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主義教育思想?

General 更新 2024-07-03

如何理解現代教育中的永恆主義教育

永恆主義也被稱為“古典主義”、“新經院主義”、“古典人文主義”。它代表了在西方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潮,或者說,永恆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人們為復興西方古老的人文主義教育傳統所做的努力。

永恆主義與進步主義、要素主義的區別:進步主義特徵是“進步”,要素主義的特徵是“保守”,永恆主義的特徵是“復古”。

在社會和文化的看法上,進步主義、改造主義、與要素主義都承認變化,都強調用知識來解決現實世界所面臨的問題,都不太重視對人文學科所包含的價值和理論的理解。

永恆主義從根本上否認世界是變化的說法,他們認為,變化只是表面現象,而控制世界的根本原則是永恆的、不變的,這就是他們自稱為永恆主義的主要原因。當然,永恆主義主張“復古”,並不是要美國的資本主義社會回到古代的狀態,“復古”只是一種維護和加強現實的手段。

一、永恆主義教育思潮的產生與發展

永恆主義是在反對進步主義的過程產生髮展的,並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它同進步主義在30年代的爭論,實際上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競爭的一種表現。

1、永恆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永恆主義與歷史悠久得人文主義教育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繫。19世紀末興起的進步主義不僅引起了以保守為特徵的要素主義的批評,也引起了眾多人文主義者的不安。

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一些大和學院裡講授經典著作的青年教師形成了一個團體,其中的核心人物:赫欽斯:29歲擔任耶魯大學法學院的院長,30歲擔任芝加格大學校長。艾德勒,哲學教授,以及邁克凱恩、布坎南、巴爾、多琳。這些人都出生在1900年左右,並在保守的私立學校和學院接受教育。

20年代以後,艾德勒和多琳成為哥倫比亞大學“優等”課程的教師,這個學程主要由少數學生和教師組成,共同閱讀和討論大約50部經典名著。在這期間,艾德勒等人產生了後來被稱為“百部名著計劃”的想法。1929年,赫欽斯擔任芝加格大學校長,把艾德勒、邁克凱恩、布坎南等人聘為芝加格大學教師。

1929年,赫欽斯把艾德勒、邁克凱恩、布坎南等著名的永恆主義者招聘到他的麾下,正是美國開始陷入經濟危機,進步主義教育思潮倍受批評和攻擊的時候,於是,永恆主義趁勢而起,成為影響較大的教育哲學思潮。以赫欽斯、艾德勒等為代表的永恆主義者們為了宣傳他們的思想,發表了大量的著述和演說。一開始人們稱他們為“Great Book Boys”,艾德勒對這個名稱不滿意,提出他們應該自稱為“永恆主義者”,永恆主義也因此得名。

永恆主義是在反對進步主義過程中興起的,它與進步主義教育思潮的爭論一直持續到二次大戰以後,吸引了其他許多在大學中教授古典名著的教授,以及詩人、作家參加到永恆主義的隊伍中。

2、永恆主義對進步主義批評

永恆主義對進步主義提出了直接的批評,攻擊進步主義是“無政府的個人主義”、“腐敗的解放主義”、“對民主主義最惡毒的歪曲”。同時,永恆主義對當時的蘇聯持敵視、攻擊的態度。將蘇聯與德國納粹與意大利法西斯相提並論,認為杜威的哲學將破壞美國的民主傳統,杜威的民主主義實質是一種披著民主外衣的極權主義,其危害作用超過希特勒。

3、永恆主義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赫欽斯:美國教育家(1889年——1977年),代表著作:《民主社會教育中的衝突》,《美國高等教育》,《為自由而教育》。

艾德勒:美國教育家,代表著作包括:《怎樣讀一本書:獲得自由教育的藝術》,《為教育哲學辯護》。在1985年,針對美國教育改革問題發表了“派地亞建議”一文(派地亞是希臘語,指古典......

永恆主義教育哲學有哪些基本主張

永恆主義教育(Perennialism)。永恆主義教育是在現代歐美教育思潮中提倡復古的一種教育理論。它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哈欽斯、阿德勒、英國的利文斯通和法國的阿蘭等。

永恆主義者認為,人性是不變的,因此控制這個世界的法則也應該是不變的。教育的性質是不變的、永恆的。它從根本上否定經驗的作用。雖然它強調人性不變,但是並不排斥兒童具有可塑性。它認為兒童的可塑性是有限的,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兒童都有普遍共同的本性。教育是人類的一種活動,是人類許多活動中的一個方面,所以對教育目的的論述應該侷限於教育這種活動的範圍之內。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發展那些使人區別於動物的內在的根本特徵,即永恆不變的人性。

在課程內容上,永恆主義強調理智的訓練。在永恆主義的課程中,“那些職業訓練發明的‘如何做’的課程是列在黑名單中的,其根據是它們強調技術,而不是理解;它們強調具體的技能,而不是理論”。它們認為課程應該由永恆學科組成,而且永恆學科首先是那些經歷了許多世紀而達到古典著作水平的書籍,比如哲學、文學、歷史、數學、科學、藝術等。要學好這些知識,學生必須掌握一些必需的工具或技能,主要指讀、寫、算的知識技能和古典的語言,如拉丁語和希臘語。

在教學方法上,永恆主義反對填鴨式、反對灌輸式,主張發揮家長作用,督促鼓勵孩子多做家庭作業,強調嚴格要求、“深思”學習,認為教室要有修道院的氣氛等等。永恆主義者極力推崇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和讀書,注重思想的交流。

杜威所主張的教育思想被稱作是 什麼?

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他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做中學。

什麼是永恆?

永恆主義教育是本世紀 30 年代在美國產生並有著重要影響的教育流派。它以實在論的哲學觀為依據,提倡古典主義教育傳統,反對當時極為流行的實用主義和進步主義教育觀,屬於現代西方教育理論中的新傳統流派。該派理論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赫欽斯(1899—1977 年)、艾德勒(1902—)、法國的阿蘭(1868—1951 年)和英國的利文斯通(1880—1960 年)等人。 (1)永恆主義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 永恆主義教育理論是在批判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給教育實踐造成的不良影響中發展起來的,它以古典實在主義哲學為基礎,指責進步主義教育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忽視受教育者對絕對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永恆道德的掌握,將教育看作是沒有目標的不確定的過程;第二,忽視兒童智力和理性的發展,過於強調兒童生活中的直接經驗,僅把教育看作是一種生長、活動和個人經驗的滿足;第三,將…

永恆主義教育有明確的哲學基礎——古典實在論,即認為“一般”(“共相”)地先於“個別”(具體事物)而客觀存在的,“真理在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因此,永恆主義認為教育的性質是不變的,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不變的、永恆的;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永恆的人性,教育的基礎是永恆不變的“實在”所構成的永恆知識與倫理原則。其代表人物、美國教育家赫欽斯在代表作《美國高等教育》中寫道:“教育的一個目的是要引出我們人類天性中共同的要素。這些要素在任何時間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教育意味著教學。教學意味著知識。知識是真理。真理在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因此,教育在任何地方應當是相同的。”“我們已經指出,課程應當主要由永恆學科組成。我們提倡永恆學科,因為這些學科抽繹出我們人性的共同因素,因為它們使人與人聯繫起來,因為它們使我們和人們曾經想過的最美好的事物聯繫起來,因為它們對於任何進一步的研究和對於世界的任何理解是首要的。”14因此,永恆主義者十分重視完備的課程體系,他們提出了一個幾乎“包括人類知識總和”的課程體系,通過它來教授學生以基礎科目,使他們認識世界的永恆性,並發展他們自己的理性。為實現此目標,永恆主義者提出“回到古人、回到柏拉圖”的口號,他們提出讀“百部名著”的計劃。赫欽斯就說過:“一本古典著作是這樣的譁,它在任何時代裡都是屬於當代的。”“西方世界的偉大的書都適用於知識的每個部門。《理想國》對於理解法律是首要的,教育對於眾所周知的公民權,也是同樣重要的。”15

永恆主義教育的出現與要素主義教育一樣,有其歷史與社會原因。針對西方教育面臨的問題,它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議,重視學習效果和學習努力的原則,提出學習經典著作的學習方法。從本質上講,永恆主義是一種非常保守的教育理論,但其合理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的教育還是很啟發的。我認為,在一個浮躁的現代社會,閱讀經過歷史檢驗過的人類經典著作,對於我們深刻理解人類知識的本質,是很有幫助的。

永恆主義課程屬於哪一個課程流派

永恆主義教育屬於“新傳統教育”,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利文斯通(Sir Richard Liveingstone)和馬裡坦(J. Martain)

西方教育思想流派知多少

一、歐洲新教育運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國家興起的新教育運動,旨在改造傳統學校教育,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變化和新的時代要求。始於英國,後來擴展到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國,歐洲新教育運動的領導人大多是具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的教師,對學校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有著極大的興趣。他們開辦的新學校都是收費昂貴的寄宿學校,設在城市郊區風景優美的鄉村裡,校舍條件很好,並沒有體育館、圖書館、實驗室等。學校重現體育運動和增進學生身體健康;教學注意學生的興趣;要求學生進行農藝勞動;注意發展學生的獨立精神;採用家庭式的管理;通過自治養成學生組織社會生活的能力。新學校的整個制度注意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二、美國進步教育運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教育新運動。旨在反對傳統學校教育,試圖改革整個美國的教育制度。美國進步教育運動始於馬薩諸塞州的昆西學校實驗,後擴大到其它州,出現了許多進步學校。美國的進步學校大多是公立學校,都強調自由的原則,並把活動看作是教學工作的主要形式;班級人數較少教室面積大;譚程按人類生活的基本問題設置;主張通過經驗而學習,注意學生個人才能的發展;學生實行分治管理,教師僅提供幫助和指導等。

三、改造主義教育

西方一種教育思想流派,以實用主義教育的一個分支而著稱,20世紀30年代,從實用主義教育和進步教育中分化出來。1932年,美國進步教育家康茨在進步教育協會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題為《學校敢於建立一個新的社會秩序嗎》的演講,後來他又與拉格等人組成一個稱為“拓荒思想家”的團體,並創辦《社會拓荒者》雜誌,對實用主義教育和進步教育理論作了修正。到50年代改造主義教育成為一個獨立的教育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布拉梅爾德,他的一些著作奠定了改造主義教育的理論基礎。改造主義教育強調,在“改造的時代”,應對過去的教育理論進行“改造”,以便通過學校教育來“改造社會”。

四、要素主義教育

西方一種教育思潮流派。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末。1938年,美國教育家巴格萊等人在新澤西州大西洋城成立要素主義促進美國教育委員會,被看作是要素主義教育形成的標誌。要素主義教育的早期代表人物巴格萊發表的《一個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的綱領》對要素主義教育觀點進行了全面的闡述,1939年,他幫助建立了美國教育促進會,50年代中期後,要素主義教育成為美國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想,要素主義教育的後期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國教育家科南特,美國曆史學家貝斯特,美國軍界人物里科弗等。

五、永恆主義教育

西方一種教育思想流派。因宣揚宇宙精神、人性、教育基本原則的永恆性而得名。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美國、是伴隨反對進步教育運動而出現的提倡復古教育的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赫欽斯和艾德勒、英國的利文斯通以及法國的阿蘭等。

六、新托馬斯主義教育

西方一種教育思想流派。以托馬斯、阿奎那的宗教神學理論為思想基礎,把宗教教育作為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標,其主要特徵是提倡宗教教育。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意大利、法國等西歐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流行於美國,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唯心主義教育是以經院哲學為理論基礎,崇奉基督教,認為教育必須是“基督教教育的思想的圓滿的教育”。

七、存在主義教育

西方以存主義哲學為基礎的教育思潮。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哲學家莫里斯等人將存在主義引入教育領域,逐步形成了存主義教育思想流派,60年代廣泛流行於美國、聯邦德國、日本等國家。70年代後,逐步走向衰落。存在主義教育直接來源於存在主義哲學,是一種生存教育。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地利的布貝爾、美國的尼勒、德國的雅斯貝爾斯等。

八、分折教育哲......

相關問題答案
永恆主義教育思想?
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要素主義教育思想?
愛國主義教育標語?
愛國主義教育影片?
愛國主義教育紀錄?
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內容?
愛國主義教育紀錄片?
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人文主義教育目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