時尚,更多的是一種痛苦。

五石散是什麼

散,也就是藥末。散可以外敷,可以衝食,也可以煮,甚至可以吹到病灶上。五石散就是道家散劑中的一個名方,據說是張仲景發明的,方里面的五石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和硫磺。五石散也叫寒食散,最開始是用來治病的藥,張仲景用來治療傷寒病人,因為這種藥燥熱,對傷寒病人來講有補益的作用。但到了魏晉時期,很多上流社會的人把它當成一種時尚的延年健體的東西來吃,認為它有增強體力,讓人神清氣朗的功效。我們現在可能無法想象當時五石散風靡的盛況,估計跟現在的各種保健飲品什麼的差不多,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清高的文人墨客,都把吃它當家常便飯。魏晉時期比較著名的有服藥和喝酒兩派,喝酒派是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賢”為代表。服藥派主要服的就是五石散,據說這類人走起路來一步三搖,顧影自憐,塗脂抹粉,曹植、潘安等就是代表。這類人大多是美男子。《世說新語》中也有很多故事裡說某某在外行散, “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戶前”, “太傅繞東府城行散”,這裡面說的行散就是吃了五石散後在外面暴走。五石散性熱,必須散步,出些汗讓藥力外透。用皇甫謐的話說,吃了五石散的人在冬天就算打著赤膊吃著冰塊也不會覺得冷。如此說來,五石散好像是助陽防寒的好藥,那為什麼現在體寒的人沒有再服用這個藥了呢?其實五石散並不像聽上去的那麼美好。由於藥性太燥烈,一般沒有問題的人吃了多忍受不了種燒灼的煎熬,不但皮膚紅熱,異常敏感,還常會長些瘡瘍腫毒,皮肉潰爛,五臟六腑更是燒得難受。東晉的大將桓溫不喜歡穿新衣服,為什麼呢?就是服了五石散後皮膚敏感燥熱,禁不住質地比較硬的新衣服的摩擦。可見,在那時人們不論是想成仙延年也好,想追求時尚也罷,都為五石散付出了很多代價。內服加外敷,道家膏方作用多 膏就是比較黏稠的糊狀的東西,現在醫方里也有很多膏劑。除了醫學上用的,像秋梨膏,琵琶膏之類的東西也是老百姓家常吃的,既是食品,又可算是治療小症狀的藥物。膏在古代來說可是一等一的好東西,我們都聽過民脂民膏、膏粱之味之類的詞,這裡面的膏就是指脂肪、肥肉,在以前來說可不是貧民家能吃得到的東西。《大戴禮記》裡也說:“膏者,神之液也。”自然,道家也不會放過各種藥食中提煉出來的有助健康的膏。先說個吃的膏,是南朝靈寶派的服食寶方,叫胡麻膏。胡麻就是芝麻,古代養生家和道家都很推崇這種外來的食物。陶弘景曾說:八谷之中,唯此為良,仙家作飯餌之,斷谷長生。可見,它是道家常吃藉以長生的食物。 所謂的胡麻膏想來跟現在的芝麻糊有些相同,道家的人認為服上百天可以讓肌肉豐實,服上二百天能變得年輕,服上三百天就可延年益壽了。再說說外用的膏藥,有個相傳是呂洞賓傳下來的方子,叫呂祖膏藥方,是貼肚臍上治療食水積和寒症的。要用連著蔥須的大蔥七根,打碎的土木鱉七個,白芷七根,打碎的巴豆七粒,加上香油和鉛丹熬製而成。

相關問題答案
五石散是什麼意思?
五行砂石金是什麼意思?
痣中的離散是什麼意思?
第五道冶是什麼意思?
有石錘是什麼意思?
內涵五指山是什麼意思?
傳銷五行幣是什麼意思?
不愉而散是什麼意思?
石階是什麼意思?
五筆字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