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形成的基礎是?

General 更新 2024-12-26

絲綢之路形成的基礎是原圖各地()發展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被譽為“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圖甲區域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圖乙示意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部分路段。

絲綢之路是怎樣形成的

【絲綢之路的形成】

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崑崙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併),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遊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裡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併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繫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絲綢之路的由來】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來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闢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謂稱德到世界的承認。 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 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樑。 吐魯番,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 Road) 古代貫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

本講提到,絲綢之路從根本上是一條貿易通到,什麼是其形成的基礎

(1)作用:開拓發展空間、擴大對外開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快經濟轉型、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就業、提高人民收入。建議:依託口岸優勢、發展物流、發展對外貿易;加強資源合作;改善交通基礎設施;發展旅遊。(2)政治意義: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長治久安;發展周邊外交、加強安全合作;擴大國際影響。 試題分析:(1)該題以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為背景材料,從意義和措施兩個角度考查學生對這一戰略的認識和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新疆經濟發展的作用體現在發展的空間、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就業、收入等幾個方面。新疆抓住這次大好發展機遇,要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加強資源合作、改善交通條件、發展旅遊等。(2)該題要求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意義,學生要多角度思考,從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發展周邊外交、擴大國際影響等方面具體回答。

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礎的是什麼事件。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絲綢之路的定義形成

絲綢之路是起始於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都長安(今天的西安)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它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它也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來源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絲綢之路聯合申遺的表述)

絲綢之路怎麼形成的

總結起來說 絲綢之路形成原因:

漢朝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及其他行業發展迅速,為以後的貿易往來奠定基礎.

漢朝的軍事實力強盛,邊境穩定,未來往往貿易提供保護.

漢朝在當時的世界丄經濟與政治勢力都是非常強盛,許多國家願與漢朝進行貿易往來

絲綢之路的資料

絲綢之路

古代橫貫亞洲大陸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後逐漸出現。東起我國古都長安(今西安附近),沿渭水西行,經過河西走廊(今甘肅省狹長地帶),到達敦煌,出玉門關和陽關,進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區)。南路出陽關沿崑崙山北麓西行,北路出玉門關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進入今中亞地區,再往西,經今伊朗等國到達大秦(羅馬帝國在中東的領地)境內。漢代多走南路。唐代多走北路。“絲綢之路”全長約7000公里,因運輸西方視同珍寶的中國絲綢而得名。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鐵器、打井技術等傳到西域,西域的土特產、樂器,印度的佛教等也傳入中國。絲綢之路是漢唐千餘年間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古代絲綢之路為一帶一路建設打下了哪些基礎 5分

兩千多年前,西漢使者張騫肩負和平使命,兩次出使中亞,開闢出一條橫貫東西、融通歐亞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以其連接的文明形態之多、跨越歷史時期之長而光耀人類文明的史冊。

如今,中國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贏、文明互鑑的誠意,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個宏偉的戰略構想,賦予古老的絲綢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載著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也符合全球區域合作的時代潮流。

追古思今,我們重溫那一頁頁輝煌,來思考如何繼承古代絲綢之路的精神,如何成就今天絲綢之路的偉業。

“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張騫出使西域,可謂家喻戶曉,是廣為熟知的歷史故事之一。

當西漢王朝完成統一時,西域匈奴部落也在漠北崛起,從此匈奴與漢朝的戰爭連年不斷。等到劉徹繼位時,漢朝已是空前繁榮,決定聯合匈奴的仇敵――月氏,對匈奴進行東西制衡。

月氏王國距離漢朝首都長安的直線距離就有三千餘公里,當時漢朝西邊勢力只到金城(即今天的甘肅蘭州)。而且,根據傳說,西域猶如死亡之地,有去無回。

可想而知,出使西域要有非凡的勇氣、智慧與理想追求。張騫就是這樣的人。

公元前138年,張騫和他的使節團從長安出發,進入河西走廊後不久就被抓住了。匈奴軍臣單于對漢朝同月氏結交非常不滿,將使節團軟禁,不過又敬重他們是英雄人物,允許他們娶妻生子。十年之後,不忘使命的張騫找到機會,帶領隨從逃離匈奴,抵達大宛,後輾轉到月氏。但是,月氏已變得非常富有,加上首領已更迭幾代,對張騫的建議不予理會。張騫只得失望而歸,歸途中又被匈奴騎兵捉住。公元前126年,張騫再度逃走。出使時100多人,回到長安只剩兩人――張騫與他的僕人甘父。

公元前116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匈奴首領已在4年前投降,漢朝可直接和西域接觸。張騫這次把部下分派到西域諸國,大大加強了與西域的和平友好往來以及商貿、文化交流。

司馬遷將張騫出使西域的壯舉稱之為“鑿空”。何謂鑿空呢?盤古開天地即是鑿空,由此可見此事在司馬遷心中的地位。柏楊先生認為,張騫的貢獻只有1600年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可以相比。河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王立群說張騫是“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龐大的物流網絡

張騫率先打通西域之後,歷經幾代人經營,一條東起長安, 途經河西走廊、西域,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商貿通道建立起來了,總長約7000公里。這是一條承載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和平之路,繁榮了1700多年。

1877年,德國曆史地理學家希特霍芬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因為絲綢是這條商路上最有代表性的商品。但是,絲綢之路是不是就是指這條古道呢?絲綢之路僅僅就是一條小路嗎?可能與希特霍芬的命名獲得廣泛影響力有關,人們對絲綢之路形成了一些誤解。

世界上很多人以為那僅僅是中國古代一條能夠通行駱駝,最多能夠通行車馬的小路,只是面對絲綢那樣的輕、薄物資的貿易和運輸的道路。其實不然,實際上,它是由不同地區若干條陸地上的和海上的線路以及它的擴散、輻射道路之間聯結所形成的物流網絡,一個從中國西部開始向西,溝通東西方、甚至通向世界的物流平臺。

絲綢之路是指古代起於東亞,途經中亞、西亞,連接亞洲、歐洲、非洲的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它不僅僅是橫貫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也是東西方交融的文化橋樑。

絲綢之路在中國歷史上主要分為先秦、漢唐、宋元和明清,跨度2000多年。當然,有考古學家發現,早在公元前15世紀甚至更早時期,古代中國和中亞地區就有商貿往來。

絲綢之路根據運輸形態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根據地理走向,又可分為北方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同時,根據地理景觀,還可分為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谷絲路和沙漠綠洲絲......

相關問題答案
絲綢之路形成的基礎是?
絲綢之路形成的原因?
分封制形成的基礎是?
絲綢之路的形成是什麼?
絲綢之路的意義是什麼?
絲綢之路的終點是哪裡?
什麼樣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終點是哪?
絲綢之路的意義和作用?
說說絲綢之路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