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幼兒遊戲?

General 更新 2025-01-22

兒童為什麼要遊戲

兒童遊戲是作為兒童獲得和表達社會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幫助兒童擺脫自我中心傾向,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是解決衝突、合作及其他社會能力發展的基礎。兒童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通過各種遊戲活動,兒童不但練習各種基本動作,使運動器官得到很好的發展,而且認知和社會交往能力,能夠更快、更好地發展起來。遊戲還幫助兒童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學會處理焦慮和內心衝突,對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   19世紀發展出了許多有影響的兒童遊戲理論。霍爾提出了“復演說”,他認為兒童的遊戲是在重複著人類遠古時代祖先們的生活,不同年齡的兒童以不同的形式重複著人類祖先的本能特徵。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他認為兒童通過遊戲引起快感的大小,往往和遺傳的時代遠近及力量強弱成正比,我們對某一種遊戲感興趣是因為它能接觸、復活人類深切的、根本的情緒〔4〕。席勒-斯賓塞則把遊戲看作是兒童藉以發洩體內過剩精力的一種方式,以使身心達到平衡。彪勒則強調是兒童通過遊戲獲得機體的滿足。格羅斯認為兒童的遊戲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本能的準備,即“預演說”。博伊千介克則正好與格羅斯相反,認為遊戲則是獲得自由、發展個體主動性、適應環境三種慾望所引發的。拉扎魯斯-帕特端克認為兒童遊戲是源於機體的放鬆需要。   現代遊戲理論不僅僅解釋遊戲為什麼而存在,而且也嘗試定義遊戲在兒童發展中的角色,以及在某些情況下,指出遊戲行為的前導條件。   1、精神分析論   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建設和發展的主要貢獻在於他重視無意識的研究和進行心理治療兩個方面。弗洛伊德的兒童心理學思想也與這兩個方面有著直接的聯繫。弗洛伊德認為,在兒童遊戲中也有潛意識的成分,並且兒童在遊戲中是本著唯樂原則,即一切以得到機體的快感為主。兒童在遊戲中是把遊戲的愉快考慮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遊戲是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願望和克服創傷性事件的手段。遊戲使兒童能夠逃脫現實的強制和約束,發洩現實中不被接受的危險衝動,緩和心理緊張、發展自我力量以應付現實的環境。兒童遊戲目的是為了在遊戲中取利一個主動地位。弗洛伊德認為“這是由於某種要求控制他人的某種本能引起的,而這種本能不以記憶本身是否愉快為轉移的”同時,所有的遊戲都受到一種願望的影響,這種願望始終支配著他們,那就是快快長成大人,以使能做大人所做的事情。作為弗洛伊德的弟子,艾裡克森則與弗洛伊德有所不同,他認為兒童遊戲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種健康的發洩方式。在遊戲的過程中,兒童可以修復他們的精神創傷。“復活”他們的快樂經驗。但是其本身未能脫離唯樂原則。   2、認知論   皮亞傑作為其代表人物。他認為遊戲是兒童認識新的複雜的客體和事件的方法,鞏固和擴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維和行動結合起來的方法。皮亞傑對格羅斯的理論提出了異議,認為他的解釋只從機能上加以簡單描述,更不能解釋象徵性遊戲和想象性遊戲這種高級的遊戲。他指出“遊戲乃是把現實同化於活動本身”。兒童在遊戲時並不發展新的認知結構,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經驗適合先前存在的結構,即同化。他還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兒童特定時期的遊戲方式。在感知運動階段,兒童通過身體動作和擺弄、操作具體物體來進行遊戲,稱為練習遊戲。在前運算階段,兒童發展了象徵性功能就可以進行象徵性遊戲,他能把眼前不存在的東西假想為存在的。以後可以進行簡單的有規則的遊戲,真正的有規則遊戲出現在具體運算階段。在他的理論中始終有一個思想,他認為“認知活動發動了遊戲,而遊戲反過來加強認知活動”。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1976)則表明,遊戲可直......

遊戲是幼兒的什麼?是幼兒園的什麼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幼兒園的基本教育活動

幼兒遊戲是以什麼為手段,以什麼為核心,以什麼為目的的一種活動

幼兒遊戲是以遊戲為手段,以教育為核心

遊戲的過程即孩子自我發展的過程,其中隱藏著重要的教育動因,內含著教育方法的契機,因而有著不可忽視的教育價值。鑑此,鼓勵幼兒遊戲、提倡教師在教學中運用遊戲,本應是無可非議的事實。然而沒有料到的是,當遊戲的地位一旦被提高到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時,當教師認真地把遊戲作為頭等大事來對待時,實踐中的矛盾和問題、認識上的疑問和困惑便接踵而來。

首先是理論對實踐的指問:“這是幼兒在遊戲,還是教師在遊戲幼兒?”“這不是教師導演的一臺戲嗎?”“分明是教學,何必非說成遊戲?”“說是在遊戲,幼兒的遊戲體驗在哪裡?”“老師在為遊戲而遊戲,幼兒在為老師而遊戲”等等。

然後是實踐對理論的反問:“什麼是遊戲?”“遊戲要不要追求教學目標的達成?那樣的話還是遊戲嗎?”“同一活動能既是遊戲又是教學嗎?”“遊戲在教育過程中是內容還是形式?”“遊戲是目的還是手段?”“怎樣才算是做到了‘以遊戲為基礎活動’?”

正因為有這樣一些問與反問,正因為實踐需要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論指導,所以僅僅以一種抽象思辨的方法來闡述“是怎樣的”就不夠了。因為某些抽象的理論並不直接對實踐中的具體問題負責,所以我們還必須從事實出發,對“事實上應當是怎樣的”作出分析,並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抽象出一種能有效指導實踐的理論假設。

一、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謀求遊戲與教育的結合

(一)遊戲與教育既是獨立的又是統一的

就活動的本質來說,遊戲和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活動。遊戲是一種不受外力約束的、是遊戲者自發自選的活動,而教育則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由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活動。因此遊戲是由內在動機控制下的遊戲者之間平等的自主活動,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與學的雙邊互動活動;遊戲側重於從遊戲者的需要、興趣和能力出發來開展活動,而教育則立足於由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內容為核心組織的活動;遊戲是在遊戲者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自我表現活動,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個未知領域裡接受新知識的活動。

就其活動的方向來說,遊戲和教育有著內在的聯繫。首先,從遊戲與教育的目的來看,遊戲的價值在於實現兒童認識能力、運動能力、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其每一方面的發展又含有眾多的內容,可以說囊括了兒童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將兒童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納入一個有計劃的影響過程,通過體、智、德、美各育促進兒童身心全面發展。只不過遊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教育是一個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過程,兩者在終點上達到一致,即遊戲和教育的結果都是兒童的發展。

其次,從活動的內容來看,在遊戲的自發探索過程中所涉及的關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領域的各種知識經驗,創造表現過程中所涉及的想象、構思操作,運動過程中所涉及的動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協調力,遊戲規則的內化過程中所涉及的對規則的理解、遵守和用規則進行的同伴協作交往等等,正是體、智、德、美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正因為如此,才出現了對應於教育領域的遊戲形式:更多體現造型想象的結構遊戲(與美育有關),更多體現大肌肉動作技能的運動性遊戲(與體育有關),更多體現人際交往能力的社會性裝扮遊戲(與德育有關),更多體現手腦並用和解題能力的智力遊戲(與智育有關)。也許正是遊戲內容與教育內容的這種一致性,才有遊戲服務於教育的可能性,才有根據遊戲的特點設計的教案。

總之,兒童的發展是遊戲與教育內在聯繫的紐帶,遊戲對幼兒具有自然發展的價值,教育對幼兒具有引導發展的價值。

遊戲的特徵和遊戲的發展價值告訴我們,遊戲這種活動形式,雖不是以獲得系統而特定的知識和能力為目的的,但對前......

兒童遊戲什麼最好玩

開發智力的,例如對對碰,連連看,高級一點的,例如華容道,推箱子

幼兒園遊戲的類型有哪些?它們的概念和特點是分別什麼

一、 幼兒園遊戲分類的幾種形式

(一) 創造性遊戲和有規則遊戲

此類遊戲的分類受蘇聯的影響較大,它便於教師瞭解遊戲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據需要選用。這是目前我國廣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認的分類方法。但容易給幼兒園遊戲的開展帶來誤區。

(二) 主動性遊戲和被動性遊戲朱鄧麗娟等:《幼兒遊戲》(上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頁。

1 主動性遊戲兒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動外,更需要運用肢體、肌肉的活動去進行遊戲,兒童可以自由控制遊戲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決定遊戲的形式,如繪畫、手工、玩積木、玩玩具、角色遊戲、玩沙、玩水、唱歌。根據不同的遊戲方式,主動性遊戲可以再分為以下四種:

(1) 操作性遊戲:運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動來進行的遊戲。大肌肉活動,如需手腳協調的攀、爬、拋、捉等動作;小肌肉活動,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圖等,需運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進行。

(2) 建造性遊戲:兒童利用大小積木或拼插玩具來製作房屋、橋樑或其他物品。

(3) 創作性遊戲:需要兒童用心去創作、運用簡單的材料製作物品,以表達其創作力。一切美工活動、玩沙、玩水遊戲均屬於此類。

(4) 想象性遊戲:利用現有的物件或玩具,憑自己的想像力來進行想象性的扮演角色的遊戲。

2 被動性遊戲屬於較靜態的活動,兒童只需觀看、聆聽或欣賞,而不需進行體力活動,如看圖書、聽故事、看錄像、聽音樂等都屬於靜態接受信息的活動。

(三) 手段性遊戲和目的性遊戲宮再英:《幼兒園自選遊戲成果發佈會》,《學前教育》,1996年第3期。

手段性遊戲是指以遊戲的方式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即教學遊戲化。

目的性遊戲是指為兒童提供為玩而玩、獲得遊戲性體驗的條件。

此兩類遊戲的分類各有其獨特的意義。手段性遊戲把遊戲作為教育教學的手段,教師的控制程度較大,而兒童卻不能完全依自己的願望自主地遊戲。而目的性遊戲則注重遊戲活動本身,幼兒可以主動支配自由的行為,自由參加遊戲。使兒童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快樂並使個性、情緒及社會性方面得到發展,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兒童遊戲在實踐中由於教師缺乏操作性的指導,致使遊戲流於形式。

(四) 遊戲的三維度分類法

方展畫(1990)方展畫:《幼兒遊戲的類型》,《幼兒教育》,1990年第12期。提出應從三個維度來對遊戲進行分類,這三個維度包括:個體--社會維度、生理--心理維度、認知--情緒維度;其中又分為五類:滿足型遊戲、適應型遊戲、運動型遊戲、認知型遊戲、情感型遊戲。

幼兒期的幼兒遊戲

兒童的主導活動對其心理髮展的內容和性質具有決定性意義。遊戲是幼兒期兒童的主導活動。遊戲對幼兒心理髮展的重要意義如下:第一,幼兒的遊戲主導著他們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第二,幼兒的各種學習多是通過遊戲活動進行的。第三,遊戲是幼兒教育的最佳途徑。 (一)古典遊戲理論古典遊戲理論著重從遊戲與人類關係的角度解釋遊戲的原因和目的。古典的遊戲理論幾乎都有進化論的影響,對遊戲的解釋具有生物化傾向,如精力過剩論和重演論。(二)現代遊戲理論現代遊戲理論主要有精神分析學派理論和認知學派理論等對遊戲的解釋。精神分析學派理論著眼於遊戲與兒童的人格和情緒的發展。他們認為遊戲能獲得現實中不能實現的願望,能控制現實中的創傷性體驗,從而促進兒童人格和情緒的健康發展。認知學派理論著重遊戲與兒童個體認知發展的關係。強調遊戲與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相應;遊戲練習並鞏固已習得的各種能力;遊戲促進認知發展;遊戲創造著最近發展區。 兒童遊戲的發展遵循著一定的規律,遊戲的客觀規律性表現為遊戲特點的發展和遊戲的社會性發展。認知發展理論以遊戲體現認知發展水平為依據把遊戲分為三個階段:(一)機能遊戲機能遊戲主要是重複簡單的動作和活動,其內容是基本生活的反應。這主要是嬰兒期的親子游戲和模仿性遊戲。(二)象徵性遊戲象徵性遊戲是以兒童的經驗為基礎,通過想象建構虛假情境的創造性活動。象徵性遊戲是幼兒期的遊戲特點,又稱假裝遊戲。(三)規則性遊戲規則性遊戲的突出特點是遊戲規則外顯,遊戲的角色內隱。遊戲的競爭性決定了遊戲的規則性。童年期及以後,主要是規則性遊戲。 (一)以主題遊戲為主主題遊戲是幼兒的物質、文化和社會活動,主題遊戲有情境活動,有角色分工,投入濃厚的興趣和高漲的情緒,使遊戲達到“兒童遊戲的高峰”(皮亞傑語)。(二)運用與現實物相仿的代替物象徵性遊戲的重要特點是運用不相干的事物代替現實物(如拿竹竿當馬騎)或以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如鬼怪)來表徵現實物,進行假裝遊戲。(三)通過想象建構虛假遊戲情境遊戲中越來越少地依賴現實物的支持,對真實情況的依賴性更加減弱,而是通過想象虛構脫離真實的假裝情境(如在太陽上建築抗震的安全樓),進行創造性活動。(四)遊戲中富有創造性象徵性的主題遊戲需要選擇主題、創編情節、角色協調,各種現實物的替代符號的創想和靈活運用以及人際矛盾的協調等,這都激發著兒童的創造想象,激勵他們提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五)遊戲的動機重在活動過程幼兒沉迷於遊戲活動的過程,而不在乎遊戲的結果。遊戲促進發展、遊戲的學習功能都體現在活動過程中。成人對幼兒的教育也多在遊戲活動過程中進行。 遊戲的社會性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非社會性遊戲:獨自遊戲、旁觀遊戲。第二階段,平行遊戲。這是指兒童具有參與其他兒童遊戲的意向,湊近他人遊戲的場所,並進行雷同的遊戲活動,但沒有相互交流,也不試圖影響他人的行為。平行遊戲可視為非社會性遊戲向社會性遊戲的過渡形式。第三階段,社會性遊戲。社會性遊戲是指遊戲活動具有社會交往性質,可分為如下兩種:其一,協同遊戲。其特點是兒童各自遊戲,遊戲過程中有言語溝通、情節交流等互動關係,沒有共同目的,也沒有角色分工.、其二,合作遊戲。該類遊戲是兒童的組群遊戲活動,其突出特徵在於,具有共同目的、明確分工和彼此協調合作。合作遊戲要求兒童具有言語溝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需要和理解遊戲規則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複雜的社會交往技能。可見,幼兒的遊戲是其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活動。 遊戲對幼兒心理髮展的作用具有其他活動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第一,遊戲是幼兒活動和情感愉悅的精神寄託。第二,遊戲是促進幼兒認知發展和......

兒童遊戲的傳統遊戲

陝西民間遊戲中,少年兒童遊戲所佔比重較大,名目繁多,各地不同,現採其主要形式分述。遊戲項目,以民國時期流傳至建國前後的為主。一、踢毽子踢鍵子也有稱“踢毽子”的,是兒童特別是女孩的主要遊戲項目。鍵子用雞毛作上部,小圓鐵板或銅錢作“底墊”,以布相包紮而成。耍時,由一名或數名兒童,以腳尖、腳後跟相踢,數多不失誤者為優勝。二、跳坊(房)在地上劃若干線條,分成片塊,兩行,每行四至六塊,兩孩童以單腿跳,或腳夾瓦片跳,跳時數數字,不掉瓦片,以多為勝。三、打陀螺陀螺俗名“猴”。以寸木削尖一頭,形似圓椎形,捲上鞭子甩地而打,邊打圓椎邊轉,以時間長、不倒為優勝,可單獨進行,也可成群相賽。四、抓子以石子、瓦蛋、泥蛋等為子(碼),一手抓完,摔至空中,約近尺高,然後用手全接,或翻手以手背相接,以不掉為勝,抓子時可留子,在扔空時,迅速抓住遺子並接住空子(空中甩上的子),以不掉為勝。一般抓子,多為女孩相耍。五、翻交交兩兒童,甲童以線圈在兩手繃緊,在雙股線中間,乙童用雙手無名指相勾,翻倒到自己雙手中,然後甲童又翻交到自己手中,反覆多次,翻成“剪子交”、“牛槽交”、“拉鋸交”、“四股線交”等交子花,以此遊戲賽智能。六、丟手帕群童圍成圈,頭向內,不外看,由一童拿手帕在身後轉圈,丟到誰後面發現不了時,即起而換位。依次為戲。七、捉迷藏群童圍圈,一童蒙眼,雙手摸人,摸住誰即勝,該童再矇眼摸人;或有一物件,由某童掌握,一人摸捉,摸到人,說“不是”,即另摸,直到摸獲應“是”為誰,即換這位摸到的孩童。八、老鷹抓小雞群童戲,扮老鷹者不化妝,不矇眼,其他均扮作小雞,不化妝,由“老鷹”抓“小雞”,抓誰,誰即避,但不能跑遠,以抓到為勝。九、瞎子逮跛子群童戲,有一童扮瞎子,蒙雙眼,一童扮跛子,手捉腿而跛行,瞎子亂摸,跛子跛行相避,以捉到為勝。十、打石靶以石塊為靶,群童每人照靶投石,以打到中心發響傀地為勝。十一、官打捉賊群童戲,有各扮“官”、“賊”者,互相追打,腳單行,或跛行,邊打邊避,以捉到次數多寡為勝敗。十二、丟方群童戲,把地上畫成兩行各四至六個大方塊,用瓦片向裡丟,逐一前進,前進時不準步行,以單腳跳入,單腳立,然後退出,再從頭開始,以不出方塊、不分岔為勝。十三、走窯(狼吃娃)群童戲,一般十歲至十二三歲少年多玩此遊戲,幼兒較少。玩時,兩個大童或少年為一組,在地上畫兩道線,每道各五塊,稱作“窯”,共五組“窯”,甲乙兩少年,各以不同的樹枝或瓦片、土塊為碼。走窯時,不論抓那“窯”,每“窯”遺一碼,留有空“窯”時,即可吃“碼”(稱吃娃),直到“吃”完為勝。十四、頂方為群童或少年遊戲。在周至、戶縣一帶稱“搭方”。兩孩為一組,在地上畫36小格,這叫六方格,畫49格,為七方格。兩孩各選不同“碼”為籌,有“雙溜”、“單溜”之分。如走成一條線,叫“線上”,可卡去對方一兩碼。七方格是先“禁止”,後走碼。十五、雙拍手兩童互相以手心對手心,交叉拍念口歌,如:“我拍一,你拍一,一個雞娃吃米米……”餘類推,由一到十,各地有各地兒歌,以不亂為勝。十六、打嘎打嘎,民間兒童一種體育活動,時而青少年也耍。有兩人對打,也有四人六人分成集體打的。所打的嘎,是不到約二寸長的短小棍(不同於各地所打的“猴”(一頭尖)和“尜”(兩頭尖))用略長於一尺和嘎同樣粗細的短棍兒,叫“嘎桄子”去打。打時挖一個與“嘎”等長的淺坑叫“嘎窩”,將“嘎”放入,下壓一個二寸長、半寸寬的小木片,叫“嘎別兒”。打法:用嘎桄子打嘎別兒,挑起嘎來,再迅速用嘎桄子打嘎,打得越遠越好,技術高的,打嘎別兒時,力量使用得當,挑起嘎來高度恰到好處,用力一擊,嘎即遠遠飛出,打嘎者洋洋得意......

"老師的遊戲"是否符合幼兒遊戲的特徵,並說明什麼樣的遊戲才是幼兒的遊戲

幼兒的生活需要遊戲,遊戲也是幼兒最熱衷、最主要、出現頻率最高的活動。在遊戲中,幼兒可以模仿各類人物、動物及各種事件,使好奇心得到滿足,興趣得到發展,身心愉快,遊戲給兒童提供了身體運動、情緒情感、語言認知、社會交往等方面多樣化的活動方式,它不僅構成了兒童完整的生活,也促成了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所以,在《綱要》中明確指出:“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通過多種活動促進幼兒發展”。通過遊戲和多種活動引導幼兒在與環境的接觸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操作、探索、發現,並與人交往,從中獲取多方面的經驗和能力”。可見,遊戲在幼兒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幼兒教育離不開遊戲。 然而,由於受自身認識能力,生活經驗等方面的侷限,幼兒自發的遊戲往往是簡單的、盲目的,只有在教師及成人的正確引導下,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促進其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一、利用遊戲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觀察就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而且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是知覺的高級形態,兒童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品質和能力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觀察力。同時,觀察力也是構成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智力發展的基礎成分。許多科學家、研究學者之所以能夠在他們的研究領域內有所成就,很多時候並不因為他們比他人更聰明,而在於他們更善於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在於他們非同尋常的觀察力,在於他們對身邊看似尋常事物的超越一般人的的敏銳洞悉。良好的觀察力對孩子的成長與求知是很重要的。

科學角“磁鐵的遊戲” 我將磁鐵塊、曲別針、鐵釘、紙片、塑料片、布片等東西混合在一起,讓幼兒經常自己玩耍,看看磁鐵能吸住什麼東西。經過孩子的實踐、觀察、爭論,得出磁鐵吸鐵的特性,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激發了孩子們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再如我在組織幼兒玩“會變的顏色”區角遊戲時,取紅黃藍三色水或顏料少許,空玻璃瓶若干,礦泉水。讓幼兒展開豐富的想象,自由的配色製成各種果汁,如鮮桃汁、橘子汁、咖啡汁……讓幼兒在遊戲中充分觀察顏色的變化,逐步掌握配色的方法。孩子們特別喜歡此遊戲,雖然開始他們不能如己所願的配出自己想要的果汁,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孩子們還是掌握了配色的方法。此遊戲引起幼兒對顏色的強烈興趣,使兒童知道紅黃藍三種顏色任意調配,就可以變成另一種顏色,並逐步總結出所配顏色深淺與三原色量的關係,他們還進行了其他兩色、三色甚至更多顏色調配的嘗試。這樣的遊戲使孩子逐漸養成做事動腦筋的習慣,有利於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從而使求知慾也更加旺盛。

二、利用遊戲培養幼兒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文明進步的泉源,有了想象才能創作,有創作才能有發明,有新的發明社會才能進步。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因此,我們在指導幼兒進行遊戲時,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從而把孩子培養成富有想象,富有創造的人。在遊戲活動中,幼兒常把自己想象成 “假裝”的人物,模仿想象的角色來行動,並盡最大的努力裝的更像,甚至還要把自己想象的東西補充進來,使之更完美,並根據遊戲的需要,改變物品的用途。如把地板當作“馬路”,把椅子當作“汽車”等等。針對具體情況,老師再給予適當的指導,幼兒的想象力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如在美術活動“蛋殼貼畫”中,教師以這樣一段話引入活動:“我們今天要到熊媽媽家做客,但熊媽媽家的路特別不好走,坑坑窪窪的,我們怎麼辦呢?”進而引出“幫熊媽媽鋪一條路”;還有一種是對情境進行假想。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經常會根據活動的需要,帶領幼兒把身邊的環境一會兒假想為大海,小魚在大海里游來游去;一會兒又假想為草地,......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幼兒遊戲?
什麼是幼兒音樂遊戲?
什麼是幼兒園管理?
什麼是大型遊戲?
什麼是網絡遊戲?
什麼是幼兒園教研活動?
什麼是益智遊戲?
什麼是幼兒園班級環境?
什麼是幼兒園校園文化?
什麼是幼兒體育活動?