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寫信尊稱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5-01-12

古代對“信”有哪些稱呼

在中國古代書信有別,書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稱書札為書信是後來的事。換句話說,現代所說的書信古代通稱為“書”。《左傳》記載:“叔向使詒子產書。”著名的書信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在現代漢語中“書”仍保留了“書信”的意思,如“家書”等。現將古代書信的別稱介紹如下: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3尺,一般書信寬不過1尺,故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貼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或綢)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據《文選》“古詩十九首之十七”有這樣的詩句:“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書信的上述別稱都和我國古代寫信用的材料有關。除了上述別稱外,古代書信還有一些別稱。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鯉魚也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一種稱為“雙魚”,如宋人《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另一種稱為“雙鯉”,劉禹錫《洛中送崔司業》詩:“相思望淮水,雙鯉不應稀。”韓愈《寄盧仝》詩中也有“更遣長鬚致雙鯉”的詩句。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詩中有“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有的直接說成“魚書”,唐代詩人韋杲《憶玉簫》詩:“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如秦。”因為常用鯉魚代替書信,所以古人往往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漢樂府詩中有“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書。”

書簡也代指書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李白詩中便有“桃竹書筒綺秀文”之句。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如宋趙蕃詩中有這樣一句:“但恐衡陽無過雁,書筒不至費人思。”

八行書也是信札的代稱。舊時信件每頁八行,故稱為八行書。《後漢書·竇章傳》李賢注引馬融《與竇章書》:“孟陵奴來,賜書,見手跡……書雖兩紙,紙八行,行七字。”溫庭筠詞曰:“八行書,千里夢,雁南飛。”

書:家書即家信,手書即親筆信。《春望》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函:便函即便信,公函即公文信件,函授即通過信件來往授課。

札:大札即重要的信,禮札即送禮的信。《古詩十九首》詩句:“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簡:書簡即書信,小簡即便信,葉聖陶寫的關於語文教育的書信,發表時題目為《語文教育書簡》。

箋:便箋即便信,錦箋、華箋即書信的美稱。

尺牘:即書簡,因古代常用一尺長的木簡寫信。

尺素:即絹書,用一尺長的白絹寫信。《飲馬長城窟行》詩句:“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中有尺素”。

鴻雁:典出自《漢書》:“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後來,鴻雁就成了信的代稱。...

中國古代書信叫什麼

尺牘——古時書禒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

雁足、雁帛、雁書、鸞箋——《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于,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繫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于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

八行書——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其他別稱如下:

鴻雁: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鯉魚: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古代書信的六種別稱

尺牘 尺素 尺書 尺紙

魚雁 雁足 桃符 簡札

鯉魚 魚書 鯉素 鱗鴻

用書寫的工具來指代:尺翰、書翰、札翰、華翰。

翰,本義是指鳥羽。古時曾用羽毛為筆,故用“翰”代稱筆,“翰墨”就是筆墨,“翰池”就是筆硯。寫信要用筆,因此用與此相關的字詞和“翰”構成雙音節詞來代稱書信,例如尺、書、札等。《魏書·夏侯道遷傳》:“道遷雖學不淵洽,而歷覽書史,閒習尺牘,札翰往還,甚有意理。”

華翰,是取“華”美觀、精華、有文采之義,用來表示對別人書信的敬稱。唐劉禹錫《謝竇相公啟》:“每奉華翰,賜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貫。”

用書信罰包裝來指代:函、緘(緘札、緘素)、書筒、雙鯉(雙鯉魚、雙魚)。

函,是指封套,相當於現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稱為一函。《三國志·魏·劉曄傳》:“(曹操)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一夜數十至耳。”

緘,是指用來捆綁器物的繩索,而用繩索的目的是將器物密封或封口,書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緘來代稱書信。宋王禹偁《回襄陽周奉禮》:“兩月勞君寄兩緘。”“緘札”和“緘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繩索將寫好字的木片、絲帛捆紮起來,表明是密封好的書信。唐李商隱《春雨》:“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明張羽《懷友》:“攜賞邈難期,庶望遺緘素。”

書筒,是指盛書信的郵筒,也用來代指書信。宋趙蕃《呈季承》:“但恐衡陽無過雁,書筒不至費人思。”

雙鯉,是指用兩塊雕刻有鯉魚圖案用來放書信的木盒,也就是書信的封套。唐劉禹錫《途中送崔司業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雙鯉不應稀。”也有稱為雙魚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馬何時到,雙魚會早傳。”

寫信的尊稱是怎樣的??

給父母長輩寫信,在稱呼之下要加“大人”,常用的慣用語有“膝下”“膝前”、“尊前”、“尊鑑”等, 對師長和文人,上款“大人”之下,常用“帳下”、“講帷”、“座右”。“帳”、“帷”、“座右”都是老師講學的地方。如:“張老師講帷”、“趙老師函丈”、“座下”“座前”“尊前”都稱呼尊長,唯“函丈”僅限於老師。 平輩、朋友之間通信,或稱“仁兄”或道“先生”、“女士”,視情況而定,稱呼下常用“閣下”、“足下”、“臺鑒”、“惠鑑”。“臺”字為古代的官署名,在書信中表示尊稱。“惠”有賜予之意。如:“郭女士惠鑑”、“胡表弟足下”、“李董事長臺鑒”。 給晚輩寫信,可用“英鑑”、“如面”、“知悉”等,如“乾傑賢侄如面”。“英鑑”是說受信人英俊有為。“如面”、“見字”有見面之意。

“信”在中國古代有哪些別稱?

簡稱書信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書與材料演變等原因,書信又有許多別名、美稱,下面略舉數端。簡、柬、札、帖古時書簡併稱,書籍之類可以稱為簡,書信之類也可稱為簡。書、簡小有不同,書長短並宜,簡則零篇寸擂為多。魏晉以後,“簡”也寫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後用作書信別稱。古代寫在帛上的信則稱帖,如著名書法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的一些雜帖,就是文字簡短、情意雋永的書信作品。箋、素、翰 箋是小幅而華貴的紙張,素是白色生絹,古人多有在箋、素上寫書信的;翰是鳥羽,古以羽毛為筆。所以,箋、素、翰常被借指為書信。後來書寫材料有了發展變化,人們仍喜歡用雅箋、素書、華翰等詞,作為書信的美稱。函 封套叫做函,信一封叫一函,後也用函代指信件。尺牘 膝,書版。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雁足、雁帛、雁書、鸞箋《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于,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繫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于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八行書 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此外,如簡札、簡帖、簡牒、簡膝、書尺、書牘,以及音信、音訊、音問、音郵、音翰、音書等,也都用作書信的代稱。再如,稱親筆書信為手書、手札,稱簡短書信為短簡、短書、小書,稱答覆的書簡為答記,稱佛家書信為法帖,稱與人斷絕交往的書信為絕交書,稱不署姓名的書信為匿名信,稱誹謗人的匿名書函為飛書、飛文、飛章,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希望採納

信在古代叫什麼

簡稱書信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書寫材料演變等原因,書信又有許多別名、美稱,下面略舉數端。

尺牘——古時書函長約一尺,故名尺牘,亦稱“尺素”“尺翰”“尺簡”“尺紙”“尺書”,皆泛指書信。

雁足、雁帛、雁書、鸞箋——《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于,漢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繫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于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別稱:鸞箋盯

八行書——舊時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其他別稱如下:

鴻雁: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鯉魚: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書信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怎麼由來的

在中國古代書信有別,書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稱書札為書信是後來的事。換句話說,現代所說的書信古代通稱為“書”。《左傳》記載:“叔向使詒子產書。”著名的書信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在現代漢語中“書”仍保留了“書信”的意思,如“家書”等。現將古代書信的別稱介紹如下:   鴻雁: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 漢書??蘇武傳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所以,後來用鴻雁代稱書信。   鯉魚: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 飲馬長城窟行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八行書:舊時信件每頁八行,故稱為八行書。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一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札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札”一詞。

請問:書信的別稱有幾個呢?分別有哪些? 20分

書信的別稱,書:古代信一般稱為“書”,所謂“家書”的書就是指信。尺鯉、鯉魚、魚腸、鯉素、素鯉、魚素、魚中素、魚緘、魚信、魚訊、魚函、魚封、文鱗、鱗素、錦鯉、錦素、錦鱗書:這些都是與“雙鯉”、“雙魚”同源的書信別稱。

素書:杜甫《暮秋遣興呈蘇渙侍御》詩:“久客多枉友朋書,素書—月凡一束。”

書素:唐代權德輿《九華觀宴餞崔十七叔》詩:“記室有門人,因君達書素。”

素札:唐代韋應物《答崔都水》詩:“常緘素札去,適枉華章還。”枉,謙詞,指使對方受屈。

簡素:朱自清《陶詩的深度》:“'檢素’,即'簡素’,就是書信。”

箋:以前供題詩或寫信用的精美的小幅紙張稱為箋。如唐代女詩人薛濤自制深紅小彩箋寫詩,當時人稱“薛濤箋”。現代一般信紙也稱信箋。因為用箋寫信,所以也稱書信為箋。如魯迅《書信集·致吳渤》:“附上一箋,請持此箋前往一取為幸。”

用箋字領頭的書信別稱還有:

箋札:清人葉廷琯《吹網錄》:“餘因胡心耘得交季言,箋札常通,終未一面。”

箋書: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郡縣民庶,競修箋書,朝夕輻輳(fúcòu音福湊),几案盈積。”輻輳,即聚集。

箋簡:清人繆良所寫《珠江名花小傳》:“數日復貽箋簡。”

箋繒:繒與素、帛等都是絲織品,箋繒也指書信。如南朝人徐陵《與李那書》:“脫惠箋繒,慰其翹想。”翹想即懸念。

緘、啟:都是書信的別稱。如魯迅《書信集·致李秉中》:“十日以來,幾於日以發緘更正為事,亦可悲矣。”宋代人沈作哲《寓簡》:“秦熺狀元及第,汪彥章以啟賀會之。”(秦熺、汪彥章、會之皆人名)由緘、啟構成的書信別稱還有:

緘札:李商隱《春雨》詩:“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玉璫指玉製耳飾。雲羅本指如網羅一樣遍佈上空的陰雲,這裡借指整個天空。

緘素:明人張羽《懷友》詩:“攜賞邈難期,庶望遺緘素。”

書緘:《水濟傳》第四十七回:“李應教請門館先生來商議,修了一封書緘。”

緘書:杜甫《奉漢中王手札》詩:“前後緘書報,分明饌玉恩。”

緘翰:唐李匡義《資暇集》:“四方緘翰,日滿閽者之袖。”(閽者指守門人)

緘題:本指信函的封題,但亦指書信。如白居易詩句:“緘題重疊語殷勤”。

緘封:既指封閉、封口,也指信函。如蘇軾《謝孫舍人啟》:“不遺衰朽,過辱緘封,永敦為好之懷,深負難酬之作。

書啟:古代專指下級對上級的信件,歐陽修《與陳員外書》中曾說:“下吏以私自達於其屬長,而有所候問請謝者,則曰箋記書啟。”後來也用為信札的通稱。如《剪燈新話·翠翠傳》:“書啟堆案,元人裁答。”

尺書音信

在書信異名的詞語中,除了常用書、簡等以上幾個字外,還有尺和音。如“尺書”、“書尺”、“尺牘”、“赤牘”、“尺一”、“尺一書”、“尺翰”、“尺箋”、“尺函”、“尺素”、“尺帛”、“尺紙”、“尺楮”、“尺題”、“簡尺”、“音書”、“音郵”、“音信”、“音訊”、“音問”等,茲舉例如下:

尺書:《漢書·韓信傳》:“奉咫尺之書以使燕。”唐代顏師古註解說:“八寸曰咫,咫尺者言其簡牘或長咫,或長尺,喻輕率也。今俗言尺書,或言尺牘,蓋其遺語耳。”這是說“尺書”、“尺牘”的來歷。古代書牘有一定規格,如漢代民間大約一尺左右(約合23釐米)。可見尺是指書簡的長度,後成為書信名稱中常見字。如駱賓王《軍中行路難》詩:“雁門迢遞尺書稀,鴛被相思雙帶緩。”

書尺:宋代韓駒《送範叔器次路公弼韻》:“小駐鄱陽末宜遠,欲憑書尺問寒溫。”

尺牘、赤牘:如魯迅《花邊文學·一......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的寫信尊稱有哪些?
古代的民族英雄有哪些?
當代的通信方式有哪些?
對領導的尊稱有哪些?
文章的寫作思路有哪些?
英語的第一人稱有哪些?
現代的品牌車型有哪些?
古詩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作文的寫作手法有哪些?
現代的交通工具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